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4
十八世纪是个把「美」从天上带回人间的时代!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十八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是一个把「美」从天上带回人间的时代。人们开始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的感性探索。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于1757年出版的《崇高与美之源起》即强调了人的「感觉」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柏克的美学观摆脱柏拉图的传统,从概念世界回到人自身,亦即将美感的发生从客观的属性带回人的感觉来讨论。对他而言,在相当大的比例中,美是经由感觉(the senses)的介入,在人类心灵上机械地运作的某种特质。此种美感具备一种「社会特质」(a social quality),因为当我们面对异性乃至动物时,常引起某种愉悦的感觉,并渴望与之亲近,以发展出某种关系,柏克把这种情感称为爱。然此爱是由美所产生,所以不同于情慾。
本书目的即在探索分析那些引发我们美感的各种对象与媒介的特质,然其重点在于美感本身。基本上,他是在为人的美感找寻合理的解释。同时,他在「论品味」时提到:「我所说的品味(taste),指的不过是一种能力,或指那些会被感动的心灵能力(faculties of the mind),或是指形成一种对那些富有想像力的作品和优美艺术的判断能力。」这也道出了柏克所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人的心灵能力。
本书即在此基点上来讨论崇高与美的问题,它对德国美学的发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也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崇高的论析预铺了分析之路,此外亦影响近代思想家如李欧塔等人甚深。此书为探讨美学、哲学、艺术必读的经典学术着作。
本书特色
1. 确立崇高与美之区别与对等的经典书写,影响了西方近代美学集大成者康德的美学思想。
2. 为现代美学发展铺下很重要的基础,明确地把美感从对象的抽象本质带回人的感觉经验。
3. 本书从心理与生理学角度来探究美感经验,深刻耙梳了「崇高」与「美」的性质,影响浪漫主义美学的兴起,对后世美学与艺术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作者简介
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英国思想家、政治家。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Dublin)一个虔诚的英国圣公会家庭。曾就读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娴熟古希腊与拉丁文献。毕业两年后,于1750年赴伦敦Middle Temple学习法律。他一生既向往哲学与美学,也喜爱政治与伦理学,而且在这些领域中都卓有贡献。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艾德蒙.柏克是位重要的思想家,英美保守主义的思想大师,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英国经验主义,因此他的这本美学论文主要从心理与生理学角度来探究美感经验,深刻耙梳了「崇高」与「美」的性质,影响浪漫主义美学的兴起,对后世美学与艺术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译者简介
林盛彬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文学博士(1992),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及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艺术史博士(2009)。曾任静宜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辅仁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兼任副教授、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远东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5-2007)及《笠诗刊》主编。现任淡江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及《淡江外语论丛》主编。着有《Jose Juan Tablada与拉丁美洲俳句诗潮》、《孔子「美」论思想研究》及其他。
