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肖像意义的论辩

近代肖像意义的论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肖像学
  • 近代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图像学
  • 视觉文化
  • 社会历史
  • 思想史
  • 艺术理论
  • 象征意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肖像是谜样的视觉文化论域,吸引了无数学者欲语还休的思辩与絮语。本书呈现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谜题的重要成果,汇集了中文世界研究从十七世纪迄今西方、台湾、中国肖像的重要论文,展现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与方法。书中的五个主题彼此交织与补充,形成丰富的论述网络,所探讨的肖像论域,彼此相辅相成、穿梭融涉,开展了参差对照、多元开放的对话与论辩空间。

编者简介

刘瑞琪

  台大外文系学士与艺术史研究所硕士、美国布林茅尔女子学院(Bryn Mawr College) 艺术史系硕士与博士。曾任职于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学研究所,目前为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聘副教授。研究领 域为欧美近、 当代艺术史与视觉文化,尤其擅长性 / 别与美术、摄影、电影、时尚、身体史的研究。过去十年致力于开拓西方女性摄影家的研究,对于性别、性倾 向、种族、阶级 等认同议题、理论、与实践特别感兴趣。过去研究成果曾获2004年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新的研究计画则获2011-13年国科会优秀年轻学者研究计画。着有《阴性显影:女性摄影家的扮装自拍像》(台北:远流,2004),研究论文则发表于英美与台湾的优良学术期刊。

跨越时代的对话:欧洲古典艺术中的神性、人性与世俗 本书深入探讨了欧洲古典艺术,尤其是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在表现人类形象时所经历的深刻转变与核心议题。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艺术家的风格演变,而是致力于剖析在宏大的历史、哲学与宗教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处理“人”的定义、身份的构建,以及视觉符号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通与重塑。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旨在构建一个关于古典肖像学(Portraiture)之外的,更为广阔的视觉文化图景。 第一部分:古典遗产的重访与理想化的张力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古希腊罗马雕塑对西方艺术的根本性影响。我们考察的重点不在于技巧的模仿,而在于古典精神中对“完美人”(Ideal Man)的哲学诉求。这包括对英雄原型的持续迷恋,以及如何通过清晰的比例、克制的表情来传达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永恒的、普世的德性。 我们分析了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如何试图将这种古典的理想主义,嫁接到新兴的、更具人文关怀的个体描绘之上。这里探讨的核心矛盾是:当艺术家开始关注特定赞助人的世俗权力与财富时,如何巧妙地平衡对“神圣秩序”的遵从与对“现世成就”的颂扬?我们仔细研究了那些早期肖像作品中,人物的目光、手势以及背景元素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构成了初级的话语体系,用以定义委托人的社会地位与道德形象。 第二部分:宗教叙事中的世俗肖像学——圣徒、殉道者与凡人形象 古典艺术中的人物叙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宗教题材实现的。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圣经故事与圣徒传记的视觉化过程。我们探讨了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期间,宗教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倾向”。 具体而言,我们会分析: 1. “拟人化”的圣像: 艺术家如何赋予圣母、基督以及使徒以更贴近现实的情感反应与身体特征,使信仰体验从遥远的崇拜转向内在的同情。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神学思想变迁在视觉上的投射。 2. 背景的“地方化”: 观察圣像背后风景或建筑细节的变化,如何将神圣事件锚定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甚至是赞助人所属的城市景观,从而模糊了神圣与世俗的界限。 3. 表情的深度解读: 对殉道者在痛苦中展现的“尊严”与“忍耐”的分析。这种痛苦的描绘,实际上是一种对极致道德力量的展示,它与后世世俗权力展示中的“坚毅”有着隐秘的关联。 第三部分:赞助制度的演变与权力的话语建构 古典艺术的赞助体系是理解其视觉意义的关键。本部分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社会经济行为,深入研究了美第奇家族、教廷高层以及新兴的商贾阶层如何通过委托艺术作品来“购买”和“固化”自身的社会合法性与历史记忆。 我们考察了“纪念碑性”的构建: 姿态与服饰的语言: 服装的面料质感、色彩的选择、身体的朝向和姿态(例如,侧面像、四分之三侧像的兴衰),都是精心设计的符号,用以传达财富的深度、政治的忠诚度或家族的绵延性。 铭文与徽章的作用: 探讨艺术作品中外加文字(如题词、格言)和家族纹章如何充当了作品的“合法性声明”,将艺术品转变为一种带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明。 意大利与北方传统的差异: 对比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宏大叙事和古典几何构图的偏爱,与尼德兰画派在细致入微的自然主义描写中植入的私人财富与宗教虔诚的结合,揭示了不同文化环境中权力话语的差异表达。 第四部分:神话的复兴与身体的解放——从柏拉图主义到异教色彩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并非完全抛弃了宗教,而是通过对希腊罗马神话的重新发掘,为描绘人体的复杂性和情感的自由度提供了新的合法性框架。 本部分重点关注裸体(Nude)形象的回归: “维纳斯”的复兴与诠释: 分析艺术家如何处理维纳斯形象——她既是爱与美的化身,又是柏拉图哲学中“至善”的象征。这种处理手法,使得对人体美学的探讨可以绕开教会严格的道德审查。 寓言的复杂性: 考察那些充满复杂神话背景的画作,如提香或波提切利的作品。这些画作表面上是对神话故事的描绘,实则隐藏着对宫廷政治、哲学思辨,甚至是对赞助人私密品味的隐晦表达。 情感的释放: 随着巴洛克风格的兴起,人物面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变得更具戏剧张力。我们分析这种戏剧性如何服务于世俗的激情表达,从古典的克制转向对人类体验广度的探索。 第五部分:边界的模糊——从祭坛画到私人室内陈设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考察了艺术品在社会空间中的流通路径及其意义的流变。古典艺术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作品从公共祭坛、宫殿大厅,最终进入私人书房和卧室时的使用情境而发生变化。 我们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风景与静物的边缘化: 探讨风景画和静物画如何从大型叙事作品的背景或附属品,逐渐演变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这标志着艺术关注点从“英雄史诗”转向对日常经验和物质世界的赞美。 2. 艺术品与家具的共生: 考察小型挂毯、装饰性屏风、雕塑小品等,它们如何渗透到贵族与富裕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其意义更侧重于审美愉悦与地位的隐秘彰显,而非宏大的历史教化。 3. 观众的参与性: 分析在不同空间中,观众的凝视角度、距离感以及与艺术品的互动方式,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最终解读,从而揭示了古典艺术在不同社会层面中的“复用性”与“可塑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考察一系列被忽略的视觉现象和边缘案例,来理解古典欧洲艺术中“人”的概念是如何在神性、理想主义、世俗权力与个体情感的交织拉扯中,一步步清晰和复杂化的。它提供了一种非肖像中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个宏伟而充满内在张力的艺术时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I. 面对差异主体
莎莉.曼恩儿童摄影中的母性拜物主义 刘瑞琪
欧兰肖像:怪物、人机合体、与后人类女性主体 张霭珠

