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学

审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审美学
  • 艺术哲学
  • 美学
  • 哲学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西方哲学
  • 康德
  • 黑格尔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探讨「美」的问题,跳脱古老的概念性哲思论述,而以客观、科学的方法研究。英文不以AESTHETICS,而创新命名Aesthetology,强调科技立场之论述。
  ◎「科学」只是一套逻辑性的客观「方法」,以此方法研究发展出来的技术,是「科技」,以此方法去研究「美」的问题,就是「美学」。
  ◎「审美学」对于目前台湾全民之生活美学运动为核心之文化建设,以及非常重要、但不容易实施的全民美育之推展,必定能成为一股前到性扎实之软实力。
  ◎从美学史探讨美学观点,并以科学的角度解析「美」、「美感」、「美学」及「全民美育」。

  讲座教授王鍊登先生将近60年的研究中,发现全世界美学都仍然停留在古老的思维中,没有跟着科学走进现代。多年前,他惊觉全民的美育是国家向上发展,从社会到产业,全面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另一重点也就是在美学上,大众对于美之真谛未能正确掌握做出应有的选择。

  至今普遍地有一个基本认知上的错乱:那是「艺术等于美」的思维;这不是只有一般大众如此,连从事艺术工作者,甚至更重要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也都有这样的迷失,这种情况影响国家现代化文化建设之成败颇鉅。从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就开始将「美学」当做一门独立的知识在探讨;但,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居多。尤其,王教授在本书阐述认为再也不能陷入古典美学之窠臼,应该带着美学问题,跨入科学时代。

  探讨「美」的问题,再也不要被古老的概念性哲思论述圈住,而以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因此本书的特色以科学的方法探讨「美」的问题,本着作定名为「审美学」(Aesthetology),原因就是朝此正确理念之追求。本书分为2大部分,第1部分介绍从古希腊迄今的美学史,涵盖历史上重要的美学论点,第2部分以科学的角度解析探讨「美」、「美感」、「美学」及「全民美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鍊登


  接受德国政府奖学金于1969年毕业于埃森福克旺造形学院,为台湾留德工业设计第1人。
  凭着对台湾的热心,返台投身教职,前后服务于师范大学、大叶大学及亚洲大学等,作育英才无数,是台湾设计界的先锋。

  王教授带回德国理性、美感、逻辑且重视基础的设计理念,应用于各式设计,例如首先于台塑企业引进vis、设计北一女仪队制服等。
  创办国内第一家设计事务所,举凡工业设计、商业设计、室内设计、印刷品设计等,近年来为提昇台湾设计竞争力,担任台湾科技美学发展协会理事长。
  3次代表中华民国参加国际设计会议ICSID,并为台湾馆策展人。

  简历:
  中华民国工业设计金智奖(工业设计大奖)评议委员
  中德技术合作研究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工艺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兼国际交流委员会召集人
  中央标准局商标专利审查标准起草委员及审查委员
  教育部设计相关课程修订审查委员
  文建会台北灯会筹备总策画
  考试院典试委员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顾问及评审委员
  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及国立历史博物馆评审委员
 

图书目录

沈国庆教授序
文化部艺术发展司许耿修司长序
台湾文化会馆基金会苏进强执行长序
自序

一、导论

二、美学史浏览
2.1古希腊美学之萌芽到古典后期
2.2中世纪经文艺复兴至近世纪初期之美学.
2.3包姆加登及其后继者之美学
2.418世纪之德意志艺术评论
2.5批判主义之美学
2.6德意志观念论之美学
2.7实证论形式主义之美学
2.8从下而上之美学
2.9感情移入之美学
2.10艺术学
2.11新康德派之美学
2.12生命哲学之美学
2.13表现学之美学
2.14现象学派之美学
2.15存在论之美学
2.16法兰西之美学
2.17英美之美学
2.18苏联之美学

三、论美
3.1美学三层次
3.2美
3.3美感.
3.4美,美感层级之差异性
3.5美感经验

四、艺术,设计与美学
4.1现代造形艺术与美
4.2现代设计之美
4.3科技与美学融合之新思维

五、美育
5.1经由艺术之美育
5.2全民之美育
5.3专业人才之美育
5.4数位化生活与美育

六、结论
6.1美学三层次之认知
6.2「美」之本质与「美感」
6.3「美」之原理与「美感」之特性
6.4「美感」内化后之演变
6.5移情作用
6.6科技与美学之融合
6.7大众生活环境与全民美育
6.8彻底推展生活美学运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简约而不失质感的风格,搭配沉稳的色彩,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美学的深度探索。翻开书页,跃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美的插图,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承载着作者思想的载体。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也穿插着生动的案例分析,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让我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些伟大的作品。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对“美”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一些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比喻,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思辨变得生动有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艺术品,有了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品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我走进了审美的奇妙世界。

评分

我是一个对艺术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人。《审美学》这本书,就像是我在艺术海洋中找到的一座灯塔。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他能够将一些非常复杂的概念,用极其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媒介”在审美体验中作用的探讨。过去我总以为,艺术作品的本质是内容,而表现形式只是附属。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媒介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审美属性,它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书中对各种媒介的案例分析,例如摄影、电影、建筑等,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接触过的各种艺术作品,发现原来它们在形式上的创新,也同样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赞美的。这本书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只看内容不问形式”的局限,打开了全新的艺术欣赏之门。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但真正触及心灵、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却越来越少。《审美学》这本书,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一些非常微妙的审美体验,他都能够用精准的语言捕捉到。例如,他在分析一首诗歌的美感时,没有简单地罗列修辞手法,而是深入剖析了词语的意境、节奏的韵律以及情感的共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诗歌的美,是如此多层次、多维度的。书中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比较和融合,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从未想过,音乐的旋律和绘画的色彩之间,竟然存在着如此深邃的联系。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将这些看似独立的艺术形式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审美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次对话,作者邀请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质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判断。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著作。《审美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用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回应。书中对于“丑”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总是倾向于将审美简单地理解为对“美”的追求,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丑”同样是审美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引发更强烈的震撼和思考。作者在阐述这些观点时,引用了许多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的理论,但这些理论的引用都恰到好处,并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不再是狭隘的,而是更加包容和开放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识上的愉悦。《审美学》的作者似乎对人类的审美心理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在欣赏事物时,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活动。他对于“共情”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作者认为,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时,我们的审美体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理论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是将不同领域的审美现象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审美理论,更是在进行一次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的旅程。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生活中的点滴之美,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的艺术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