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变》台日交流展,是由后藤繁雄与黄建宏合作策划的亚际展览,表达的是一个持续交流的艺术过程。此展览囊括了九位日本艺术家与九位台湾艺术家的作品,主要呈现的是文化混杂经验下,个体如何理解环境、与环境互动而形成各种表现样貌;另外,就是直接地面对「交流」的思考,以展场的交错编织和工作坊的混编参与,让艺术家敏锐的身体和行为能够设计「交流」、充分介入「交流」。
当国际双年展变得将各个地区的视觉元素,操作为商品式的文化辨识性时,视听知觉与意识型态的连结制造出一种消费性的文化认知;这对于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其商品化的差异性似乎获得了进入全球市场的捷径,但另一方面却让自身极为复杂的创作脉络难有机会被认识,意即文化差异的沟通与理解是缺乏的。因此,「浑变」的文化混合、流变与内在佈署,既是亚洲当代艺术在这个世纪中显现出来的特质,同时该特质也表现出一种动态式、突变式的空间,要求着一种能够感受个体独特文化经验、以及能够将文化经验予以问题化的即将场域。
在《浑变》展中,并非表现着艺术家对这个现象与问题的思考与诠释,而是经由工作坊与展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浑变」状态与历程,逼现出一种混杂的本然与突变的不可区辨;这种「御宅论」的可突变不同于现今当代艺术流畅地穿梭在作品与论述之「同一化」中、却又充满着「稳定繁衍」的自动论。
这本书不只是展览工作日志,更是此次亚际艺术交流的完整记录。
本书特色
1.整体形式以「工作手册」的概念发想,含括了浑变展从无到有的记录。内容单元个别以不同的平面视觉,呈现实体展的完整样貌。
2.书的装帧设计制作成磨损斑驳的纹路、彷皮革使用后的手感。将2个单元以骑马钉装订小册,夹插于书中,封面上外扣松紧带束口,更加强本书作为展览「工作日志」的概念。
编者简介
黄建宏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翻译德勒兹、布希亚与洪席耶等人着作。主要译作有德勒兹的《电影 I II 》两册和洪席耶的《影像的宿命》。着作有2009年的《CO-Q》以及2010年的《一种独立论述》。
于2007年开始策展,国美馆线上展览【Ex-ception】、2009年的【S-HOMO】,2009年9月展出的【后地方:post.o】、2010年与中国OCAT合作论坛【当代录像的一个电影周末】,与2011年同后藤繁雄合作的【浑变】台日交流展。
Huang, Chien-hung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Paris8 Vincennes-St. Denis, working as th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Arts, in the Institute of Trans-disciplinary Art. I’ve published two books, CO-Q at 2009 and An Independent Discourse at 2010, and write cinema critics, the critics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spectacle. I have translated the books of G. Deleuze, J. Baudrillard and certain articles of J. Ranciere.
Since 2007, I begin the work of curator, like Ex→ception at 2007, S-HOMO in the space K’s Art and POST.O in Taipei MoCA at 2009, the Look by the cinema in OCAT China at 2010, and collaborated with Shigeo Goto the New Directions: TRANS-Plex at 2011.
