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所代表的文化是一个精神母体,寄寓于此,倾听者能由无限与和谐观照自身。但现代生活无疑扯碎并解构这一母体。倾听者作为对这一精神存在深感慰借的人,成了时代商业潮中的不合时宜者,一个依旧在旧日神殿中执意不去的人。他们是现代乡愁中的哀悼者,而现代化的用意则是让人成为无所畏惧的荒蛮者。
本书共分成五篇,涉及音乐、电影、美术与文化等,话题从音乐延展到了电影、美术、文化、哲学与诗歌等多个领域。透过对音乐、电影、美术等多个领域大师作品的解读,探讨当代人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
作者简介
贾晓伟
音乐评论家,专栏作家。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居北京市。主要着作有《魔角里的歌唱》、《视觉的人质》、《死于圣殿,生于酒馆:音乐札记》、《亡灵记:好莱坞外的八位电影大师》、《Art in China》等,编着有《大家西学:音乐二十讲》、《大家西学:美术二十讲》等。
古典音乐的母体,乡愁(代序)
第一篇:音乐
巴赫与水结晶
奥菲欧与普桑
莫札特过时了吗
舒伯特与现代人
萧邦的瞬间
马勒之后,大雾茫茫
窗外马勒
告别的大地,天空
欧洲快车,风景与马勒
理查.施特劳斯的句号
德彪西、马拉美与巴黎的悠闲
克罗士先生,德彪西先生
古典音乐与古典可乐
观看音乐
萧斯塔科维奇的另一张画像
变声
西方音乐回眸
一千年
变形:现代绘画、文学与电影中的音乐
奥博林的传人
勋伯格的诗意书写
莱布雷希特
帕瓦罗蒂,在商业与音乐之间的平衡
保罗.莫里埃之逝
左岸香颂
秋夜,平均律
黄昏的倾听
别了,杰克逊
司芬克斯
无厘头
用英语数钱
从高处塌下来
一个音乐圣愚,或预言者
中国音乐60年
第二篇:电影
伯格曼,真正的大师步入虚空
拉斯.冯.提尔:生错了时代的哲学家导演
从帕索里尼说起
波兰斯基的路口
卓别林的幽灵
西恩.潘的风景
朗读
苏菲.玛尔索之变
拉兹与贫民百万富翁
后天之前
海角七号,两种解读
第三篇:美术
巴尔蒂斯
英国雾,透纳,培根
马蒂斯
弗里达的创伤与传奇
艾舍尔的魔镜
达利的舞蹈
西方美术的结点
拉奥孔
第四篇:文化
塞林格:没有守望者的守望
里尔克的注视
保罗.策兰的黑夜
先知贝克特
临终的苏珊.桑塔格
描述失败的高手 很难相信贝娄已死
南方的洛尔迦
本雅明,无界限之旅
博尔赫斯,书镜中人的镜中画像
与萨瓦托:一局同时下完的棋
零状态,杜拉斯《死亡的疾病》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
洛特雷阿蒙
劳伦斯的第二次到来
遗忘的林中路
凡事得先撕破
雨果的女儿
里尔克
霍布斯鲍姆与人小物
霍夫曼的奇异之旅
维特根斯坦
特拉克尔
韦伊
第五篇:其他
呓文录
郑振铎与中国文学史
赵瑞蕻先生
陈敬容先生
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道带着古老气息又充满生活智慧的谜题。唐吉诃德,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骑士,与一个日常的物件“烟斗”相结合,再加上“音乐与艺术随笔”的副标题,这样的组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唐吉诃德的传奇色彩,与烟斗所代表的沉思、创作,甚至是某种独特的哲学意味联系起来的。而“音乐与艺术随笔”,则更让我期待,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穿梭,去发现那些隐藏的联系与共鸣。 我一直相信,无论是音乐还是视觉艺术,它们都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甚至能唤醒我们潜意识中的画面。一首激昂的乐曲,是否能让我想象出那些宏伟的建筑;一幅描绘日常生活的画作,是否又能奏响我们内心最温柔的旋律?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潜在的联系。 “随笔”的形式,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它意味着这并非是枯燥的学院派理论,而更像是与一位充满智慧和阅历的朋友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我猜测,作者或许会从某个具体的音乐作品或艺术品出发,然后像涟漪一样,将这种思考扩散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我对那些能够描绘出强烈情绪和动态感的音乐作品有着特别的偏好。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总是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将这种音乐带来的感受,与一些同样充满力量和生命力的视觉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唐吉诃德”身上那股坚持理想、不畏艰难的精神,与艺术创作的道路有着某种共通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音乐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这部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奇思妙想,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唐吉诃德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骑士,与那寻常的烟斗之间,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而“音乐与艺术随笔”的副标题,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好奇。我一直相信,艺术和音乐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相互映照,甚至彼此启发。 例如,一首激昂的交响乐,是否能唤起我们脑海中如史诗般壮阔的画面?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是否又能奏响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旋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熟悉的作品。也许,那些隐藏在笔触间的线条,和那些在乐谱中跳跃的音符,能够通过作者的文字,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对话。 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艺术品或音乐片段切入,然后像抽丝剥茧一般,挖掘出它们背后深层的联系,或者它们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微妙共鸣。我尤其对“随笔”这个形式充满期待,这意味着它不会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就像一位老友在午后阳光下,与你闲谈艺术和人生。 我个人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或史诗故事的作品。我常常在聆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仿佛看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丽景色;在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时,又被那种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所震撼。我希望这本书能将我对音乐的这些模糊的感受,通过对绘画、雕塑或其他视觉艺术的解读,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 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唐吉诃德”这个意象。这位堂吉诃德,是现实的颠覆者,是理想的殉道者,他那不合时宜的骑士精神,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是否也能找到某种共鸣?也许,在追求艺术的极致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一些“唐吉诃德式”的执着和浪漫。这本书,就像一个藏着惊喜的盒子,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看看里面究竟装载了多少别样的风景。