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

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小说
  • 后殖民研究
  • 解严文学
  • 文化认同
  • 历史记忆
  • 政治文学
  • 文学批评
  • 台湾文学
  • 转型期文学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后现代与后殖民》之后,作者穿梭小说文本与社会脉络,
  并援引西方理论,在本书析论: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
  台湾的后殖民情境显得迟来,直到解严台湾才真正走向后殖民。

  后殖民真的到来了吗?什么才构成台湾的后殖民?刘亮雅主要研究台湾当代文学与文化、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英美二十世纪文学、同志理论。继《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之后,《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台湾小说》再论后解严小说中的后殖民议题。导论综览后解严小说中的跨族群书写、台湾国家历史书写、原住民书写、自然书写、女性乡土书写。八章分别纳入「重写台湾国家历史」、「原住民书写与自然书写」、「女性乡土想像的新貌」、「国族与性别的交缠交错」四大部分。

  透过援用后殖民、文化与性别理论以及历史脉络化阅读,本书剖析施叔青、李昂、田雅各、赖香吟、陈玉慧、吴明益、陈雪的后解严小说,探讨台湾后殖民在文学与文化实践上的诸多面向。作者对后殖民相关议题的思考相当成熟,操作西方理论来探讨台湾小说也显得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作者长期深耕此领域的功夫,对于有志于结合西方理论来研究台湾小说的读者,本书提供最佳的示范。作者穿梭于小说文本和当代台湾社会脉络之间,成功结合文学作品的深度解析和文化研究,细腻呈现文学与社会的对话,可作为台湾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着作。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现代文学史的著作简介,侧重于战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思潮、作家群体以及文本特征,不涉及您提及的特定书名中的“后殖民”、“解严”等概念。 书名:《光影间的叙事重构:战后台湾文学的流变与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自二战结束以来,台湾文学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情境下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过程。这不是一部宏观的文学通史,而是一次聚焦于文学内部张力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细致考察,重点关注了几个关键的转型期和文学群体的核心关怀。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的文学奠基与“乡土情结”的酝酿 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初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台湾文学一度面临身份认同的迷惘与语言的重构。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复古”思潮与“健康写实主义”的兴起,分析了这一时期作家们如何在政治高压和物资匮乏的环境中,努力寻找文学的立足点。我们着重考察了“乡土文学”思潮的早期形态,这种思潮并非单一的文学流派,而是对现实关切的一种集体表达。作家们通过对台湾本土风土人情的描摹,试图建立一种植根于在地经验的文学叙事,尽管初期多以较为含蓄和象征性的手法呈现。这一阶段的文本往往带有强烈的“在场”意识,即试图以文学记录历史的断裂与生命的艰辛。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引入与文学形式的革新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和信息渠道的逐步开放,一股新的文学思潮开始冲击原有的创作范式。本书详细分析了“启蒙现代主义”在台湾文坛的传入及其本土化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作家群体,如“蓝星诗社”和“创世纪诗社”的成员,开始热衷于探索新的诗歌意象、非线性叙事结构以及内在心理的挖掘。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试图摆脱现实主义的束缚,转而关注主体意识的碎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我们探讨了小说和散文中如何开始运用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手法,对传统文学语言进行解构和重塑,为台湾文学注入了强烈的形式探索精神。 第三部分:本土意识的深化与“乡土文学论战”的爆发 七十年代中期,文学的关注点再次回归到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本书将“乡土文学论战”视为战后台湾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我们细致梳理了论战的双方观点、主要参与者及其文本基础,分析了这场论战如何从文学主张的争辩,上升到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一核心身份认同问题的严肃探讨。论战的胜利促使一批作家更加坚定地将笔触投向被长期忽视的底层民众、边缘群体和传统社区的变迁。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以农村和工厂为背景的小说,不仅展现了社会矛盾,更在语言上力求贴近台湾的口语和民间叙事方式,形成了具有独特厚重感的“新乡土”文学。 第四部分:跨越边界的文学实验与多重视野的开辟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松动,文学创作的空间得到了显著拓展。本书关注了作家群体如何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更为大胆的文学实验。一方面,有作家开始尝试对战后历史的宏大叙事进行质疑和解构,对家族史和集体记忆进行多角度的重新审视,文本中出现了对历史创伤的深层挖掘。另一方面,受全球化思潮影响,一些作品开始关注都市的异化、消费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体情感的复杂性,文学主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本土”范畴。同时,关注女性经验、性别议题的创作群体也日益成熟,她们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特定时代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微妙处境与反抗姿态。 第五部分:语言、身份与文学的当代转向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九十年代至今的文学景观。我们观察到,在文学的“边界”被打破后,作家的关注点转向了更为精微的层面:语言本身的质地、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身份的流动性。许多作家致力于在传统叙事与后现代的戏仿之间游走,探索新的文学可能性。本书分析了“跨文化经验”、“全球视野”如何融入本土创作,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和不断更迭的文化符号。这不仅是对形式的追寻,更是对文学在快速变迁的现代世界中如何保持其批判力量与人文关怀的深层思考。 本书通过对上述各个阶段的文本、思潮和重要作家的个案研究,力求呈现一部既扎根于台湾具体历史脉络,又具有广阔对话空间的文学研究著作。它旨在揭示,在看似断裂与重组的文学进程中,台湾作家们始终在试图通过叙事,完成对自身历史、社会和身份的持续探寻与建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亮雅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台湾当代文学与文化、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英美二十世纪文学、同志理论。着有《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2006),《情色世纪末:小说、性别、文化、美学》(2001),《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说的政治与美学》(1998),Race, Gender, and Representatio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Sula, Song of Solomon, and Beloved(2000)。与人合着《台湾小说史论》(2007);主编、导读《同志研究》(2010),编译、导读《吴尔芙读本》(1987)。