译者序
柏克的美学思想
英国思想家、政治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Dublin)一个虔诚的英国圣公会家庭。曾就读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娴熟古希腊与拉丁文献。毕业两年后,于1750年赴伦敦Middle Temple学习法律。他一生既向往哲学与美学,也喜爱政治与伦理学,而且在这些领域中都卓有贡献。他认为人所具有的理性程度不一,某些人的理性必然少于其他人,如果这些人纯粹依靠个人的理性处理公共事务,其结果实在令人担忧。所以,他认为政府的结构应该在国家长久以来的既定发展模式,以及像家庭和教会等重要的社会传统价值下,进行温和的改革和稳定的发展;在英国政治上,他被称为自由保守主义(Liberal-Conservatism)思想之父。他在政治思想上如此,在美学上也不例外,柏克既很强调经验观察的重要,也对「理性」的绝对价值抱持着否定的态度。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十八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是一个把「美」从天上带回人间的时代;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同时,柏克的时代,是英国经验主义勃兴的时代,要了解柏克的美学思想,就不能不了解「感觉」在他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他的《崇高与美理念之起源的哲学考察》(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出版于1757年(译本简称为《崇高与美之源起》),其目的主要在于釐清美与崇高起源的不同。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主要在于考察美与崇高的情感效果;第二部、论崇高的特性;第三部、论美的特性;第四部、考察引起美与崇高情感效应的原因;第五部、论词语与诗的效果。其方法论是基于客观的科学观察,亦即以自然条件的呈现方式对事件或事实的直接观察。在1764年第四版时他又补了一篇〈论品味〉的导论,虽然没有对「何谓品味」遽下定义,但他透过观察,提出了一些影响我们品味的不同原因。因此,此书主旨虽然在于讨论美与崇高,但品味显然也成了柏克美学的另一个重点。当然,「一只燕子不能带来整个春天」,柏克的美学仍有柏拉图《大希庇亚斯》和郎吉纳斯《论崇高》的痕迹,但从「感觉」论美与崇高,则已表现出充分的「现代性」。
一、品味
对柏克而言,所谓品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而是由许多因素复合而成,他认为:「人用以认识外在对象的所有自然力量,就是感觉(the Senses)、想像以及判断。而且首先就是感觉。」除此之外,品味的形成,还涉及诸如个人的偏好和习惯等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某种程度的理性作用。他也相信,经由知识的扩充、专注于对象目标以及经常的练习,的确可以改善及提升我们的品味。他论「品味」时也提到:「我所说的品味,就是指(一种)能力,或者是受想像力与优美艺术所影响,或者是对这些东西形成判断的各种心灵能力(faculties of the mind)。」这也道出了柏克所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人的心灵力量。尽管他以感觉、想像、判断来建构品味的内容,而且他提到「不好的品味之原因是一种判断的缺陷,这可能是因为天生理解力的薄弱,或者,可能是由于缺乏适当且良好指导的训练,这种训练能使人的品味增强且完备」、「知识的扩充、专注于对象目标以及经常的练习能改善我们的判断力」,这些似乎与「理性」有关,但他并未因此在美与崇高上面给与抽象理性太多的肯定。
