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谓群体意指一小群反抗势力。当两个以上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群体。反抗的是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缺乏人性。凝聚的这群人是读者、我、以及这些文章的主题人物─林布兰,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画家,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乡下人,古埃及人,对描绘孤寂的旅馆客房很在行的一位专家,薄暮中的狗,广播电台的一个男子。意外的是,我们的交流强化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坚信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对的,所说的相关话题往往是谎言。我写过的书,就属本书最迫切。——约翰.柏格
年过八十,依旧精力旺盛的约翰.伯格,向来被敬重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他的《观看的方式》,从社会关系谈论艺术,翻转传统观画的方式,从侧面切入,看到了传统艺术史没有看到的问题,是使许多人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一本书。
本书同时清楚标示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色彩,为文热情、反向思考、大胆批评。收录了二十四篇,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文章, 初次翻成英文出版,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约翰.伯格曾在访问中提及,这是近几年少数几本迫切着非出不可的一本书。
书中以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兰基罗、林布兰、窦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卡萝,廿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Brancusi)等人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批评全球经济挂帅环境下,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乏善可陈,是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的书。
作者简介
约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11.5-)
文化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剧作家等,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4至1946年结束服役后,进入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及切尔西(Chelsea)艺术学院就学。1948至1955年开始教授绘画,并展开终其一生的绘画生涯。他的作品曾在伦敦的.登斯坦画廊、瑞德弗尼画廊,以及莱斯特等画廊展出。
1952年伯格开始替以政治、社会问题、书刊、电影、戏剧等为主题的《新政治家》杂志撰稿,并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评论家身分窜起。从那时起他陆续出版了多本艺术评论书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艺术研究作品《观看的方式》。这本书是以BBC的同名电视影片里的某些概念为出发点。
伯格的第一部小说发表于1958年,他创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小说体,包括1972年赢得英国布克奖以及布莱克纪念奖的作品G,并与瑞士导演阿兰.邓内合作,撰写电影剧本《2000年约拿即将25岁》,以及多部电影剧本。他还撰写了多部舞台剧本。在过去的这二十多年,伯格长期居住在靠近法国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小村镇里,深受山中居民的传统习俗以及艰困的生活形态所吸引,他也以他们为主题撰写了多部相关作品。
伯格虽已年近八十,依然十分活跃,作品大多具有浓厚的批判色彩,且表现形式不断的推陈出新,对社会政治等议题也有其独特的看法及热情。他被公认为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相关重要着作还有《永恆的红色》、《毕卡索的成功与失败》、《艺术与革命》、《另一种影像叙事》、《我们在此相遇》、《留住一切亲爱的:生存.反抗.欲望与爱的限时信》、《观看的视界》。
译者简介
何佩桦
译有:《夜航西飞》、《慢船到中国》、《亚平宁的爱情与战争》、《重返西西里》、《游牧女之歌》、《西班牙星光之旅》等书。
当我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另类的出口”这本书时,就被它那种低调而又引人注目的风格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那样张扬,却散发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感觉,总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不寻常的故事。翻开书,作者的文笔立刻抓住了我。他没有采用那些花哨的写作技巧,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又坚定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对书中对细节的描写尤为赞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场景,在他笔下却变得意义非凡。人物的塑造也非常饱满,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无可救药的反派,而是有缺点、有挣扎、有成长的普通人。我很容易就对他们产生了共鸣,仿佛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自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它没有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快节奏,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你的内心深处。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我可能忽略的“另类出口”。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能够引起我深刻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另类的出口”恰好满足了我这一需求。从拿到这本书开始,我就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它没有浮夸的宣传,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封面,但却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的文字所征服。他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故事之中。语言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既有诗意,又不失力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表情、甚至是环境的细微变化,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站在主人公的身边,亲身经历着这一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平淡,但回味无穷。它不会强迫你去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通过故事的展开,潜移默化地引导你思考。我喜欢这种不直接说教的方式,它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解读和领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茫茫书海中的一次偶然却又命中注定的相遇。当我第一眼看到“另类的出口”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强烈的吸引力便涌上心头。我一直认为,人生中的很多选择,很多路,都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那些不那么寻常的答案。所以,我对这种“另类”的探索充满了期待。阅读的体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如此独特,他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巧妙地融入到平实的叙述中,既不显得枯燥,又不会流于表面。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细品其中的深意。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格外成功,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他们的挣扎、迷茫、坚持和成长,都真实地触动着我。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这本书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但那种循序渐进的张力,却让人欲罢不能。它像是在邀请我一同踏上一段寻觅的旅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复古又带点神秘的风格,让人忍不住想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什么。书名“另类的出口”更是点睛之笔,立马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另类”?又通向怎样的“出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寻找新的视角和突破口,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契合了这种心理。我翻开第一页,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开场,却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作者的笔触很细腻,对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能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那些细微的心理变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又像是窥探到了别人的秘密。这种代入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读下去,想知道主人公会遇到什么,又将如何面对。我总觉得,好的作品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更是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本书似乎就具备这样的潜质。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或者仅仅是享受一段沉浸式的阅读时光。
评分我很少写书评,但“另类的出口”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了一种不得不说点什么的冲动。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另类的出口”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探寻。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寻找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宁和充实的出路。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那些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成长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平静的力量,一种敢于面对真实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