图书目录

导论:再思台湾后殖民

第一部分:重写台湾国家历史
施叔青《行过洛津》中的历史书写与乡土想像
施叔青《风前尘埃》中的另类历史想像

第二部分:原住民书写与自然书写
田雅各短篇小说中的自我另类民族志表达与文化翻译
对神祕与现代的暧昧矛盾:吴明益的短篇小说

第三部分:女性乡土想像的新貌
乡土想像的新貌:陈雪的《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里的地方、性别、记忆
女性、乡土、国族:以赖香吟的〈岛〉与〈热兰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见的鬼》为例

第四部分:国族与性别的交缠交错
陈玉慧《海神家族》里的另类历史想像:跨国流动中的国族与性别
迟来的后殖民:赖香吟解严小说中的知识菁英和底层人民

论文出处
 

图书序言

导论

再思台湾后殖民(节录)


  本书第一部分「重写台湾国家历史」的两章分别以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第一与第二部《行过洛津》、《风前尘埃》为讨论对象,一方面因为两书的台湾国族与跨族群视野,不但呈现了清朝与日本两种帝国统治者与被殖民的台湾人民之间的关系,也描写了原住民与客家人等弱势族群,另方面则因为两书涵盖的社会层面以及性别与阶级批判具有国史的厚度。《行过洛津》主要情节聚焦于娈童、缠足和阉割恐惧,因此产生了奇观化的问题,同时它「对位式」地呈现外来者与本地人、帝国与边陲不同却部分重叠的位置,唿应当今中国中心与台湾中心的角力和交涉。叙述者统摄洛津(鹿港)古今的视野构成本书核心的乡土想像,在性别和国族议题之外,其对商业活动既认同又批判的态度隐含了对现代性的双重视野,暗示现代性与台湾的复杂关系。《风前尘埃》处理了台湾文学绝少探讨的几个议题:日治时期的「理蕃」、太鲁阁之役、日治时期花莲地区的族群关系、日本移民村、战后的日本殖民遗绪。小说「对位式」地重新想像日治时期台湾东部日本统治者与原住民、汉人的关系,重新探索同化、皇民化、抵殖民乃至于土着化所涉及的身分问题,呈现殖民主义与国族、性别、族群身分政治,将台湾放在全球殖民主义跨国脉络,并描写战后台湾、日本、韩国对殖民与帝国遗绪的复杂态度。

