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SOS!:給青少年父母的情緒、學習、教養對策

青春期,SOS!:給青少年父母的情緒、學習、教養對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青春期
  • 親子關係
  • 情緒管理
  • 學習問題
  • 教養技巧
  • 青少年心理
  • 傢庭教育
  • 溝通技巧
  • 心理健康
  • 成長煩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想要瞭解你傢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讀這一本!
角色從保母轉型為顧問,課題從情緒管理到課業學習,本書提供你「剛剛好的陪伴」之道!

  孩子年幼時像個「甜蜜寶貝」,天天繞著你、睡前會親親,還會說:「我愛你」。上瞭國小、進入國中,孩子儼然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開始會說:「哎呀,你不懂啦」、「機車ㄟ」、「這是我的隱私」、「那又怎樣」……有時甚至一句話也不說,隻用甩門與沉默做迴應。

  如何智慧教養情緒起伏不定的青春期孩子?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建立自律能力?如何支持孩子追尋益友、培養健康的兩性關係?如何維係青春期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資深親職教育專傢楊俐容,帶領您深度瞭解青春期,具體提供教養對策。
 
  親子間産生最大、最多衝突的階段,經常是在青春期。本書特彆是為青少年的父母與師長所寫,作者楊俐容從心理學的脈絡、實際的諮詢與教養經驗齣發,解析青少年種種令父母不安、疑惑、甚至感到傷害的行為。期待透過閱讀,傢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能以正嚮態度與有效的溝通模式,迎接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傢中孩子仍處於國小中年級以下的父母,則要提早做準備,為日後的親子互動模式儲存愛的養分。

  本書針對「自我概念」、「生涯規劃」、「學習動機」、「同儕關係」與「性教育」等議題,以「21篇問題透析」、「14項教養好策略」,深度瞭解青春期,具體提供教養對策。麵對青春期孩子,楊俐容建議父母學習做個「轉型父母」,同時提醒青春期的親子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營造,當親子雙方都能試著跳脫自己的角度,瞭解彼此的生命曆程,互相關懷與支持,即使青春囧途崎嶇難行,透過愛與智慧,仍能成就親子雙方最美好的自己。

  重新增訂,全新改版

  ◎ 青春期年齡已經下修至國小中年級(10歲),這與過去以為國中孩子(13歲)纔開始「轉大人」,有很大的差異。換言之,本書的讀者群逐漸擴大。情勢比人強,多數父母都是被逼著上戰場,在一路挨打、割地賠款的狀況下,親子關係傷痕纍纍,需要這本書讓親子共享雙贏局麵。

  ◎ 作者本身具有心理學背景,同時纍積十多年諮詢經驗,近年來並積極在各大媒體曝光,暢談青少年議題的親職教育,經驗豐富,親和力與說服力十足!

  ◎ 本次全新改版,除整併舊版內容,使全書架構更精簡易讀外,亦新增具體可行的「教養好策略」;此外搭配正文補充「觀念圖解」與「附錄資源」,讓不喜歡長篇大論文字書的讀者,輕鬆上手!

本書特色

  由親子教育專傢楊俐容執筆,針對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概念」、「生涯規劃」、「學習動機」、「同儕關係」與「性教育」等議題,解析青少年種種令父母不安、疑惑的脫軌行為。

  以「21篇問題透析」、「14項教養好策略」,深度瞭解青春期,具體提供教養對策。
  以圖解方式清楚呈現教養觀念,清楚易懂,有助於讀者觀念澄清與多元思考。
  書末提供父母「解讀青春兒相關資源」,搭建親子對話橋樑。
  書末附錄「諮詢單位」,貼心提供急需獲得協助的父母,必要的協詢資源。

衷心推薦

  每天麵對青春期孩子無法掌控的情緒風嚮球,感到無助、無奈與挫摺的父母。
  傢有國小中高年級傢長與老師,現在開始為青春期陪伴打下根基、做好準備。

名人推薦

  吳若權(知名作傢、廣播節目主持人)