构想 Conceptions
浑变 / 黄建宏
岛与折皱 / 千叶雅也
论述 Discourses
《浑变》2011台日交流展 New Directions: Trans-Plex
《浑变》交流展──寻找开放性的艺术家经验
《浑变》展的织浪行动
编织关系的微型动力平台
我们流进彼此的血液,透过彼此观视自己 / 王(口永)琳
地方性的解索与再织:从《浑变》台日交流展的艺术工作伦理谈起 / 王圣闳
展览 Exhibition
佈展 2011 / 03 / 08-2011 / 03 / 10
开幕 2011 / 03 / 11
浑变展 2011 / 03 / 11-2011 / 03 / 24
桥本优香子 Yukako Hashimoto
谏山元贵 Genki Isayama
神马启佑 Keisuke Jimba
(木尾)冈俊幸 Toshiyuki Kajioka
寒川裕人 Eugene Kangawa
小宫太郎 Taro Komiya
小牟田悠介 Yusuke Komuta
□水摩耶 Maya Nukumizu
山本努 Tsutomu Yamamoto
黄彦颖 HUANG Yen-Ying
吴其育 WU Chi-Yu
吴思嵚 WU Sih-Chin
纪纽约 CHI New-York
张立人 CHANG Li-Ren
张腾远 CHANG Teng-Yuan
张明曜 CHANG Ming-Yao
陈敬元 CHEN Ching-Yuan
刘玗 LIU Yu
工作坊 Workshop
开发中不思议事件 / 吴其育
工作坊计画秘密交换之屋 / 吴思嵚
艺术就是战争──浑变特别版 / 张明曜
异国魔法师工作坊 / 张立人
录音计划──案发现场 / 张腾远
不插电工作坊 / 纪纽约
台日群星ok秀欢迎您! / 黄彦颖
艺术家 Artists
刘玗 LIU Yu
吴其育 WU Chi-Yu
吴思嵚 WU Sih-Chin
张明曜 CHANG Ming-Yao
张立人 CHANG Li-Ren
张腾远 CHANG Teng-Yuan
纪纽约 CHI New-York
陈敬元 CHEN Ching-Yuan
阮永翰 JUAN Yung Han
黄彦颖 HUANG Yen-Ying
face book
黄建宏(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助理教授)作
二十一世纪的亚洲承受着一种复合式的全球氛围,包含着中国带有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的崛起、新自由主义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个人主义式民主主义的矛盾、由经济问题所引领出的新寡头政策、M型社会中的阶层差距拉大等等。其中社会关系的碎形化、概念思考的片段化、知觉经验的点状化和虚拟化,都使得我们无法找到「情结」的根源、看不到心神的景深,「情结」在纪泽克转动佛洛依德的图式并将拉岗的式子变成一种套层结构时,便意味着「差异」不足以作为征候,来描绘这个时代,而是对于差异的「操作」──佈署与连结──以及操作所产生的「松脱」:变形。
表层关系与个体精神的片段化,导致的是佈署的内在化,或反过来说,内在佈署成为个体可能的操作。这个可能性不仅表达了一种多样态的文化处境,同时也提供出某种创作状态:流变中发生的混合与由混合所发动的流变。它唿应着尼古拉斯.布希欧借由「文化移民」与「经济迁徙」所表达的当代特性,但同时又不限于布希欧所借以论证的实际经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移民」究竟限于一种物理地理的实际经验,还是能够延展到文化地层的潜在经验。当「变-结」成为一种「在地-移民」时,似乎能够摆脱文化优势者对他者的拟仿权力,更深刻地描述出实际存在于亚洲多数地区的创作者所拥有的处境。无疑地,林区、柯能堡、柯斯达与魏拉舍塔库的电影比布希欧的描述更接近亚洲当代艺术的真实状态。
所以,当国际双年展变得将各个地区的视觉元素,操作为商品式的文化辨识性时,视听知觉与意识型态的连结制造出一种消费性的文化认知;而这对于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其商品化的差异性似乎获得了进入全球市场的捷径,但另一方面却让自身极为复杂的创作脉络难有机会被认识,意即文化差异的沟通与理解是缺乏的。况且,这种文化批判与商榷空间的打开,不能自限于一种商品化的单向表达,而同时必要开发出创作状态中向外敞开的空间,因此,「混变」的文化混合、流变与内在佈署,既是亚洲当代艺术在这个世纪中显现出来的特质,同时该特质也表现出一种动态式、突变式的空间,要求着一种能够感受个体独特文化经验、以及能够将文化经验予以问题化的即将场域。
这一次台湾参展的作品,并非表现着艺术家对这个现象与问题的思考与诠释,而是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混变」状态与历程,逼现出一种混杂的本然与突变的不可区辨;若以「混变」来看,亚洲艺术问题在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中长久以来的难以言明,或说总是被置放在特殊文化的例外范畴里,并非因为创作发展的偏差与建构的不足,而是因为脱离了潜在与实际的对称式对应,「混变」将此推进到极端不对称的关系,意味着一种基进的「潜在化」,一种无法也不信任现实经验之对应关系的「诡异」创作。这种「御宅论」的可突变不同于现今当代艺术流畅地穿梭在作品与论述之「同一化」中、却又充满着「稳定繁衍」的自动论。
《浑变:编织未知的亚洲工作日志》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读起来就有一种探索的冲动。我一直对亚洲这片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土地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在商业和文化上的快速发展,总觉得背后有着无数令人着迷的故事。这本书的题目似乎就抓住了这一点,用“浑变”二字,暗示了一种非线性的、复杂而又生动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并非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各种因素交织、融合、碰撞的结果。而“编织”这个动词,又让这种变化带上了一种精巧和匠心,仿佛是将零散的线索、观点、经历编织成一幅宏大的图景,展现亚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背后错综复杂的脉络。至于“工作日志”,则让人联想到一种亲历者的视角,一种真实、直接的记录,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身处其中的观察与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个体和组织是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在既有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工作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日志”的记录中,将这些“浑变”的现象梳理清楚,并且将它们“编织”得引人入胜,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心,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日志”里,究竟隐藏着怎样关于亚洲未来工作形态的深刻洞察。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浑变:编织未知的亚洲工作日志》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多元而动态的画面。