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透过「功能」与「序列」的组织原则所构成的事件安排便是故事的「情节」。「情节」可说是叙事层面的「故事」的构成主干,它可以被定义为「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胡亚敏,2004:119)。
复以《含英咀华》为例,该展座落于一个长型的展场,设置固定式的隔墙。展览遵循着既有的空间分配,如平面图所示,呈现一区区的分布(图2.4)。这样的展区规划毋宁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Bal 便曾以剧场做为这类型展场的隐喻,亦即强调其中分隔出一个个独立空间,有如戏剧表演的场景,且为了使展品处于最佳的可视状态,策展人必须发展出一个剧本(scenography)(Bal, 2008:74)。展览因此成为一系列「场景化」(mise-en-sc?ne)的结果。在戏剧里,「场景化」意味将文字与分镜记录以一种可以令多数观者共同接触的方式,在有限且受限的特定时空里加以组织并表演(Bal, 2008:74)。但展览毕竟不同于戏剧,展览的观者必须借由主动的位移接近展品,且不同于戏剧,观者在展览里并不仅是一个被动接受表演的对象,而是主动接触展览所提供的内容者。在他一步接着一步朝向展品移动时,随着之间的韵律、速度与观点(points of view)或焦点(focalizations),观者将展览视为一种意义制造的序列(Bal, 2008:71)。
以该展而言,「故事」的界定是从介绍不同型态的书房空间到介绍书房里的人事物,最后强调众多书房内如何进行读书这件事。进一步分析,这三个大序列又分别可以拆解为多个小序列。虽然该展并未标举出一位明显可识的故事主角,但一般以展览的处理而言,我们已经可以说这三个大序列已经构成本展的「故事线」(story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