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也是唯一一本近距离观察王文兴的传记文集
带您一窥作家数十年写作与生活的变与未变
本书是第一部全方位观察王文兴的传记文集,引领读者一窥作家数十年来的变与未变。全书分为「身影採撷」与「访谈集锦」两大部分,前者依时序排列,收录十一篇传记散文;后者以主题为序,蒐罗十四篇访谈,内容含括王文兴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事业、人生哲理、宗教信仰、写作发展、艺术观点,以及作品之内涵与外缘的讨论等。书中各篇的撰文者,或为王文兴的师友学棣,或为当代作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甚或天主教神父、电影导演等,各自以不同的视角解析作家其人及其作,为了解王文兴的入门之作。
名人推荐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亚君(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维菁(作家)
封德屏(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洪淑苓(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郝誉翔(作家、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
梅家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
杨 照(作家)
杨佳娴(作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隐 地(作家、尔雅出版社发行人)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联合推荐
主编者简介
黄恕宁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加拿大亚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博士。
曾任亚伯达大学讲师,现任加拿大卡加利大学语言学、语言及文化系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台湾小说、女性小说、海外华文小说、叙事学、修辞学、文字学、华文教学、多媒体语言教学等。
近年来专注于研究王文兴的文学语言。
合着与合编作品包括Fayin: Mandarin Pronunciation(2002)、Shizi: Chinese Characters(2003)、Dragonflies: Fiction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03)、Endless War: Fiction and Essays by Wang Wen-hsing(2011)。
《慢读王文兴》丛书序/柯庆明
编者序/黄恕宁
壹 身影採撷
同班同学──以王文兴、白先勇为例的随想/康来新
回忆《现代文学》创办当年/欧阳子
在畅销书排行榜外的王文兴/何欣
在中文系,遇见王文兴老师/柯庆明
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之旅/李哲修
谱读神曲──王文兴教授的新里程/康来新
背海狂草──王文兴的两个长夜/王宣一
王文兴无处不是书/李亚南
平淡简朴的生活/陈竺筠
寻人启示录──影视王学纪录片/康来新
勇敢迈向孤独的实验创作之路──王文兴/黄恕宁
贰 访谈集锦
一部「人像画廊」作品的再评价──访王文兴先生谈《红楼梦》/南海
长跑选手的孤寂──王文兴访问录/李昂
命运的迹线/夏祖丽
访王文兴谈文学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吴潜诚
小说戏剧、虚无主义、说教文学――访王文兴谈《父与子》/郑美玲、何耀辉、傅立萃
锤鍊文字的人──王文兴访谈录/单德兴
王文兴谈孤独之必要/萧蔓
现代交响乐──王文兴访谈录/黄恕宁
偶开天眼觑红尘──再访王文兴/单德兴
谈《背海的人》与南方澳/林秀玲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理由──王文兴访谈录/李时雍
不止鍊其辞,抑亦鍊其意──王文兴访谈录/洪珊慧
王文兴传真对话录──从《家变》到《背海的人》慢读释疑/洪珊慧
宗教与文学──王文兴访谈录/单德兴、林靖杰
编者序(节录)
黄恕宁
《偶开天眼觑红尘──王文兴传记访谈集》收录了二十五篇文章,旨在对王文兴其人与其作的了解。内容包含了王文兴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事业、人生哲理、宗教信仰、写作发展,艺术观、及其作品内涵外缘的讨论等。这些文献的出版年代跨越了四十多年,呈现传主其人其作几十年来的变与未变。坊间尚未见王文兴传记,此集或聊以代之。
