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

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hih-yun Lu
图书标签:
  • 新媒体艺术
  • 现场艺术
  • 表演研究
  • 数字文化
  • 空间实践
  • 媒介理论
  • 艺术与科技
  • 文化研究
  • 跨学科艺术
  • 后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his practical based research explores space, sites and interventions; in particular,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of art works, involving the physical, virtual space and interactive theatre space within new media art.

作者简介

  Shih-yun Lu acquired a BA in Industry Art at National Taiwan Academy of Art in 1993. She completed an MA in the Department of la Scenografia at L’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di Milano in Italy in 1998. In 2008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University of Leeds in UK. She is now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Digital Content and Technology at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数字时代的具身实践:空间、身体与媒介的重构 图书简介 《数字时代的具身实践:空间、身体与媒介的重构》 深入探讨了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艺术实践如何通过对“具身性”(Embodiment)的重新思考,来挑战和拓展我们对物质存在、感知体验以及空间认知的传统理解。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媒介分析,聚焦于身体在复杂技术环境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媒介不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管道,而是我们体验、构建和协商现实的积极场所。 全书围绕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主题展开:具身性的本体论转向、环境作为感知的界面,以及技术对身体边界的侵蚀与延展。 第一部分:具身性的本体论转向:从再现到在场 本书开篇首先对当代艺术理论中关于“具身性”的理解进行了批判性梳理。我们不再将身体视为一个固定的、生物学上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流动的、被环境塑造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第一章:后人类语境下的身体景观。 本章审视了后人类理论(如Donna Haraway的“半人半兽宣言”)如何为我们理解身体的“非人化”和“机器共生”提供了新的框架。探讨了从生物学本体论到技术本体论的转变,强调身体是技术与环境持续互动的产物,而非一个孤立的中心。我们关注新兴艺术实践如何利用生物反馈、可穿戴技术和植入物,使身体成为一个不断开放的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实时的物质交换。 第二章:触觉的回归与数字皮肤。 传统上,数字媒介被认为是一种去除触觉和空间感的“去物质化”体验。本章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数字媒介催生了一种新的“数字皮肤”——一种跨越物理与虚拟界限的感知层。通过分析基于触觉反馈(Haptic Feedback)、沉浸式声景和气味技术(Olfactory Technology)的艺术装置,本书阐释了创作者如何重新激活我们的触觉感知,使数字体验在身体层面上得以“落地”。 第三章:运动学的诗学:姿态、意图与算法。 具身性与运动密不可分。本章将焦点投向身体的动态性——姿态、步态和手势。探讨了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和传感器技术如何量化身体的意图,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这些算法工具来揭示隐藏在日常动作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规范。我们研究了舞蹈和剧场艺术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流来重塑表演的“在场感”,使观众的身体反应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环境作为感知的界面:场域的重塑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从个体身体扩展到身体所处的环境,探讨空间如何不再是中立的背景,而是主动参与感知和意义生产的媒介。 第四章:界面即场域:从屏幕到全景空间。 本书批判了将媒介等同于屏幕或界面的狭隘视角。我们提出“界面即场域”的概念,认为环境本身——无论是物理的废弃空间还是虚拟的三维模拟——都已成为交互的界面。分析了基于环境映射(Projection Mapping)和增强现实(AR)的介入艺术,这些作品将观众的物理位置和移动路径编码进作品的叙事结构中,使得“观看”转化为一种空间性的“行走”和“遭遇”。 第五章:时间性与环境记忆的重叠。 具身感知总是与时间性纠缠不清。本章考察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时间延迟、循环和数据回溯,在物理空间中制造出感知上的“幽灵叠影”。通过分析利用历史数据、传感器记录或慢速回放技术创作的场地特定作品,我们探讨了空间如何承载和重现被遗忘或被压抑的集体记忆,使观看者在当下体验到历史的“重量”。 第六章:物质性与网络化的张力:传感器与生态感知。 本章深入研究了“物联网”(IoT)环境对身体感知的冲击。当环境被传感器网络渗透,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会被记录、分析并转化为数据。本书考察了艺术家如何策略性地利用或破坏这些传感器网络,以揭示数据采集的隐蔽性,并倡导一种更具生态敏感性的、对技术环境进行“感知反抗”的实践。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的边界拓展与伦理协商 最后一部分转向技术对身体边界的实际影响,探讨艺术实践在拓展人类能力和引发伦理反思中的关键作用。 第七章:身体的延伸:生物骇客与自我修正。 本章关注生物骇客(Biohacking)和身体改造艺术,这些实践直接挑战了关于“自然”与“人工”的二元对立。我们分析了将电子元件、生物材料植入身体的艺术家群体,探讨他们的创作如何既是技术能力的展示,也是对身体自主权和身份边界的激进探索。重点讨论了这些实践如何模糊了医疗干预与艺术表达之间的界限。 第八章:共情机器与情感的媒介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情感计算的发展,情感本身也成为了可以被模拟、测量和传输的内容。本书审视了旨在诱发或操纵观众情感反应的互动装置,例如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来反馈特定情绪波动的作品。讨论的核心在于:当情感体验被媒介转化为可操作的数据时,我们如何维护真实共情的空间?以及艺术能否提供一种抵抗技术操纵的“慢情感”模式? 第九章:劳动、技术与身体的未来:非物质化危机的批判。 最终章将具身实践置于全球资本主义的语境下。在高度依赖“知识劳动”和“情感劳动”的当代经济中,身体常常被异化为一种持续生产价值的资源。本书分析了当代艺术如何通过强调劳动本身的具身性、徒劳感和耗竭,来批判数字经济中身体的过度剥削。它呼吁构建一种技术与身体共存的新范式,在这种范式中,身体的感知和存在本身被视为一种不可剥夺的价值,而非仅仅是生产的工具。 结论:在不确定的世界中锚定感知。 总结部分重申了具身性在数字危机时代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种抵抗漂浮不定、过度信息化的世界的锚点。本书旨在启发创作者、理论家和技术实践者,以身体为中心,重新想象人与环境、人与技术之间更具责任感、更具批判性的连接方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Introduction
1. Aims of Research…………………… 1
2. Research Questions…………………3
3. Methodology 3
4. The Definition of Site-specific…… 5
5. New Media Art in Interdisciplinary 6
6. Site-specificity in Physical Space… 8
7. Site-specificity in Virtual/Cyberspace…………………… 9
8. Site-specificity in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10
9. Site-specificity in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ve Spaces for Dance and Theatre..… 11
10. Summary… 11

