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下)

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文兴
  • 军事思想
  • 战争理论
  • 战略战术
  • 中国军事
  • 军事史
  • 冷战史
  • 国际关系
  • 军事评论
  • 时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文兴自述其写作历程如同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阅读本书如亲临战争前线,而能深入作品精髓

  王文兴自述其写作历程曾说,「我每日和文字浴血奋战,拚杀得你死我活」,这场战争至今已逾五十年,但「还要无休止的持续下去」。
本书综览历来对王文兴文字圣战的探测和评述,收录自1960年代至今,有关王文兴创作的宏观论述,以及其中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书写的相关研究,共二十五篇,并依文章内容,分别编列在时空、主题、语言、艺文、回响等五个单元之内。这些论文广泛和深刻地剖析了王文兴的现代主义精神、其创作美学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贯穿其作品之主题思想、语言艺术的实验、与中西各种文类和艺术形式千丝万缕的关联、与其他作家作品之比较,并且记录了各界学人与专家对王文兴作品英译、作家纪录片之制作和王文兴独幕剧《M和W》演出的讨论,是全面了解王文兴书写艺术精髓和时代意义的重要文集。

名人推荐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亚君(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维菁(作家)
  封德屏(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洪淑苓(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郝誉翔(作家、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
  梅家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
  杨 照(作家)
  杨佳娴(作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隐 地(作家、尔雅出版社发行人)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联合推荐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黄恕宁


  主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加拿大亚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博士。
  曾任亚伯达大学讲师,现任加拿大卡加利大学语言学、语言及文化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台湾小说、女性小说、海外华文小说、叙事学、修辞学、文字学、华文教学、多媒体语言教学等。近年来专注于研究王文兴的文学语言。合着与合编作品包括Fayin: Mandarin Pronunciation(2002)、Shizi: Chinese Characters(2003)、Dragonflies: Fiction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03)、Endless War: Fiction and Essays by Wang Wen-hsing(2011)。

康来新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主持「红学研究室」。就读台大中文系时,选修王文兴的「现代文学」,亲身经验他慢读法的经典教学,促使课堂后续的专书――《红楼梦研究集》(1972)问世。另主编《王文兴的心灵世界》(1990)。除上述二书外,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主办王学活动三种,亦即「《家变》六讲」、「《背海的人》六讲」,以及「演绎现代主义:王文兴国际研讨会」。

图书目录

《慢读王文兴》丛书序/柯庆明
编者序/黄恕宁、康来新

参 语言
水绿的年龄之冥想──论王文兴〈龙天楼〉以前的作品/叶维廉
字形学和小说诠释──以王文兴为例/张汉良着,蔡松甫译
王文兴──Lyric(抒情诗式)雕刻的小说家/叶维廉
浅论王文兴语言艺术的现代意义──自创字修辞初探/黄恕宁

肆 艺文
王文兴小说中的装饰技巧/吴达芸
〈龙天楼〉中的象征技巧/李文彬
借象征的方式──王文兴短篇小说人物分析/陈义芝
翰墨之境──王文兴散文书写的一个美学阅读/刘千美
王文兴、施蛰存、穆时英叙事文本对读初探/白云开
限定规则之文学的无限美学潜能/许绮玲
王文兴和古典诗词/卓清芬
无路可出───王文兴剧作《M和W》试探/李时雍

伍 回响
王文兴经典英译──《家变》及其他/张诵圣等
国家文艺奖得主的作家纪录片──关于《小说圣徒》/黄碧瑞等
荒谬剧的青春演出──卡加利大学版《M和W》观后/康来新等

图书序言

编者序(节录)

黄恕宁、康来新


  王文兴自一九五八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守夜〉以来,至今已有五十五个年头了。回顾这五十多年,王文兴在虚构叙述文类方面,一共发表了二十二篇短篇小说,一个中篇,两个长篇,加上一出独幕剧。王文兴曾言《家变》的出版史可谓一部「喫惊」史,曾令他为之三惊;其实,细看他一生的创作史,也有三惊:写速慢得惊人,产量少得惊人,难度高得惊人。这样的创作史,不仅见证了作家的艺术良心,并为我们探究文学艺术之路点灯。

