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无界(附DVD)

美学无界(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间美术馆,让不同信仰的人投入创作
一间美术馆,让不同文化的人欢喜前往
一场不曾有过的生活体验,一段从未有过的生命邂逅

  来到这里,它只是一间美术馆
  离开这里,它不只是一间美术馆
  留下曾经有的嗔痴怖畏,带走属于你的人生智慧

  为什么出家人要经营美术馆,而且其中的展览作品,又不仅局限于佛教相关事物?为什么,信仰基督教的艺术家也为它作画?为什么,不同种族、肤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也会去这间美术馆参觏?

  有一间美术馆拥有海内外二十三个分馆,每年约有两百个展览,欢迎所有民众前往参观。但是,免费参观不能让这间美术馆每年吸引两百多万参观人次,更不可能为此见证感动。那么,这间美术馆是如何做到的?

  佛法可以高深,无我无常,借艺术弘扬佛法菁粹;佛法不必莫测,明心见性,用佛法结缘大千世界。娑婆之境,佛法教化不分众生,众多艺术家,无论绘画、雕塑或书法,捐出自己的作品。透过本书,以潜显易懂的方式,拉近读者与艺术、佛法的距离,进一步认识佛教艺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芳绮


  高雄市人,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记者、编辑、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曾获佛光文学奖、打狗文学奖、第三届全球华人热爱生命文学奖等,喜爱旅行,擅长报导文学、人物传记,透过不断的採访与书写,开阔生命的视野、提升生命的能量。着有《生命之光》、《一一五岁,有爱不老》、《因为真心所以幸福》、《弯-书法手札》等二十余书 。

图书目录


结下佛教与艺术的人间善缘──星云大师.佛光缘美术创办人 005
寻回,失落的美学教育──释如常.佛光缘美术馆总馆长 006
佛光山推广艺文之点、线、面──李奇茂.采风堂主人 010

第一部    流转,人世间的自在无遮
从艺术学者的角度谈美术馆
出入于奥义,结合于道艺──访林谷芳(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014
从檀讲师的角度谈美术馆
美术馆即「佛教大使」──访辜怀箴(「中美文化讲坛」执行长) 016
从文化人的角度谈美术馆
一座佛教的博物馆──访李瑞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018
从博物馆的角度谈美术馆
具国家级水准的美术馆──访张誉腾(历史博物馆馆长) 020
从影视专业人的角度谈美术馆
透过镜头,看见修行──访赵大深(知名制作人) 022
从建筑设计师的角度谈美术馆
人与灵魂的对话空间─访陈瑞宪(「十月设计」总监) 024

第二部 体验,禅思下的静逸之美
佛光缘美术馆的艺术桥樑──李奇茂 028
超越宗教的感动──何文杞 032
以版画呈现佛教艺术──倪朝龙 036
民间匠师走向艺术殿堂──吴荣赐 040
来自原始生命力的唿唤──吴炫三 044
媒材就是一切──郭博州 050
永远坚持「人性与爱」──李自健 054
在琉璃中领悟慈悲──杨惠姗 060
油画与心灵的对话──张淑芬 066
抄经与艺术交替进行──洪根深 072
环保与艺术结合──袁金塔 076
亲见观音画观音──施金辉 082

第三部 领悟,别相里的点滴善缘
美术馆的艺术盛会
百位画家画佛馆 090
美术馆的教育推广
为儿童艺术扎根 094
美术馆的典藏功能
地宫珍宝,见证百千年后历史 098
美术馆的殊胜特展
从「觉有情」到「一笔字」/释如常 102

第四部  见证,利他后的清净开阔
南半球的佛教艺术中心──澳洲南天馆、墨尔本馆 110
新马艺术教育中心──东禅馆 112
纽西兰的艺术地标──纽西兰一、二馆 114
以艺术广结善缘──台中馆 116
每一个人的美术馆──高雄馆 118
艺术之都的美术馆──巴黎馆 120
宝藏馆/西来馆/总馆/台北馆/屏东馆/宜兰馆/彰化馆/大觉寺美术馆/嘉应会馆美术馆/鑑真美术馆/台南馆/香港馆 122
佛陀纪念馆 120
义工是最重要的典藏 135

【附录】
採访后记/艺术摆渡二十年 136
佛光缘美术馆一九九四~二○一四年大事纪 138

图书序言

佛光缘美术馆的艺术桥樑──李奇茂

当代国画大师李奇茂教授是台湾水墨艺术界的泰斗,他的艺术成就享誉国际,作品紧扣时代脉动,从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轨迹中观察,在深刻体验中找寻灵感,进而突破当代水墨的限制。他说:「艺术源自生活,生命本质的事才是真正触动人
心,唯有把文化放进画里,心的感动才会出来。」

从「画形」到「画心」

李奇茂于一九二五年出生在安徽省涡阳县,幼年跟随庙画家陆化石学画,懵懂之间开启了他对绘画的兴趣。来台后,进入政工干校美术系,师事梁鼎铭昆仲。一九五六年毕业后,于一九五九年出任母校教职工作。

一九五八年前后,李奇茂于金门战地任职,两年期间,他画了上千张的金门速写,于三十五岁时举办个展,展出「金门系列」。三十六岁时的「吾土吾民」系列,每个人物的线条工整,笔多墨少,可见他「以形画形」的深厚功力。

李奇茂的写实美学为他在当时的画坛打响名号,但他并未以此自限,仍努力寻求突破、创新,将水墨艺术推向另一境界。

一九七二年,李奇茂应邀出访欧美,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国外参访展览。隔年返国后,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欧游写生画展﹂;此时期的他,画风丕变,不再纯粹以线条写形,线条、水墨与留白的运用,开启了画风的新境界,他的动态人物速写令人物画更具生命力。

李奇茂认为:「要写生更要写意,写意也要写生,如此,自然能够神形俱现。如果只求画得像,就不是艺术,看照片就可以了。」六十岁过后的李奇茂,由于个人的修为、学养、禅悟等种种因素,画风进入更深一层的境地。此时,绘画对象已完全超脱形制之外,与画家的心相交融,进入「以心画心」的境界。

这时期的画作中,已看不见太多线条,不论笔与墨,只见墨团浑晕,如:「荷」系列作品,表现的就是「无象」之形,完全超脱了「荷」的形制,充满诗意想像空间。李奇茂说:「以心画心很难,我现在不断洗心、养心、养性,用简洁的方式处理画面,形成更多的趣味性和由繁到简的笔墨意境,追求绘画的精神性。」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