  原住民书写与自然书写是台湾后殖民书写的重要一环,都涉及对殖民现代性(colonial modernity)的再思,两者也有一些重叠。八○年代中期原住民运动兴起,结合了文艺创作与政治行动主义的原住民书写也随之而起,批判国民党殖民,也批判汉人沙文主义。散文方面,泰雅族瓦历斯‧诺干、排湾族利格拉乐‧阿(女乌)、达悟族夏曼‧蓝波安和卑南族孙大川的诸多作品都是自我另类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汉化的原住民知识分子回到部落重新学习自己的历史文化,回应主流霸权,折冲于部落与都市之间。小说方面,布农族田雅各(拓拔斯•塔玛匹玛)的两本小说集《最后的猎人》(1987)与《情人与妓女》(1992)描写原住民社会在殖民现代性下的危机与回应,夏曼‧蓝波安的《黑色的翅膀》(1999)刻画四位达悟族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布农族霍斯陆曼‧伐伐的《玉山魂》(2006)透过一位少年的成长过程描写布农部落的历史。布农族乜寇‧索克鲁曼的《东谷沙飞传奇》(2008)重新想像布农族的神话传说,创造一个充满诗情、精灵、鬼怪、禁忌的魔幻世界。卑南族巴代的《走过》(2010)描写一位台籍卑南族老兵历经日治、国民党、共产党颠沛错乱的一生。瓦历斯‧诺干的小说集《城市残酷》(2013)刻画外移到都市的原住民的困境与挣扎。而兴起于八○年代的自然书写,则与七○年代国民党政府遭逢一连串外交重挫、失去国际间代表中国法统地位息息相关,知识分子透过对台湾环境的关怀,展现其转向对台湾地理与自然生态的认同。解严以来,徐仁修、王家祥、刘克襄、孟东篱、洪素丽、凌拂、廖鸿基、吴明益都是自然书写的散文大家,有的批判环境污染或破坏,有的带入博物学家式的观察。小说方面,刘克襄、王家祥和吴明益的小说都有许多自然书写的成分。刘克襄的动物小说《风鸟皮诺查》(1991)和《座头鲸赫连么么》(1993)分别想像以风鸟与鲸鱼为主体的感知与经历。王家祥的《倒风内海》以魔幻写实手法渲染有关鲸鱼墓场和黑森林的神话气息,摹写西拉雅族泛神论;王家祥的奇幻小说《海中鬼影──鳃人》(1999)、吴明益的科幻小说〈复眼人〉(2002)、《复眼人》(2011)与《睡眠的航线》(2007)都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鳃人」与「复眼人」分别连结到小琉球的乌鬼族传说与泰雅族的生态知识,都借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王家祥的《山与海》、吴明益的《本日公休》(1997)、《虎爷》(2003)里不乏对台湾山与海的细腻描述,而这在田雅各、夏曼‧蓝波安等原住民小说里也相当常见,皆显现对台湾土地的关注。广义上,自然书写与原住民书写都是一种乡土书写,但都扩充了原先乡土书写的内涵。

  本书第二部分「原住民书写与自然书写」的两章分别以田雅各的〈拓拔斯•塔玛匹玛〉(1983)、〈最后的猎人〉(1985)和〈安魂之夜〉(1992)与吴明益的〈虎爷〉(2001)、〈厕所的故事〉(2002)及〈复眼人〉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田雅各是原住民书写的先行者,而吴明益则是自然书写健将,另一方面则因田雅各的三篇故事深刻呈现原住民社会在殖民现代性下的问题与对应,而吴明益的三篇故事中的魔幻、乡土、生态视野则展现出对神祕与现代的暧昧矛盾。〈拓拔斯•搭玛匹玛〉、〈最后的猎人〉和〈安魂之夜〉既是自我另类民族志小说(auto-ethnographic fiction),也具有现代小说的反讽与自觉。叙述者折冲于原住民与汉人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与世界观之间,处理文化翻译的问题。面对文化危机,叙述者隐含以部落为文化复振的中心,但同时也与现代性重新协商。〈虎爷〉、〈厕所的故事〉及〈复眼人〉呈现了现代生活的某些神奇瞬间人类所展现的模拟能力与被模拟的对象,探索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不)可沟通性。自然界的仪式与民间信仰的神祕实践被紧密地勾连到神祕与乡土,而与殖民现代性对立;但小说又暗示乡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挪用或改变了殖民现代性遗产,将之吸纳。

