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系统地评介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并说明康德如何从前人的思想中抽绎出他的理论体系──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追溯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古典传统,同时又对文艺复兴以降的各种新思潮,特别是英国「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对康德的影响,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另外,对于康德「批判时期」美学的哲学基础、审美判断、崇高论、审美意象论、艺术论等一系列课题,作者亦提出他奠基于前人之上,而又能推陈出新的论述内涵。
作者简介
朱志荣
一九六一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一九九五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多种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余篇。出版有学术着作《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导论》、《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西方文论史》、《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等多种。另亦曾出版长篇小说《大学教授》。
初版序
导言
第一章 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卢梭、休谟等人对康德的影响
第二节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 批判时期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方法论
第二节 美学方法论
第三节 美学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 美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三章 审美判断
第一节 无利害感
第二节 共通感
第三节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四章 崇高论
第一节 崇高论思想的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崇高与优美异同论
第三节 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第五章 审美意象论
第一节 审美意象的含义
第二节 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
第三节 审美意象与艺术创造
第六章 艺术论
第一节 艺术特征论
第二节 天才论
第三节 艺术分类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这是一本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书,书名“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康德,这个名字总是与深邃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我对“美”这个概念一直充满好奇,它究竟是何物?是客观的属性,还是主观的感受?康德又是如何用他的哲学体系来解读这个既令人愉悦又难以捉摸的领域?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阐释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核心观点,特别是“无利害的愉悦”这一概念。是否会详细探讨康德所提出的“崇高”与“优美”的区分,以及它们各自的审美体验特点?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其思想的延展性有多么强大?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康德的美学思想有一个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从而在欣赏艺术时,能够超越感官的直观,进入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真正领略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光是书名“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就足够引人遐想。康德,这位哲学巨匠,他的思想如同浩瀚的星空,而美学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我一直对“美”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客观的实在,还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康德又是如何在他那个以理性为主导的时代,来审视如此主观又似乎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体验?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康德对“美”的定义,以及他如何区分“愉快”与“美”的本质区别。是否会详细解析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核心概念,以及它在理解美的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带我领略康德对“崇高”的独特见解,那种超越感官、触及心灵深处的震撼,是如何被哲学化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为后来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艺术思潮埋下伏笔,其思想的辐射力有多么惊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让我在面对艺术时,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光听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严谨而深邃的气息。我一直认为,对艺术的真正理解,需要哲学的支撑,而康德无疑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走进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去探寻他对美学问题的深刻洞见?我特别好奇,康德是如何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来解释我们如何产生审美判断的?这本书是否会详细剖析康德提出的“普遍必然性”在审美判断中的地位,以及为何他认为审美判断具有一种超越个人好恶的普遍性?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康德关于“自由的美”和“依附的美”的区分,以及这两种美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不同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并为后世的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我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美”这个永恒命题的全新解读,从而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欣赏和理解艺术。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书名“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听起来就颇有学术深度。我一直认为,对艺术的理解,离不开对背后哲学思想的探索,而康德的美学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想象一下,在那个理性之光普照的时代,康德如何用他严谨的逻辑,去剖析那飘渺的“美”?这本书是否会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入手,深入解读他提出的“自由的美”与“依凭的美”的 Distinction?我特别好奇,康德所说的“无利害的愉悦”,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美的感知有何不同?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普遍性”与“必然性”在康德美学判断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使得审美判断区别于感官经验?我渴望了解,康德的美学理论,是否能为我提供一套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的全新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我喜欢”或“我不喜欢”的层面,而是能够对其艺术价值进行更为理性的分析。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康德的美学思想,能在几个世纪后依然被奉为圭臬,其思想的生命力究竟源于何处?
评分一本厚重的哲学著作,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便直指其核心。翻开书页,精巧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我本就对人类思想史上那些横空出世的巨人颇感兴趣,而康德无疑是其中一位,他的哲学体系宏伟而深邃,其美学思想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康德的心灵花园,去探寻他关于“美”的究竟。是否美是客观存在的,抑或是主观的感受?美是否具有普遍性,能超越个人情感和文化差异?康德又如何在他庞大的哲学框架下,为我们描绘出那令人愉悦又难以言喻的“崇高”与“优美”?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康德的“趣味判断”,以及这种判断的先天性是如何被提出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康德美学思想对后世艺术创作、艺术批评乃至普通人审美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否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言,康德为现代美学奠定了基础,其影响至今仍未消弭?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拨开层层迷雾,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最终领悟到康德美学思想的精髓,让我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能够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赞叹或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