虽然柏克强调人的「感觉」在美的品味中的重要性,但他将美视为一种「社会特质」(a social quality)。由于我们面对异性乃至于动物时,常引起某种愉悦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生发一种温柔与爱慕之情,并渴望与之亲近,以发展出某种关系。那种引起愉悦感的美,是指「那些身体所散发的某种或某些引人产生爱慕或类似激情的特质。」「那种我们称为爱的错综情感的对象,就是性之美(the beauty of the sex)。」他把这种由美所产生的情感称为爱。然而,这种爱与情慾是不一样的;情慾是混乱人心的情感,不是由美所从生。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柏拉图《飨宴或论爱篇》的影子。不同的是柏拉图的重点在于由身体之美,而进入心灵之美,再进而发现知识与社会体制之美,终至于灵魂之美。而柏克的目的在于探索分析那些引发我们美感的各种对象与媒介的特质,但其重点不在于物象,而是在人对物象的反应程度与方式。所以,他说:「在很大的部分,美是经由感觉的介入而在人类心灵上机械地运作的某种特质。」
尽管柏克的方法与柏拉图大相迳庭,然而,他并非单纯地带我们去认识我们诸多情感的本身,他想清楚了解各种情感作用范围的精确界线,其主要目标和柏拉图一样,都在于心灵的提升。关于引起美或崇高的情感本身,柏克认为大多数可以在心中造成强烈印象的观念,不管是单纯的痛苦或快乐,还是对痛苦与愉快的消减,都可以很简约地分为自保(self-preservation)与社交(society)两个方面;涉及自保的感情,大都在于痛苦或危险,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因为痛苦的观念远比快乐要来得强而有力,所以与崇高有关。关于社交,大约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性别的社交,它满足了繁衍的目的;其次,是较为一般的社交,在其中有人类与其他动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有无生命的世界。唯属于繁衍后代的情感,纯粹地只是一种情慾而已。柏克把美称为一种社会特质;因为一般来说,人们都忘情于性爱,而且他们对于个人容貌之美也有其特殊的喜爱,她们给人的一种欢欣和愉悦之感,用温柔和爱慕之情吸引人们去亲近她们。柏克从生理学的角度认为人的品味如同感官的直觉,或者是一种由完善的感性与智性所产生的优越能力;是人类本性对来自外在世界之刺激的回应。人捕捉外在事物的自然力量在于感觉、想像与判断。在鑑赏现象中,此三者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很广阔的反应程度。感官向我们所显现的,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不快乐,对人们都是普遍有效的。一般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去接收外在世界中可感的本质,及其间可观察到的一些细微而不重要的差异。我们所有人都承认「甜味是愉快的,苦是不愉快的」。当人们说品味是无可争辩的,「我们说的是某人对某特定事物那种属于非常个人的品味」。感官对于外在世界所提供的资料,精神经由想像予以加工改造。柏克是感官直觉的辩护者,他认为美是一种以随即方式发生在我们内心的积极本质,当上帝要让某一自然物影响我们,就赋予那物足以让我们感官和想像力产生深刻印象的相同性质。柏克从这里为美下了一个生理学的定义:「绝大部分来说,美是人体上某些借由感官的介入而在人类心灵上机械地活动的特质。」他对于人力无法处理的问题,也会推给上帝,但基本上,他主要还是从直接观察中努力为人的美感找寻合理的解释。
二、美
柏克所说的美,是指身体中得以产生爱意或某种类似爱意情感的那类特性。亦即在凝视任一美丽事物时,从内心产生的满足感;无论它属于何种本质,是来自情慾或渴望;那是一种内心的能量,会促使我们去占有某些对象,而这些对象不是因其美丽打动我们,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在这里所展现出来的美,以及由美丽所引起的情感,柏克称之为爱情;爱情是有别于慾望的,虽然有时慾望可能会与爱情一起产生作用。易言之,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在于对象是否具备了西方传统所着重的美的本质,而在于观赏者是否从内心产生满足感。
可以确定的是,美不是一个属于测量的概念,也没有任何可以用计算和几何学来处理的东西;柏克声称,在自然对象物中,我们对它们的美除了感觉以外并无其他凭据。美既然无法测量,则美是否合乎比例,就失去了意义,而与此相关的有用、恰当、完美∕善,也就不是产生美的原因。他以玫瑰花为例,说明它在精确的姿态形成之前,也就是它在盛开前、含苞待放之时,比其他时刻更为美丽。根据柏克的观察,美的真正原因包括:美的对象是小的、光滑的、纤细的以及渐层变化。这些都是从各种感官的接触效果而言,因为这些原因让人可以放松而愉快,而这种感觉也正是美特有的效果。
