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跨越文化与国家界线的世界文学季刊,拥抱不分语言的,文学的世界!
这是一份广纳视角、没有藩篱的刊物,大语种小语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分身或天地。编辑委员会以音乐中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拉长号」的态度面对这份刊物,希望长号的人性、伸缩弹性,以及拉出高、中、低音的能量,可以跟大多数的读者产生共鸣,结合一体。《世界文学》内容兼顾学术与通俗,既追求广度也要求深度,试图向台湾读者宣告「文学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世界文学》第六期的主题为「饮食与文学」。
轮值主编曾秋桂提到,本期提及「饮食」,大家能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谚语莫过于「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饱暖而思淫慾」、「饮食男女」等。此类的谚语再再点出饮食与人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因此透过文学作品来反映饮食之重要课题,相当饶富乐趣。研究特区共有七篇,皆是上选之作,其中三篇与「饮食与文学」主题相唿应,堪称精湛妙论。如谢志伟以「从天堂的禁果到地底的马铃薯──浅论「饮食与文学」」为题,巧妙利用偷尝禁果与「马铃薯」(地下块茎=阴茎)的隐喻论述。文章纵观古今、横跨东西,引经据典探究饮食相关谚语与文学之关联,成功地为孔夫子名言「食、色,性也」代言。王佑心及赵羽涵分别锁定日本近、现代作家永井荷风与村上春树,点出日本文学作品深得人心之处。此外,众所熟知的村上春树,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出现许多饮食,像是义大利面、威士忌、清酒、啤酒、咖啡;可说大大引领日本的流行趋势。资深村上迷赵羽涵以村上春树所喜爱的甜甜圈为例,精辟解析出甜甜圈的典型形状(一个圆形,中间有一个洞)正如同一个没有自我的形体……还有更多精彩好文,供读者仔细品读!
本期主要收入的文章如下:
〈从天堂的禁果到地底的马铃薯──浅论「饮食与文学」〉
〈试论永井荷风的外游体验与饮食书写〉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甜甜圈:与「自我」之关连性〉
〈渥坦贝克《解剖新义》中的激情游牧者〉
编辑室报告 曾秋桂
研究特区
谢志伟 从天堂的禁果到地底的马铃薯──浅论「饮食与文学」
王佑心 试论永井荷风的外游体验与饮食书写
赵羽涵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甜甜圈:与「自我」之关连性
路 况 运动、遭遇、宣言:论巴迪悟的爱情本体论与现代性三法则
杨炳菁 文学想像与翻译:论《蟹工船》不同时期的译本
陈维玲 论《高老头》内女性之象征
吴 宽 「旅程」与「游牧」:文学阅读《密勒日巴大师全集》
书评书艺
曾秋桂 浅谈村上春树《名字不带色彩的多崎tsukura与他的巡礼之年》
诗艺访谈
吴钖德 咏叹诗城巴黎(演讲)
学海省思
张淑英 黑白即彩色:小说与黑色电影
每季一书
刘于涵 浅尝简单的小确幸──《幸福的面包》
李素卿 记忆中的故乡和童年的阴影──《佩德罗.巴拉莫》
叶承玮 那是一幅人生中无可取代的景色──《黄金风景》
简 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低音大提琴》
国际文坛动态
张淑英 西班牙皇家学院(RAE)三百年
简 洁 今年的德国很文学:追忆毕希纳的挑战
曾秋桂 第2届村上春树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花絮
研究论文
杨丽敏 渥坦贝克《解剖新义》中的激情游牧者
罗艾琳 现代版《马克白》中的生态与动物研究
编辑室报告
本期主题为「饮食与文学」。提及「饮食」,大家能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谚语莫过于「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饱暖而思淫慾」、「饮食男女」等等。此类的谚语再再点出饮食与人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因此透过文学作品来反映饮食之重要课题,相当饶富乐趣。研究特区共有七篇,皆是上选之作,其中三篇与「饮食与文学」主题相唿应,堪称精湛妙论。如谢志伟以「从天堂的禁果到地底的马铃薯──浅论「饮食与文学」为题,巧妙利用偷尝禁果与「马铃薯」(地下块茎=阴茎)的隐喻论述。文章纵观古今、横跨东西,引经据典探究饮食相关谚语与文学之关联,成功地为孔夫子名言「食、色,性也」代言。王佑心及赵羽涵分别锁定日本近、现代作家永井荷风与村上春树,点出日本文学作品深得人心之处。王佑心以日本近代文学中耽美派代表作家永井荷风为考察对象,特别着眼于曾旅居美、法两国后归国的荷风的经历,文中旁征引博地举出其在旅游作品中的饮食书写,试图检视身为文化翻译者的荷风如何在语言、种族、文化汇集的场域中,发挥个人特质,找到新生的创造力量。文之精妙在于点出旅居国外多年的荷风在厌恶日本料理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对于威权父亲的不悦及弱势母亲的同情等儿时记忆。且文中更进一步指出:荷风透过饮食行为与知觉感受(特别是嗅觉与听觉),共同形塑出对于异地文化的饮食新体验,重组荷风个体之主体意识与知觉感受的结构。这或许可视为荷风独特的自我创新吧!