这些传记文章的作者,或为王文兴的师友学棣,或天主教神父、当代作家、王学研究者、报刊杂志文化工作者,甚或电影导演,由于他们採用了不同的视角和距离,来观察、解析作家及其作品,对了解本书的传主而言,提供了极其宝贵多元的史料;更有甚者,本书还弥足珍贵地收录了王文兴夫人陈竺筠教授一篇描述作家夫妇家居生活内幕的精采散文,为此集增色不少。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一单元「身影採撷」,包含了十一篇传记散文,依照传主被描述的生辰时代为序排列。首篇是康来新的〈同班同学――以王文兴、白先勇为例的随想〉,自王文兴一九五七年大学联考金榜题名时写起,追溯台大外文系同榜王文兴、白先勇两个台湾现代派小说重镇的同学情谊,对照他们一生文学事业的发展和人事地的因缘际会。笔锋触及台大师长,如郑骞和台静农;教师云集的温州街;外文系同学,如扬名太平洋两岸的着名学者李欧梵、作家欧阳子、陈若曦、郭松棻;并追踪了二人不同形式的古典文艺复兴。文末,环视了王、白家族和迁台事迹,并列举政教界相关人士渡海迁台年表。康来新身为台大人,对台大人事地了如指掌,侃侃道来,如数家珍。此文尚附有新近「出土」的一九五七年九月三日《联合报》大学联考台大外文系入取新生名单,极其珍贵。
〈回忆《现代文学》创办当年〉是欧阳子以《现文》创办人之一的角度,详述了创办之初的来龙去脉和草创之艰困,是这段历史最为详尽的文献。被誉为《现文》编辑小组智囊的王文兴,对早期几期的主题、内容和编务的贡献,在此都有详细的记载。欧阳子还回顾了当时驻台美国新闻处处长麦卡瑟先生(Richard McCarthy)对《现文》与年轻编辑们的支持,也点出包括王文兴在内的三位编辑日后赴美国爱我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深造的美事。
第三篇是闻名于台湾文学界编写评三领域的何欣先生所着之〈在畅销书排行榜外的王文兴〉,对王文兴的个性、其早期文学事业的经验,从文学前辈的角度,作了素朴的描写。根据亦收录于本书的黄恕宁〈现代交响乐――王文兴访谈录〉一文,何先生是王文兴高中老师金承艺之友,因金老师的关系,王文兴在高中期间即与何先生相识。文中描述了王文兴自高中起就对文学创作抱持着严肃真诚的态度;《现代文学》创建前后,王文兴向前辈请益、为杂志奔走所表现的一腔热情、何欣与姚一苇参与《现文》编辑工作的缘起,都一一记录文内。
如果说何欣是以循循长者的身分刻划了青年王文兴,接着柯庆明的长文〈在中文系,遇见王文兴老师〉,则是以慧黠的「登堂入室」弟子的角度,回顾老师王文兴对台大中文系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二十六岁的王文兴自美国留学归来后,在母校台湾大学的中、外文系任教,他曾开设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红楼梦等课程,当时即强调精读、慢读,以教语言的方式教小说,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作品细节与整体形式结构。柯庆明谓其对中文系的影响是「初似隐微,其实长远」。柯文并细腻地讲述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件:王文兴在中文系的任聘与离去、退出《现代文学》的原因、「在那个连写老头子死掉都不容许的年代」因写《家变》和介绍美国嬉皮运动而曾被视为台大五大毒草之一等。万事终将随风飘散,今日王文兴的桃李花开中外文学两园地,学生们对他的感念与钦佩,可由此文管窥而知。
王文兴在一九八五年领洗成为天主教徒,宗教信仰多年来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耕莘文教院的李哲修神父所着的〈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之旅〉写于王文兴领洗之后三年,描写二人相识的经过,并盛赞王文兴对神学思想精辟独到的见解。除了王文兴接受天主教信仰的主因――个人无数祷告成功的经验,与对《圣经》的推崇――之外,李神父还引录了王文兴对几个有关基督宗教思想议题的见解,如创造论与进化论牴触的问题、原罪,以及基督宗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等。在李神父眼里,王文兴是具有「神恩性」的「真人」。