  EQ課程誌工群
  齊聲推薦!!!
  1.    Tina媽咪(市北教大附小EQ誌工)
  2.    何麗梅(桃園縣腦麻協會理事長、EQ課程誌工)
  3.    李閤惠(颱北市關渡國小EQ課程誌工)
  4.    邱玉華(中壢市興仁國小EQ課程誌工)
  5.    吳淑君(新竹市科園國小EQ課程誌工)
  6.    洪嘉欣(颱北市八頭裏仁協會誌工)
  7.    許嬌女(颱北市清江國小EQ課程誌工)
  8.    夏慧珊(颱北市幸安國小EQ誌工)
  9.    黃筱智(桃園縣腦麻協會EQ課程誌工)
  10.    曾琴喨(颱北市長春國小EQ課程誌工)
  11.    葉若冰(颱北市仁愛國小EQ課程誌工)
  12.    葉維焜(新竹市水源國小EQ課程誌工)
  (依姓氏筆劃排列)


穿越迷霧: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成長導航 本書旨在為那些身處青少年成長關鍵期的父母提供一份詳盡、實用的心理健康與教育指南。它深知,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期,是孩子與父母共同麵對的一場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探險”。我們聚焦於當前青少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睏境、學習壓力以及傢庭溝通的難題,並提供一套基於現代發展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理念的實操策略。 第一部分:理解“異變”中的心靈風景 青少年時期,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的劇烈變化交織在一起,構築瞭一個復雜多變的心靈圖景。本部分將深入剖析青春期大腦的神經生物學發展特點,解釋為什麼孩子會錶現齣情緒波動大、冒險傾嚮增加、對同伴評價過度敏感等“反常”行為。 1. 情緒的“海嘯”與應對: 我們探討瞭焦慮、抑鬱、憤怒等常見負麵情緒在青少年中的錶現形式,它們往往與學業競爭、人際關係挫摺以及自我認同的構建緊密相關。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識彆癥狀,更會教授父母如何識彆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例如,錶麵的叛逆可能隱藏著對自主權的強烈渴望。我們將提供一套“情緒降溫”的傢庭對話技巧,幫助父母在不評判、不壓抑的前提下,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感受。 2. 自我認同與社交網絡: 身份認同的探索是青春期的核心任務。我們將解析社交媒體如何重塑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模式。從“點贊文化”對自尊心的影響,到網絡欺淩的隱性傷害,本書詳細闡述瞭數字時代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雙重影響。我們會提供實用的“數字素養”教育框架,鼓勵父母與孩子共同建立健康的綫上生活邊界,強化他們識彆和應對網絡壓力的能力。 3. 睡眠、飲食與生理節奏的失調: 青春期生理節奏的改變常常導緻睡眠不足,這直接影響瞭情緒調節和認知功能。我們分析瞭青少年常見的睡眠障礙(如延遲睡眠期),並提供傢庭環境的調整建議,以支持他們建立更規律的生理作息。同時,我們也關注飲食行為的異常信號,如不健康的節食或暴飲暴食,幫助父母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第二部分:學習動力與學術壓力的重建 在高度重視教育成果的社會環境中,學習壓力常常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索。本書主張從“結果導嚮”轉嚮“過程與成長導嚮”的教育觀。 1. 驅動力的內在化: 外部奬勵(如分數、物質奬勵)的效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本部分重點介紹如何激發青少年的“內在學習動力”。我們將引入“自主感、勝任感和關聯感”這三大內在需求理論,指導父母如何設計允許孩子做齣選擇、感受到挑戰適中且與生活相關的學習任務。這包括如何將“必須完成”的任務轉化為“我想探索”的項目。 2. 應對完美主義與習得性無助: 許多青少年陷入瞭對失敗的恐懼,或因屢次嘗試未果而産生習得性無助感。本書詳細區分瞭“成長的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和“固定的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在學習中的作用。我們提供瞭一套“挫摺復盤”的傢庭練習,教導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將失敗視為信息反饋,而非對自身能力的最終裁決。 3. 專注力與時間管理的實戰策略: 麵對海量信息和多重乾擾,青少年的專注力管理成為重要課題。本書提供瞭一係列非懲罰性的時間管理工具和環境設置技巧,幫助他們平衡學業、興趣和休息。重點在於培養他們自我監控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賴外部提醒。 第三部分:構建穩固的親子聯結與有效溝通 有效的溝通是穿透青少年迷霧的橋梁。本書強調,溝通的重點不在於“說教”什麼,而在於“建立連接”的質量。 1. 從“權威者”到“盟友”的轉變: 隨著孩子成熟,傢長需要逐步退後,從決策者轉變為可信賴的顧問。我們詳細闡述瞭“賦權式溝通”的藝術,即如何在尊重孩子意見的同時,設定清晰且一緻的界限。這包括如何有效使用“我信息”(I-messages)來錶達關注而非指責。 2. 衝突解決中的同理心運用: 青少年衝突往往是關於規則、自由和尊重的拉鋸戰。本書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衝突解決流程,要求父母先於解決方案進行“深層傾聽”,確認孩子的情感立場,然後再共同商議齣雙方都能接受的、可執行的替代方案。 3. 獨立與界限的藝術: 給予獨立空間是信任的錶達,但界限的模糊是衝突的根源。我們探討瞭如何清晰地劃定傢庭規則,尤其是在手機使用、交友、晚歸等敏感問題上。這些界限的設定應該是透明的、可協商的,並且隨著孩子成熟度而動態調整的。我們提供瞭“契約式教養”的模闆,讓規則的製定過程變得更加公平和有參與感。 4. 父母的自我關懷: 教養高壓下的父母極易疲憊和焦慮。本書最後強調,父母的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我們提供瞭一套實用的“壓力釋放”工具箱,鼓勵父母建立自己的支持係統,並理解“足夠好的父母”比“完美的父母”更重要這一理念。 本書並非提供快速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而是一份持續陪伴、不斷學習和調整的行動手冊,旨在幫助父母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青少年期,成為孩子最可靠的燈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俐容


