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时享有遐迩盛名的李渔,一般专研戏曲的学者,大多只知他的〔笠翁十种曲〕,顶多再纳入他的戏曲理论。但这本书,让你看到李渔除了在戏曲剧本和舞台表演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之外,他还有诗、词、散文、小说、杂文、书画等着作,探讨生活艺术化的心灵修养,对于房屋庭园建筑的创见,官绅富豪都佩服。
他还经营过出版社,印行精美的书籍,《芥子园画谱》到今日还在艺术界流传;他身为当时的出版家,就已经有了防止版权被盗的观念。所以,李渔的才华见识,可说是古今无二的艺文全才,比起历来只擅场某一种才华:或诗、或词、或曲、或书画的名家,都不能望其项背的。
总合说来:一生贫困的李渔,努力发挥他生命的光和热,足当社会的偶像。
这本书,给你看到他多彩人生的全面性,值得你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黄丽贞
广东省台山县人。
一九三九年十月生于香港,一九五八年香港高中毕业,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留校任教,终身在教职上做教学研究工作,历经四十三年,六十六岁退休,退休后延续读书研究的生活方式,一生在学术研究上,以传统戏曲、修辞学、词、散曲及历代散文等方面,获得学术界肯定。
着作有:《金元北曲语汇之研究》、《南剧六十种曲研究》、《李渔研究》、《李渔》、《小说的创作鑑赏与批评》、《怎样学楷书》、《词坛伟杰李清照》、《金元北曲词语汇释》、《实用修辞学》、《中国文学概论》、《中国的曲》、《琼筵醉客关汉卿》;小说集《幸福的女人》;散文集《说梦》、《手里人生》、《岁月的眼睛》。与人合编的有:《进德诗文选》、《大辞典》、《中华民国文化发展史‧中国文化的内涵》、《曲海韵珠》、《词曲选註》、《国学导读》。退休后又完成《最实用的应用文》、《中国戏曲的语言艺术》两本专书;还有未结集的戏曲专论、词曲文章的赏析,记述生活心情的杂文等,要在夕阳的晚景里整理起来。
一九八三年,应韩国启明大学「招聘教授」之聘,讲学半年;一九八六年至八七年,借调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工作会副主任,在十三全会提出妇女应给予陪产假和育婴假的政纲,通过实行至今;这在一生平淡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是两段增广了见识和智慧的岁月,给平凡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终于有机会翻开这本《艺文双绝李笠翁:李渔研究》,虽说我并非专攻戏曲研究的学者,但对李渔这位明末清初的奇才,早已心神向往。书名就透着一股不凡,将“艺”与“文”并称,足见作者对李渔艺术造诣的高度概括。我尤其想了解的是,这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的李渔,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凭借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和创作才华,在戏曲创作、小说撰写乃至生活美学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书中的篇章想必会深入剖析他那些流传千古的剧作,比如《风筝误》、《奈何天》等,探究其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戏曲发展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勾勒出李渔本人丰富而充满争议的人生轨迹,这位从官员到商人,又从商人回归文学艺术的传奇人物,他的每一次转变,是否都与他对“艺”与“文”的追求息息相关?这种跨界的才情,在如今这个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着迷。我渴望从书中读到他对李渔艺术创作的细致解读,以及对李渔人格魅力的深刻洞察,去感受他“笠翁”之名的由来,去理解他“艺文双绝”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李渔本人,更是“艺文双绝”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大家,往往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而李渔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书名《艺文双绝李笠翁:李渔研究》预示着本书将是一次对李渔艺术生涯的全面梳理和深刻剖析。我渴望了解,作者将如何解读李渔在戏曲创作上的“艺”,他的作品为何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他是否在当时的戏曲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而他的“文”,又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戏曲,他的小说、散文又有何独到之处?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艺”与“文”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在李渔身上找到连接点,并阐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筑起他“双绝”的声誉的。这本书,我希望能读到关于李渔的艺术理念,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将这些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从而理解他为何能成为一位跨越时代的艺术大师。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扉页,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李渔这位“艺文双绝”的传奇人物。书名《艺文双绝李笠翁:李渔研究》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它似乎在告诉我,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李渔作品的表面解读,而是要深入挖掘他艺术与生活的双重绝妙之处。我个人对李渔的戏曲创作非常感兴趣,他那些被搬上舞台并广为流传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赢得观众的喜爱?书中会不会分析他剧作中的人物塑造是否贴近生活,情节安排是否巧妙引人入胜,以及他对当时的社会伦理和人情世故的看法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同时,我也很好奇,他的小说创作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才华?这些小说是否与他的戏剧创作在主题、风格上有所呼应,或是展现了李渔更为私密、更具个性的艺术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解答,李渔的“艺”与“文”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辉映的,又是如何共同成就了他“笠翁”这个响亮的名号,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流,让我这个对古代戏曲仅有浅薄了解的普通读者,窥见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李渔。书名《艺文双绝李笠翁:李渔研究》便点明了主旨,但与其说是学术研究,我更把它看作是一次深入李渔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旅行。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重现李渔这位“戏坛巨擘”的辉煌。他究竟是如何在内容上“通俗而致远”,在形式上“工巧而近情”的?那些他笔下生动鲜活的人物,是否承载着他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解答,为何在那个时代,他的剧作能够如此贴近大众,又为何能突破时代的局限,至今仍有其艺术生命力。还有他那些别具匠心的小说,如《十二楼》、《合锦回文》等,是如何与他的戏剧创作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共同构筑起李渔独特的艺术版图?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将李渔视为一位历史上的剧作家,而是能够更深切地理解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独特贡献和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即便还未翻阅,仅凭书名《艺文双绝李笠翁:李渔研究》,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李渔,这位在明清之交熠熠生辉的文坛巨匠,其“艺文双绝”的美誉并非虚传。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艺”与“文”这两个维度,全面地审视和评价李渔。在“艺”的层面,他精通戏曲创作,如何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如何驾驭情节、塑造人物、铺陈唱词,使其剧作既有娱乐性又不失深刻的艺术价值?在“文”的层面,他不仅是剧作家,更是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文字究竟有何种魅力,能使其在众多文人中脱颖而出?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李渔的语言风格,他的叙事技巧,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书中是否会探讨李渔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从商海浮沉到文坛巅峰的转变,是否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独特的现实主义色彩?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去理解李渔“艺文双绝”的底气究竟源于何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