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牧歌:台湾近代雕刻先驱黄土水(无书,1片DVD)

田园牧歌:台湾近代雕刻先驱黄土水(无书,1片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土水
  • 台湾雕刻
  • 近代雕塑
  • 田园牧歌
  • 艺术史
  • 雕塑艺术
  • 台湾艺术
  • 文化遗产
  • DVD
  • 艺术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黄土水与新美术运动

  日人在治台初期所推广的新式教育与近代文明,在治台的二十余年后,开始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逐步展露,所谓的「新美术运动」,正是针对着原有的旧式文人水墨的改革而展开。

  黄土水(1895- 1930)是台湾「新美术运动」黎明期最闪亮的一颗巨星,其短促的三十六岁生命,为台湾近代美术的展开,谱下最美丽的序曲。出生于一八九五年,亦即日人治台同一年的黄土水,一九一四年毕业于台北国语学校(后改为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旋即以优异的美术天分,获当时北师校长隈本繁吉推荐,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简称东美)深造,成为台湾第一批留日美术学生。和其同时赴日学习美术的,尚有同为北师毕业的刘锦堂(1894-1937,后改名王悦之)及张秋海(1898-1988)等人。之后,后继者众,台北师范和东京美术学校成为培养台湾美术家最重要的摇篮。

  黄土水在东美刻苦自励的学习生活,成为台湾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一九二○年,亦即黄氏自东美木雕科毕业的同一年,他以一件【蕃童】雕刻入选日本最高美术权威的「帝国美术展览会」(简称「帝展」),轰动全台。之后又连续多次入选,其中以一九二一年的【甘露水】最具代表性。

这件以大理石雕成的等身人像,深受西方古典写实手法,尤其罗丹(Anguses Rodin,1840-1917)风格的影响。不过,作者巧妙地掌握了东方女性匀称圆润的躯体特质,双手自然下垂,向外摊开,双脚合拢,稍作交叉,脸部微微上仰,迎向天际,一副自信而舒缓的模样,立于一个圆形如蚌壳的底座之上,令人联想起西方文艺复兴前期艺术家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ili,1445-1510)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

  从地中海中浮现的美神维纳斯,飘动的秀发,修长的体态,愉快地接受风神、花神的祝福。画幅飞扬着异教的色彩、人类的想像,象征着中古基督教文明桎梏的松动,标示着人文思想为主流的文艺复兴时代之来临。黄土水是否深受此作的启发,不得而知,但【甘露水】在台湾美术史上,显露了【维纳斯的诞生】一般重要的时代意义,则无可怀疑。【甘露水】是台湾美神的诞生,台湾美术从之前文人的戏墨、民间的实用,转而为一种心灵的深刻展现。「甘露水」原是观音大士净瓶中点化人间的圣水,新时代的美术亦将如「甘露水」般地滋润台湾人民枯竭干涩的心灵。【甘露水】作为台湾美神的诞生,并非论者的牵强附会,此作一个更为本土的名称──【蛤仔精】,就直接印证那圆形的底部,确是一个海中的蚌壳。

  黄土水的天分,展露在更多小型却充满泥土味道的台湾动物塑像上,而他为艋舺龙山寺精雕的【释迦立像】,正和温雅的【甘露水】女神两相映照,坚毅、自持、刻苦、凝定的男神,几乎是台湾人文精神的典范。

  黄土水辞世之作是其着名的【水牛群像】(原名【南国】),以五条水牛、三位牧童所构成的台湾农村景象,理想的塑造了故乡田园牧歌!

  黄土水不世出的才华,鲜明地标示了台湾新美术运动的序幕,却也让后继者有着难以踵继超越的重担,雕刻成为此后台湾美术最为贫弱的一环。除少年早逝的黄清埕外,陈夏雨、蒲添生是日治后期少数可以提及的名家。

  黄土水对台湾新美术运动的影响,激励的意义多于实质的引导,真正作为新美术运动导师型的人物,是日人石川钦一郎(1871-1945)。

本书特色

  黄土水是日治时期台湾最重要的雕塑家,也是第一个以作品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的台籍艺术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黄土水的一生致力于台湾风土之美的发扬,也期待台湾进入一个进步开化的现代化社会,其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释迦出山〕、〔水牛群像〕,已成台湾最重要的文化资产,列名文建会「国宝」的指定名单内,值得大家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琼瑞

  艺术的重要性就像水和面包一样,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听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这番话,或许有些人会质疑;艺术又不能当饭吃,怎么会是生活的必需品呢?

