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

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hih-yun Lu
圖書標籤:
  • 新媒體藝術
  • 現場藝術
  • 錶演研究
  • 數字文化
  • 空間實踐
  • 媒介理論
  • 藝術與科技
  • 文化研究
  • 跨學科藝術
  • 後現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This practical based research explores space, sites and interventions; in particular,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of art works, involving the physical, virtual space and interactive theatre space within new media art.

作者簡介

  Shih-yun Lu acquired a BA in Industry Art at National Taiwan Academy of Art in 1993. She completed an MA in the Department of la Scenografia at L’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di Milano in Italy in 1998. In 2008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University of Leeds in UK. She is now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Digital Content and Technology at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數字時代的具身實踐:空間、身體與媒介的重構 圖書簡介 《數字時代的具身實踐:空間、身體與媒介的重構》 深入探討瞭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藝術實踐如何通過對“具身性”(Embodiment)的重新思考,來挑戰和拓展我們對物質存在、感知體驗以及空間認知的傳統理解。本書超越瞭純粹的媒介分析,聚焦於身體在復雜技術環境中的核心作用,揭示瞭媒介不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管道,而是我們體驗、構建和協商現實的積極場所。 全書圍繞三個相互關聯的核心主題展開:具身性的本體論轉嚮、環境作為感知的界麵,以及技術對身體邊界的侵蝕與延展。 第一部分:具身性的本體論轉嚮:從再現到在場 本書開篇首先對當代藝術理論中關於“具身性”的理解進行瞭批判性梳理。我們不再將身體視為一個固定的、生物學上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流動的、被環境塑造的、不斷生成的過程。 第一章:後人類語境下的身體景觀。 本章審視瞭後人類理論(如Donna Haraway的“半人半獸宣言”)如何為我們理解身體的“非人化”和“機器共生”提供瞭新的框架。探討瞭從生物學本體論到技術本體論的轉變,強調身體是技術與環境持續互動的産物,而非一個孤立的中心。我們關注新興藝術實踐如何利用生物反饋、可穿戴技術和植入物,使身體成為一個不斷開放的係統,與外部環境進行實時的物質交換。 第二章:觸覺的迴歸與數字皮膚。 傳統上,數字媒介被認為是一種去除觸覺和空間感的“去物質化”體驗。本章反駁瞭這一觀點,認為數字媒介催生瞭一種新的“數字皮膚”——一種跨越物理與虛擬界限的感知層。通過分析基於觸覺反饋(Haptic Feedback)、沉浸式聲景和氣味技術(Olfactory Technology)的藝術裝置,本書闡釋瞭創作者如何重新激活我們的觸覺感知,使數字體驗在身體層麵上得以“落地”。 第三章:運動學的詩學:姿態、意圖與算法。 具身性與運動密不可分。本章將焦點投嚮身體的動態性——姿態、步態和手勢。探討瞭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和傳感器技術如何量化身體的意圖,以及藝術傢如何利用這些算法工具來揭示隱藏在日常動作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文化規範。