  乡土书写是台湾意识的堡垒。「乡土」一词虽然有时被视为「乡村」的同义词,在现实上并非固定的所在;「乡土」象征了家园,连结到土地和身分认同。日治时期和戒严时期都曾发生乡土文学论战,前者对抗日本的同化政策,后者则对抗当时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九七○年代末期的乡土文学论战是在西化造成的文化危机之下所爆发的「回归乡土」诉求,当时大多倡导中国民族主义和历史叙述,然而叶石涛却石破天惊地主张台湾文学乃是从荷兰殖民时期开始、以台湾为中心的文学,隐然把台湾视为国家、乡土(1978:72)。在黄春明、王祯和、王拓、宋泽莱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传统里,乡土常代表救赎。乡土的背景往往是农渔村或小城;相对地,都会(尤其台北)则经常代表外来统治者、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乡土所代表的正面、稳定的社群价值与真实的乡土之内部问题和殖民现代性之下所遭逢的问题,矛盾地并存。而萧丽红、李昂等女作家的乡土想像则批判性地带入女性与土地、父权的复杂关系。九○年代陈烨的《泥河》(1989)、蔡素芬的《盐田儿女》(1994)、凌烟的《失声画眉》(1990)、李昂的《迷园》(1991)里,由于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城乡关系改变,女性乡土想像更趋不稳定;《迷园》进一步将乡土想像结合了台湾历史记忆与国族寓言。二○○○年以来,陈雪的《桥上的孩子》(2004)与《陈春天》(2005)、赖香吟的〈岛〉(1999)与〈热兰遮〉(2000)、李昂的《看得见的鬼》、施叔青的《行过洛津》等女性乡土小说,其场景若非游移在农村和都市之间,就是历经前现代到现今种种变迁的古商城。显示这些作家并非怀旧式地建构一个理想素朴的乡土,而是将乡土放在现代性或全球经济活动的脉络下。换言之,她们的乡土想像掺杂了对现代性或全球化的思索。女性乡土小说少不了对性别议题的敏感,这些小说对性别的批判更让地方书写免于被浪漫化。

  本书第三部分「女性乡土想像的新貌」的两章分别以陈雪的《桥上的孩子》、《陈春天》以及赖香吟的〈岛〉、〈热兰遮〉与李昂的《看得见的鬼》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新的女性乡土想像透露对地方、性别与记忆错综关系的反思;常常是从已经移居台北、深谙资本主义运作的眼光,有的回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度下充满多重冲突与纠葛的乡土经验和历史记忆,有的借由回溯台湾这块土地上不同族群四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与乡土记忆,寄寓国族寓言。《桥上的孩子》与《陈春天》中呈现丰原夜市和神冈乡下的地方记忆、下层女性遭逢的性别与阶级压迫,以及阶级爬升后如何交涉于城乡之间,透过重新记忆和批判式的重构,让土地认同再度变得可能。女主角与资本主义共谋,但也对之抗拒。〈岛〉与〈热兰遮〉以当代台湾为背景,採隐喻手法探讨台湾当前的岛屿性格以及对台湾岛的母体想像,描写疏离于乡土的女性叙述者如何经由怀孕和返乡重新认同了乡土,借此召唤台湾国族。《看得见的鬼》则将背景放在三百多年前一直到现今的鹿港,透过五只女鬼所受的压迫和颠覆父权的故事,侧写三四百年来的台湾历史和土地上的变迁,寄寓台湾国族寓言。