亚洲,这个地域广阔、文化繁复的大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浑变”二字,精妙地概括了这种变化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它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是各种新旧观念、技术、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是一种浑然天成、又充满张力的演进。而“编织”这个词,则为这种复杂性增添了一份艺术感和策略性,它暗示了作者在记录和分析过程中,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工作经验和观察,精心组织、巧妙串联,形成一个相互呼应、层层深入的叙事结构。这本书名中的“工作日志”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这是一份充满个人印记、贴近现实的记录,而非脱离实际的理论探讨。我非常期待通过这份“日志”,能够感受到作者亲临亚洲各地,在第一线观察、体验、思考的生动场景,了解那些在幕后推动亚洲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重塑未来工作形态的关键人物和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亚洲工作世界的“变”与“不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经历的挑战。
评分《浑变:编织未知的亚洲工作日志》这个书名,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画卷。亚洲,这个曾经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地区,如今正以一种难以预测、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向前演进。“浑变”二字,精准地捕捉了这种变革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直线型进步,而是各种力量、观念、技术、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蕴含着无限可能。而“编织”这个动词,则赋予了这种变化一种艺术感和策略性,它暗示作者在呈现这些变化时,并非零散的堆砌,而是将各种观察、经验、案例,如同精心挑选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逻辑清晰的整体。我特别被“工作日志”这个表述所吸引,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种极其个人化、接地气的记录,是从第一线传来的真实声音,而非空洞的理论说教。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亚洲不同角落,感受那些正在重塑工作形态的微观与宏观力量,理解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定位、应对挑战,以及这些“浑变”的经历如何编织出亚洲独特的工作图景。这本书名所传达的,是一种深入的探索和真实的记录,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浑变:编织未知的亚洲工作日志”——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它勾勒出了一种充满动态、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景象。亚洲,这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大陆,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而“浑变”二字,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的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内在的相互关联性。这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各种因素——经济、技术、文化、社会——交织、碰撞、重塑的过程。而“编织”这个词,则为这种复杂性赋予了一种精巧与匠心,暗示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察,而是将零散的线索、生动的案例、深刻的思考,如同丝线一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丰富而有条理的图景。更何况,“工作日志”的表述,让我联想到一种亲历者的视角,一种真实、鲜活的记录,而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深入亚洲各地,在第一线感受、观察、记录下那些正在发生的、塑造着未来工作形态的真实故事。我想了解,在这股“浑变”的浪潮中,亚洲的工作者们是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创新求变,以及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我们对“工作”本身的理解。这本书名,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亚洲工作世界的大门。
评分《浑变:编织未知的亚洲工作日志》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充满了探索性和前沿性。亚洲,一个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迅猛的区域,现在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工作形态和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浑变”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的多维度、非线性和内在的联系性,仿佛是一种有机体的生长,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而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难以预测但又充满活力的局面。而“编织”这个动词,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它暗示了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变化时,所运用的精巧的叙事手法,将零散的观察、经验和思考,如同丝线一般,一一串联,最终构成一幅清晰而富有逻辑的宏大图景。我尤其对“工作日志”这个部分感到好奇,它意味着这本书将带来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线视角,是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深入访谈中所获得的宝贵素材。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亚洲经济转型浪潮下,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们是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以及这些变化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工作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亚洲工作世界的视角,帮助读者洞察未来的趋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