此外,优雅(gracefulness)是一种与美没有太大差异的概念,它们在很多构成事物上是相同的。优雅是属于姿态(posture)与动作(motion)的概念。优雅的姿态与动作必然是在没有任何困难与笨拙之下的表现;那种「妙不可言」(je ne sais quoi)的完满,那种细致的姿态与动作,就是优雅魅力所在。而雅致(elegant)也与美密切相关,通常雅致的物体是由各个光滑和光泽的部位构成,彼此无互相挤压,也没有呈现任何的粗糙与混乱,而且同时还对一些规则的外观(regular shape)产生作用,它与美的差别仅表现在规则性(regularity)上;如那些没有模仿自然中特定对象的优雅与规则的艺术品、建筑物与家具等。当这类对象既带有美的躯体之特质,同时又有很大的体积时,它与美的概念实已相去甚远,柏克则称之为华丽(fine)或浮华(specious)。
至于丑(ugliness)的本质,虽然和美相对立,但是并没有和比例与恰当相冲突。因为可能一件很丑的东西却合乎任何的比例,而且完全适用于任何用途。柏克认为丑像是一种足以与崇高概念相符的东西,但他并未暗示丑本身就是崇高的概念,除非它与那些可以激发强烈恐惧的特质相结合。
三、崇高
崇高是在我们心中所产生而能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当在自然中经由伟大与崇高所引起的情感,强而有力地产生作用时,那情感就是惊愕;惊愕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处于其中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会中止,并带着某种程度的恐惧。惊愕是崇高最高等级的效果;次等的效果是赞赏、崇敬与尊重。对柏克而言,不管是哪一种可怕的、骇人听闻的事物,或者是以类似恐怖的方式,而足以唤起人们痛苦与危险观念的,那就是一种崇高的本源。就感觉(feeling)来说,除了各种的劳累、痛苦、焦虑、苦恼所产生的身体痛苦观念会产生崇高感之外,此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产生崇高感。因为崇高是一种属于自保的观念,也是我们所有最易于令人感动的情感之一。
如果不从终极的角度来看的话,崇高的另一个来源,就是无限。无限可以让人产生一种令人喜悦的恐惧,这是崇高最道地的效果,也是最可信的试验。很少有任何真实的而本质上却是无限的东西能够变成我们感觉的对象。人的眼睛无法感受到许多事物的界限,但是这些事物似乎又是无限的,透过想像力也会营造出它们彷彿真的是无限的效果。
根据柏克的考察,美与崇高有相当显着的对比;崇高的对象在积体上是广大的,美的对象则相对地小;美应该是平滑、光亮的;崇高则是粗糙而不拘形式的;美应当避免直线,尤其会不自觉地偏离它;在许多情况下崇高则喜爱直线,而当它偏离时,经常会造成强烈的偏差;美不应该是昏暗模煳的,崇高却应该是幽黯而隐晦的;美应该是明亮而纤细,崇高应该是坚固的,甚至于是厚实宏伟的。它们的确是两个本质非常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奠基于痛苦,一个则在于快乐。对象物之间的差异是如此,它们所牵动的情感也不一样;伟大以恐怖为其基础,当它减轻时,在内心会引起惊愕的情感;美是建立在纯粹确实的快乐上,并在灵魂中激起那种称之为爱的感受。
四、词语与诗
柏克在考察了美与崇高的源起之后,他特别指出辩才和诗歌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影响力;辩才和诗歌比任何其他艺术、甚至比任何许多其他事例本身更容易令人产生深刻、鲜活的印象。其原因有三:第一、我们绝大部分取决于别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其他人表现出来的象征标志感动,并因而产生同理心;第二,很多事物具有非常感人的特性,但这特性却很少出现在现实里,相形之下,代表事物的词语却常能感动人心,因此它们就有机会给人深刻的印象,并在人们心中扎根,如战争、死亡、饥荒等。此外,还有很多概念若不是以词语方式,从来就不会在人的感官中出现,如上帝、天使、魔鬼、天堂和地狱等,而这些概念却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感。第三,借着词语我们有能力进行组合,否则我们也别无他法。利用这种组合的能力再加上适当地挑选环境,我们能够赋予单一的物体新的生命和力量。以绘画而言,我们可以再现任何我们感到愉悦的美好形象,但是却绝不能赋予绘画那种可从词语的生花妙笔中所获得的感动。
柏克的《崇高与美之源起》既为康德(Immanuel Kant)的《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中有关崇高的分析与判断力等预铺了分析之路,也为恐怖小说(gothic fiction)的出现提供了学理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它在一个思潮转变的时代中,在现代美学发展的路上铺下了一段很重要的基础,明确地把美感从对象的抽象本质带回人的感觉经验,并分析了美与崇高的原由。
