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精神

艺术中的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assily Kandinsk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丁斯基关注的是精神。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唤醒心灵,体验物质及抽象现象背后的精神实质。」(这背后的精神,接近于真正的宗教体验。--卡斯比特)

  由此更进一步,则「超越」成了无可回避的议题,「超越」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

  康丁斯基曾说:物质主义如噩梦般横行多年,掌控心灵,把人类生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漩涡。这是百年前的叹息,他感慨艺术精神的沦丧;但反观今日,我们似乎并没有挣脱这漩涡,而是堕落地更彻底了。

  本书上半部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艺术精神面临的危机。下半部说明纯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精神问题,并阐述现代现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

作者简介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 - 1944)

  俄国人,早年在莫斯科念法律和经济,并获教授职;30 岁后赴慕尼黑习画,且创立了「蓝骑士」社团,又在包浩斯学校任教,直至该校被纳粹关闭为止;之后,再转往巴黎,专事抽象绘画创作。

  康丁斯基是现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先驱,既是艺术家,又是理论家。

  康丁斯基着有《艺术中的精神》、《点线面》,俱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例
序:重温艺术中的精神(唐纳德.卡斯比特)
德文版初版前言
德文版再版前言

上部 概论
导论
精神运动
精神变革
精神金字塔

下部 绘画
色彩的心理作用
形式与色彩的语言
理论
艺术与艺术家
结语

译跋

图书序言

1 导论
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往往也是时代情感的泉源。每个文化时期都会产生其自身的艺术,无法重复。一味墨守成规,充其量只能生产出艺术的死胎。我们无法亲历古希腊的生活和感受,所以如果我们盲从希腊雕塑法则,所得到的作品也只是徒具其形,不具其神,其情形有如沐猴而冠——外表上顽猴固然可以模仿人类动作,甚至煞有介事地捧卷作冥思状,但其行为其实毫无意义可言。

不过,就艺术形式来说,有一种外在相似的确是建基于内在驱力(Inner Necessity)之上的。不同时期的道德和精神氛围可能会趋于类似,时代理念在经历变迁后亦可能趋于类似,内在情致(Mood)也可能趋于类似。这些内在的类似,势必导致后人复兴旧有的艺术形式,以表达相似的内心洞见。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够接纳、喜爱和理解原始艺术。淳朴的原始艺术家们,和我们一样,在作品中以表达内在和真纯的感受为唯一目的,并不耽搁于无谓的表面枝节。

这种可贵的精神邂逅的火花,在今天却还辉光黯淡。我们的时代,物质主义(materialism)已专制多年,而刚刚警醒的心灵则既无信仰也无理想,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物质主义噩梦把人类生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漩涡,而噩梦至今仍未完结,掌控着正待苏醒的心灵。黑夜无边,这一点羸弱的星火,看上去实在微不足道。更何况,这点星火也不过是代表一丝朦胧的精神复甦前兆,以至于我们的灵魂要战战兢兢地怀疑它是否只是黑暗现实中的一丝幻影而已。这重重顾虑,加上物质主义教条的淫威,让我们的心灵与真正的原始人实在迥然不同。我们试图重新摇响心灵之铃,却发现它身有裂痕,就好比一个无价宝瓶,尘封多年后重见天日,却已是身披瑕疵。总之,我们此时正经历的精神原生阶段,是貌合神离的原生阶段,脆弱不堪。

既然如此,观察如今与过去的艺术形式,即便有些相似,实有云泥之别。其一,徒有形似,所以后继乏力;其二,源于神似,所以生机无限。备受物质主义的蛊惑,我们的心灵几乎彻底屈服,而今艺术家们奋力解脱,在挣扎和苦楚中净化和提炼自身。现阶段,心灵试图表达喜、怒、哀、乐,但这些都不过是粗陋的情感,慢慢也就不会有什么艺术吸引力了。艺术家必须要竭力唤起更为精纯的情感,唤起那些我们还不知如何命名的情感。未来的生活将更加精致,未来的艺术当然也理应为观众唤起更精纯的、不可言表的情感。

可惜当前能够体验如此精妙情感的观众仍然寥寥无几。现代人对艺术作品的期望,要么只是实用的自然模仿,所以我们有司空见惯的肖像画;要么只是即兴发挥的自然直觉,所以我们有「印象派」绘画;要么只是借助自然的形式表达一时的内在情绪,所以我们也总说某张画颇有「情致」(mood)。当然,上述三种艺术形式,也都还能成就真正的艺术,并滋养心灵。最后一种,即自然的形式,尤其能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好的自然形式,可以深化和纯化观者的情感,使其不流于肤浅或廉价,所以这样的作品能调理精神,一如音叉调校琴弦,使其振作而不至于松弛粗鄙。不过,当前艺术情感共鸣的精纯,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很有限,也就是说,艺术本身的巨大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要体会时下的审美风气,我们不妨想像一栋楼,大小不论,里面有几间房间,室内都挂着千百大小各异的画作,以缤纷五彩描绘出自然的千姿百态——有百兽图,动物们沐浴在阳光中,或涉水低饮,或安卧树荫;有美人图,玉体横陈,千姿百态;有耶稣受难图,虽然也未必画得很恭敬;有静物图,苹果和银盘;有肖像图,画着某君某妇;有百花图;有落日图;有封面女郎图,飞鸟图,飞雁图……这些图画,都被精心辑录成册,册页里罗列出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的题目。人们于是按图索骥,从一面墙踱向另一面墙,翻一页书,念一个名字,趣味盎然。到此一游,对升官发财无益;转身离去,于钻营投机无损。他们来画廊干什么呢?他们可曾体会那每一张画作,都可能神秘地凝结着完整的生命,凝结着磨难、怀疑、热情、灵感?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