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前辈美术家传记,串联近代台南美术史
「历史.荣光.名作系列--美术家传记丛书」
重访台南地区美术发展的来时路,回顾其融汇多元传统、
迈向文化自主的历程。
潘春源(1891-1972)出生于台南,一生也都居住在台南,可说是一位道地的府城之子。其父亲为殷实的商人,不过潘春源自幼即展露出艺术上的天赋,并勤读汉文、研习书画,至十八岁时已自修有成,开设了「春源画室」来服务乡里。
潘春源1914年加入天坛「以和社」、「经文社」等汉诗团体,1924年赴中国汕头美术学校习画及游学中国各地;回台后又与台南、嘉义画家合组成春萌画会。
1928至1933年间,潘春源的水墨、胶彩画作连年入选台展,成绩斐然。
除了创作杰出的水墨绘画之外,潘春源也投身于庙宇壁画及门神等绘制工作,作品极受各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名声因而远播,顿时成为众家亟欲争聘的彩绘大师。他与陈玉峰同台併场的纪录,早已成为当年台湾画师界竞艺的美谈。而其儿孙潘丽水、潘岳雄等人承接衣钵、撑起台湾各地此面传统艺术的精进,更成为一门佳话。
本书作者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教授,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存尽心尽力。本书中,他从潘春源的第五届台展入选作品〈妇女〉谈起,切入角度从该画的时代背景、人物姿态、穿着陈设等每个细节、语汇,精辟讲解出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饶富趣味并引人入胜;本书并介绍其他多幅潘春源各类形的艺术创作,值得读者玩味品赏。
作者简介
林保尧
1947 年出生于台湾新竹。
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学学位论文博士、省立台北师范专科学校国校师资科美劳组毕业。
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教授,历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主任秘书兼代文化资源学院院长、国立大坂大学外国人客座研究员、国立艺术学院教务长、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中心主任。
着作包括:《台湾现代美术大系-乡土情怀雕塑》、《台湾美术全集23 卷-蔡荫棠》、《百年台湾美术图像》、《传统艺术的保存与传承》、《台湾美术全集22 卷-张启华》、《公共艺术的文化观》、《台湾美术全集第7 卷-杨三郎》、《线条.线条》等。
序
Ⅰ、潘春源名作分析-〈妇女〉
主图赏析
作品语汇
笔下特质
文化表现
小结
Ⅱ、府城着名画家潘春源的生平与评价
府城之子
台展发声
彩绘人生
小结
Ⅲ、潘春源作品欣赏及解析
人物四屏
大舜耕田
武侯奉表
苏武牧羊
杨震却金
竹溪品茗
卞庄刺虎
苏武牧羊
花鸟
花鸟四幅
牛车
浴
琴笙雅韵
画具
山村晓色
三顾草庐
观音妈联
鱼篮观音
秦叔宝、尉迟恭
秦叔宝、尉迟恭
宫女
南极星辉
南埔钓艇
八仙图
勐虎下山
举杯邀明月
Ⅳ、潘春源生平大事记
Ⅴ、参考书目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能够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领域,拓宽我们的视野,而《潘春源:妇女》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也没有刻意地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女性生命中的真实情感与挣扎。潘春源这个名字,以及它所承载的关于“妇女”的叙事,让我对某个特定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读到的是她们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下,涌动的暗流,是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艰难抉择。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腻与真实,它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以及她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不屈精神。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认知,更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感悟。
评分这本书,它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触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潘春源这个名字,仿佛是一种召唤,引导着我进入一个充满细节和情感的世界,去观察和理解那些女性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读到的不是激昂的口号,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奈、坚持与希望。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描绘着女性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我时常会想象,书中的人物是否就生活在我身边,她们的经历是否也在悄然影响着我。这种亲切感和现实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同一般。它促使我去思考,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体的力量有多渺小,又有多么重要。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对“女性”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它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所忽略的普通女性。我读到的是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家庭、社会、传统等多重压力下,维系着自己的尊严与希望。潘春源,这个名字的出现,似乎为这些女性提供了一个叙事的锚点,一个观察的窗口。我试图去理解,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以及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她们不仅仅是时代的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她们的生命轨迹,构成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思考着这些女性的命运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让我体会到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她们的悲欢离合。潘春源这个名字,以及书中围绕“妇女”展开的叙事,都让我对某个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生活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的留白,去感受那些人物内心的波澜。我常常会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会反复回响着书中某句令人心碎的对白,或是某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事记,更多的是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默默承受与坚守。
评分**潘春源:妇女** 这本书,说实话,我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翻开的。起初,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它似乎触及了一个既普遍又敏感的议题。“潘春源”这个名字,带着一丝古朴和地域色彩,而“妇女”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期待着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女性命运、社会地位、或是个人成长的深刻洞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所呈现的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复杂得多。它不像一本简单的社会学研究,也不像一本畅销的励志读物。相反,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人物肖像画,通过对个体生命轨迹的描摹,试图勾勒出某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下女性生存的真实面貌。我时常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压抑,一种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却又不失坚韧的力量。书中的人物,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无奈与抗争,都那么真实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尤其被其中对细节的捕捉所打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