II. 认同与变相
雅或俗?——陈洪绶献寿图及其职业画家身分 Anne Burkus-Chasson
金农画梅,君子自写真? 徐澄琪
自画像、家族像与文化认同问题——试析日治时期三位画家 颜娟英

III. 政治神话
台湾伟人塑像的兴与衰——以1949-1985年的《中央日报》为例 黄猷钦
戏剧中的政治肖像与性别扮演 段馨君

IV. 社会面相
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记忆与社会类型 曾少千
寻找《明室》中的〈未来的文盲〉… 许绮玲

V. 跨文化转化
本质上中国:十九世纪摄影的中国肖像照主体 Roberta Wue
传神式写实:日治台湾的摄影认知与民间肖像 苏硕斌

图书序言

编者序
刘瑞琪

  肖像是谜样的视觉文化论域,吸引了无数学者欲语还休的思辩与絮语。德希达(Jacques Derrida)在探讨(自)画像的《盲人回忆》(1990)这本图录,别出心裁地选取盲眼及哭泣为主题,以解构西方以目睹为主的哲学与文化。他强调,其实所有西方的(自我)画像,盲目是主要的关怀,甚至使其可能的状况。因为,当画家在绘画之时,他就无法注视描绘对象,因此绘画必须由记忆媒介,而这种媒介的过程是盲目的,所以在某些意味上(自我)再现的根本可说是废墟:「一开始就是废墟,废墟是从开始观看那刻起,就发生在意象上的。」  对于德希达来说,(自)画像的神祕难解在于该如何解读人类面目与身体的废墟?