  王文兴在与此书同名的一篇散文〈无休止的战争〉中曾说:「无休止的战争是要谈到和我有关的文字之争……这场战争已进行近卅年,我也已经筋疲力竭,但显然这场战争还要无休止的持续下去。」此书上下二册一共收集了自一九六七年以来的二十五篇文章,旨在辩证这场战争的真貌和成果。

  此书期对王文兴作品研究,做一个总体性的回顾,探讨之主题甚多,包含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性、创作理论的承继与超越、作品的结构组织与技巧、统一性的主题与哲思、人物个性与设计、语言特质与文体风格、与中外文学文类和作品之对比与影响、作品之英译情形、以至于作家纪录片的拍摄与剧作的演出等,不胜枚举。论文作者们亦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竭尽其力地为我们解析王文兴的创作美学,举凡文学、史学、美学、哲学、诗学、戏剧学、叙事学、修辞学、语言学、字形学、翻译学、心理分析学、符号学、比较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包罗万象。

  【下册】
  (三)语言四篇

  第一篇〈水绿的年龄之冥想──论王文兴〈龙天楼〉以前的作品〉是叶维廉一九六七年出版的论文。此文广泛地论述了王文兴早期短篇作品,文首直陈〈母亲〉,王文兴最具实验精神之一的作品,如何以「暗藏意旨」的景物描写,应和内心经验;叶维廉认为这是区分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写作方法,而王文兴在〈母亲〉之前发表的〈下午〉就已经发展完成的风格。叶维廉接着细腻地解析〈下午〉,以阐明这种写法的两个组成要素:「律动」与「冥想」。此文尚讨论了王文兴其他短篇(除了上述两篇,还包含〈一个公务员的结婚〉、〈残菊〉、〈日历〉、〈最快乐的事〉、〈大风〉、〈海滨圣母节〉、〈寒流〉、〈欠缺〉),分析王文兴在这些作品中所展露出的其艺术手法发展的轨迹与风格特征。叶维廉以现代诗人的诗心,分析现代小说家王文兴的语言风格,鞭辟入里;他于文中还兼及抒情主义文学的特质、抒情主义与心理分析作品之异同、文学语言节奏的特征,字字珠玑,对初识现代主义文学者而言,必具启迪之效。

  第二篇〈字形学和小说诠释──以王文兴为例〉是张汉良一九九二年继其经典的〈浅谈《家变》的文字〉(收录《慢读王文兴》丛书的《嘲讽与逆变──《家变》专论》)、〈王文兴《背海的人》的语言信仰〉(收录同一丛书的《喧嚣与愤怒──《背海的人》专论》)之后第三篇讨论王文兴语言风格的着作。此论文以王祯和、张系国和王文兴的小说为例,论证两个基本观点,即「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应编制在所谓字形学的非口语语言的符号系统内」以及「小说家对语言透明化的信仰,通常都会遭其书写的表现破坏」。作者极尽所能地阐释与此研究相关的各种理论(主要为语言学和书写文字学),与在其基础上他个人发展出来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其系统之庞大繁复,令人折服。根据其观点,作者针对王文兴书写系统中的「辅助主要次语码的五个次要的次语码」(即拼音书写、国语注音符号、粗体字、留白、区分符号或语义符号书写),逐一做了极其细腻地分析。此文对王文兴创新的语言实验的效果,抱持与多数学者不同的意见,然所据之研究角度、提出的研究立论,极富创见;所质疑者,亦能引人思考,诸如其提出社会公语对抗个人私语、书写系统对抗语言系统的二组概念,令人不禁寻思:在读者的实际阅读经验中,社会公语和个人私语是否能共存?抑或是绝然相斥?书写系统与语言系统是否可能合作建构一连贯的语义系统?张汉良的研究法和立论,挑战其他诠释,确实发人深省,极具参考之价值。

