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落的诸神花园
区位_子午线以东,在左也在右……
舟橹船砲的海权扩张、帖木儿帝国的草原跃进,在不同的时空中带来冲突与混融,交错混搭中,造就了或神秘、或绮丽、或粗犷、或……的所谓东方文化,是萨伊德所见与不得见的「东方主义」,是伊斯坦堡街巷里的影偶幻剧,是村上隆的普普卡漫,是洪通的庶民草根,是线性与脱线的水墨表现,是台、港、澳追寻的文化身分认同,是西西弗斯,是竹林七贤,是……
本书多书写于风城芝加哥、香港沙田火炭、高雄林泉街,故以「风火林泉」一种活动中的自然状态,作为书写时空与看待亚洲艺术的意象,比喻亚洲当代艺术不可名状的时空穿梭与人文流动之情境。
针对亚洲艺术概念之范畴与形成,提出全景式与聚焦式的论坛议题。在专题选择上,立足于2000年代和2012年代,以子午线为地理上的越界,以域外与域内文化的冲击为人文上的越境,试图重探亚洲区域美学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并针对区域内的菁英美学与庶民美学之文化路线,提出艺术本质上的探讨。
本书特色
*首次针对难以名状的亚洲艺术概念之范畴与形成,旁及各区域与跨领域文化间探讨的中文着作。
作者简介
高千惠(Kao Chien Hui)
台湾出生,定居美国。艺术领域教学者、艺术文化书写者、客座策展人、创作者。曾任教于美国纽泽西蒙克尔州立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高雄国立师范大学跨领域研究所。
专研领域
批判性影像导读、乌托邦的文本与行动 、艺评书写与创作研究、批判性思考与视觉分析、亚洲当代艺术、现代主义与视觉文化、策展理念与实践
出版着作
《发烧的双年展:政治/美学/机制的代言》(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
《艺术,以XX之名》(典藏艺术家庭)、
《移动的地平线:文艺乌托邦简史》(艺术家杂志社)、
《叛逆的捉影-当代艺术家的新迷思》(远流出版社)等。
策展经历
在线人间,第七届深圳水墨双年展特展,2010
改造历史-中国新艺术/ 中国北京,2010
21日,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艺廊,2009
东西女性形象交流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国立台湾美术馆、奇美博物馆合办,2005
偷天换日:当.代.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2005
活性因子,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台北市立美术馆主办,2001
方与圆,国立台湾美术馆主办,纽约/台中, 2001
迷思之区- 台北市立美术馆主办,台北,2000
南土风象,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主办,纽约,1998
自序:重探亚洲区域美学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卷一:疆域的走线
1-1 远东 v.s 远西-动态中的亚洲艺术地图
1-2 大洋 v.s 岛屿-渡海舟行的移民与殖民之境
1-3 交流 v.s 同化-风行草偃的西北亚艺术样态之旅
卷二:美学的量绘
2-1 美学 v.s 文化-日本艺术维新运动与其美学建立
2-2 线性 v.s 行动-远东书道中的福鲁克萨斯
2-3 宣传 v.s 鼓动-两岸三地的画报与媒宣世界
2-4 图说 v.s 述绘-东北亚动漫的美学索引
卷三:大众的力量
3-1 草根 v.s 时尚-草根性常民艺术的当代演义
3-2 日常 v.s 非常-异化中的现代性与新农村景观
3-3 这里 v.s 那里-新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与地域意识
3-4 自由 v.s 法律-亚洲视线中的涂鸦事件
卷四: 经典的碎化
4-1 摹拟 v.s 再制-非原创艺术的理论判断
4-2 文创 v.s 产业-阶级性的艺术生产路线
4-3 经典 v.s 戏仿-挪用艺术的解构与建构
卷五: 论述的角度
5-1 传统 vs. 当代-当代水墨艺术的文化视域和论述角度
5-2 水墨 v.s 本土-台湾近代艺术论述的水土之争
5-3 政治 v.s 美学-当创作权碰撞到其他权
5-4 女性 v.s 创伤-历史调抚、政治正确和集体疗法之后
我最近偶然发现一本名为《风火林泉: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的书,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大致的介绍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 “风火林泉”这四个字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意义,仿佛概括了自然界最基本也最动态的元素,也暗示着这本书将从一个宏大而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当代亚洲艺术。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罗列艺术家和作品,而是会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当代亚洲艺术面貌的内在驱动力。比如,“风”或许代表着艺术思潮的涌动与流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念如何相互激荡、碰撞出新的火花;“火”则可能指向艺术家们炽热的情感表达、对社会议题的激烈回应,甚至是艺术创新中那种颠覆性的、充满能量的创作实践。“林”也许意味着艺术创作背后错综复杂的文化根基,不同文明的交融与演变,以及艺术家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森林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泉”则更像是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那些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像泉水一样滋养着观众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这四个意象,将它们与具体的艺术家、艺术运动、甚至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从而勾勒出一幅丰富而深刻的当代亚洲艺术图景。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东方哲学的美学意境,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抱有极大的兴趣,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亚洲艺术的深度精神之旅。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风火林泉: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这本书时,它的名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 “风火林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浓厚的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气息,让我联想到王维笔下的诗意山水,那种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哲学境界。但紧接着“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这几个字,又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并非是对古代艺术的怀旧,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构和审视当下亚洲艺术的现状。 我不禁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将“风火林泉”这几个意象,映射到当代亚洲艺术的各个方面。或许“风”代表着艺术的时代气息,是当下社会思潮、科技发展、全球化进程等外部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火”则可能是指那些充满激情、批判性,或者带有强烈个体表达欲望的作品,是艺术家们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回应,是他们内心火焰的喷发;“林”或许可以理解为艺术家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历史、信仰,甚至是地域的生态环境,如何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养分;而“泉”则可能象征着艺术作品中那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哲学思考,以及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亚洲艺术家,或者那些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出“风火林泉”的特质的。这本书的命名方式,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艺术探索,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全新的艺术认知。