  这本书呈现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谜题的重要成果,汇集了中文世界研究从十七世纪迄今西方、台湾、中国肖像的重要论文。本书依照主题编排,分为五个主题,每个主题收录两、三篇研究论文,展现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与方法。本书的五个主题并非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与补充,形成丰富的论述网络。每个主题之下的论文,并非展现针锋相对的观点,而是缘起于类同关怀而开拓了相互对照的切磋空间。整体而言,这十一篇论文所探讨的肖像论域,彼此相辅相成、穿梭融涉,开展了参差对照、多元开放的对话与论辩空间。

  笔者在此尝试从肖像的符号学出发,说明编排这十一篇论文的思路。从皮尔斯(Charles S. Pierce)的符号学理论来看,肖像由于展现与(曾经)活着的某人面貌上的相似性,所以是一种呈现符号和其对象在某方面相似性的「肖似性符号」(icon),  当代探讨肖像的专书亦一再提及肖像这个核心定义。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系统,则可以进一步釐清做为「肖似性符号」的肖像,在表现形似与神似之间的差异。索绪尔提出,符号是符征(signifier)与符旨(signified)的结合所构成,符征为符号的物质形式,符旨为符征在心灵所唤起的意象或概念。另外,指涉物(referent)则为符征在真实世界所指涉的对象。符征与符旨之间的关系原为武断与约定俗成的,在传统模仿(mimesis)观的运作底下,形似来自于观者感觉肖像符征肖似其所指涉的模特儿之时,神似则出自肖像符征在观者心灵唤起了模特儿内在本质的意象。

  以西方近代时期的肖像而论,符征、符旨与指涉物之间,可以在表意过程(signification)产生紧密一致的关系,但是从十九世纪中叶的印象派开始,现代肖像在走向抽象的过程,逐渐脱离传统肖像的模仿观,愈来愈不肖似模特儿,与符旨也逐渐失去对应关系。从逐渐进入后现代的1960年代末期开始,肖像的符征不仅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指涉的对象,而且与符旨完全断裂,成为自由流动的符征,使得意义不断在从符征转移到下一个符征的运动中暂时浮现、流转不止,而演变成后现代的拟像(simulacrum)。

  义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在1917年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名言深刻地指出历史分析是一种古今的对话,当代的状况与需要会影响史家对过往历史的诠释。本书以「面对女性主体」为第一个主题,正是本着对近代数百年肖像历史的探析,必须立足于当代关怀的学术立场。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学生运动、女性主义运动、黑人人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反越战等等的洗礼,欧美的社会与文化发生从现代性迈入后现代性的巨大的转变。各种后现代的边缘团体涌现,一反现代时期凸显普遍化的男性主体,开始以尊重差异与多元为诉求,群起发动各类争取权力与主体性的社会运动。其中,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艺术实践在探讨差异政治方面,有极为深刻的划时代表现。在「面对女性主体」这个主题,本书收录了两篇援引当代女性主义 / 后结构论述来解读女性主义肖像的论文。刘瑞琪的论文奠基于肖像呈现「面貌的相似性」的观点出发,张霭珠的论文却解构了肖像呈现「面貌的相似性」的看法。但是,两位女性主义学者皆认为女性主义艺术家的肖像创作,开拓了女性对自我认同的探索。

  刘瑞琪的〈莎莉?曼恩儿童摄影中的母性拜物主义〉一文,将肖像摄影视作拍摄者与被摄者的观视(gaze)与主体的交会场域。刘瑞琪以曼恩(Sally Mann)拍于1984年至1990年代前期的子女肖像摄影为主题,开拓性地从母性拜物主义(maternal fetishism)的理论与观点,诠释这些相片所建构的母亲 / 摄影家与女儿的观视与主体性。在摄影美学方面,刘瑞琪援引探讨摄影拜物主义的理论,来分析曼恩以摄影纪念性地保存子女消逝的模样。在寓言的面向,曼恩经常借摄影来重温与凝止子女在母体孕育成形的感受,以寓言的手法来展现她的母性拜物主义。在观视的角度,曼恩还以母亲 / 摄影家特有的触觉性的观看方式,营造与子女的形象亲密无间的拜物幻想。法国的女性主义者伊希嘉黑(Luce Irigaray)等人提出,女性具亲密感与触觉性的认识论,可以颠覆男性以距离与控制为本的视觉中心认识论,刘瑞琪依循这条理论路线去诠释曼恩所展现具亲密感与触觉性的母性拜物主义,所建立的母亲 / 摄影家的主体性,以及其颠覆父权社会认识论的力量。刘瑞琪也进一步演绎:在曼恩触觉性的观视之下,她的女儿逐渐学习与展演和亲人、事物及自然较为强烈的联系感与亲密感,形塑了拥有阴性认识论的女性主体。