  第三篇〈王文兴――Lyric(抒情诗式)雕刻的小说家〉为叶维廉二〇〇八年发表的论文。此文,可视为叶维廉〈水绿的年龄之冥想──论王文兴〈龙天楼〉以前的作品〉的续篇,因为此文的中心议题是承继上文对王文兴如何其文的凝聚力的讨论。叶维廉于文首,先借由现代主义大师们对文学现代诗的语言特性的定义,评价王文兴之风格,谓之为「盛世现代主义者」、「lyric」的小说家。他继而引述爱伦.坡对「lyric」的解释,论证「令人凝神的『瞬间』」在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中心地位和功能。对王文兴的艺术语言,他指出我们的作家创造「瞬间」亦即掌握读者凝注力的三种方法── 音义建构、仿效生理或心理活动的动速、说话人的独白,并以〈母亲〉、〈大风〉和《背海的人》为例,阐述其理论。此文揭示王文兴亦即现代主义诗学的核心,为洞悉王文兴语言风格的重要着作。

  第四篇〈浅论王文兴语言艺术的现代意义──自创字修辞初探〉是黄恕宁宣读于二〇〇九年加拿大卡加利大学的王文兴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此文分为三部分,文首论述了王文兴结合中西文艺传统的创作背景,其次论证其艺术语言观,黄恕宁认为,王文兴「以白话、文言和西化的语言,创造具有丰富的语义、视觉和听觉效果的文学作品,」就其西方影响方面,她强调王文兴是具选择性的採用某些西方的影响,经过消融与转化后,才挪用于其作品中。第三部分,黄恕宁检视传统修辞中的析字、飞白辞格,并以之对比王文兴长篇小说中的自创字,发觉王文兴的自创字与此二传统修辞辞格相近而不相同,并且王文兴自创字具备多种修辞功能,其中包含摹声、摹状、摹情,因此归结自创字可谓王文兴新创之中文修辞辞格。此文是研究王文兴对中文修辞学贡献的第一篇论文,宣称王文兴以汉字形貌为素材,创建了新的中文修辞格,亦开展了王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抛砖引玉的美意。

  (四)艺文八篇
  在长期关注王文兴研究的学者当中,吴达芸是非常早的一位。艺文单元的第一篇〈王文兴小说中的装饰技巧〉就是她一九六九年出版,分析王文兴短篇小说中深层意义的描述技巧的论文。这个隐而微的意义,或是象征或是气氛的凝造,经由人或经由物,都是为阐发故事主题而穿针引线。吴达芸借由对〈命运的迹线〉中丑陋的算命孩子、〈海滨圣母节〉的黑鹰、〈黑衣〉的黑衣人、〈欠缺〉的小河,剖析这种设计背后的匠心巧思。此文对王文兴短篇小说的人物设计和描写有具体而微的洞见,颇具参考的价值。

  第二篇〈〈龙天楼〉中的象征技巧〉是一九七七年李文彬所着之论文,深入地阐释〈龙天楼〉多方面的写作技巧,不只于象征而已。李文彬于文首指出〈龙天楼〉全篇的结构,兼具西方「轮型」(wheel) 的小说形式和中国章回小说的结构,继之的论述,更偏重于后者对此中篇小说影响,包含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楔子的描写等。此文最为引人入胜之分析,在〈龙天楼〉叙事观点和反讽的运用,揭露反讽与小说中象征意义的密切关系。透过这种艺术形式的设计,李文彬还归结此小说的人物刻画为寓言式, 了与华夏文化产生连结,因此故事四个英雄看似「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s),不具明显的个别性格。李文彬对〈龙天楼〉主题与形式结构的分析,为日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是〈龙天楼〉研究的重要文献。阅读此文时,尚可参考本书饶博荣的论文,其文有借鉴和发展此文论点之处。