  颱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熱愛兒童、鍾情心理學,對於年輕時「讓世界更美好」的理想始終無法忘懷。有一對獨特可愛的父母,一個自認為是天作之閤的配偶,兩位個性鮮明的寶貝女兒。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緻力於社區營造、學童 EQ 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雜誌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傢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傢。專長領域為:團體帶領、親職教育、情緒管理、兒童青少年發展、人際溝通、兩性關係等。

  十多年來,楊俐容從學術專業走入社區服務,以民間的力量,與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閤作完成瞭整套的情緒教育課程。至目前為止已為教師和傢長纍積數韆場演講講座,並於八十多所小學推展EQ教育課程活動,受惠學童超過十五萬名,堪稱國內兒童情緒教育的重要推手。

  現任芯福裏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颱北市八頭裏仁協會副理事長,也是知名親職教育講師,以及父母成長團體專業帶領者。著有《提升親子EQ三部麯》、《情緒教養,從傢庭開始》、《30招,教齣高EQ小孩》、《生命禮物--遇見夠好的媽媽》、《EQ武功祕笈》全套四冊、《EQ學園:好人氣養成班》等,譯有《皮亞傑》、《孩子生得少,情緒教養更重要》。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PART.1 狂飆的青春期
兒童以上,成人未滿――認識青春期
青春期為什麼愛叛逆?
提升孩子的自信自尊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提升孩子的自信、自尊,父母這樣做
生涯初探在年少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培養孩子生涯決策的能力,父母這樣做
瞭解青少年的同儕關係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建立孩子正嚮的交友價值觀,父母這樣做
父母可以對孩子下「禁友令」嗎?
誰傢少年不春風
能談心,纔能談性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和孩子談性,父母這樣做

PART.2 找迴孩子的學習熱情
4支柱激發學習動力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支持孩子的學習動機,父母這樣做
撕掉懶惰標簽,剋服學習挑戰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建立孩子自主學習習慣,父母這樣做
看見孩子的光點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父母這樣做
破除迷思,搶救學習動機    
親師正嚮溝通六招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如何維係親師正嚮溝通,父母這樣做
如何處理老師不當的對待?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孩子遭受老師不當對待,父母這樣做

PART.3  從教練到顧問
放下身段,親子更麻吉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維持良好親子關係,親子這樣做
剛剛好的陪伴
轉型父母的五大修練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要成為轉型父母,父母這樣做
培養自律,從小學階段開始
放手讓孩子自我管理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提升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父母這樣做
教齣負責任的青少年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教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這樣做
孩子飆髒話,怎麼辦?
★楊老師的教養好策略:孩子飆髒話,父母這樣做
延伸閱讀:獻給傢有青少年父母的貼心資源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在教養中一起成長 吳若權(知名作傢、廣播節目主持人)


  父母,難為。當你有這個感觸的時候,一定也很有很深的感慨――我們小的時候,也都有讓父母頭疼過,當時的爸媽是怎麼做的?對我有哪些影響?而我們對待自己的小孩時,究竟又該如何做?

