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兴自述其写作历程如同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阅读本书如亲临战争前线,而能深入作品精髓
王文兴自述其写作历程曾说,「我每日和文字浴血奋战,拚杀得你死我活」,这场战争至今已逾五十年,但「还要无休止的持续下去」。
本书综览历来对王文兴文字圣战的探测和评述,收录自1960年代至今,有关王文兴创作的宏观论述,以及其中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书写的相关研究,共二十五篇,并依文章内容,分别编列在时空、主题、语言、艺文、回响等五个单元之内。这些论文广泛和深刻地剖析了王文兴的现代主义精神、其创作美学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贯穿其作品之主题思想、语言艺术的实验、与中西各种文类和艺术形式千丝万缕的关联、与其他作家作品之比较,并且记录了各界学人与专家对王文兴作品英译、作家纪录片之制作和王文兴独幕剧《M和W》演出的讨论,是全面了解王文兴书写艺术精髓和时代意义的重要文集。
名人推荐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亚君(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维菁(作家)
封德屏(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洪淑苓(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郝誉翔(作家、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
梅家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
杨 照(作家)
杨佳娴(作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隐 地(作家、尔雅出版社发行人)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联合推荐
编者简介
黄恕宁
主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加拿大亚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博士。曾任亚伯达大学讲师,现任加拿大卡加利大学语言学、语言及文化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当代台湾小说、女性小说、海外华文小说、叙事学、修辞学、文字学、华文教学、多媒体语言教学等。近年来专注于研究王文兴的文学语言。合着与合编作品包括Fayin: Mandarin Pronunciation(2002)、Shizi: Chinese Characters(2003)、Dragonflies: Fiction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003)、Endless War: Fiction and Essays by Wang Wen-hsing(2011)。
康来新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主持「红学研究室」。就读台大中文系时,选修王文兴的「现代文学」,亲身经验他慢读法的经典教学,促使课堂后续的专书――《红楼梦研究集》(1972)问世。另主编《王文兴的心灵世界》(1990)。除上述二书外,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主办王学活动三种,亦即「《家变》六讲」、「《背海的人》六讲」,以及「演绎现代主义:王文兴国际研讨会」。
《慢读王文兴》丛书序/柯庆明
编者序/黄恕宁、康来新
壹 时空
现代主义与台湾现代派小说/张诵圣
六○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节录)/柯庆明
贰 主题
探索王文兴小说里的悲剧情调/杨牧
试论王文兴小说中的挫败主题──范晔是怎么长大的?/蔡英俊
〈龙天楼〉情文兼茂,不是败笔──王文兴对官方历史与反共文学的批判(节译)/饶博荣(Steven L. Riep)着,李延辉译
探索王文兴荒谬剧《M和W》的角色象征及宗教意识/吴达芸,吕毅新
王文兴的大陆游记/吕正惠
演算数学──由日历而神话的〈明月夜〉/康来新
重访现代主义──王文兴和鲁迅/张诵圣
逼视存在的异乡人──论王文兴对卡缪的接受与转化/黄启峰
编者序(节录)
黄恕宁、康来新
王文兴自一九五八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守夜〉以来,至今已有五十五个年头了。回顾这五十多年,王文兴在虚构叙述文类方面,一共发表了二十二篇短篇小说,一个中篇,两个长篇,加上一出独幕剧。王文兴曾言《家变》的出版史可谓一部「喫惊」史,曾令他为之三惊;其实,细看他一生的创作史,也有三惊:写速慢得惊人,产量少得惊人,难度高得惊人。这样的创作史,不仅见证了作家的艺术良心,并为我们探究文学艺术之路点灯。
