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文學篇章認識颱灣的風物人情,分「咱的土地」與「咱的人民」兩大單元,曆曆呈現瞭土地的滄桑變遷、城鎮的繁華沒落、山風海雨的時代氛圍、不同族群的傷痕與韌力,從中觀看蕞爾島國的悲愁喜樂,期能激發年輕學子更深刻的人文共鳴與情感呼應。藉由迴顧過往、撫平傷痛、記取教訓,去思索與己息息相關的颱灣未來。
編著者簡介
王靖婷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屢獲教育部績優通識教育課程奬勵
林玫玲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係所博士,曾獲颱南文學奬報導文學優等
梁杏絹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颱南大學教育所博士候選人
馮曉馨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陳祐禎
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兼任教師
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
上篇:咱的土地
第一章 福爾摩沙
瀋光文〈颱灣賦〉節選 05
章甫〈遊鯽魚潭〉 17
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 25
劉剋襄〈秀姑巒山〉 34
第二章 城鎮風華
林文月《青山青史》節選 39
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節選 59
路寒袖〈颱北新故鄉〉 73
高世澤〈七美島的情詩映像〉 77
渡也詩選 87
第三章 山海滄桑
陳列〈親愛的河〉 95
吳晟詩選 105
嚮陽土地詩選 111
下篇:咱的人民
第一章 斯土斯民
葉石濤〈潘銀花的第五個男人〉 123
蔣渭水〈臨牀講義〉 142
第二章 白色年代
嚮陽〈嘉義街外〉 147
鄭清文〈來去新公園飼魚〉 153
第三章 微聲吶喊
王溢嘉〈肉瘤上的玉蘭花〉 181
楊渡〈礦坑裏的黑靈魂〉 189
田雅各《蘭嶼行醫記》選 209
莫那能〈鍾聲響起時〉 221
第四章 展望新象
張啓疆〈消失的球〉 227
嚮陽〈我有一個夢〉 253
嚮陽〈立場〉 258
嚮陽〈咬舌詩〉 259
代序
誰的土地?誰的曆史?
隨著紀錄片《看見颱灣》在全颱各地戲院風風火火放映的熱潮,讓身處颱灣的我們見證瞭這片島嶼的美麗與哀愁,透過影像、音樂、旁白,不但激發大眾反思環境保護的問題,也讓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土破壞的問題。一部紀錄片的感染力,勝過製式教科書或專傢們的耳提麵命,文學篇章的感染力亦是如此。
颱灣學子從小學、國中、到高中,不是透過地理科的地形氣候知識,就是透過曆史科的殖民命運與戰爭死亡,或是公民課本中的民主操作與政經數據,來認識颱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很少從蘊涵人文關懷與土地之愛的文學篇章來認識颱灣。透過文學篇章,可從抒情感性或理性思索的視角,來「看見」颱灣的風物人情;在實際走讀文學現場後,更能讓年輕學子在麵對或熟悉或陌生的颱灣土地時,引發更深的人文思考與情感呼應,一磚一瓦地建立對颱灣人文與曆史的深刻理解。本書的編撰乃抱持上述的理念,透過係統式編排,匯集颱灣文學的名傢詩詞、散文、小說,分成「咱的土地」與「咱的人民」兩大單元,前者刻畫瞭颱灣美麗的山川風物、土地的滄桑變遷與城鎮的繁華沒落;後者則著眼於颱灣的曆史、族群與社會,曆曆呈現瞭山風海雨的時代氛圍、不同族群的傷痕與韌力,從文學中觀看蕞爾島國的悲愁喜樂。
「咱的土地」單元的選文主旨,在於透過描寫颱灣山川、城鎮、風物、生態環保、土地變遷等文學篇章,帶領學生近距離閱讀觀察周遭生活環境,深植對颱灣的土地之愛,並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永續。所選讀的文本,如瀋光文〈颱灣賦〉,以縱觀方式大概介紹颱灣的地理風物人情;章甫〈遊鯽魚潭〉、林文月〈馬兵營〉(《青山青史》節選)、蘇偉貞〈過東寜〉(《租書店的女兒》節選)等篇章描寫颱南地區的名勝古蹟與市街,帶領學子閱讀古都府城的曆史記憶,並透過走讀,近距離體察相關文學地景;陳列〈親愛的河〉、劉剋襄〈秀姑巒山〉、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寫河川、寫山巒、寫生態,呈現颱灣特有的島嶼書寫;而「嚮陽土地詩選」,則描寫經過921地震劇變後的傢鄉,及從災變中復甦重生的土地與人民。這些篇章,透過蘊涵土地之愛的文字,讓年輕世代重新認識、「看見」颱灣。
「咱的人民」單元的選文主旨,以曆史為經、族群為緯,透過文學篇章反映不同時代的曆史氛圍與族群生活,如葉石濤〈潘銀花的第五個男人〉,呈現日據時代到二戰結束的人民生活,以原住民女性象徵颱灣土地,及陸續「播種」的男人象徵曾落腳颱灣的不同族群;依年代而下,嚮陽〈嘉義街外〉、鄭清文〈來去新公園飼魚〉呈現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及解嚴以前的曆史變遷;張啓疆〈消失的球〉則呈顯解嚴前後隨黨國政權解體沒落的眷村悲歌。小說詩歌之外,也加入報導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如王溢嘉〈肉瘤上的玉蘭花〉反映醫病關係中的病患人權,對醫護專校的學生不但有臨場感,更具教育意義;楊渡〈礦坑裏的黑靈魂〉見證淘金族群與聚落的繁華沒落,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勞資不均的問題;田雅各《蘭嶼行醫記》選,描寫離島原住民無可選擇的成為核廢料下犧牲品的悲哀;莫那能〈鍾聲響起時〉則反映解嚴前山地原住民飽受歧視欺淩的不公義現象。由此不但可綜觀以齣生地為界的族群消長,與百年以來的颱灣大事紀;也從社會正義的層麵切入,透過記者、醫生作傢筆下寫實的報導文學,為處於政經主流族群外的弱勢族群發聲,開啓年輕世代人道關懷的視野。藉由感性理性兼具、象徵意涵豐富的文學篇章,迴顧過往、記取教訓、展望新象,共同思索颱灣的未來發展。
而在每篇文本的導讀設計上,透過「作者介紹」來認識作者的人生故事、寫作曆程與作品特色;「預讀引導」先喚醒讀者的舊有經驗,再以問題引導學生預先閱讀文章。「本文」部分,較長的篇章藉著分段落章節,引導讀者熟悉文章架構與寫作邏輯。透過「賞析」分析段落大意、人物特色、錶現方式、主題闡釋、特殊寫作手法及意象的呈現。再藉著「課後討論」,營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情境,以及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情境,利用同儕討論或師生對話,分享彼此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辯論、相互碰撞,藉此獲得對文本內涵與單元主題較深刻而全麵的理解,討論的題目包括:文本的主題詮釋,或將文本與自身經驗相連結。與上捲不同的是,下捲在體例上增加瞭「寫作練習」,提供教師和學生在閱讀該篇文章後,從觀摩名作傢的片段描寫、情境意象或相關旨趣,也動動筆嘗試摹寫練習。
正如紀錄片《看見颱灣》藉由影像讓身處島國的人們,真實地看到與我們相依相偎的土地麵貌;我們也期待透過《島嶼身世》一書,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看見」島國曾發生過的悲喜歡愁,用理解去包容過往的錯誤,用愛心去關注被忽視的陰暗角落,用希望去開發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新連結,共同打造和諧永續的未來。
編者 謹識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