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仿佛被一股好奇心深深吸引。唐吉诃德,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骑士,他的形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而“烟斗”,则带来一种别样的烟火气,仿佛是沉思与创作的伴侣。再加上“音乐与艺术随笔”的注解,这无疑是一本能激起读者无限遐思的书。 我脑海中开始构建各种场景:是否会有一段关于唐吉诃德与某位音乐家,或是某位画家,在某个虚构的场景下的奇遇?或者,作者会以唐吉诃德的精神为引子,去探讨艺术创作中那种不畏嘲笑、坚持自我理想的特质?我尤其好奇,在音乐的旋律与艺术的色彩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通性。 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想象力且逻辑严谨的方式,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串联起来。毕竟,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在不同媒介之间产生共鸣,一首动人的乐曲可以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画面,一幅精美的画作也能奏响一段无声的旋律。而“随笔”的体裁,则预示着作者将以一种更个人化、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僵硬的理论阐述。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音乐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勾勒出丰富画面感的乐章。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就能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奇幻的童话世界,而肖邦的夜曲则总是能带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忧伤的画面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将这些模糊的画面感,与具体的视觉艺术作品联系起来。 “唐吉诃德”的形象,常常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艺术领域,也许也需要这样一种“骑士精神”,去突破陈规,去探索未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次全新的艺术体验,让我看到音乐与艺术之间,那意想不到却又引人入胜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无穷的想象。一个风靡世界的骑士形象,和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物品,再加上“音乐与艺术随笔”,这三个元素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张力。我脑海里闪过无数的可能性:是否会探讨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与艺术如何通过想象力连接彼此? 我一直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眼前的画面,音乐也不仅仅是耳畔的旋律。它们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时代的精神,以及人类共通的经验。也许,作者会从一幅画中的光影变化,联想到某首乐曲中细腻的情感起伏;又或许,从一曲高亢的凯歌,感受到了某种雕塑作品所传递的力量。 这种跨界解读,往往能带来最令人惊艳的发现。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这些隐藏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秘密通道”。“随笔”的形式,更是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它不会是板着脸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鲜活的体验。 我个人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尤其是莫奈的睡莲系列。那些光影斑驳,色彩朦胧的画面,总是能让我联想到德彪西的《月光》那般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乐章。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我早已熟悉的作品,或许,它能帮助我解开一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艺术之谜。 “唐吉诃德”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艺术的探索之路上,是否也需要这样一种执着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我期待作者能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看到音乐和艺术之间,那千丝万缕却又美妙无比的联系。
评分当我瞥见这本《唐吉诃德的烟斗:音乐与艺术随笔》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一个家喻户晓的骑士形象,和一个日常且充满意境的物品——烟斗,再加上“音乐与艺术随笔”的副标题,这样的组合,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其中蕴含的奇妙联系。 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是否会探讨唐吉诃德式的不懈追求,如何在音乐的创作与视觉艺术的表达中体现?又或者,作者会从烟斗所带来的那种沉思、冥想的状态出发,去解读那些需要静心体悟的艺术作品?我对于艺术门类之间那种微妙的呼应与共鸣,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富有诗意且深刻的笔触,将音乐的旋律与艺术的色彩、线条巧妙地融合。要知道,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都能在听众心中勾勒出鲜活的画面,而那些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也常常能在我们心中奏响无声的旋律。这种跨界解读,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随笔”这个体裁,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它意味着作者将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个人化的视角,来分享他对音乐与艺术的见解。我猜想,这不会是一板一眼的理论分析,而更像是一场与读者共享的、充满智慧火花的思想漫游。 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唤起强烈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描绘出丰富而细腻情感的作品。例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总能让我感受到人性的温柔与伤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将这些模糊的情感体验,与那些同样触动人心的视觉艺术作品联系起来。 “唐吉诃德”所代表的,是对理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挑战,这种精神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或许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艺术之门,让我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音乐与艺术之间的深厚渊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