  无论是重写台湾历史,乡土书写、或自然书写,前述不少小说都有台湾国族主义的寓意。其他如宋泽莱的《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1996)、施叔青的《微醺彩妆》(1999)、李昂的《鸳鸯春膳》(2007)、郑清文的《青椒苗》(2012)、平路的《婆娑之岛》(2012)也都如此。二二八、白色恐怖小说也率多蕴含台湾国族寓言,如战前世代叶石涛的《台湾男子简阿淘》(1996)、钟肇政的《怒涛》(1993)、李乔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1995),战后世代陈烨的《泥河》、李昂的《迷园》、《自传の小说》(2000)与〈彩妆血祭〉(1997)、舞鹤的〈调查:叙述〉(1992)、杨照的《暗巷迷夜》(1994)、施叔青的《三世人》(2010)、陈玉慧的《海神家族》与赖香吟的〈虚构与纪实〉(2000)。这些小说有的直接控诉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歧视与压迫导致二二八事件爆发以及后来的血腥镇压,有的刻画二二八事件的脉络或事件中的四大族群、不同阶层、性别,有的描写二二八遗眷所遭到的监控、骚扰和社会歧视,有的呈现二二八成为禁忌后的记忆断裂以及解除白色恐怖的困难。学运世代的赖香吟则在〈虚构与纪实〉里连结学运与反对运动,并在〈翻译者〉(1995)和〈喧哗与酩酊〉(2000)里探讨台湾国族运动者的艰辛和个人感情上所付出的代价。许多小说都呈现国族与性别的交缠交错。例如《迷园》将女主角恋父、阳具崇拜和受虐心理,勾连到二二八台籍菁英的伤痛和八○年代台籍红顶商人的崛起。〈彩妆血祭〉里白色恐怖受难者遗孀、同时也是反对运动支持者,为死去的同性恋儿子举办私人弔祭仪式,暗示男同志的衣柜状态正与当天二二八公开祭弔形成对比。但小说又暗示:国民党旧势力对二二八的扭曲、否认与忽视,又与同志被关入暗柜形成某种交相指涉的关系。《海神家族》中女性叙述者的福佬族外公在二二八中遇害,二叔公是台共,外省人父亲则因冤狱被以匪谍罪名入狱。叙述者却因白色恐怖和父亲家暴而有杀父情结,也因白色恐怖而长期不知外公和二叔公,更曾因戒严时期国民党的仇日教育而认为琉球籍外婆像日本女鬼。〈虚构与纪实〉中的女性叙述者则是本土女性知识菁英,却直到解严前后,借由书写才感知戒严时期的政治禁忌,发现自己被殖民、缺乏文化主体性。〈翻译者〉里女性叙述者猜想父母因从事反对运动而承受莫大压力,产生龃龉,母亲爱上了友好台湾的日本友人,却因顾及反对运动而不敢表白乃至于抑郁自杀。叙述者则徘徊在对父母和日本义父的认同与质疑之间,小说借此隐喻台湾历经各个殖民政权的创伤,在身分认同上的苦恼与迷惘。整体而言,这些小说探索国族与性别的交缠交错,一方面显现台湾国族主义之必要,另方面也显示光是台湾国族主义还不够,性别、性取向、阶级等议题同样非常重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某种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我之所以会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台湾的近代史和文化发展抱有持续的关注。解严,对于台湾而言,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节点,它意味着压抑的解除,也意味着社会思潮的活跃和多元。而“后殖民”这个概念,又为理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在解严的东风之下,台湾的作家们如何去审视他们所继承的、以及正在经历的文化现实?他们笔下的人物,是否在经历着身份认同的迷茫?他们对历史的叙述,是否在挑战着既有的官方话语?“迟来的”这个词,尤其耐人寻味,它似乎暗示了一种尚未完成的、或者说是延迟的自我认知过程。我想,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讨,台湾社会在摆脱了长期的殖民和威权统治后,对于自身文化定位和历史遗产的处理,是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后殖民”反思过程。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够带领我深入文本,去剖析那些优秀的小说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后殖民”主题的,那些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中,台湾小说家们如何书写他们的“此时此刻”。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学发展轨迹充满兴趣,特别是解严后的那段时期,感觉像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但也伴随着种种复杂的思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个迷宫里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迟来的后殖民》这个名字,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过于学术化,但深入思考后,我发现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台湾在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威权时期后,其文化身份的构建和民族认同的形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后殖民”这个概念,我理解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下,去分析那些曾经被殖民过的国家和地区,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自我建构。而“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和载体。“解严”本身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它意味着言论自由的拓展,也意味着过去被压抑的思想和情感的释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详细地探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台湾小说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回应和重塑“台湾性”的。那些描绘国民党迁台后的历史记忆,与原住民关系的复杂性,或者与中国大陆之间那种既亲近又疏离的独特情感,都可能在这本书的分析中得到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去界定和阐释“迟来的”这个修饰语,它是否意味着台湾在处理殖民遗留问题上,存在某种滞后性?或者,它是在指代一种更为深刻的、尚未完全实现的文化自觉?