评分《风火林泉: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这个书名,就像一幅浓缩了自然万象的写意画,却又透露着对现代艺术的深邃洞察。我初次见到它,便被其含蓄而有力的命名方式所吸引。我试着去解读这个书名可能蕴含的深意。 “风”或许代表着艺术潮流的瞬息万变,是那些稍纵即逝的观念,是全球化语境下信息和思想的快速传播,是亚洲艺术家们如何捕捉并回应时代脉搏的敏锐度;“火”则可能象征着艺术创作的激情与力量,是艺术家们对社会现实的呐喊,是对个体情感的宣泄,是那些打破常规、充满颠覆性的艺术实践;“林”可能指向艺术发展的生态系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艺术家们如何在既有的艺术传统和当代语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泉”则寓意着艺术的生命力与持久的价值,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非常好奇,作者是否会采用一种比较叙事化的笔触,还是更加学术化的分析?它是否会聚焦某一特定区域的亚洲艺术,还是会做一个宏观的梳理? 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亚洲文化独特性的艺术表达,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很有可能在这方面有所着墨。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理解当代亚洲艺术的独特视角,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和深刻内涵,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风格展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风火林泉: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在我的案头摆放了几天,我被它那种古朴又现代的命名方式深深吸引。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风火林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象,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它们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构成自然景致的基础;在东方哲学里,“风”代表着变化,“火”象征着活力,“林”寓意着生长,“泉”则象征着生命之源。而将其与“当代亚洲艺术”结合,则让我对这本书的视野和深度充满了好奇。 我设想,作者可能并非简单地介绍当代的亚洲艺术家,而是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当下亚洲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动因。比如,在“风”的层面,或许会探讨全球化浪潮下,亚洲艺术如何吸收、融合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又如何在本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火”的部分,也许会聚焦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如何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而“林”可能代表着亚洲艺术背后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比如佛教、儒家、道家思想,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历史积淀,这些传统如何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最后的“泉”则可能是对亚洲艺术作品中那种恒久生命力、精神内核的挖掘,探讨它们如何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引发不同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我对书中如何平衡宏观的理论分析和微观的案例研究感到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当代亚洲艺术复杂而迷人的世界的新窗口。
评分我最近在书架上注意到了一本名为《风火林泉:当代亚洲艺术专题研究》的书,其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东方韵味和哲学思考,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常常觉得,一个好的书名往往能够预示着内容的方向和深度,而“风火林泉”这四个字,恰恰引发了我对当代亚洲艺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联想。 我猜想,“风”可能象征着艺术的时代精神和思潮的流动,比如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亚洲艺术家们对当下社会议题的敏感捕捉;“火”或许指向艺术创作中的热情、活力与批判性,艺术家们如何用作品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者对社会不公进行深刻的质问;“林”可能暗示着艺术家们所根植的文化土壤,是亚洲各国丰富而多样的传统、历史、哲学和宗教,如何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和独特印记;而“泉”则可能代表着艺术作品中那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人文关怀,以及能够长久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特色,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借鉴的感到好奇。同时,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风火林泉”这样抽象的意象,与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运动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认为,如果这本书能够真正做到“专题研究”,那么它一定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艺术家和作品,而是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命名方式,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艺术美感的书籍,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来理解当代亚洲艺术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