  許多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碰觸到意想不到的挫摺,有的沮喪、有的難過、有的生氣、有的不解……。這些頭疼的父母,不乏高級知識份子,在職場錶現非常優秀,迴到傢庭麵對自己的小孩,卻變得有誌難伸。如果,幸運的話,父母在沮喪、難過、生氣、不解之後,終於發現自己在教養上其實還有不足的地方,懂得迴來把握這個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機會。

  於是,教養,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顯學。部落格、報紙、雜誌、電子媒體充斥各式各樣的問題與討論,有些自認把孩子教得不錯的傢長,很熱心的分享他們的做法,甚至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為媒體口中的「教養專傢」。我很佩服他們的分享的熱忱與主張的勇氣,也很羨慕他們可以用自己認為適閤的方式,把孩子交好,這些都是很值得觀摩的做法。但是,不一定適閤每個傢庭、每個小孩。

  在中廣流行網主持以關心傢庭與親子關係為主軸的「媒事來哈啦」節目(富邦文教基金會製作),已超過十一年的時間,我跟所有的父母一樣關心教養的議題,加上這些年來陪伴親友小孩成長的經驗,讓我對教養這個議題更加重視。

  閱讀過超過一百本以上的教養書籍,訪問過數以百計的學者專傢,我很推崇楊俐容老師在教養方麵的專業見解。因為她對問題的解析與建議,來自詳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提供一套放之四海皆準,可以適用於解決所有傢庭的教養問題。尤其,楊俐容老師清晰的說理與溫暖的同理,最令我感動。

  我們多次舉辦巡迴全颱的親子教養講座,並與天纔領袖感覺統閤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的王宏哲博士、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小姐,共同閤作齣版《自己打造金湯匙》有聲書(一套六張CD),贏得很多傢長與師長的信賴。每次的講座,楊俐容老師都帶給聽眾豐富的收獲,深受肯定。

  這次楊俐容老師傾盡這些年來纍積的能量,同時推齣《青春期,SOS!》與《生涯探索,SOS!》兩本大作,有條不紊的把道理說清楚,還提供很多演練與示範,既關心父母的立場,同時也站在孩子的觀點,讓過去大傢頭痛多年的教養問題,得到溫馨而且有效的解決辦法。更特彆的是,隻要你願意閱讀、實踐,輕輕鬆鬆就能做到、也能做好。我很樂意在此推薦給所有願意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與師長,因為我自己早已經受益良多。

作者序

最重要的一段旅程――陪孩子走過青春路


  我的青春年少,正值聯考當紅,被上學和補習、教科書和測驗捲填滿的生活,是一大片苦悶的蒼白。

  高一時,年輕的國文老師剛從大學畢業,她帶給嘉義學子的,除瞭滿腔教育熱情,還有許多文學夢。在老師的帶領下,紀伯倫、泰戈爾,徐誌摩和鄭愁予,這些無關考試的詩詞篇章,為我帶來深刻的閱讀樂趣;羅曼.羅蘭、赫曼.赫塞,晏陽初和羅傢倫,這些哲人的吉光片羽,為我開啓寬闊的思維空間。

  考上大學那個暑假,媽媽帶著我一一探訪傢族長輩,迴想起來,是宣告我長大成人的一種型式吧!在教育界任職多年,一嚮喜歡和我們聊老莊哲學的小舅舅,取來10度C的冰啤酒。對飲之間,他說:「以前是我們教你,未來就是你要教我們囉。」當下恍然,原來十八歲纔算轉大人,但小舅舅當時視我為大人的眼光,讓我印象深刻,銘記不忘。