  心中有这样疑惑的人,必然是没有听过成大历史系萧琼瑞教授讲解艺术的人。

  艺术固然不能当饭吃,但生活中没有了艺术,这饭吃起来便索然无味。在萧教授的眼中,艺术不只表现于外在的作品,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品。每个人都是透过自己的生活,来塑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

  因此,艺术之美即是生命之美。然而,艺术表现有其多样性与深层内涵,想一窥艺术之堂奥,若非行家引领,恐怕会不得其门而入。

  看似枯燥无味的艺术,由艺评家、艺术史家萧教授讲解起来,是如此的生动有趣、意味深远;当历史沉寂久远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重新摊在我们眼前,竟是如此的鲜活而令人感动。

  透过艺术,我们会活得更美、更不一样,一切就听萧教授娓娓道来……

  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教授

  开授:「台湾美术史 」、「台湾文化与美学」、「艺术史与艺术批评」等课程。

  曾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国立台南大学院等校。

  曾任: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
  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委员、谘询委员
  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谘询委员
  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审议委员
  台北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高雄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
  国立成功大学博物馆备处主任、艺术中心主任
  行政院文建会古物审议委员会委员
  高等教育评鑑中心文史类评鑑委员

台湾近代雕塑先驱:黄土水雕塑艺术回顾与研究 主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台湾近代雕塑艺术的奠基者——黄土水(1895-1930)的艺术生涯、创作理念、主要作品及其对台湾本土艺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将聚焦于黄土水如何在其短暂而璀璨的生命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开启了台湾雕塑现代化的进程,并成功地将台湾本土的文化精神融入到西方写实主义的技法之中。 内容提要: 黄土水,这位被誉为“台湾雕塑界的第一人”,其艺术成就的背后,是一段充满奋斗、探索与文化自觉的历程。本书将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与作品分析,构建一个立体而全面的黄土水形象。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雕塑家的诞生 本章将详述二十世纪初台湾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环境。在日治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限制与机遇。重点分析黄土水如何通过公费留学日本,进入东京美术学校深造,接受西方学院派雕塑训练的经历。 早年教育与启蒙: 追溯黄土水在台湾的成长背景,及其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早期感知。 留学日本的冲击: 探讨黄土水在日本学习期间,如何吸收西方文艺复兴至现代主义的雕塑技法,特别是对写实主义、人体结构学的精准掌握。分析当时日本艺术界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开始在艺术中寻找“自我”的声音。 第二章:艺术高峰的奠定——学院派的精湛技艺与早期代表作 黄土水以其卓越的技艺迅速在国际艺坛崭露头角。本章将详细剖析其早期奠定其声誉的关键作品,着重于技术层面的分析。 《水牛》的突破: 深入解析其入选日本“帝展”的作品《水牛》,探讨这件作品如何在中西方评委中获得高度认可。重点分析其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捕捉、材质的处理(如青铜的运用),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台湾生命力象征。 人物雕塑的写实精神: 分析其在人体素描和模特写生方面的造诣,探讨其如何将西方古典雕塑的严谨结构与东方人特有的神韵结合,形成个人化的写实风格。 第三章:本土精神的注入——“台湾性”的艺术表达 黄土水艺术生涯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他有意识地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其雕塑创作中。本章将集中讨论其如何超越单纯的学院派模仿,转而探索台湾的“人”与“情”。 题材的选择与意义: 研究《甘露水》、《归途》、《那须野》等作品中出现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劳作者形象以及民间习俗的描绘。探讨这些题材背后的社会关怀与文化认同的诉求。 从写实到意境的过渡: 分析黄土水在后期创作中,如何通过对光影、材质的细微调整,使得作品在保持写实精确度的同时,增添了一层诗意和象征意义,体现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 第四章:不朽的丰碑——公共艺术与纪念性创作 黄土水不仅是工作室里的创作者,也是一位重要的公共艺术家。本章聚焦于他为社会公共空间留下的纪念性作品。 纪念碑的设计哲学: 探讨他对纪念性雕塑的理解,分析其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历史叙事、人物塑像与环境空间的关系。 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实践: 考察他对于不同材料(如石材、青铜、石膏)的驾驭能力,以及在大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第五章:短暂的辉煌与深远的影响 黄土水英年早逝,留给世人的时间极其有限,然而他对台湾现代艺术史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本章将评估其艺术遗产。 艺术家的传承: 分析黄土水对后续台湾雕塑家的启迪作用,以及他所建立的艺术教育规范如何影响了台湾雕塑的早期发展方向。 历史定位与研究回顾: 梳理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黄土水的评价和研究脉络,指出当前研究尚存的空白点,并强调其作为台湾近代艺术史“开端”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性。 结语: 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家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台湾近代雕塑史的缩影。通过对黄土水作品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期,如何以艺术为媒介,承载民族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黄土水以其短暂的生命,为台湾雕塑领域树立了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附录: 黄土水重要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与资料出处 相关历史图片与作品高清图录(彩页部分) 本书特点: 本书的撰写力求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并重。不仅依靠成熟的西方艺术史分析框架,更植根于对台湾本土文化脉络的深刻理解,试图还原黄土水创作时的时代精神与个人抉择。通过详尽的文字描述和专业的艺术批评,带领读者走进这位台湾近代雕塑先驱的艺术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以我一个普通观者的角度来看,这部关于黄土水的DVD,绝对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影片的画面质量很高,近距离展示了雕塑的肌理和光泽,让我仿佛能触摸到作品的质感。解说词的选择也非常到位,既有专业的艺术评论,又不失人情味,让我这个对雕塑了解不多的人,也能听懂并且产生共鸣。最让我震撼的是影片中对黄土水创作的“思”的解读,那种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如何将这种思考融入到具象的雕塑中,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明白,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艺术家思想的结晶。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并最终成就了不朽的作品。它激励着我也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思考,去创造。