  第三篇〈借象征的方式──王文兴短篇小说人物分析〉是陈义芝二〇〇九年宣读于加拿大卡加利大学国际王文兴会议的论文。陈义芝认为,虽然《家变》是王文兴作品当中最为人传诵者,其早期的短篇小说却是王文兴写作风格的源头。于此文中,他主要借由昆德拉(Milan Kundera)、容格(Carl Jung)、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等人的小说艺术观和心理分析理论,探究王文兴《十五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特色。陈义芝从这十五篇故事的主要人物,归纳出六组特性,透过对这些人物的存在境遇、生理心理状态,论述其对应之象征意旨。此文对王文兴短篇小说集中所有主角人物的心理,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推衍出王文兴小说的特质,亦弥补过去此类研究之缺漏,贡献实乃可观。

  第四篇〈翰墨之境──王文兴散文书写的一个美学阅读〉是刘千美二〇〇九年宣读于加拿大卡加利大学国际王文兴会议的论文。王文兴虽以小说创作闻名,但自《书和影》出版以来,他在二十一世纪又追交出两个散文创作的漂亮成绩──《小说墨余》、《星雨楼随想》,纵然如此,探讨其散文艺术的着作却极其罕见。此文文首先气势磅礡地讨论了阅读美学的本质和散文文类之界说等问题,甚具启发性。刘千美在此文中提出了几个极其有助于掌握王文兴散文艺术的观点,如中国传统诗书画之整体艺术概念,对理解王文兴将文字创作比之于书法、绘画和音乐的艺术形式,可有实质的助益。接着,刘千美阐释了王文兴散文中表现的特性或提出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如意境与诗意的共通性、文字与图像的密切关系、常见的记忆主题、述作美学等。此文引述了德法文艺接受美学方面的理论,对散文之美读,极具启发之价值,对分析王文兴散文之艺术性与题旨,亦颇具创见。

  第五篇〈王文兴、施蛰存、穆时英叙事文本对读初探〉是白云开二〇〇九年宣读于加拿大卡加利大学国际王文兴会议的论文。此文的宗旨在以上世纪三〇年代和六〇年代三位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为例,分析不同的叙事观点手法──更具体地说,是限知叙事方法──的阅读效果。白云开採用了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Gérard Genette)的理论包含「谁看」和「谁说」两个分析角度,加上自己独自发展出的理论观点「谁知」,进行三个文本的分析比较。其论述层次分明,对理论的建立,具开创性的贡献;对了解此三篇作品的叙事观点之运用,颇具参考价值。

  第六篇〈限定规则之文学的无限美学潜能〉为许绮玲「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的论文。王文兴推崇「戴着脚镣手铐跳舞」的格律诗派,此文所引介的法国「文学潜能工坊」(Oulipo)因多数学家创会,故在「设限」方面尤有过之。和《现代文学》月刊同时创办于一九六○的此一团体,半世纪来自成传统,迄今仍然活跃,作者将之所以蕴生又勃兴不已的原因归为「肯花心思、细细品玩并大大发扬其语言之富而美」的民族性,连王文兴二○○六巴黎之行的游艺赛事也是拜此之赐,更因与他PK「数字」命题作文的琥珀(见《慢读王文兴》丛书《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专文,另译胡博、胡珀)为其中佼佼者,乃促成最初宣读于王学会议的此文。全文就现代主义面向概述,但着重理念与实践的实例。该会主张利用近于数学程式的套用法,有系统进行各种从限定规则出发,利用极具规律的蒐尽法,以求取最多的变化,让语言特性发挥最大的潜力,从中获致趣味结果,远非凭空想像不设限写作者所能及。又以培瑞克为例,观察所启发相应的后设研究方法学,并探讨规限文学的侷限和愿景,对王文兴语言美学的研究颇值借镜。