王文兴在与此书同名的一篇散文〈无休止的战争〉中曾说:「无休止的战争是要谈到和我有关的文字之争……这场战争已进行近卅年,我也已经筋疲力竭,但显然这场战争还要无休止的持续下去。」此书上下二册一共收集了自一九六七年以来的二十五篇文章,旨在辩证这场战争的真貌和成果。
此书期对王文兴作品研究,做一个总体性的回顾,探讨之主题甚多,包含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性、创作理论的承继与超越、作品的结构组织与技巧、统一性的主题与哲思、人物个性与设计、语言特质与文体风格、与中外文学文类和作品之对比与影响、作品之英译情形、以至于作家纪录片的拍摄与剧作的演出等,不胜枚举。论文作者们亦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竭尽其力地为我们解析王文兴的创作美学,举凡文学、史学、美学、哲学、诗学、戏剧学、叙事学、修辞学、语言学、字形学、翻译学、心理分析学、符号学、比较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包罗万象。
【上册】
(一)时空二篇
第一篇〈现代主义与台湾现代派小说〉为张诵圣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着作,是以台湾现代派小说为中心,阐述台湾小说自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八〇年代的发展及相关研究的重要论述。此文前半部,以西方现代主义表层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层的认知精神为本,评介六〇年代台湾现代派小说接受其影响的状况及演化出的特质──菁英式的美学观,包含了提升本国文化,并透过向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与批评观念借镜提高本国的文学艺术;继而追溯现代派小说在七〇年代、八〇年代的发展,涵盖了其与乡土文学之间政治策略性的对峙和艺术层面的交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续而论述八〇年代文化生态与文坛的新兴风貌。文章的后半部,检讨了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对台湾现代文学的优缺点,认为前者对作品表层的析解十分有效,但处理深层结构意义之衍生、文本间的文义互涉则有所不足。张文特别指出王文兴的语言实验在其两部长篇小说里,表现出「远超过了表层结构的模仿」。张诵圣的分析兼採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釐清了各派文学创作的千丝万缕纠结缠绕的内缘、外缘因素(即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的面向),做到了对现代派小说特质,以及对六〇年代初至八〇年代末的台湾文学整体性的回顾。更有甚者,此文阐明了王文兴作品的深层现代主义精神和成就,以此归结了其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之因。
第二篇〈六〇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节录)〉为柯庆明一九九五年发表的文学史重要着作,此文检视台湾六〇年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关联性,作者回顾了自一九五〇年代至一九七〇年代与文学史相关的文献,蒐集资料丰富且精要,论证锐利且透彻,至为重要的是,作者是将六〇年代文学置于悠久的中国文学史脉络中,显示其文变真正的创新之处,抑或称之为「时代性」。由于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柯庆明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化的震撼力同于它在西方文化中那么强烈。他引述了自纪弦现代诗宣言开始,文坛上曾经对「现代文学」(主要是诗和小说文体的)所作的重要论争,剖析中西文学传统分别在台湾六〇年代文学产生的意义。柯庆明认为,从理论和创作双方面来看,西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象征主义、心理分析、多意复旨、意象之破碎与浓艳丰褥,甚至怪异晦涩风格等,确实构成了六〇年代现代诗与小说的特质,然而这些特质却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形式与内涵两方面的关联和相似性;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兼容并包于文学创作实践中,使得六〇年代现代文学超越五四文学和抗战文学的「新」文学,成为具备「视野阔大」、立足于「本土现实」、「技巧多变而能妥适运用」并「形成言之有物」的一代文学。王文兴是六〇年代现代文派作家中最具创意者,柯文中多次引用其作品和创作观为例,解释其观点。此文是少数以中国文学史立场讨论王文兴创作意义的着作,其对六〇年代王文兴创作之时代背景之阐述十分细致且精辟,实乃掷地有声之一家言。
(二)主题八篇