  後來,我進入藥學係就讀,但因為念念不忘心理學,所有和藥學相關的內容都讀得不情不願,唯一分數上看九十接近滿分的科目,叫做「國際關係」。第一學期將盡,有迴下課,教授找我去問:「楊俐容,你到底為什麼要念藥學係?」這一語敲醒瞭夢中人。雖然在現實壓力下,我又踟躕瞭一年,但是,關於「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疑問,終究有瞭答案。降轉心理係之後,我如魚得水,悠遊自得。

  修「發展心理學」時,讀瞭不少關於兒童、青少年的研究,也發現瞭自己最感興趣的知識領域。兩位恩師引領我見識和成人截然不同,卻一樣豐富迷人的心靈世界,也讓我迴頭整理自己一路走來的暗礁和路徑。年少的無限可能與青春的彌足珍貴,讓我在離開校園之後,決定無論做什麼,必得是有益孩子的美事。

  就這樣一路耕耘著兒童青少年的諮商園地,一邊又發展齣和傢長分享育兒知能的親職教育。孩子的故事聽多瞭,傢長的心情也看瞭不少,再加上不斷迴頭印證理論上說的、調整心裏頭想的,我篤定的以為,陪孩子走過青春期,應該不會是什麼難事。

  未料,當大女兒即將邁入十三歲時,我和其他父母沒什麼兩樣,心裏惶惶然,不 知將麵臨什麼樣的風暴和挑戰。第一次當青少年的父母,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雖然和大女兒之間衝撞難免,還好之前學的和經曆過的,就像疫苗注射般,發揮瞭一定的預防作用。

  放手需要練習,放心需要修為,但心裏默唸「成長需要祝福,衝撞帶來契機」,把焦點從「孩子為什麼要狂飆」,轉移到「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心安定,腳步也就穩瞭。

  「媽媽,你有沒有覺得很幸福?」
  「嗯?」
  「我是青少年,竟然既沒狂飆,也不叛逆!」

  那一期我在《親子天下》的專欄題目是〈青春期為什麼愛叛逆?〉,小女兒邊讀邊問。大女兒緊接著對我邀功說:

  「其實你最該感謝的是我,因為經過我的磨練,你愈來愈懂青少年,而且我還教瞭妹妹不少趨吉避凶、降伏中年爸媽的絕招喔!」

  是的,這本書得以齣版,我的確要感謝兩位女兒的幫忙。雖然有不少和青少年相處的經驗,但陪著兩個女兒走一段青春路,讓我更能體會青少年的心,也讓文章寫起來更貼近真實的親子互動。我更要謝謝那些以瞭解、信任和支持,陪我走過徬徨少年時的老師和長輩,特彆是我的父母,讓我知道經過青春期的尋尋覓覓,孩子可以成為最美好的自己。

  此外,也要謝謝《親子天下》從創刊,就給我這麼一個可以快樂分享、又可以檢視自我的專欄。特彆是協助採訪整理的幾位記者――珮瑤、佩儒和美滿,每每要在我滔滔不絕的話語中,撿拾值得參考的片段,還要拼貼齣架構完整、內容豐富的文章,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忙,書裏的觀念和方法,大概也隻能敝帚自珍瞭;責任編輯麗瑾和美術編輯東喜設計,讓本書有更可親的樣貌,在此一併緻上謝意。

  最近受邀做瞭幾場關於「中年之後」的演講,對象多為孩子在青春後期或成年前期的父母。在蒐集相關資料時,我發現除瞭過去大傢熟知的「空巢危機」之外,現代父母非常矛盾的,還有著另一個「害怕巢不空」的擔憂與焦慮。

  青春期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最後也最重要的一段旅程;旅程的終點理當是孩子振翅翱翔的開端,也是父母重享自我的時光。期盼本書能夠提供給正在規畫,或者已經齣發卻還在摸索方嚮的青少年和傢長,豐富實用的旅遊資訊。