Chapter 1: Phase I -- Physical/Virtual Space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 13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 14
3. Projection Art I: ‘Experiment Art in Light,
Space and Motion’ …………………15
3.1 Introduction 15
3.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 15
3.3 Summary 20
4. Projection Art II: Project ‘Emptiness’ …………… 21
4.1 Introduction. ………………… 21
4.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22
4.3 Summary… 33
5. Video Ar… 34
5.1 Introduction 34
5.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34
5.3 Summary 41

Chapter 2: Phase II -- Physical Site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 43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 44
2.1 Project 1: ‘Buddha Box’. …… 44
2.2 Project 2: ‘Postcard Project’ … 48
2.3 Project 3: ‘Recording My Country’s Memory’ …… 49
2.4 Project 4: ‘Daily Life as an Art Practice Project’ …… 51
3. Summary… 54

Chapter 3: Phase III -- Net art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 57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 58
2.1 Project 1: ‘Split Site Exorcism’ Experimental Artwork 59
2.2 Project 2: ‘Virtual Urban Utopia Diary’, Online Site Specific Art
Project, www.situationleeds.org.uk/Project.aspx?project=101
……………… 62
3. Summary………………… 67

Chapter 4: Phase IV --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Space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71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72
3.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Space: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ve Spaces for Dance and Theatre’ 74
3.1 Introduction.………………… 74
3.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74
3.3 Research Methodology………… 74
3.4 The Performance………………… 79
3.5 Summary………………… 80
4. 4D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4D Virtual Reality and Performance’… ……………… 81
4.1 Introduction………. …. 81
4.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82
4.3 Definition of 4D Virtual Reality Theatre……………. 82
4.4 Virtual Reality (VR) Theatre……………… 83
4.5 ‘4D ART’: Combing a Series of Projection Images 84
4.6 Research Methodology……………… 84
4.7 The Design of motion Images…………… 86
4.8 The performance…………… 87
4.9 Summary 87
4.10 Acknowledgements……………. 88

Chapter 5: Conclusion
1.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89
2. Five Elements: Space, Time, Media,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91
2.1 Element 1: Space. …………… 91
2.2 Element 2: Time………………… 91
2.3 Element 3: Media. ……………… 92
2.4 Element 4: Practice. …….…… 93
2.5 Element 5: Performance. .…… 93
3. Suggestion… 94
Bibliography…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来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下,艺术创作与特定空间之间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共生关系。我一直对那些挑战传统艺术展示方式,将艺术作品从白盒子空间解放出来的实践活动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当“新媒体”——从互动装置到沉浸式体验——被引入到“场地特定艺术”(site-specific art)的语境中时,它所带来的变革性潜力更是令人着迷。我猜测,作者会着力剖析新媒体技术如何不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艺术的“表演”过程中。这可能意味着,作品的表现力不再是被预设的静态图像或雕塑,而是通过算法、数据流、或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而生成、变化,甚至“活”起来。换句话说,技术本身就成为了表演的“参与者”和“驱动者”。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表演”在这一语境下的拓展,它是否囊括了技术系统本身的运行逻辑、数据流动的动态过程,以及观众的每一次微小参与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同时,“场地特定”的维度也意味着作品的独特性将与特定环境的物理、文化、历史特征紧密相连。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案例研究,展示新媒体技术如何能够“激活”特定的场地,让观众在与技术的互动中,对空间的固有认知产生颠覆,从而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感十足的表演。