第一篇〈探索王文兴小说里的悲剧情调〉是杨牧一九六七年发表的论文,也是文学评论史上第一篇综述王文兴小说创作主题的文章。杨牧秉其诗人兼学者的敏锐,且为作家之旧识,洞悉贯穿王文兴短篇小说的主要命题──命运。此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王文兴的小说里表现得最沉着有力的主题是……命运」,被研究者广为引用,已成名句。以此句开启,全文勾勒了命运在不同作品衍生出的各种情节和面目,或是伪善、虚荣,或是幻灭、悲痛,然而皆化为「阴暗的气流」,具有「慑人的气氛」。除了广泛讨论了命运的主题,杨牧尚指出王作中常见的技巧,如「急落」、「律」(unity)和「戏剧松散」(comic relief),并对王文兴日后更引人注目的「鍊字」作了简要形容。此文虽出版近五十年,其价值如青山常在。
第二篇〈试论王文兴小说中的挫败主题──范晔是怎么长大的?〉是蔡英俊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论文。此文旨在解析王文兴小说中主角人物的性格。蔡英俊以日内瓦学派意识批评的内观方法进行分析,此法的理论观点为:「作者在各别作品中所展现的主体,实际上是指向一个综合的、完整的主体。」他回顾了王文兴早期发表的十一篇短篇小说(除了〈龙天楼〉、〈海滨圣母节〉、〈大风〉与〈两妇人〉之外)中所有的主角人物,试图发现其共同之性格及成长经验。这些人物是一群年龄不及三十岁的人。此文归结,王文兴早期短篇作品的人物均为生活在校园中的年轻人,个性敏感,成长过程充满欠缺、挫败与羞辱,与《家变》中的范晔极其近似。此文的研究方法与对王文兴早期作品的人物、主题之发现,颇具参考价值,对此方面有兴趣的读者,尚可参照杨牧的〈探索王文兴小说里的悲剧情调〉(亦收录此书)。
第三篇〈〈龙天楼〉情文兼茂,不是败笔──王文兴对官方历史与反共文学的批判(节译)〉是美国学者饶博荣(Steven L. Riep)二〇〇一年发表之论文,是极少见、专注研究〈龙天楼〉的着述。挑战国共战争之官方历史的〈龙天楼〉,出版于一九六七年,时值历史仅容官方独家版本,其迂回写法以回避官方之质疑,过去讨论此作不多,是可以理解的。饶博荣在此文中,详述〈龙天楼〉以虚构的文本重现失落的史实的书写策略。王文兴强调战争的失败、暴露反共英雄的过失、呈现英雄们对现在与未来的悲哀等,皆与当时的反共文学的书写原则背道而驰。饶博荣并指出王文兴在设计〈龙天楼〉的结构时,受到了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名片《罗生门》影响,採用了电影摄影镜头非主观性的视觉叙述功能,再现四位军官的战争与逃亡现实经验;〈龙天楼〉的主观叙述则交由堂倌张德功与田老长官,以透露英雄之垂垂老矣与象征官方叙述对过去历史的抹去。饶博荣于文末,精辟地归结王文兴〈龙天楼〉艺术成就,称之为:「舍弃现实主义。拥抱象征主义和寓言」;更有甚者,〈龙天楼〉写就于解严前二十多年,代表了「一种开拓者精神,一种勇于面对国家现在和过去现实的精神。」此文为研究〈龙天楼〉与王文兴历史书写,必读之作。饶博荣也是〈龙天楼〉英文版译者(收入Shu-ning Sciban和Fred Edwards合编之Endless War: Fiction and Essays by Wang Wen-Hsing, Cornell East Asian Series no. 158),可与此佳文,并为美作。
第四篇〈探索王文兴荒谬剧《M和W》的角色象征及宗教意识〉是学界、戏剧界着名之母女档吴达芸,吕毅新联手出招的作品。此文前半部先论介了源自法国的荒谬剧的特色,同时从剧情结构、人物类型、时空设计、语言特色、和主题等方面,评述《M和W》的意义内涵;后半部,阐述此独幕剧的宗教意涵,以现代版的亚当与夏娃妙喻M 和W两位主角,并因其所行多邪恶更以原罪者视之。此文极其可贵地将《M和W》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做了广泛的对比,并探讨不同文化对鬼的解释,发觉他们的相似性,展现世界宗教意识的相通之处。此文乃开拓王文兴戏剧创作研究之先锋,对《M和W》形式与内涵的阐释,深刻并发人省思,确实为意义非凡之作。
第五篇〈王文兴的大陆游记〉为吕正惠「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之文。作者一向奉「写实主义」为圭臬,曾以之褒贬《家变》的得与失,且高分贝抱憾王文兴「现代主义」的美学「错误」。又因「左统」立场始终鲜明,故会密切关注王氏发表《联合文学》却未曾收入任何专书的行脚彼岸之文,并将之归类为「大陆游记」探讨之。他对之为「游者」的王文兴,不避六四敏感的登「陆」时段、不从众跟团的夫妻自助方式、不随舆论唱和的物质、民情接纳,以及能见众所未见如社会制度正面处,均肯定有加。与这种时代意义并美者,自是文学价值。全文摘引王氏原句者颇多,读者但见珠玑纷陈,赏心之余更能玩味省思,难怪作者会吁请「游记」出版。有关王文兴故土他乡的幽思衷怀,此次丛书涉此篇章者不少,有助读者多方了解。此外,初旅的一九八九也正是王母辞世之年,所谓敏感时段,岂止一端?
第六篇〈演算数学──由日历而神话的〈明月夜〉〉为康来新「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之文的改版,作者以红学知名,实则因缘际会于王文兴经典教学的后续,也从而引发她对「古典小说学」的专业研教,本文得力于此者最多,以致缔写王学新页于古籍子部的互文性。作者虽由个案出发,但「读其文而知其人、知其人更读其文」,单一的文学文本却取径志怪笔记的悠久传统,个别文学作家的史传考察,并不忘群性着眼,又广征文献、亲访其人。如此双途之下,文/史有据,乃可宏观演证:王氏新世纪唯一小说──〈明月夜〉未必「突写」的迹线可寻,以及他对另类典籍「怪力乱神」「残丛小语」的使命以赴,正是鲁迅《古小说钩沉》的承传、五四现代的反证。以〈明月夜〉拟古对象的〈八月十五晡〉为例,一方面可解读之为天主教徒的神谶文本,天启象征主义的神学之意、诗性之美固在其中,另一方面乃是之为文体家的新刻石像,是笔记古体值得白话今体宗法的楷模以示。
