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排水与滞洪设计(三版)

山坡地排水与滞洪设计(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为两大篇,第一篇论及排水设施,包括有水文分析、水理计算与常见排水设施设计,且将若干常用水理计算结果整理成图表,以利设计者查阅。

  第二篇则阐述滞洪设施,包括有习见滞洪池之构造、水理计算、无因次水理计算与设计,此外亦提出特殊构造之滞洪池水理计算及设计,其中抽水式滞洪池系探讨于相同滞洪效果之条件下,可以节省之滞洪量,而双堰式滞洪池则系作者创新之设计,不须要抽水设施同样可以节省部分之滞洪量,另分离式滞洪池则探讨所需增加之滞洪量。

推荐语

  加强实务应用之部分包括合理化公式、排水设施、滞洪池水理计算及设计,至于考古题的部份则包括水利、水土保持、大地、环境等工程之公务人员普通、高等、升等考试,与专门职业技术人员高等、检覈考试,除了以上之考古题作者另再加上个人设计之题目,併同答案提示成为每章最末之自我评量,希望对于读者观念之釐清有所裨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濬


  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研究所博士、水利技师、水土保持技师、甲级废水处理技术员、经济部专利代理人、中华民国仲裁人。

  曾任:
  台湾省住宅及都市发展局环工处、德霖技术学院土木科讲师
  
  现职:
  余濬技术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兼任助理教授、台湾省水利技师公会常务监事、台北市水利技师公会监事、中华民国水利技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

  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专利十余件,其中推挤式沖水马桶省水装置(中华民国新型专利第126401号)—荣获民国87年全国发明展金头脑奖,1999年德国纽伦堡世界发明展铜牌奖。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排水设施
第一章 水文分析

1.1 合理化公式法 1-1
1.2 迳流系数 1-2
1.2.1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迳流系数 1-2
1.2.2 『台北市山坡地开发建筑基地规划设计技术规范』与
『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迳流系数 1-3
1.3 降雨强度 1-4
1.3.1 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1-4
1.3.2 依据『台北市山坡地开发建筑基地规划设计技术规范』与
『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 1-6
1.3.3 依据台湾省住宅及都市发展局 1-6
1.3.4 依据中央气象局 1-6
1.4 集流时间 1-9
1.4.1 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1-9
1.4.2 依据『台北市山坡地开发建筑基地规划设计技术规范』与
『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 1-10
1.4.3 依据『水土保持手册』 1-10
1.4.4 其他集流时间公式 1-11
1.5 集水区面积 1-13
1.6 合理化公式计算例 1-13
1.7 合理化公式之线性化单位历线 1-15
1.8 合理化公式之流量历线 1-17
1.9 设计雨型 1-19

第二章 水理计算
2.1 流速计算公式 2-1
2.1.1 曼宁公式 2-1
2.1.2 蔡司公式 2-6
2.1.3 输水容量 2-7
2.2 最佳水力断面 2-7
2.2.1 矩形渠道 2-8
2.2.2 三角形渠道 2-8
2.2.3 梯形渠道 2-8
2.3 复式断面 2-9
2.4 等价糙率 2-11
2.4.1 流速相等法 2-12
2.4.2 阻抗力法 2-12
2.4.3 加权平均法 2-12
2.5 临界流 2-14
2.5.1 福禄数 2-14
2.5.2 临界流 2-15
2.6 水跃 2-19
2.7 跌水 2-24
2.8 允许流速 2-25
2.8.1 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2-26
2.8.2 依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2-26
2.8.3 依据『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 2-27
2.9 出水高度 2-27
2.9.1 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2-27
2.9.2 依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2-27
2.9.3 依据『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 2-27
2.10 上扬力 2-28
2.11 孔口 2-31

