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
美得过火可能很无聊,有时还会让人极度不安;
丑得冒泡可能很有趣,因为其无法预测而更加迷人!
什么是「丑」?丑代表的是否只有表面皮相的涵义?如果世界上没有丑,那还会有美吗?
◆美丽是一种职场优势吗?丑陋应该被消灭殆尽吗?
◆丑得像犯了罪?刺青和犯罪之间真的有什么关连吗?
◆松垮的皮肉和皱成一团的五官,斗牛犬真的和美搭不上关系;但牠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吉祥物!
◆就如B52轰炸机或柯尔左轮手枪,某些设计精美的物件也可能是丑陋的,如果它是用来导致伤残?
◆谁能解释昆丁‧马西斯所画的《难看的公爵夫人》竟然是伦敦国家美术馆最受欢迎的作品?
世上真有丑这种东西吗?随着时间演变,某件丑的事物又是如何变成了美的代表呢?它跟人类的品味有多少关连?丑真的是原本就自然存在的吗?全球闻名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评论家史蒂芬•贝利,在本书中对「丑」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与解译。
作者将几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和文化史巧妙地连缀交织,探索「丑」与它的相反面「美」这两者的本质。他以时而戏谑嘲讽的绝佳文笔,质疑并解析世间万物的美学基础――从粗鄙恶心的感受到如天堂完美的设计实践、从丑陋的科学到漂亮的方程式、从丑的自然到可能是美的工业革命、从量产的媚俗到坏品味的巧妙升级、从丑物卖不好到设计的神话……书内针对丑这个最挑衅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正反辩诘,层层打破你对美丑的幻想,读者在随着本书穿越古今,重组美丑的意义、变迁与品味的同时,美丑之间悄然地位移了……
名人推荐 人类对于万事万物的美丑臧否,我们所依据的,不是如数学定理般严谨精准的审核机制,而是社会约定成俗的默契与政治正确的风向。但即使是根据某些特定标准来界定,随着时间推移,美与丑的标准也有所不同。Stephen Bayley透过书写辨证,《万物的美学》带我们从艺术史、哲学、社会学、比较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观照,透析美的本质与荒谬。—艺术史学者 谢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