此外,众所熟知的村上春树,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出现许多饮食,像是义大利面、威士忌、清酒、啤酒、咖啡;可说大大引领日本的流行趋势。资深村上迷赵羽涵以村上春树所喜爱的甜甜圈为例,精辟解析出甜甜圈的典型形状(一个圆形,中间有一个洞)正如同一个没有自我的形体。此形状象征着村上春树作品中所常被提及的「孤独感」。也正因为面对着此般的「孤独感」,故事中的主角们便展开了一连串的寻找「自我」之旅。当然,每季一书亦含有与「饮食与文学」主题相关的介绍。
刘于涵简单地介绍三岛有纪子(Yukiko Mishima)所创作的《幸福的面包》(幸せのパン)。书如其名,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主角们透过美食与人交会、感受幸福;而站在阅读这一端的读者,借由分享好书体认自我,踏上疗癒他人,救赎自己的旅程。
除了本期主题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单元,非常值得各位翫赏、仔细品味。当然,更期盼各位读者能不吝给予指正与批评,借以延续本期刊「以文会友」的优质传统,并借此再次感谢各位赐稿的文学先进,使本期多元多采。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封面画作是由知名画家蔡裕荣先生提供。蔡先生是本人多年相知、相惜的好友。目前正在日本娇妻的呵护、细心照料之下,专心养病。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及认识蔡裕荣先生充满生命活力的创作,激赏他的才华、敬佩他不懈的努力。且在蔡裕荣先生亟需上帝垂爱、更多人们祈福的此时此刻,能共同为生命勇士蔡先生祈福,让温暖的的人间光辉,普照大地。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甜甜圈:与「自我」之关连性/赵羽涵
村上春树的小说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之外,书中所谈论到的美食也一样让读者们意犹未尽。村上春树的作品当中,几乎每本都会提到各式各样的美味,村上不但对于食物的描绘十分拿手,有时还会将料理的过程叙述地相当仔细。
无论是在阅读《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时,令读者彷彿置身其中,一边阅读一边隐约嗅到那淡雅的威士忌酒香;或是《发条鸟年代记》开头中,煮到恰到好处、中间留有面心的弹牙义大利面;还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短篇中,光听名称就垂涎欲滴的蜂蜜派。而《挪威的森林》中,别说小林绿的草苺蛋糕理论让读者记忆深刻,她亲手做的醋渍竹筴鱼、肥肥厚厚的玉子烧、自己做的䲠鱼西京渍、烧茄子、莼菜汤、玉蕈饭,还附有大量切细的黄萝卜上面洒了芝麻。更是令人想一尝其关西风的滋味。
身为村上春树书迷,总是想着哪天有机会一定要试着动手做做看书中的料理,或者若是有哪一间餐厅能够推出「村上春树菜单」那就再好不过了。不过,假使有一天,实际的料理真的摆在眼前,却似乎和原本想像中的样子不太相同……。即使如此,没关系,暂且带着雀跃又紧张的心情尝上一口,却又更加肯定了眼前实际的料理并非是想像中的味道。这时,便会明白现实果然不如想像中美好,而难免感到些许失落。因此,边阅读着村上的作品,边将这些书中的美味在自己脑海中重现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品尝方式不是吗?