  第七篇〈王文兴和古典诗词〉,为卓清芬「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之文。诗词为众所少知的王文兴家学,未来台的两位姑姑皆擅词能诗,任职省府的父亲常诗社活动;他本人则新世纪多次以此讲学,深研此道的作者,往往兼程以赴,为撰此文更是请益有加。王学至此添新页,可和康来新的「志怪笔记」同增「中文学门」篇幅。相当篇幅的此文详实,多方引领读者进境此一现代文学家的古典天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家在抒情文本的诗词里,见到彷彿其间的情节人物等小说叙事,此一「小说式」读法乃王氏入门之钥。接下来的堂奥之美,则有赖之为文体家的所见:结构、文字、情韵、谐趣、哲思、意境。作者不仅悉心归纳分析王文兴个案慢读下的诗词论点,还为读者理出他的名家清单,古诗人为杜甫、孟郊、黄庭坚、钱谦益、黄仲则⋯⋯近词人有乔曾劬、张伯驹……。理由之一,是他们莫不进行语言革命的求变求新之道,符合王文兴的个人志业;志业念兹在兹的「今文」去从,也使他特别珍视古典诗词的「白话」应用,独到之处,发人深省。

  第八篇〈无路可出──王文兴剧作《M和W》试探〉,为李时雍「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题目既将西方名剧并置,故不免以比较文学模式预期之,如以影响、如以主题来处理王文兴《M和W》之于沙特《无路可出》的种种。就文类家族的观点而言,此文确实洞见两文本在荒谬剧上可相提并论的艺文哲思处:王文兴的人世电梯间,沙特的地狱候审室;舞台与光线,存在境遇的空间诗学;自我与他者,互为主奴的行为伦理。然而题目的「试探」一词,又潜在「另一问题化的起始」。果然,续写「文类」王学之余,作者又次一贯他硕论以降的学术关注,借王氏创作史上位置未明的唯一剧作,重启「语言」王学。剧作中的幽闭状态与语言行为带来相关的问题意识,剧名「无路可出」,一语至少双关。借镜Foucault的《外边思维》,使创作性的文学荒谬剧,可读为「类理论」的王氏语言学。门内门外,语言门径,其学何其深邃。作者所提「语言如何敞开一个『可视与可述』的问题领域」,虽尚在「试探」中,却已使读者对《M和W》之于巴别塔故事的前景有所期,文类王学和语言王学均应有研发新可能。

  (五)回响三篇
  第一篇〈王文兴经典英译──《家变》及其他〉,为「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的论坛纪录。《家变》被公认棘手,英译者Susan Dolling(温淑宁)更用「选择交友」以喻译与被译间、有甚语文专业的微妙关系,而正是同台主持人的好友张诵圣,媒合了她与此一经典的跨语良缘。Dolling研治唐宋诗词,相关英译有成,一向力行「慢速」、「朗读」,故特能「知音」于王氏以文字来演奏的声韵艺境。回顾五年译程仍多兴奋和收获,还意外因亲子互动情节而母职有所成长。经验分享的「音响」之例,王文兴现场补充,表示状声外,也注重字形相连下的视觉效果。较之一九九五年问世的长篇经典,王文兴夫人──陈竺筠的〈欠缺〉、〈黑衣〉、〈命运的迹线〉、〈海滨圣母节〉、〈明月夜〉等五短篇,其实也是别有所「长」的经典。跨时四十余年的「长」,可视为王文兴个人乃至战后台湾文坛作品的英译史;尤称佳话者,乃王氏伉俪的良缘史。陈竺筠透露,新婚赴美期间有暇而试译夫作。这些被谦称的「习作」,日后颇见重于国家层级的笔会季刊、编译馆选集。新世纪的〈明月夜〉虽也被低调为急就章,却早已口碑于二○○六年巴黎的「两仪文舍」(见本书和《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专文)。跨世纪的英译五短篇,具整体台湾经典的代表性。主持王文兴英译全集的黄恕宁应邀即席发言,提供资讯很宝贵,如耿德华之于《背海的人》(收录于《喧嚣与愤怒──《背海的人》专论》)。经典英译在李欧梵的引言和结语中另向寻迹:

  由王氏当年所读英译经典卡夫卡德文小说集的版本学,而日后所写中文经典《家变》的对位学。「一手」优势的外文系老同学李欧梵,往事重提下的学术建议,无疑充满可研发的未来性,主编《中外文学.王文兴专号》的林秀玲当场响应热烈。跨语多元的经典翻译之旅,正待知音上路结良缘。

  第二篇〈国家文艺奖得主的作家纪录片──关于「小说圣徒」〉为「二〇一〇年王文兴研讨会」的论坛纪录。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王文兴其文难读,其人又因绝少自我叙写以致欲读无凭。在史传王学几近缺页的情形下,知其人的作家纪录片──《小说圣徒》论坛,较之读其文的作品如《家变》论文更难得。难得是设限重重下,如片长二十三分半,如某种官方属性,如预算偏低,却犹可传神王文兴之为「小说圣徒」的可敬可近。更难得是传者──林靖杰导演,和他的传主──获颁国家文艺奖的王文兴,以及王氏小说人物「爷」的本尊──诗人管管,能在时任两厅院总监黄碧端的主持下,和王学社群共写由无传而有传而评传的新页,「新」者,还包括相对「新」型科技物的影视史传方法。传者坦陈过程的心理困境,负面之余,质疑起挤压作家写作时间的拍摄意义。而文本至上的传主,一向是读所写优先于知谁写,不免提问作家传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毕竟是在其位的文化主管,黄碧端重视桂冠荣冕者的社教影响力,也乐见多元传媒有机会参与作家的精神世界,当认同知其人再读其文的传记拍摄。博士论文研究王文兴的企画洪珊慧温馨「爆料」,如王文兴被说服愿意曝光密室私写的内幕。自称「无厘头又爱闹」的管管,在论坛「综艺」桥段自读自的〈俺就是俺〉,又变装扮爷读爷。他和爷的主人──王文兴的自读自所写,形成真假虚实的声优对照组,可敬王学因而可近伦理学也。管管此一精彩演出,已收录于林靖杰目宿版的作家传记片──《寻找背海的人》(见收录于《偶开天眼觑红尘――王文兴传记访谈集》康来新着〈寻人启示录:影视王学纪录片〉)。读其文更知其人,谁曰不宜?

  第三篇〈荒谬剧的青春演出――卡加利大学版《M和W》观后〉为「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的论坛纪录。知名小说家王文兴较不知名的唯一剧作《M和W》,却两度受知于剧场专业人士。一九八八才刊出便被台南人剧团搬演,二十年后的二○○九、二○一○年又另有英语(见《慢读王文兴》丛书《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中英对照版)剧团因王学国际会议连接首演于加拿大、台湾。台湾场更是演后即论,所论兼及卡加利大学戏剧系剧组之演,王文兴中文原作之写。更为美谈者,是安排京剧演员即席示范,于是青春西洋搭档的M和W,暮年东方造型的老夫和老妻,也都停格在此一文字纪录中。剧场学者曾丽玲和林 南都表示王文兴的「现代」剧作,也具「古典」和「传统」元素,但更指出之为「荒谬剧」的种种。曾丽玲就有如沙特《无路可出》的「电梯故障」设计,说明此一剧类每空间时间双杀的模式:在有限里营造辩证关系的杀空间,于「非常」中合理化等待「正常」的杀时间。精研莎剧、勤跑剧场的林璄南引介荒谬剧大师Ionesco改编《马克白》的别有所託,细数《等待果陀》在台湾、香港的新编重演如《椅子》、《两条老柴玩游戏》等。集导、演、研、教一身的马宝山先经验之谈荒谬剧,认为是一场煳涂玩游戏后的一种酸酸,接着夫妇同台,以京剧的「打圆场」现身说法,他改编的《椅子》,其身段之美、对话之优,深获王文兴好评。研究同志剧场有成的张霭珠也盛赞古早基本功使前卫剧特别有样耐看。主持人康来新以伊甸园连接,结语好戏连台的人文乐园不失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