评分

《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这标题就像一个钩子,勾住了我对台湾文学和历史研究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时代的回响,是社会情绪的投射。解严后的台湾,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而“后殖民”这个视角,则提供了一种审视这些变化的独特方法。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些画面:那些描绘外省人与本省人之间的张力,那些对日据时期历史的回顾,那些在本土意识觉醒过程中涌现出的作品,是否都可以在“后殖民”的框架下得到新的解读?“迟来的”这个词,让我更加好奇,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时间上的滞后,一种可能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状况。也许,在解严初期,台湾文学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对政治压迫的反抗和对民主的追求上,而对于殖民遗留问题和文化身份的深层反思,则是在之后才逐渐显现。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具体的文本分析,帮助我理解台湾小说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去探索和确立“台湾性”的,那些关于历史记忆、文化主体性、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所产生的复杂情感,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有深度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期待是因为“后殖民”和“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这两个关键词,无疑触及了我对台湾近代历史和文化变迁最深层的好奇。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肌理、人们的心灵困境以及文化身份的流变。《迟来的后殖民》似乎正试图用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角度,去审视解严后三十余年台湾小说所经历的转向与演变,尤其是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关于“后殖民”语境下的思考。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从戒严时期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后,台湾作家们笔下的世界,那些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对国民党政权留下的影响,以及面对全球化浪潮下自身身份认同的挣扎。是迎合还是抵抗?是融合还是断裂?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的。而且,“迟来的”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时间上的张力,仿佛暗示着一种延迟的觉醒,一种尚未完全抵达的对自身位置的认知。这不禁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这种“后殖民”意识的“及时”到来?是外部环境的持续压力,还是内部自身认同的混乱?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台湾文学和台湾社会的一扇新的窗户。

评分

拿到《迟来的后殖民:再论解严以来的台湾小说》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再论”这个词吸引了。这意味着它不是第一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或者说,是在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一次新的审视和深化。这让我觉得作者在这本书里的论述,可能会更有力度和深度,不至于流于表面。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和历史语境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台湾这样经历过复杂历史变迁的地方。解严后的台湾,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文化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深入挖掘那些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探讨殖民主义和威权统治对台湾社会文化留下的深远影响,并通过分析具体的台湾小说文本,来展现作家们是如何去处理这些“殖民遗产”的。比如,那些关于“中国性”与“台湾性”的拉扯,关于语言的选择与重塑,关于对不同历史叙事的挪用与颠覆,都可能在这本书的讨论范畴内。我很期待作者能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视角,或者用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去重新解读那些耳熟能详的台湾小说作品,发现它们在“后殖民”议题上可能被忽视的意义。而且,“迟来的”这个词,也给我一种思考的空间,它是不是在暗示,台湾对于自身的“后殖民”身份的认知,是在一个比较晚的阶段才逐渐清晰起来?这本书,或许就是试图去勾勒出这个“迟来”的认知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