王文兴在皈依天主教之前,已经透过阅读长期浸淫于宗教神学的思考,后经由康来新的介绍,认识了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戴绍曾牧师,又因戴牧师推荐,开始阅读路易师(C. S. Lewis)的神学作品,终于克服了困扰,迈出信仰历程至为关键的一步。由康来新执笔的〈谱读神曲――王文兴教授的新里程〉,细部描述了王文兴由疑到信的几个阶段的转变,勾勒王文兴信仰与写作的关联,以诚相系、儒耶会通为终。康文引述王文兴的见证说:「超乎自然的神蹟我不曾经验,平常感受最真切的奥祕莫过于『人事』的安排与变化。明明是山穷水尽、无路可通了,突然就柳暗花明,峰回路转,让我确信必然还有另一个更高的存在。」王文兴曾在一九七○年代经历了一段颠沛曲折的人生路,加之一九八○年初的丧父之痛,或许他曾在信仰中获得了神赐的安慰和平静。此文为读者观测王文兴的心灵世界指路,信实可读。
直至目前,王文兴毕生投注最大精力创作的就是他的两个长篇小说,虽然二作採相同的语言风格,但《背海的人》出版后所受到的关注,远不及《家变》,原因之一或许与《背海的人》的语言更为自由、更具挑战性有关。王宣一的〈背海狂草――王文兴的两个长夜〉,发表于《背海的人》(上)出版的第二年,文短而精,直陈《背海的人》文字的主题、形式(包含人物)的设计和语言特质。极其重要地,此文揭露王文兴「把文学当艺术处理」的基本创作观,并简要地指出王文兴的文学语言观念,如他对文字的应用,主要还是在传达内心的讯息,并认为文字在传达功能上,兼具听觉、视觉与意义三种因素,是研究王文兴语言和《背海的人》的重要文献。
王文兴在〈读与写〉中阐释了一个观念――读与写是不可分的,并言:「与其说,我是一个作者,不如说我是个读者。」阅读,还有写作,于他,如同吃饭穿衣,是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李亚南的〈王文兴――无处不是书〉带我们进入王文兴的书房,从书房之一的客厅――一般阅读的空间,书房之二的厨房――书信杂文等书写空间,书房之三的真正书房――读书、写文评等的工作室,到最后,书房之四――小说文字圣战的阳台一角。透过书房主人的解说,读者可以了解王文兴「读与写」的细节项目,顺带欣赏主人的艺术品味。李亚南的书房之旅,发现了「简练」的文字风格,原来是作家精神面貌一体多面的呈现,故曰:「文字的纯粹,写作精神的纯粹和生活的纯粹。」
参观了作家的书房之后,读者或许会意犹未尽,不禁兴起拉开布幕之念,对作家的私密空间,做更透彻的参访。王文兴夫人陈竺筠教授在〈平淡简朴的生活〉中,平铺直叙、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她与王文兴建构的家庭。文章先简短地介绍了她鲜为人知的外交官子女的成长背景、杰出的学业、当初为婚姻放弃优厚奖学金的插曲、简单的婚礼、随夫婿旅美讲学时期的见闻、婚后二人为家庭经济的奔波,到个性的异同、琴瑟和鸣的生活等,并叙述了许多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对王文兴的个性、兴趣、生活习惯与写作的方式,也提供了至为珍贵的近距离描写。例如,一般人或许知道王文兴写作时选字的奇特方式,但此文告诉我们他还会发出「咕哝声、咆哮声及其他声音」,印证了王文兴极其重视文字声效之说。再者,王文兴曾在吴潜诚的访谈中表示,文学家一定会关怀社会,但不一定会在他们的作品中明显地表示出来,陈文中提到夫妇早在全球推动环保之前已经自行实行三R(减少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以及回收再生[Recycle]),作家社会关怀的真诚,跃然纸上。此篇「内部消息」的价值,不言而喻。
许是文化学的渐趋成熟和世纪之交激盪起人文历史的反思,自上个世纪末起,台湾兴起几波现当代作家纪录影片的热潮,对作家传记史料之保留具有无比的价值。康来新的〈寻人启示录――影视王学纪录片〉回顾了近二十年来拍摄作家传记影片的波波浪潮,并追述四部王文兴纪录影片的制作。文末的「寻与被寻纪要」,还条列出台湾影视界所制作之王文兴与台湾文学人纪录片亮丽丰硕的成绩。有心的读者,可依循这份「寻人指南」,以另类的方式,继续阅读王文兴和其他台湾文学人。
上世纪末,「畅销排行榜外」的王文兴连获得两项殊荣――《家变》同时荣登「台湾当代文学经典三十」和「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榜。「台湾当代文学经典三十」和「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分别为台湾文建会和香港《亚洲週刊》主办的国际学者票选活动。此乃王文兴作品经典化的完成。继而,于二○○九年,王文兴荣获台湾文学之最高荣誉――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第十三届国家文艺奖。黄恕宁所着之〈勇敢迈向孤独的实验创作之路――王文兴〉是国艺会得奖作家的官方介绍,全文简介王氏家族对西文中译的贡献及家族的文学才性,披露王文兴青少年时期在创作方面所受之影响与恩泽,回溯王文兴生平经历,评述王文兴的语言风格之递变与发展,并归结其艺术成就,文末还引介其五本重要作品,附录王文兴之生平纪事。此文鸟瞰作家王文兴其人其作,为「身影採撷」单元之小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