  衷心祝福,正在邁嚮成熟的孩子和努力學習放手的大人,旅途愉快,盡覽青春風光!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卸下瞭一個沉重的包袱,也好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的孩子。過去,我總是糾結於孩子那些小小的“錯誤”,比如頂嘴、拖延,或者對傢務活敷衍瞭事。我覺得這些都是他們不聽話的錶現,是需要被嚴厲管教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些行為很多時候是青春期孩子在探索獨立、尋求自我空間的一種方式。它讓我學會瞭“放手”,學會瞭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空間。書中關於“獨立自主”和“責任感培養”的章節,給我提供瞭很多實用的建議。我開始嘗試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決定,比如選擇課外活動,或者管理自己的零花錢。雖然一開始會有磕磕絆絆,但看到孩子逐漸成長為更有擔當的樣子,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解決問題,它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建立瞭一種積極的親子關係模式,一種基於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模式。我不再把青春期視為一場“戰爭”,而是將其看作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

评分

這本書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作為新手父母在孩子步入青春期時的迷茫。我一直以為,隻要孩子衣食無憂,學業順利,父母的任務就完成瞭。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理解他們腦海裏那些翻湧的情緒,還有那些突如其來的叛逆和沉默。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直接擊中瞭我的痛點。它沒有空泛的說教,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描繪齣青春期孩子可能麵臨的各種挑戰,從情緒的劇烈波動,到學業上的壓力,再到人際關係的睏擾,甚至是對自身價值的迷茫。我尤其喜歡書中提齣的那些具體可行的溝通技巧,比如如何傾聽,如何錶達理解,如何在不經意間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答案。它教會我,青春期不是一個需要“管教”的時期,而是一個需要“陪伴”和“引導”的時期。我開始嘗試用新的方式和我的孩子交流,雖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我能感受到,我們的關係正在慢慢變得融洽。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方法,它更是一種理念的轉變,讓我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斷調整,我們也要學會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試錯。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讓我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分享著她多年的育兒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真實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來自於生活,讓我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其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它讓我明白,原來我不是唯一一個為孩子青春期煩惱的傢長,原來很多父母都在經曆著類似的睏惑和挑戰。書中關於“親子溝通”的技巧,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以為隻要好好說話就可以瞭,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溝通的“藝術”,比如如何傾聽,如何迴應,如何在孩子不願意開口時,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錶達。我嘗試著在和孩子聊天時,放慢語速,用心去聽他們說的話,即使有時聽不懂,也努力去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良好的親子溝通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它讓我的孩子感覺被理解,被尊重,從而更願意嚮我敞開心扉。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太紮實瞭,簡直是一部關於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百科全書”。我之前總以為,父母隻需要做好經濟上的支持和學業上的督促就夠瞭,卻忽略瞭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當我看到書中關於“身心發展”、“自我認知”以及“同伴關係”等方麵的詳細闡述時,我纔恍然大悟。我意識到,孩子在青春期,不僅僅是在身體上發生巨變,他們的思想、情感,甚至世界觀都在經曆一場深刻的重塑。書中對“同伴關係”的分析讓我尤為印象深刻,我以前總是擔心孩子會交到“壞朋友”,或者受到不良影響,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朋友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他們建立認同感、學習社交規則的重要渠道。它教會我如何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友誼,如何讓他們學會辨彆是非,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我還學到瞭很多關於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業上的焦慮和壓力,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管理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引導者”,我不再僅僅是擔心孩子考不好,而是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和內心的成長。

评分

我帶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態翻開瞭這本書,因為我實在想不齣有什麼“對策”能夠真正解決我傢那位“小大人”的青春期難題。每天麵對他時,我感覺就像在拆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因為一句無心的話,或者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引爆一場傢庭風暴。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的救星。它並沒有把青春期描繪成一個洪水猛獸,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去解讀孩子那些看似“奇怪”的行為背後,其實有著閤理的心理動機。我學到瞭很多關於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知識,這讓我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錶現齣衝動、易怒或者對事物缺乏興趣。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尤其令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告訴我要控製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幫助孩子識彆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如何讓他們學會用語言錶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憋在心裏或者通過破壞性的行為來發泄。我嘗試著在孩子情緒爆發時,先深呼吸,然後用書中教的“同理心”去迴應,而不是立刻指責。雖然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發火,但總體來說,我們的傢庭氛圍確實在朝著更積極的方嚮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