然而,除了上述说的料理之外,有一种是我们随手可得,方便又快速的美味。此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甜甜圈。村上春树的读者们一定不难发现它充斥在村上作品中的各个角落。例如在《舞舞舞》一书中,甜甜圈就经常出现。主角为了寻找奇奇到了北海道,经常以甜甜圈当做唤醒早晨的第一餐。根据书中主角所说:「饭店的早餐这东西只要吃一天就腻了。还是Dunkin’Donuts最棒。既便宜、咖啡又可以续杯。」就可以看出主角对这间美式连锁甜甜圈店情有独钟。主角一边吃着,一边阅读佈满疑云的海豚饭店内幕报导。
对于《饮食与文学》这本书,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些可能的画面:想象着李白斗酒诗百篇,那酒的香醇如何伴随他的诗歌一同流传;又或者,想象着苏轼在贬谪之地,如何将生活的不易化作笔下的《猪肉颂》,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食”与“饮”,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单纯的背景描写,还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我希望书中能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某位作家为了寻找一道菜的味道,而踏遍千山万水,或是某位作家因为一道难忘的美食,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读过的文学作品,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里,就隐藏着作者关于饮食的巧思。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生活与艺术交融的探索,一次对文字背后那份真挚情感的追寻。
评分拿到《饮食与文学》这本书,我的内心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兴奋,仿佛即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味觉与思想的奇妙旅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不那么直接相关的领域巧妙地连接起来的。是不是会从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到西方近代的作家,一一梳理他们与饮食之间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描绘出那些“烟火气”的细节,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茴香豆,或者是张爱玲笔下那些在上海滩的弄堂里飘出的家常菜味道,这些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情感。我设想,书中或许会分析某位作家笔下的角色,他们对食物的态度,选择的食物,甚至是烹饪的方式,都暗含着其性格、命运乃至社会阶层的隐喻。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对生活本质的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文学的深度不仅仅在于思想的宏大,也在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而饮食,无疑是承载这些体验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之一。
评分《饮食与文学》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无数个画面。首先,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油墨香里夹杂着食物的香气,想象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书斋里,一边挥毫泼墨,一边享用美食的场景。我尤其期待书中会如何勾勒出那些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的味蕾记忆,比如某位大文豪笔下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或者是他因一道佳肴而灵感迸发的瞬间。更吸引我的是,书中或许会探讨饮食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是辛辣讽刺,还是清淡写意,亦或是浓墨重彩,这背后是否与他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流传千古的篇章,是否曾在那一刻,被舌尖上的美味所点亮,被餐桌上的风味所浸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或者文字,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融入艺术创作的智慧,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评分《饮食与文学》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美好时光的大门。我非常期待书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故事”,是关于那些在风雨飘摇年代,文人们如何凭借一餐饭来慰藉心灵,还是关于那些在繁华都市中,他们在高档餐厅里觥筹交错,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朴素家常菜的怀念?我猜测,作者可能还会探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比如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文学风格,或者是某个历史时期,特定的食物如何成为了某种文学流派的象征。比如,北方粗犷豪迈的饮食是否催生了北方文学的直率?而南方精致婉约的菜肴,是否又滋养了南方文学的细腻?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品尝某道菜时,如何突然联想到某句诗,或是某段故事,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惊喜。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食物的温暖和人情味。
评分《饮食与文学》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或许是某个古代文人,在寂静的夜晚,伴着一盏孤灯,一壶浊酒,写下千古绝句;又或是,某位近现代作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如何成为支撑他继续创作下去的力量。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剖析,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文学创作之间是如何密不可分的。是不是会从儒释道等思想体系,来解读古人对饮食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文学不仅仅是阳春白雪,更是根植于生活,而饮食,正是最接地气的生活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食物的温度,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生命画卷。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与文化、与生活的一次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