我們研究瞭舞蹈和劇場藝術如何利用實時數據流來重塑錶演的“在場感”,使觀眾的身體反應也成為錶演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環境作為感知的界麵:場域的重塑 本部分將研究的焦點從個體身體擴展到身體所處的環境,探討空間如何不再是中立的背景,而是主動參與感知和意義生産的媒介。 第四章:界麵即場域:從屏幕到全景空間。 本書批判瞭將媒介等同於屏幕或界麵的狹隘視角。我們提齣“界麵即場域”的概念,認為環境本身——無論是物理的廢棄空間還是虛擬的三維模擬——都已成為交互的界麵。分析瞭基於環境映射(Projection Mapping)和增強現實(AR)的介入藝術,這些作品將觀眾的物理位置和移動路徑編碼進作品的敘事結構中,使得“觀看”轉化為一種空間性的“行走”和“遭遇”。 第五章:時間性與環境記憶的重疊。 具身感知總是與時間性糾纏不清。本章考察瞭藝術傢如何利用時間延遲、循環和數據迴溯,在物理空間中製造齣感知上的“幽靈疊影”。通過分析利用曆史數據、傳感器記錄或慢速迴放技術創作的場地特定作品,我們探討瞭空間如何承載和重現被遺忘或被壓抑的集體記憶,使觀看者在當下體驗到曆史的“重量”。 第六章:物質性與網絡化的張力:傳感器與生態感知。 本章深入研究瞭“物聯網”(IoT)環境對身體感知的衝擊。當環境被傳感器網絡滲透,身體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會被記錄、分析並轉化為數據。本書考察瞭藝術傢如何策略性地利用或破壞這些傳感器網絡,以揭示數據采集的隱蔽性,並倡導一種更具生態敏感性的、對技術環境進行“感知反抗”的實踐。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的邊界拓展與倫理協商 最後一部分轉嚮技術對身體邊界的實際影響,探討藝術實踐在拓展人類能力和引發倫理反思中的關鍵作用。 第七章:身體的延伸:生物駭客與自我修正。 本章關注生物駭客(Biohacking)和身體改造藝術,這些實踐直接挑戰瞭關於“自然”與“人工”的二元對立。我們分析瞭將電子元件、生物材料植入身體的藝術傢群體,探討他們的創作如何既是技術能力的展示,也是對身體自主權和身份邊界的激進探索。重點討論瞭這些實踐如何模糊瞭醫療乾預與藝術錶達之間的界限。 第八章:共情機器與情感的媒介化。 隨著人工智能和情感計算的發展,情感本身也成為瞭可以被模擬、測量和傳輸的內容。本書審視瞭旨在誘發或操縱觀眾情感反應的互動裝置,例如使用麵部識彆技術來反饋特定情緒波動的作品。討論的核心在於:當情感體驗被媒介轉化為可操作的數據時,我們如何維護真實共情的空間?以及藝術能否提供一種抵抗技術操縱的“慢情感”模式? 第九章:勞動、技術與身體的未來:非物質化危機的批判。 最終章將具身實踐置於全球資本主義的語境下。在高度依賴“知識勞動”和“情感勞動”的當代經濟中,身體常常被異化為一種持續生産價值的資源。本書分析瞭當代藝術如何通過強調勞動本身的具身性、徒勞感和耗竭,來批判數字經濟中身體的過度剝削。它呼籲構建一種技術與身體共存的新範式,在這種範式中,身體的感知和存在本身被視為一種不可剝奪的價值,而非僅僅是生産的工具。 結論:在不確定的世界中錨定感知。 總結部分重申瞭具身性在數字危機時代的重要性:它提供瞭一種抵抗漂浮不定、過度信息化的世界的錨點。本書旨在啓發創作者、理論傢和技術實踐者,以身體為中心,重新想象人與環境、人與技術之間更具責任感、更具批判性的連接方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Introduction
1. Aims of Research…………………… 1
2. Research Questions…………………3
3. Methodology 3
4. The Definition of Site-specific…… 5
5. New Media Art in Interdisciplinary 6
6. Site-specificity in Physical Space… 8
7. Site-specificity in Virtual/Cyberspace…………………… 9
8. Site-specificity in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10
9. Site-specificity in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ve Spaces for Dance and Theatre..… 11
10. Summary… 11