第七篇〈重访现代主义──王文兴与鲁迅〉为张诵圣「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的专题讲演。作者以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享誉国际,王学尤为强项,此次中文「首演」的一家言更是体大思精有创见。虽动机于教学经验的「神似」感,但首重能引学术关注而多加典范连结的「东亚」框架建构,又倚重大师新说如哈维氏(D. Harvey)的现代主义双面性,借重週期演化观的参差平行模式以比较。和以上史观、理论、方法并重者,则是实例举证的文本推陈与多样,包括鲁迅、王文兴的「非小说」和「最新作」。简言之,两人各有对「父权」去神圣化的名篇,也都故事新编于「子不语」类,并以此种的形上未知来回应「现代化」的课题。此外,鲁迅、王文兴对终极生命意义的道德性关注、理性与非理性实为一体两面的体悟、拒绝以传统叙述框架来消解事物本质的双面性、对艺术自主范畴内在规律的自觉,凡此,可能皆是特定历史瞬间的共通美学表达方式。原来,现代主义和比较文学并未过气,至少张诵圣就示范了治学二者的日新之道。
第八篇〈逼视存在的异乡人――论王文兴对卡缪的接受与转化〉为作者黄启峰「二〇一〇年王文兴国际研讨会」论文修订版,可视为「现代主义」之于王学进阶至「存在主义」的再出发。全文务实寻迹西方文学系谱,及其在台湾接受历程的文本转化示例。从台湾文学看,「现代主义」是美学形式的师法所源,而随步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则对其精神内涵启迪至多。以王文兴为例,卡缪的小说《异乡人》(1942年初版)、哲学论集《薛弗西思的神话》(1942年初版)、剧作《卡里古拉》(1945年首演),莫不可见东/西异地不同时的两位作家,在面对逼视「人」、「本质」上的唿应性,其中又以背海爷最能演证异乡「局外人」的存在荒谬感。此文可和册4的李时雍〈无路可出──王文兴剧作《M和W》试探〉之文对读,仍在就学的二人均能继往王学而新开来径,令人厚望。
对于《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上)》,我的期待更多地聚焦在它如何“综论”——即如何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梳理和解读王文兴那复杂而又深邃的文学版图。我常常觉得,王文兴的文字,就像一张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他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解锁那些我曾经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感到困惑,却又深深着迷的部分。比如,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或者某些独特的叙事结构,在这本“综论”中,是否会被赋予更清晰的解释?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界定他作品中那“无休止的战争”?这是否仅仅是对现实社会冲突的反映,抑或是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性拷问?能够在一个作品中,将王文兴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而一旦完成,其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评分读到《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上)》的封面上“王文兴作品综论”这几个字,我的心中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激动。在我看来,王文兴的书写,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是一种对语言本身的极致探索,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这本书,如同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导览,将带领我们穿越他浩瀚的文学宇宙。我期待着能从中读到关于他早期作品如何奠定其独特风格的分析,或许是那些对传统文学规范的挑战,亦或是对汉语表达可能性的无限拓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王文兴作品中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主题。例如,他在处理历史记忆、社会现实以及个体精神困境时,是如何运用其标志性的“句子王国”来构建意义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我猜想,本书的作者定是对王文兴的作品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穿透文字的表象,触及作者内心深处那片辽阔的创作原野,发掘出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联系和深意。
