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曾经豪气干云的党国中坚,为何中途变节、甘做日人傀儡?
高阳妙笔精彩阐述汪政权内幕!
文胆、汉奸?哪一个才是他的真面目?
悲剧、闹剧?哪一个才是幕后的真相?
他禀持的,是对国对家的使命;
他选择的,是一条政治不归路。
民国第一美男子,何以成为大汉奸?
他是太贪恋权位,还是另有苦衷?
汪政权的成立,无异对民初政局投下一颗强力震撼弹。
从国民党的第一文胆,到人人喊骂的汉奸,
是什么原因让汪精卫背叛党国,投向日人怀抱?
是权力场中的角逐?还是有心人的抹黑?
他真的甘愿做日本傀儡,受日人摆佈?
他的决定,又对日后中国历史造成什么影响?
且看汪政权如何粉墨登场,又如何做完这场春秋大梦。
「凡是跟汪先生接触过的,很少没有不为他的魅力所吸引的;此公真是政界的『尤物』。雄白兄,我这样说汪先生,不大尊重吧?」
「稍涉不庄,却颇深刻。」金雄白又说:「话好像还没有完,请说下去。」
「自古尤物皆是祸水,汪先生这个政界尤物亦不例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他自己呢,到头来终恐不免红颜薄命之叹!」
这番议论,初听只觉新颖,多想一想,却有惊心动魄之感。汪精卫果然是祸水,凡是跟他密切合作过的人,几乎都没有甚么好下场,就以这次自重庆出走来说,一到河内,便送了曾仲鸣的命。如今日本败象已露,抗战的「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口号,看起来十之八九可以兑现;到那时,国民政府通缉有案的人,恐怕凶多吉少,岂非都是追随汪精卫惹来的「祸水」?
从国民党的第一文胆,到人人喊骂的汉奸,是什么原因让汪精卫背叛党国,投向日人怀抱?是权力场中的角逐?还是有心人的抹黑?
书中详细描述汪精卫如何粉墨登场,以至悽凉身世的整个过程。人物包罗万象,背景纵横万里,书中更有首次公诸于世的珍秘内幕。全稿曾经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细心校阅,其价值可想而知。
【中册目录】
回风小舞/悔不当初/亦敌亦友/满洲真相/正气犹存/客中惊艳/扶倾济危/春梦无痕/新知话旧/美机东来/大海冤魂/力争上游/危机暗伏/另开新局/侠林恩怨
「听说陛下要去祭祖拜陵,这个,」吉冈开门见山地说:「陛下,不行!」
溥仪大为惊诧,还怕自己没有听清楚,又问一句:「甚么的不行?」
「祭祖拜陵的不行!」
「为甚么不行?」溥仪脸都气白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陛下不是清朝的皇帝,是『满洲国』的皇帝。」
「这有甚么分别?我大清朝本来就发祥在满洲。」
「不是!不是!清朝由孙中山先生推翻了,陛下现在是住在满洲的满、蒙、汉、日、朝五民族的皇帝;祭清朝的祖陵,会引起误会,大大的不可以!陛下明白?嗯!」
溥仪还真不明白,自己还会做了日本跟朝鲜人的皇帝,不过吉冈似乎也言之有理,得要另外找个理由。这个理由不难找,「我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他说:「自然可以去祭爱新觉罗祖先的陵墓。」
「爱新觉罗的子孙大大地多,派别的子孙就可以。」
溥仪语塞,结果只好打消了谒陵的计画,关起门来祭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
以后,事情发展到不但不能公开祭自己的祖宗,日本军阀还要替溥仪换一个祖宗;有一天,吉冈突然对溥仪所供设的佛像发表了不满的言论。
「佛,这是外国传进来的,嗯,外国宗教!日满精神如一体,信仰应该相同,嗯?」
「嗯」是吉冈跟溥仪交谈时特有的语气,摆在最后,便是要求肯定的意思。
「不错!」溥仪心想,日本也是佛教国家,可说信仰相同,所以作此肯定的答覆,作为敷衍。
然而,吉冈要肯定不是佛教,佛教早就在「外国宗教」这句话上被他否定了。他说,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神裔,每代天皇都是「现人神」,即大神的化身,日本人民凡是为天皇而死的,都能成神,在神社中受供奉。
溥仪不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何在,吉冈亦未作进一步的说明。不久,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由于张鼓峰事件失利,被调回国,向溥仪辞行时,提出了一个「希望」。
「日满亲善,精神如同一体;因此,『满洲国』在宗教上,也该与日本一致。这件事希望陛下考虑一下。」
溥仪这才明白,日本的宗教是「神道教」,祭奉天照大神,「满洲国」的宗教与「日本一致」,亦就是以日本皇族的祖先天照大神作他爱新觉罗子孙的祖先。这件事让溥仪啼笑皆非,不知所措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作者像是高明的导演,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切换镜头,时而聚焦于权力中心的波谲云诡,时而又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民间,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细微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打乱我的阅读节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立体和饱满。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既能俯瞰全局,又能深入细节,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他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也令人惊叹,许多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细枝末节,在作者笔下都成了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服度大大提升。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发现作者的描述与史实惊人地吻合,而他在此基础上的解读和升华,更是让我拍案叫绝。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套书的第二卷,说实话,从翻开第一页到合上最后一页,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这本书的篇幅不小,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字里行间,才能勉强跟上他那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将历史的脉络一丝不落地剥开,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是在探究权力运行的逻辑,剖析人性的复杂,以及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 整本书读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功力。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个体。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和考量,有时甚至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我甚至能够体会到他们身处那个时代,面对那些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悲悯。
评分读到中卷的后半部分,我被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深深震撼了。那不是简单的刀光剑影,而是将战争的残酷、血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灵涂炭,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气息,听到将士们的嘶吼,看到尸横遍野的惨状。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令人不适的细节,反而用他那近乎残酷的真实,来警醒我们战争的代价。这种写法,与其说是在还原历史,不如说是在借历史的镜子,反思我们当下。 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描写战争的宏大叙事中,不忘穿插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的普通士兵,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的声音虽微弱,却被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视角的变化,让原本冷冰冰的历史事件,突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悲伤。我读到许多令人唏嘘的片段,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听到他们的叹息。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多维度视角。他不会简单地褒贬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去理解。他会告诉你,即便是一个被后世唾弃的昏君,在他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可能有着他的无奈和挣扎。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也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审视过去。 这种处理方式,也体现在他对权力的描绘上。他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是如何腐蚀人心,又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制造隔阂与对立。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官场的倾轧、政治的角斗,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却又充满了某种现实的意味。它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最赤裸的一面,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警惕。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课本上那种相对单调和模式化的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字,有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枯燥的历史文献,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史诗。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我们去“体验”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远不止于对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学会了从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去分析事件,去理解人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历史爱好者看的,更是写给每一个想要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