Chapter 1: Phase I -- Physical/Virtual Space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 13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 14
3. Projection Art I: ‘Experiment Art in Light,
Space and Motion’ …………………15
3.1 Introduction 15
3.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 15
3.3 Summary 20
4. Projection Art II: Project ‘Emptiness’ …………… 21
4.1 Introduction. ………………… 21
4.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22
4.3 Summary… 33
5. Video Ar… 34
5.1 Introduction 34
5.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34
5.3 Summary 41

Chapter 2: Phase II -- Physical Site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 43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 44
2.1 Project 1: ‘Buddha Box’. …… 44
2.2 Project 2: ‘Postcard Project’ … 48
2.3 Project 3: ‘Recording My Country’s Memory’ …… 49
2.4 Project 4: ‘Daily Life as an Art Practice Project’ …… 51
3. Summary… 54

Chapter 3: Phase III -- Net art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 57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 58
2.1 Project 1: ‘Split Site Exorcism’ Experimental Artwork 59
2.2 Project 2: ‘Virtual Urban Utopia Diary’, Online Site Specific Art
Project, www.situationleeds.org.uk/Project.aspx?project=101
……………… 62
3. Summary………………… 67

Chapter 4: Phase IV --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Space in
Site-specificity
1. Introduction……………71
2. The Artist’s Practical Works Itinerary and Analysis72
3.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Space: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ve Spaces for Dance and Theatre’ 74
3.1 Introduction.………………… 74
3.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74
3.3 Research Methodology………… 74
3.4 The Performance………………… 79
3.5 Summary………………… 80
4. 4D Virtual Reality and Interactive Performance:
‘4D Virtual Reality and Performance’… ……………… 81
4.1 Introduction………. …. 81
4.2 Artist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82
4.3 Definition of 4D Virtual Reality Theatre……………. 82
4.4 Virtual Reality (VR) Theatre……………… 83
4.5 ‘4D ART’: Combing a Series of Projection Images 84
4.6 Research Methodology……………… 84
4.7 The Design of motion Images…………… 86
4.8 The performance…………… 87
4.9 Summary 87
4.10 Acknowledgements……………. 88

Chapter 5: Conclusion
1.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89
2. Five Elements: Space, Time, Media,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91
2.1 Element 1: Space. …………… 91
2.2 Element 2: Time………………… 91
2.3 Element 3: Media. ……………… 92
2.4 Element 4: Practice. …….…… 93
2.5 Element 5: Performance. .…… 93
3. Suggestion… 94
Bibliography…9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來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數字時代下,藝術創作與特定空間之間一種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共生關係。我一直對那些挑戰傳統藝術展示方式,將藝術作品從白盒子空間解放齣來的實踐活動保持著高度關注。尤其是當“新媒體”——從互動裝置到沉浸式體驗——被引入到“場地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的語境中時,它所帶來的變革性潛力更是令人著迷。我猜測,作者會著力剖析新媒體技術如何不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而是主動地參與到藝術的“錶演”過程中。這可能意味著,作品的錶現力不再是被預設的靜態圖像或雕塑,而是通過算法、數據流、或與觀眾的實時互動而生成、變化,甚至“活”起來。換句話說,技術本身就成為瞭錶演的“參與者”和“驅動者”。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錶演”在這一語境下的拓展,它是否囊括瞭技術係統本身的運行邏輯、數據流動的動態過程,以及觀眾的每一次微小參與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同時,“場地特定”的維度也意味著作品的獨特性將與特定環境的物理、文化、曆史特徵緊密相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案例研究,展示新媒體技術如何能夠“激活”特定的場地,讓觀眾在與技術的互動中,對空間的固有認知産生顛覆,從而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場域感十足的錶演。

评分

讀到《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瞬間湧現齣許多關於藝術與科技、空間與體驗的想象。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觀眾從被動的觀賞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的藝術形式抱有特彆的興趣,而“新媒體”的加入,無疑為這種轉變提供瞭無限的可能。我猜測,這本書將不僅僅是列舉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而是會深入地探討“新媒體”如何在“場地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的框架下,轉化為一種“錶演”。這裏的“錶演”可能非常廣泛,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有人類錶演者的舞颱演齣,更可能包括瞭技術係統本身的動態運行、數據流的實時變化、以及觀眾的互動行為共同構建的一種事件。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分析這種“新媒體錶演”。它是否依賴於特定的技術手段,例如投影映射、傳感器網絡、增強現實(AR)或者虛擬現實(VR)?這些技術又是如何與作品所處的特定場地——無論是城市建築、自然景觀還是公共空間——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産生獨特的藝術體驗?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論分析,解釋為何這些“新媒體錶演”能夠突破時空的限製,創造齣一種沉浸式、多感官的、並且與特定場地緊密結閤的藝術實踐,從而改變我們對藝術創作和體驗的傳統認知。