评分

我一直以为雕塑是一门沉闷的艺术,直到看了这部关于黄土水的DVD,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影片中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充满了生命力,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动感。黄土水对细节的把握,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他能够将坚硬的石头赋予细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体曲线的刻画,既写实又充满了艺术的夸张,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不仅展示了他的代表作,还穿插了他早期的作品和素描,让我看到了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这部作品,无疑是认识黄土水艺术最好的窗口,让我重新认识了雕塑的魅力。

评分

观赏这部关于黄土水的DVD,与其说是看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次与艺术家的对话。影片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对作品的深入剖析,也有对他人生经历的娓娓道来。让我特别惊喜的是,影片中穿插了一些黄土水学生的访谈,他们回忆起老师的教诲,言语中充满了敬意和怀念,这让我更加立体地感受到了黄土水在台湾艺术界的影响力。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了黄土水不仅在艺术上造诣深厚,在为人处世上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影片中对他在日本学习时期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吸收西方艺术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是他成为台湾近代雕刻先驱的重要原因。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纪念,更是对一种艺术精神的传承。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讲座,而是将一位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眼前。DVD的画面流畅,解说也充满人情味,没有冰冷的术语,只有对黄土水艺术的深情解读。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对于他创作过程的还原,那种专注与投入,以及他在材料选择上的考究,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雕塑家的严谨与热情。看到他亲手打磨每一块石头,塑造每一个人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传来的温度,以及他心中涌动的灵感。更让我感动的是,影片并没有回避黄土水创作生涯中的挑战与困境,反而将它们融入叙事之中,让他的艺术之路显得更加真实而伟大。这让我明白了,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坚韧不拔的毅力。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黄土水,更是关于艺术家的奋斗史,关于梦想的实现。

评分

黄土水的雕刻,第一次被如此细致地呈现,让我这个对艺术史本不太熟的读者,也深深着迷。DVD的影像资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力量,那些精美的作品,在光影的流转中,仿佛有了生命。尤其是“甘露泉”的细节,泥土的质感、人物的神态,都捕捉得那么到位,让我能真切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不仅仅是作品的展示,影片中穿插的史料片段,更是将黄土水置于台湾近代艺术发展的宏大背景中,让我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如何突破重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坚持与创新,那种对美的极致追求,真的令人动容。看完之后,我忍不住去搜寻更多关于他的资料,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近代艺术,尤其是雕刻艺术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作品。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艺术家的风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