此书是「台湾美学艺术学学会」成立之初所规划的整套出版丛书之一,同意接下此书翻译重任,既本于推动台湾美学发展之初衷,也基于一份参与创会的革命情感。感谢上帝,虽拖延多年,终于完成。在翻译中居于中文语意的考量,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译法,如Taste或译为品味,或译为鉴赏,愿读者明察。这期间感谢典藏出版社陈盈瑛前总编辑、赖文惠编辑的耐心与辛劳,她们为此事,还数度专程到淡水讨论细节;在翻译内容上感谢我的牵手杜东璊教授、潘 教授以及国家教育研究院审稿先生等的珍贵意见和指正。也感谢赵天仪教授与潘 教授赐序,并此表达衷心感谢之意。
林盛彬 淡江大学西班牙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
出版缘起
主编的话
系列推荐
推荐序──美与崇高:承先启后的发展
推荐序──柏克经验论美学与十八世纪
译者序──柏克的美学思想
导论 论品味
Part 1
第一节、 新奇
第二节、 痛苦和喜悦
第三节、 痛苦的解除与真正快乐之间的差异
第四节、 彼此对立的欣喜与快乐
第五节、 欢欣与悲伤
第六节、 论自保的各种情感
第七节、 论崇高
第八节、 论社会的各种情感
第九节、 在自保与性别社会间之情感差异的目的因
第十节、 论美
第十一节、 社交与孤独
第十二节、 同情、模仿和企图心
第十三节、 同情
第十四节、 在他人不幸时的同情效应
第十五节、 论悲剧的各种效应
第十六节、 模仿
第十七节、 企图心
第十八节、 要点重述
第十九节、 结论
Part 2
第一节、 论崇高引起的情感
第二节、 恐怖
第三节、 隐晦
第四节、 论各种情感中明显与隐晦的差异
第五节、 力量
第六节、 空乏
第七节、 辽阔
第八节、 无限
第九节、 连续与一致性
第十节、 建筑物的巨大
第十一节、 在愉快对象之上的无限
第十二节、 困难
第十三节、 壮丽
第十四节、 光线
第十五节、 建筑物的光线
第十六节、 可被视为产生崇高的颜色
第十七节、 声音与巨响
第十八节、 突然
第十九节、 间歇中断
第二十节、 动物的叫声
第二十一节、 嗅觉与味觉,苦味与臭味
第二十二节、 感觉、痛苦
Part 3
第一节、 论美
第二节、 比例不是植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三节、 比例不是动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四节、 比例不是人类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五节、 进一步考察比例
第六节、 恰当不是美的原因
第七节、 恰当的真实效应
第八节、 要点重述
第九节、 完美不是美的原因
第十节、 在多大程度上美的观念可被应用于心灵品德
第十一节、 在多大程度上美的观念可应用于德行
第十二节、 美的真正原因
第十三节、 美的对象是小的
第十四节、 光滑
第十五节、 渐层变化
第十六节、 纤细
第十七节、 颜色之美
第十八节、 要点重述
第十九节、 相貌
第二十节、 眼睛
第二十一节、 丑
第二十二节、 优雅
第二十三节、 雅致与浮华
第二十四节、 触感之美
第二十五节、 声音之美
第二十六节、 味觉与嗅觉
第二十七节、 崇高与美的比较
Part 4
第一节、 论崇高与美的动力因
第二节、 联想
第三节、 痛苦与害怕的原因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崇高如何产生
第六节、 痛苦如何成为欣喜的原因
第七节、 运动对于较精细器官的必要性
第八节、 为什么无危险性的事物会产生类似恐怖的情感
第九节、 何以巨大的视觉对象是崇高的
第十节、 何以统一性是巨大数量的必要条件
第十一节、 人为的无限
第十二节、 振动必须是类似的
第十三节、 视觉对象中的连续效果之说明
第十四节、 关于洛克对黑暗之意见的思考
第十五节、 黑暗在其本质上是可怕的
第十六节、 黑暗为什么可怕
第十七节、 黑色的效果
第十八节、 黑色效果的缓和
第十九节、 爱的肉体因素
第二十节、 为何光滑是美的
第二十一节、 甜及其本质
第二十二节、 甜令人放松
第二十三节、 变化,为何是美的
第二十四节、 关于小
第二十五节、 论颜色
Part 5
第一节、 论词语
第二节、 诗的通常效果,非由唤起事物之观念所产生
第三节、 在观念生发前的共相词语
第四节、 词语的效果
第五节、 不唤起图像却能有效果的词语范例
第六节、 诗歌严格上来说并非模仿艺术
第七节、 词语如何影响情感
崇高与美之源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崇高与美之源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