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土保持
  • 土木工程
  • 环境工程
  • 水利工程
  • 生态工程
  • 土壤侵蚀
  • 坡面水流
  • 植被工程
  • 工程地质
  • 水土流失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因应生态保育和全球气候变迁,水土保持结合山坡地、都市计画和非都市土地之防灾聚落建设,发挥保水、蓄水、滞洪、维持地力和防止土壤污染。

  由于法规格式和篇幅之限制,无法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水土保持手册详细说明之内容,经常会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少困扰,因此,作者将这些议题汇整成册,希望读者可以借由本书配合规范和手册,了解水土保持工程都能让不同时代之水、土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并且永续不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宏斌


  1957年生。1979年毕业于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1980年全国性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建设人员水土保持科及格,1983年获得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研究所硕士,1988年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台湾大学农业工程学系(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前身)担任副教授,1992年升任教授,目前是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免评鑑教授,兼任水工试验所、综合灾害研究中心,以及生态工程等三处中心之特约研究员。2011年自台湾大学借调担任桃园县副县长。

  经历:台湾大学水工试验所教学组组长、学务处课外活动组主任、活动中心管理组主任、生农学院农业试验场副场长、军训室主任、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主任、学务长,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

  讲授科目:水土保持工程、输砂水力学、坡地水力学、流体动力学、应用微分方程式、环境影响评估实务。

  社会服务:参与水土保持法以及相关子法修订、环境影响评估法订定、水土保持手册编订、水土保持计画审查;担任环保署、台北市政府、桃园县政府环境影响评估审查委员会委员;公共工程委员会工程技术鑑定委员会委员;国科会谘议委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 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台湾的地理特性
2.1 形成 
2.2 地形 
2.3 地质 
2.3.1 中生代后期之前 
2.3.2 中生代后期或第三纪初 
2.3.3 第三纪中期 
2.3.4 第三纪末期 
2.3.5 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上新—更新世)
2.3.6 第四纪(更新世)初期 
2.3.7 第四纪中期 
2.3.8 其它 
2.4 岩性 
2.4.1 沉积岩包含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2.4.2 火成岩包含安山岩、玄武岩和花岗岩 
2.4.3 变质岩包含板岩、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和大理岩 
2.5 土砂生产 
2.5.1 第一次土砂生产 
2.5.1.1 短期风化 
2.5.1.2 长期风化 
2.5.1.3 地壳变动 
2.5.2 坡地土砂生产 
2.5.2.1 地表沖蚀 
2.5.2.2 崩塌 
2.5.2.3 地滑 
2.5.2.4 土石流 
2.5.2.5 第二次沖蚀及崩塌 
2.6 水系与河槽 
2.6.2 河槽 
2.6.3 水系之平面型态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三章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3.1 水土灾害 
3.2 全球气候变迁 
3.3 演进与发展 
3.4 水土保持之处理与维护原则 
3.5 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四章 基本资料调查与分析
4.1 集水区划设与面积计算 
4.1.1 荷顿(Horton)法求平均坡度 
4.2 迳流量计算 
4.3 工程地质调查 
4.4 集水区土砂生产量 
4.4.1 土壤流失量 
4.4.2 河道沖刷量 
4.4.2.1 控制方程式 
4.4.2.2 输砂量公式 
4.4.3 山崩、地滑、坍岸或土石流等产生之土砂量 
4.5 调查项目与方法 
4.5.1 河床表面粒径调查和河床质採样 
4.5.2 土地利用现况调查 
4.5.2.1 植生调查 
4.5.3 崩塌地调查 
4.5.3.1 调查项目 
4.5.3.2 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五章 目的事业水土保持规划
5.1 农地水土保持 
5.2 林地水土保持 
5.3 矿区水土保持 
5.4 道路水土保持 
5.5 社区水土保持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六章 集水区治理规划
6.1 野溪治理 
6.1.1 野溪灾害 
6.1.2 规划设计原则 
6.2 蚀沟控制 
6.2.1 规划设计原则 
6.3 边坡稳定 
6.3.1 规划设计原则 
6.3.2 边坡稳定分析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七章 处理项目
7.1 排水系统 
7.1.1 设计步骤 
7.2 截水沟 
7.3 挡土墙 
7.3.1 土压力 
7.3.1.1 主动土压力 
7.3.1.2 郎金被动土压力公式 
7.3.2 水压力 
7.3.3 墙基之垂直应力 
7.4 防砂坝 
7.4.1 规划设计 
7.4.2 防砂坝特性 
7.4.2.1 防砂坝和水坝区别 
7.4.2.2 防砂坝排水孔目的 
7.4.3 防砂坝安定检定方程式 
7.5 滞洪设施 
7.6 沉砂设施 
参考文献 
习题

图书序言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生态保育观念崛起,国土保安和环境保护概念受到国人普遍重视,山坡地农业由生产转为山坡地保育、环境生态营造,水土保持处理与维护项目不再侷限于水土流失控制;而扩展至同时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复旧或营造,推出自然生态工法、生态工程或近自然工法等;应用范围也不再侷限于森林和山坡地区,已经扩及到都市防洪和防灾。

  自从1964年省主席黄杰先生根据「治山先治水」之观念,在台湾新生报说明水土保持之重要性,并开始重视水土保持后,接着,1976年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1994年水土保持法和1996年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相继公布实施后,相关之水土保持处理与维护工作陆续展开。

  其中,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主要针对山坡地之保育和利用;水土保持法则是偏重实施水土保持处理与维护之相关规定。

  由于1964年当时我国并没有相关之处理与维护理论和技术,因此,农复会(农委会前身)协助山地农牧局(水土保持局前身),参考美国使用多年之手册编译成水土保持手册,内容仅止于农地水土保持部分;1984年增加工程篇,1992年修正为农地篇、工程篇和植生篇,2004年再调整为总论篇、坡地保育篇、植生方法篇、工程方法篇和生态工法等五篇。陆续出版了台湾省水土保持手册、台北市水土保持手册和目前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编纂之水土保持手册。

  然而,部分受限于法规规定,无法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详细说明或列举之内容;同样地受限于篇幅限制,水土保持手册中也无法详细说明许多选用公式、系数和数值之理论基础或理由,因此,根据历年上课讲义内容和修课学生发问之议题,汇整成册,希望读者可以借由本书配合水土保持手册,完整了解水土保持处理与维护之相关技术。

  虽然水土保持目标随时代背景之不同需求,而有不同定义,其最终目的乃是保护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之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并使这两项资源适时适地发挥最大利用效果,并且永续不绝。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