评分《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上)》这本书的标题,在我看来,本身就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王文兴的文字,总给我一种沉静而又磅礴的感觉,仿佛在平淡的叙述之下,隐藏着一股强大的暗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这股暗流的源头。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去界定和分析王文兴作品中那“无休止的战争”?是历史的洪流,是意识形态的碰撞,还是个体内心深处永恒的矛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王文兴的文学世界。尤其是在“上”这个部分,我猜测它可能会聚焦于王文兴的早期和中期创作,那段时期,正是他文学理念逐渐成型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阶段。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剖析他那些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以及这些技巧和风格,是如何服务于他作品中那些宏大而又细腻的主题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在我阅读王文兴作品的旅途中,为我点亮前行的路。
评分拿到《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上)》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兴奋感。王文兴的文字,对我而言,一直以来都是一块难以啃食却又香醇无比的硬骨头,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跋涉,但最终收获的,却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攀登这座文学高峰的“登山杖”。我希望能从中读到关于王文兴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去观照和书写那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在那变迁中,个体所经历的阵痛与挣扎。特别是“上”这部分,我猜测它可能会涵盖王文兴创作生涯的早期和中期,那正是他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那些被誉为“句子革命”的独特笔法?以及这些笔法背后所蕴含的,他对语言、对文学,乃至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我希望这本“综论”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不再是零散地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而是能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去体会他文字的重量和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无休止的战争:王文兴作品综论(上)》,我简直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一直以来,王文兴这个名字在我心中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晕,他的文字,时而如刀锋般犀利,时而又如流水般细腻,总能触碰到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无休止的战争”,这不单单是字面上的冲突,我预感其中会探讨许多关于生命、存在、社会以及个体内心深处永恒的斗争。想象着书中会如何剖析王文兴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别是他如何通过那些精雕细琢的句子,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战争”在王文兴的作品中从未停息?是战乱的现实,还是人性的挣扎?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还是个体精神的求索?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这位作家创作脉络的绝佳窗口,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他那些看似独立却又彼此呼应的作品,从而更立体地把握他的文学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