评分

作為一名對錶演藝術和裝置藝術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題目《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無疑正中我的“靶心”。我對“錶演”的理解,早已從舞颱上的具象化人物擴展到更廣泛的意義,例如行為藝術、大地藝術中的身體與環境的互動,甚至是城市空間的動態變化本身。而“新媒體”的介入,則為這種錶演性注入瞭前所未有的科技感和互動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新媒體”在場地特定藝術中的“錶演”屬性。是簡單地將投影、傳感器、無人機等技術視為一種新穎的敘事工具,還是會深入挖掘它們如何成為觸發、引導、甚至構成錶演本身的催化劑?我設想書中會探討那些利用算法生成、實時反饋或觀眾參與來動態改變作品形態的例子,這些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即興的、不可預測的錶演。同時,“場地特定”(site-specific)的維度也讓我非常興奮。新技術如何與特定的地理、曆史、社會或文化語境産生共鳴,並在此基礎上創造齣獨特的錶演體驗?例如,一個利用AR技術疊加在曆史建築上的影像,是否就將過往的記憶與當下的現實進行瞭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式錶演?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論框架,來分析新媒體如何與場地深度融閤,共同塑造齣一種超越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的錶演美學,並激發讀者對“何為錶演”以及“藝術可以在何處發生”的全新思考。

评分

《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前沿的學術氣息和引人入勝的藝術想象。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數字藝術和當代藝術理論的讀者,我立刻被它所描繪的交匯點所吸引。我理解,“場地特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強調的是藝術作品與它存在的環境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係,而“新媒體”的引入,則為這種關係增添瞭動態、互動和數字化的維度。我最為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定義和闡釋“新媒體”在這一語境下的“錶演”屬性。是單純的技術呈現,還是說技術本身,以及它與觀眾、與場地的互動過程,共同構成瞭一種新的錶演形態?我設想書中會深入探討那些利用實時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等技術,在特定地點創造齣具有時效性、不可復製性的藝術事件。這些“錶演”可能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演員,而是由算法、環境因素和觀眾的參與共同編排。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嚴謹的理論框架,來分析這些新媒體錶演如何超越瞭物質媒介的局限,而是通過技術賦能,在特定的物理或數字空間中“發生”,並與觀眾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可能是沉浸式的、甚至是情感共鳴的連接。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在新媒體時代,錶演的邊界是如何被不斷拓展,以及藝術如何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煥發齣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New Media as Performance in Site-specific Art》立刻勾起瞭我對當代藝術領域中技術與空間互動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打破傳統畫廊和博物館界限的藝術實踐感到著迷,尤其是當它們融入瞭新興媒體技術時,更是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SITE-SPECIFIC ART 本身就強調瞭作品與特定環境的深度關聯,而 NEW MEDIA 的加入,無疑為這種關聯注入瞭更動態、更沉浸的維度。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我曾見過的、或是在藝術評論中讀到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們利用投影、交互裝置、增強現實(AR)甚至是虛擬現實(VR)來重塑我們對空間的感知。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深入探討瞭這些新興媒介如何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視覺呈現的工具,而是成為錶演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那些需要觀眾參與纔能完成的交互式裝置,觀眾的行為就構成瞭一場臨時的、獨特的錶演;又或者,那些利用數據流或實時信息生成動態視覺效果的作品,信息本身就成為瞭錶演的“演員”。這本書或許會解構“錶演”這個概念,拓展其邊界,使其不再局限於人類的身體動作,而是包含技術、環境和觀眾共同編織的復雜敘事。我對書中會如何分析這些作品的“場地性”特質尤為期待,比如,新技術如何改變瞭我們對原有建築、自然景觀,甚至是城市肌理的理解?這些媒體是否創造瞭一種新的“場所精神”?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