  张霭珠的〈怪物、人机合体、与后人类女性主体:欧兰肖像及身体艺术〉一文,探讨法国当代表演艺术家欧兰(Saint Orlan)的自我形塑,欧兰导演、录影并且转播自己九次的美容整形手术过程,以文艺复兴名画中美女们最吸引她的局部形象植入她的脸部,包括蒙娜丽莎的额头、黛安娜的眉眼、赛姬的鼻子、欧罗巴的嘴、以及维纳斯的下巴。欧兰也以电脑合成的手法,创作结合自己肉身与多媒体的自画像,探索怪物 / 母亲 / 机器的虚拟连续体形象。张霭珠以哈乐崴(Donna Haraway)的人机合体之后人类女性主义(cyborg feminism)观点,探讨欧兰翻转身体内 / 外疆界的表演,并以德勒兹和瓜达里(Gi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的「无器官身体」概念,剖析欧兰如何将女人变形为「原子女人」,以「去体现」到「再体现」的过程进行性 / 别操演。

  张霭珠所论的欧兰整形的变脸肖像,展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以拟像的自我再现,来拆解女性气质的社会建构。欧兰不断暴露皮开肉绽的整形过程,以及面貌不断的毁形与重塑,以血肉肖像再现电脑重组过后的理想女性面貌。在大众传播与数位科技盛行的后现代,欧兰以不断变化与再现的面貌,抹消了与自己原有面貌的相似性,以展演女性亟欲臻至、却无法迄及的理想认同,来探索与暴露女性气质的社会建构。欧兰所展演后现代没有原真的主体面相,也解构了肖像呈现「面貌的相似性」的传统模仿观念,逆转了传统的肖像观念。

  在第二部分「认同与变相」这个主题,颜娟英、濮安(Anne Burkus-Chasson)、徐澄琪三人的论文,都将肖像视为画家的社会文化认同符号。颜娟英的论文以「面貌的相似性」概念,对日治时期台湾画家的自画像与家族像提出精湛的解读。濮安与徐澄琪的论文则独辟蹊径,不以「面貌的相似性」概念,来诠释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画家的自我再现。她们透过对画中图文的多层次解读,探讨画家如何在画面上以变相来表达丰富的自我认同,展现当代改变中的肖像研究典范。

  颜娟英的〈自画像、家族像与文化认同问题--试析日治时期三位画家〉一文,探讨陈植棋、陈进与李石樵三位日治时期的台湾画家,如何以自画像与家族肖像来表达他们的社会文化认同。颜娟英认为,他们以多元的艺术诠释手法,表现身为台湾人的文化认同。陈植棋以坚毅的台湾妇人肖像,传达坚强与反抗的台湾人认同。女性画家陈进学习与转化殖民母国的绘画语言,表现纯洁唯美又具女性自觉的台湾女性肖像。李石樵则以学院派的语言描绘家族肖像,捍卫台湾殖民地上人民的自信与尊严。

  濮安的〈雅或俗?--陈洪绶献寿图及其职业画家身分〉一文,曾经荣获1995年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的阿瑟金斯利波特奖(the Arthur Kingsley Porter Priz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濮安以探讨陈洪绶的献寿图为主,大量引用题跋、诗作、书信与史料,分层缕析陈洪绶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变动与政治乱局,如何利用绘画中的图文符号,来表达他的自我再现与身分认同。濮安在陈洪绶为亲友所作献寿图的题跋与图像之间,看到画家层叠的身影。她尤其别出心裁地将《宣文君授经图》(1638)中宣文君身后屏风上孤独的舟子,诠释为陈洪绶的化身,一方面代表他超然的史学家角色,另一方面代表他反抗归顺异族的遗民身分。在分析陈洪绶如何以视觉与文学策略来再现自我之后,濮安发现他既非业余文人画家、亦非职业平民画匠的社会认同,展现受过教育的画家的新定义,解构了明代作家将画坛截然两分为雅俗对立的看法。

