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破解美学的密码
从内而外的美感锻鍊读本
美感是希望,满足荣耀与理想;美感是爱情、是信用,是责任的完成;美感是心无罣碍,无所为无所不为。美感有时候无以名之,有时候会哈哈大笑,但基本的原素是生命的勃发,是希望的实践。
「美究竟是什么?」这是所有艺术的起点和探问。长年优游于文学与艺术之间的黄光男,以书画创作体悟和艺术行政经验,细密而扎实地论述美的方方面面。从具体的造型、视觉、型态出发,触及抽象的感动和共鸣,深入浅出,宛如一场美学的探索旅程。
美本来就遍布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它是展览、是建筑、是旅途中的一项纪念品;它也是碗盘、是穿着、是小吃里的细腻用心。这本书不告诉你美的定义是什么,它让你自己发现专属于你的美是什么。
作者简介
黄光男
1944年生,高雄人。屏东师范、国立艺专美术科毕业,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美研所硕士,高雄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校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顾问,现为行政院政务委员,长年致力于台湾艺术文化及博物馆之专业发展。专长水墨画创作,精熟美术史、美术及美学理论,曾获中国文艺协会奖章国画类、中兴文艺奖章水墨画类、中山文艺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法国国家特殊贡献一等勋章。着有《实证美学》、《与人偶语》、《美术馆行政》、《博物馆新视觉》、《博物馆企业》、《画境与化境——绘画美学与创作》、《流动的美感》、《黄光男的艺术散步》、《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楼外青山:文化.休闲.类博物馆》等近五十本各类书册。
汉宝德序
陈冲序
黄碧端序
第一部 美感探索
造型
美感
美的型态
视觉
审美经验
美感体验
艺术家
余话
第二部 美的遇合
美的孤绝
美的风格
美的感动
美的触觉
美的遇合
艺术之美
生命之美
后记
通往灵化的桥樑
艺术起源于劳动、余闲、冲动、经验或音律等等不同角色的说法,大都是个人的主张或是注重于特别的部分的解说。本文旨在造型艺术的说明,造型存在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其中说明以文字或图象、语言或节奏的依附时造型就有更为广泛的解题方法。但人生并非全然随波逐流,也有逆境求生的轨迹反其道而行,在「反者道之动」的思考下,作为造型之所以成为人类所共需的符号,必然还有更大的意涵,亦即造型的有机体,或所涉及的美感层面,应是物体寄託于所组成情思再生的功能上。换言之:「从生存体验到物之灵化,有一个仲介或桥樑,此即艺术之形式」。
以神灵偶像来说,谁是上帝?谁是天公?或许在虚无漂渺中的灵魂,常常是人类自个儿的精神领域;以时尚的流行生活而言,那些深植人心的影视明星,是否真有其事?还是「粉丝」被催眠术(造势)所镇定?事实上,我们在「生存」过程上有很多的不定性,也有很多的神祕性,在不安或未知的环境里,人如萍踪,试图依附波堤时,这些圣灵或偶像就出现了。粉丝的群体意识也显现在大型聚会中:宗教仪式、政治造势或音乐表演的千人万人的吶喊声充斥于前。
这种从物质的信仰到宗教的仪式或是艺文团体的聚会,它所传达的意义就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想像到具现的社会现象。从物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灵化,是人生精神文明的提昇,也是促发人类智慧再生与应用的原由。保持神灵永在的方式,扩大到宗教信仰,或者成为迷信依据,或者成为人文生活所依托的精神文明。不论属性如何,他们所共通的一座桥樑就是艺术形式的产生。教堂寺庙、学校、书苑等建筑体,展现艺术创作外,更为细微的艺术品呈现,包括绘画、工艺、设计、雕刻等等的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念,成为人类生活史上的精神文明,也是人类所能展现不同智慧、思想、情感的造型艺术。
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含蓄而又引人遐思的色彩搭配,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色彩、形状和光影的古老故事。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美好,都藏匿于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细节里。从清晨洒进窗户的那缕阳光,到雨后湿润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再到街角一家小店里店主精心摆放的盆栽,这些微小的瞬间,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并用一种温柔而有力量的方式,引导我去重新审视它们。它没有生硬地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像一个默契的朋友,在我耳边低语,告诉我,原来那些日常,也可以如此斑斓。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细致的眼光去打量周围,发现原来路边的野花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姿态,原来老建筑的斑驳墙壁也在讲述着过往的岁月。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美”的片段,比如为早餐摆盘,比如在阳台上种几株绿植,让生活多了几分仪式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美,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渗透在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呼吸。
评分这是一次关于“看”的全新体验,让我重新认识了视觉这扇窗户。我一直认为,看到事物的外形就等于理解了它,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没有谈论什么深奥的艺术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去解析我们是如何“看见”事物的,以及“看见”背后隐藏的更多信息。我记得其中关于色彩的部分,它并没有列举很多著名的画作,而是从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颜色入手,比如天空的蓝、草地的绿、以及夕阳的橙红,然后去探讨这些颜色在我们心理上产生的微妙影响。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天空的时候,会更留意它的层次感,看花朵的时候,会更关注它色彩的渐变。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画面会让人觉得舒适,有些则会带来压抑感,这背后原来有着如此多的视觉语言在起作用。它没有强迫你去记住任何复杂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你自己去“悟”。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调整自己家里的灯光,去摆放一些小物件,观察它们在光影下的变化,试图去营造一种我想要的视觉氛围。这种主动去“创造”视觉体验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存在”的更深切的体悟。我一直以为,我们只要活着,就已经足够了,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思考,活着的“质感”究竟是什么。它没有讲授关于生命的意义,而是通过描绘那些“恰到好处”的瞬间,让我去感受生命本身的美妙。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了一个雨后初霁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阳光透过湿漉漉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清新而充满生机。读着这段文字,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最动人的时刻,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这些微小而又真实的细节。它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方法”,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语言,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去回味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我甚至开始回想起自己人生中那些同样美好的瞬间,那些温暖的拥抱,那些真诚的笑容,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善意。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个“存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感官的唤醒。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似乎习惯了用效率和结果来衡量一切,却渐渐失去了感受“过程”本身的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大脑做了一次SPA,让我慢下来,去体会那些细微的触感、微妙的声音、以及光影的变幻。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快乐,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能与外界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建立在敏锐的感官之上的。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欣赏”,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述,让我自己去“感受”。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描述了不同材质的触感,比如丝绸的滑腻、粗麻布的质朴,以及金属的冰凉,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物体,那种细腻的触感在我指尖流淌。还有关于声音的部分,它提醒我去留意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雨点落在窗户上的滴答声,甚至是城市远处的喧嚣,这些声音,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构成了我们身处环境的独特背景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全身心去“体验”这个世界。这种体验,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盈。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
评分这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感知”的力量。我一直觉得,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看到的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景象,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可以是如此不同。它没有谈论什么主观意识的哲学,而是用非常生动和接地气的例子,去说明“感知”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的。我记得其中一个部分,描述了艺术家如何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令人惊叹的“美”,而普通人却可能视而不见。它并没有批评谁,而是通过对比,让我去反思自己的观察方式。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看到美,而是我们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以及一颗“乐于感受”的心。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模仿那些艺术家,试着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打量我周围的一切。我开始去留意那些色彩的碰撞,那些光影的交织,那些形态的起伏。这种过程,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没有给我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感知”方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