第三章 常见排水设施
3.1 矩形沟 3-1
3.1.1 几何要素 3-1
3.1.2 计算例 3-2
3.2 U形沟 3-6
3.2.1 几何要素 3-6
3.2.2 计算例 3-7
3.2.3 矩形沟与U型沟比较 3-7
3.3 梯形沟 3-11
3.3.1 几何要素 3-11
3.3.2 计算例 3-12
3.4 管涵 3-17
3.4.1 几何要素 3-17
3.4.2 最大流量 3-19
3.4.3 最大流速 3-19
3.4.4 当y=0.75do之流速与流量 3-20
3.4.5 不同水深与满管之流速比、流量比 3-24
3.4.6 管涵相关设计 3-27
3.5 箱涵 3-33
3.5.1 几何要素 3-33
3.5.2 计算例 3-34
3.6 草沟 3-36
3.6.1 几何要素 3-36
3.6.2 计算例 3-37
3.7 齿坡 3-40
3.8 跌水工 3-43
3.9 沖击式消能池 3-46
3.10 SAF静水池 3-52
3.11 竖井 3-54

第二篇 滞洪设施
第四章 滞洪设施概述

4.1 坡地开发之水文变化 4-1
4.2 滞洪设施之构造 4-2
4.3 滞洪功能 4-6
4.4 相关设计规定 4-11
4.4.1 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2003) 4-11
4.4.2 依据『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1990) 4-11
4.4.3 依据『台北市山坡地开发建筑基地规划设计技术规范』(1989) 4-12

第五章 滞洪池三角单位历线法水理计算
5.1 三角单位历线法 5-1
5.1.1 水理计算理论依据 5-1
5.1.2 设计例 5-4
5.2 三角单位历线法无因次化 5-8
5.2.1 无因次化理论依据 5-8
5.2.2 设计例 5-11

第六章 滞洪池水库法水理计算
6.1 水库法 6-1
6.1.1 水理计算理论依据 6-1
6.1.2 计算例 6-3
6.1.3 水库法探讨 6-14
6.2 水库法无因次化 6-15
6.2.1 无因次化理论依据 6-15
6.2.2 比较 6-21
6.2.3 计算例 6-22

第七章 不同构造滞洪池
7.1 分离式滞洪池 7-1
7.1.1 分离式滞洪池构造 7-1
7.1.2 水理计算 7-2
7.1.3 滞洪量比较 7-3
7.1.4 设计例 7-4
7.2 双堰式滞洪池 7-6
7.2.1 双堰式滞洪池构造 7-6
7.2.2 水理计算 7-8
7.2.3 滞洪量比较 7-12
7.2.4 设计例 7-13
7.3 抽水式滞洪池 7-15
7.3.1 抽水式滞洪池构造 7-15
7.3.2 水理计算 7-16
7.3.3 滞洪量比较 7-18
7.3.4 设计例 7-18
7.4 全抽式滞洪池 7-21
7.4.1 全抽式滞洪池构造 7-21
7.4.2 设计例及水理计算 7-21

第八章 蓄洪量快速估算
8.1 依地区别速算蓄洪量 8-1
8.1.1 台北市 8-3
8.1.2 基隆 8-5
8.1.3 淡水 8-7
8.1.4 宜兰 8-8
8.1.5 新竹 8-9
8.1.6 台中 8-10
8.1.7 台南 8-11
8.1.8 高雄 8-12
8.1.9 花莲 8-13
8.1.10 台东 8-14
8.2 蓄洪量速算图表与公式 8-1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附录
附录1 单位换算 附录-1
附录2 位序法设计雨型 附录-2
附录3 三角形单位历线法 附录-6
附录4 相关法令规定 附录-8
A.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附录-8
B. 『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设施标准』 附录-14
C. 『台北市山坡地开发建筑基地规划设计技术规范』 附录-18
D.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附录-24
E. 『水土保持计画审核监督办法』 附录-25
附录5 各县市山坡地面积、范围地段 附录-32
附录6 土石流潜势溪流 附录-40
自我评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