  徐澄琪的〈金农画梅,君子自写真?〉一文,则借由题跋与画面的交互解读,发现金农的《梅花图》(1759)虽然不见肖像,却满载金农自我再现的符号。徐澄琪解读题跋中的文学典故,并对照金农的艺术生涯与时代脉络,来诠释金农以梅娱人自娱、自况自嘲的心情。徐澄琪认为,金农在诙谐戏谑之间,以梅花作为自我形象,并在题跋自比女人姬妾,借女人的附属地位,来感叹文人在商业画的扬州待价而沽,又倾吐自己怀才不遇的胸中块垒。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政治神话」,两篇论文皆探讨呈现「面貌的相似性」的政治肖像出发,进行意识型态的批判性阅读。法国的符号学家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从结构主义的立场更新索绪尔的符号学概念,拓展符号学的领域至社会文化的层面,提出极具批判力的「神话」(myth)概念。巴特认为,索绪尔描述了符征、符旨与指涉物之间的关系,只分析了符号在第一个层次上的意义,也就是明示义(denotation)。符号在第二个层次上的意义,包含隐含义(connotation)与「神话」等。隐含义是指在某个社会文化的价值体系当中,符征在表意过程所产生的符旨。「神话」则指当某件事物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当中传播,大众经由将这件事物与相关的概念或价值联系,接受与理解这个符征在社会文化中的意涵,形成约定俗成的符旨,并成为该社会文化内自然化的看法之时,就形成了一个「神话」。

  黄猷钦的〈台湾伟人塑像的兴与衰--以1949-1985年的《中央日报》为例〉一文,从巴特所建立的「神话」概念出发,探讨伟人塑像的意义是如何透过传播被建构出来的?并借此去自然化「神话」,揭露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被概念化的过程,以理解其意识型态。黄猷钦提出,从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以降,孙逸仙和蒋介石的塑像陆续竖立在台湾各地的特定空间,成为行使纪念活动的场域,这些伟人塑像经常透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与诠释,来发挥实际的功能。黄猷钦以1949年10月台北市中山堂的国父铜像塑像运动为代表个案,将《中央日报》对伟人塑像过程的图文报导,诠释成以统治阶级所拥有的传播媒体,以权威的发声自然化伟人崇拜的价值观,以公共性与艺术性的论述策略,赋予孙逸仙和蒋介石的伟人肖像不朽的正当性,以建立其「神话」言谈。黄猷钦也分析,从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伟人塑像作为「神话」言谈逐渐衰颓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复制的商业性塑像所造成的艺术性消失,另一方面则由于官方传播媒体已经失去对塑像公共性议题的细致论述。

  意识型态批判经常会去自然化「神话」,段馨君的〈戏剧中的政治肖像与性别扮演〉一文,以周慧玲编导的《少年金钗男孟母》(2010)为主要焦点,剖析戏剧舞台背景悬挂的政治肖像,与剧中同性角色的结婚照,还有演员阴阳倒错或娘娘腔的肢体展演,形成极大的反差,因而嘲讽了国族、父权、男权三位一体的政治「神话」,以及曝露歧视与压抑女性或阴柔的身体风格的性 / 别「神话」。换句话说,剧中以借由性别倒错与变装所展露的性别谐拟(parody),解构父权与异性恋自然化男女二分的性别意识型态,并反衬与包抄构筑于传统的模仿观念之下的政治肖像,其所构筑之伟人崇拜价值观之虚妄。

  第四部分以「社会面相」为主题,两篇论文都将肖像视作传递社会意义的符号。曾少千的〈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记忆与社会类型〉一文,探讨杜米埃(Honore Daumier)的石版画系列《古代史》(1841-43)以开放和创新的方式再造文化记忆,将社会类型的集体肖像叠印在人物造型与表情描绘。曾少千指出,杜米埃也为当时流行的生理学手册画插图,记录当时市井小民的行业与生活,而《古代史》中的人物造型就以视觉联想与类比的手法,融入了生理学手册中沐浴者与演员类型的身体样貌与行为举止,编排现代平凡小民乔装古代人物,以充满喜感的方式嘲讽当时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经验。