评分

《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前沿的学术气息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想象。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数字艺术和当代艺术理论的读者,我立刻被它所描绘的交汇点所吸引。我理解,“场地特定艺术”(site-specific art)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与它存在的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新媒体”的引入,则为这种关系增添了动态、互动和数字化的维度。我最为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定义和阐释“新媒体”在这一语境下的“表演”属性。是单纯的技术呈现,还是说技术本身,以及它与观众、与场地的互动过程,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形态?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那些利用实时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技术,在特定地点创造出具有时效性、不可复制性的艺术事件。这些“表演”可能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演员,而是由算法、环境因素和观众的参与共同编排。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些新媒体表演如何超越了物质媒介的局限,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在特定的物理或数字空间中“发生”,并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可能是沉浸式的、甚至是情感共鸣的连接。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在新媒体时代,表演的边界是如何被不断拓展,以及艺术如何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表演艺术和装置艺术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无疑正中我的“靶心”。我对“表演”的理解,早已从舞台上的具象化人物扩展到更广泛的意义,例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中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甚至是城市空间的动态变化本身。而“新媒体”的介入,则为这种表演性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感和互动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新媒体”在场地特定艺术中的“表演”属性。是简单地将投影、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视为一种新颖的叙事工具,还是会深入挖掘它们如何成为触发、引导、甚至构成表演本身的催化剂?我设想书中会探讨那些利用算法生成、实时反馈或观众参与来动态改变作品形态的例子,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即兴的、不可预测的表演。同时,“场地特定”(site-specific)的维度也让我非常兴奋。新技术如何与特定的地理、历史、社会或文化语境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表演体验?例如,一个利用AR技术叠加在历史建筑上的影像,是否就将过往的记忆与当下的现实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式表演?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新媒体如何与场地深度融合,共同塑造出一种超越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的表演美学,并激发读者对“何为表演”以及“艺术可以在何处发生”的全新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立刻勾起了我对当代艺术领域中技术与空间互动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打破传统画廊和博物馆界限的艺术实践感到着迷,尤其是当它们融入了新兴媒体技术时,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SITE-SPECIFIC ART 本身就强调了作品与特定环境的深度关联,而 NEW MEDIA 的加入,无疑为这种关联注入了更动态、更沉浸的维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我曾见过的、或是在艺术评论中读到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们利用投影、交互装置、增强现实(AR)甚至是虚拟现实(VR)来重塑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深入探讨了这些新兴媒介如何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视觉呈现的工具,而是成为表演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那些需要观众参与才能完成的交互式装置,观众的行为就构成了一场临时的、独特的表演;又或者,那些利用数据流或实时信息生成动态视觉效果的作品,信息本身就成为了表演的“演员”。这本书或许会解构“表演”这个概念,拓展其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人类的身体动作,而是包含技术、环境和观众共同编织的复杂叙事。我对书中会如何分析这些作品的“场地性”特质尤为期待,比如,新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原有建筑、自然景观,甚至是城市肌理的理解?这些媒体是否创造了一种新的“场所精神”?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

读到《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关于艺术与科技、空间与体验的想象。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观众从被动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的艺术形式抱有特别的兴趣,而“新媒体”的加入,无疑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猜测,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列举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而是会深入地探讨“新媒体”如何在“场地特定艺术”(site-specific art)的框架下,转化为一种“表演”。这里的“表演”可能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有人类表演者的舞台演出,更可能包括了技术系统本身的动态运行、数据流的实时变化、以及观众的互动行为共同构建的一种事件。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分析这种“新媒体表演”。它是否依赖于特定的技术手段,例如投影映射、传感器网络、增强现实(AR)或者虚拟现实(VR)?这些技术又是如何与作品所处的特定场地——无论是城市建筑、自然景观还是公共空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论分析,解释为何这些“新媒体表演”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出一种沉浸式、多感官的、并且与特定场地紧密结合的艺术实践,从而改变我们对艺术创作和体验的传统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