  许绮玲的〈寻找《明室》中的〈未来的文盲〉……〉一文,探问巴特在1970年代末写《明室》一书,是否受到班雅明刊于1977年的《新观察者》画报摄影专刊内的〈摄影小史〉法文节译影响?在经过一番文本对照阅读之后,许绮玲认为,巴特虽然未曾直接引用班雅明,但是从章节主旨、关键字钥、字里行间,可以揣想巴特对班雅明观点的回响。肖像摄影可以说是两人关注的主要焦点,班雅明在〈摄影小史〉提倡摄影识读教育,唿吁透过摄影肖像让观者学习社会面相之解读,并且希望大众(甚至摄影者)可以透过图说文字导正政治观点。作为社会符号学家的巴特,则提出肖像摄影是否捕捉人的面目的社会意涵,有很大的程度取决于观者的主动解读。此外,两人都关注于肖像灵性的捕捉与主观的感受的议题,班雅明借定义浮动的「灵光」来阐释,巴特则用「假面」、「气质」与「刺点」等辞汇探讨。

  第五部分的主题为「跨文化转化」,两篇论文皆处理在西方摄影技术的冲击之下,中国或台湾的肖像表现如何受其影响,却又可以顺应原有社会的认知与文化特色,转化成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肖像表现。伍美华(Roberta Wue)的〈本质上中国:十九世纪摄影的中国肖像照主体〉 一文,探讨在十九世纪中叶肖像摄影引进中国之时,中国肖像摄影师如何追随在通商港市的欧洲摄影师,建立他们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为中国市场生产畅销的肖像摄影。伍美华借由对照在通商港市开业的欧洲与中国肖像摄影师作品的跨文化符号差异,来展现两种视觉与文化系统的冲突,以及中国肖像摄影师如何以西方摄影技术,融入中国民间肖像画传统,并顺应当时社会礼仪所期许的人物外观,以满足中国顾客的需求。扼要来说,欧洲摄影师喜好捕捉拍摄对象的个人性,呈现笑容、动态、阴影等暂时现象,而且人物的立体与空间的深度都表现得清晰精确。相对而言,中国摄影师的肖像照片注重展现人物身体的完整性,避免阴影的呈现,且整体画面较具平面感。他们尤其偏好展现人物的社会身分,人物静态坐在正式的客厅空间中,以合乎礼节的标准化表情与姿势入镜,只容许小地方展现活力,并且穿着最好的服装,用携带个人物品来主动建构自己的形象与重要性,以展现符合社会礼仪的理想典型。这种东西对于呈现理想自我的不同概念,导致西方批评家经常嘲讽中国肖像摄影过于死板、公式化,而且手法建立在许多奇怪的前提之下。

  苏硕斌的〈传神式写实:日治台湾的摄影认知与民间肖像〉一文,处理日治时期台湾民间流行的祖先炭精肖像画,在传统重彩肖像画、摄影肖像同时存在的十字路口,其高度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苏硕斌认为,传统重彩肖像画延续中国文人「神似」的绘画传统,而逐渐取而代之的炭精肖像画则受到摄影的冲击,以写实的表现与重彩肖像画传统断裂。苏硕斌将摄影术视作一种社会媒介,其机械复制的传播特色带来写实概念的大众化,为台湾社会带来认知的变化。然而,台湾民间肖像画不仅未被摄影取代,而且还以炭精肖像画的形式流行,乃因台湾社会的认知虽受光学写实概念的影响,却仍然继续保有绘画需表现「神似」的认知之故。换言之,炭精肖像画乃是特殊的「传神式写实」符号,其历史位置在于既汲取摄影作品的光学写实性,又能够表现人文神韵。

  这本书中的中文论文皆经过学术审查,除了原来刊登于有匿名审稿制度的中英文优良期刊与专书的论文之外,其中有四篇新撰的论文皆通过慎重的匿名审稿。在此衷心感谢所有参与本书的作者们,同意转载或翻译的学术期刊与专书,以及审稿委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学术论辩与热忱。这本书是一个团队的心血结晶,特别感谢傅大为、徐澄琪、陈儒修、苏硕斌与黄桂莹前后一起在编委会所做的讨论与激盪,张思婷、林容伊与章晋唯的翻译,以及专任助理刘仁洲与远流的曾淑正在执行编务过程的悉心协助。我们也想共同感谢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交大、中央、清华、阳明)文化研究国际中心筹备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的部分经费支持,以及其中视觉文化研究群七位老师在此贡献与交流研究成果。

  这本书缘起于本人在阳明大学人社院与傅大为、徐澄琪、苏硕斌、陈香君的多次聚会酝酿,令人万分惋惜地是,在我们开始以肖像为主题向台联大与国内外学者邀稿之时,香君已经因为癌症住院疗养。在西方肖像源起于希腊神话中科林斯少女(Maid of Corinth)的故事,她在爱人远游前夕,将他在墙上的侧影描绘下来。  这本以肖像为主题的论文集,深藏着我们亲爱的同仁香君离逝的记忆。德希达在前述《盲人回忆》一书,指出「眼泪而非视力是眼睛的本质」,「只有人类知道如何超越看见与知道,因为只有他知道如何哭泣」。当我们的视象被泪水弄得朦胧不清,我们才最接近「眼睛的真理」。  眼泪是同情的了解,我们为香君的受苦流泪,并以本书缅怀陈香君(1969-2011)。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色调,仿佛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我是在书店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只是被其中一幅肖像画所吸引,那眼神,仿佛穿越了时空,直视着我。我并不是艺术史的专业人士,但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总是怀有浓厚的兴趣。想象着,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笔触细腻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纠葛?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而是试图去解读肖像画在近代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肖像画是如何被用来构建身份、传播理念,甚至是进行政治宣传的?它究竟是反映了真实的面貌,还是被赋予了某种理想化的意义?书中的案例选取是否能够全面地展现这种“意义”的多样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艺术如何与时代背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认知。

评分

近些年,我愈发觉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接触到的图像资料。而近代肖像画,作为那个时期重要的视觉载体,其意义的解读空间无疑是巨大的。这本书的书名《近代肖像意义的论辩》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着一种对既有观点的挑战与反思,一种深入挖掘的学术姿态。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知识分子、革命者、商贾等不同群体在那个时代的形象塑造。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同一幅肖像,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在不同的解读视角下,会呈现出怎样截然不同的含义。作者会不会探讨肖像画中的性别、阶级、族群等身份认同问题?那些被描绘的人物,他们是被动的呈现者,还是主动的建构者?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肖像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当时社会对肖像画消费和流通情况的探讨,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论辩”的内涵。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充满故事的近代人物肖像。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新旧思想交织的时代,肖像画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复杂的表达。它可能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个人的抱负、时代的风貌,甚至是隐秘的政治诉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探究这些肖像画背后隐藏的“论辩”——即关于它们究竟代表了什么,以及这些代表的意义是如何被构建、被接受,又如何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呈现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历史时期对肖像画的不同解读和运用。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肖像画在表达个人主义和精英意识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在社会动荡时期,肖像画是否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以塑造特定的公众形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让我能够跳出表面的图像,去理解那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近代肖像意义的论辩》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预示着一场关于视觉符号及其背后复杂含义的深入探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脉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无数个被解读、被重塑的“意义”交织而成,而肖像画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近代,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肖像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被创造、被消费、被理解的。这种“论辩”可能体现在对人物身份的建构,对社会地位的彰显,对时代精神的捕捉,甚至是对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传播。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记录,如何从静态的图像中挖掘出动态的社会文化信息。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熟悉的近代肖像,从而理解艺术在塑造历史认知中的强大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肖像画不仅仅是画家技艺的展现,更是对被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捕捉与解读。尤其是在近代,那个西方文化涌入、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年代,人们对于自我认知和身份的探索变得尤为复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深入探究肖像画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回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通过对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近代肖像作品的剖析,揭示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意义。这些意义,或许是关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定位,或许是关于权力与地位的彰显,又或许是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与传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历史文献和艺术批评中的碎片化信息,将它们融会贯通,最终呈现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论辩图景的?我更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思考,关于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关于图像的生产与解读,以及关于我们如何通过肖像来理解过去和当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