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七篇论文,内容涵盖由地下考古发掘出来的汉画像与铅釉陶;古代中国的墓葬空间与图像;讨论传统中国画,特别与文人画有着密切关系的图像与文字互动表现模式;士大夫文人与绘画艺术;由画家与观众互动角色考察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初期的展览会。
本书脱离概括式的综合叙述,走入各种主题剖析的专论。七篇论文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目前艺术史学界的多元与深度。读者将发现更多方法论的反论与思考,典范的追求,价值观的颠覆,以及新出土考古资料的解读与新艺术史观的建立。几位作者都努力引导读者深入观察现象,与研究对象直接对话,耐心分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扑朔迷离,尝试理解各种现象背后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颜娟英(主编)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72)、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硕士(1975),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1979),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1986)。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8月~),国立台湾大学、中央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5~)。
研究艺术史主要分为中国与台湾两个区域。中国艺术史研究重点在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研究。博士论文:〈唐长安七宝台佛教造像〉。着有《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1998)、《风景心境——台湾近代美术文献导读》(2001)等专书14册,论文四十余篇,书评、翻译等其他专文五十余篇。
曾获2002年行政院新闻局图画类图书着作金鼎奖,2002年行政院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98年台湾教授台湾笔会年度十大好书奖。
《中国史新论》总序∕王汎森
导言∕颜娟英
邢义田
汉画解读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
一、汉画寓意解读的方法:回顾和反省
二、寓意解读方法的新思考
三、从一件有「大王」榜题的捞鼎画像说起
四、弃鼎得仙——为「捞鼎图」进一解
五、解释的限制:代结论
谢明良
中国早期铅釉陶器
一、中国铅釉陶起源问题
二、汉代南方铅釉陶器——从区域比较观点的省思
三、魏晋南北朝铅釉陶器及其有关问题
四、结语
林圣智
中国中古时期的墓葬空间与图像
一、前言
二、中古时期墓葬图像概观
三、墓道
四、葬具
五、墓室屏风画
六、结语
陈葆真
中国画中图像与文字互动的表现模式 203
一、前言
一、汉代表现历史故事的图画模式
三、六朝时期表现文学作品的绘画模式
四、唐宋时期表现诗意的绘画模式
五、宋代以后表现诗书画三绝模式的发展
六、结论
严守智
士大夫文人与绘画艺术
一、专制王朝、正统经史与绘画艺术
二、帝王、宫廷画家、僧侣及文人的合作与竞争
三、复古运动与中锋渴笔风格
四、三友百禽与花园山水
五、明代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的创造
六、绘画集大成论
七、晚期文人绘画的困境
八、结语
石守谦
山水之史——由画家与观众互动角度考察中国山水画至13世纪的发展
一、前言
二、10世纪以前的山水形象
三、荆浩与10世纪山水画的初变
四、行旅山水与宋初士大夫之参预
五、林泉之志与北宋中叶的山水画
六、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前期的帝国意象
七、潇湘烟云与贵游士夫的江湖山水
八、13世纪的宫苑山水与皇室观众的诗情
九、结语
吴方正
中国近代初期的展览会——从成绩展到美术展览会
一、问题的展开——展览会的相关条件
二、学校成绩展览的开端——城东女学的例子
三、学堂教育的展览形式——由乐贤会扩张到游艺会
四、教育品展览——商品与教育成绩的双重性
五、与工商展览结合的成绩展览会
六、决定性的一跃——成绩展览会的质变
七、南洋劝业博览会——从实业价值检验美术与图画
八、临摹——快速的图像复制与改变视觉习惯的附加作用
九、结论
序
几年前,史语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语所创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点事情来庆祝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几经商议,我们决定编纂几种书作为庆贺,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史新论》。
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思潮有重大的变化,史语所同仁在开展新课题、新领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为了反映这些新的发展,我们觉得应该结合史学界的同道,做一点「集众式」(傅斯年语)的工作,将这方面的成绩呈现给比较广大的读者。
我们以每一种专史为一本分册的方式展开,然后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选择比较重要的问题撰写论文。当然对问题的选择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总是牵就执笔人的兴趣,这是不能不先作说明的。
「集众式」的工作并不容易做。随着整个计画的进行,我们面临了许多困难:内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构想、集稿屡有拖延,不过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我们正抱着这样的心情,期待这套丛书的完成。
最后,我要在此感谢各册主编、参与撰稿的海内外学者,以及中研院出版委员会、联经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谨志
2008年10月22日
史语所八十周年所庆日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它把美术考古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让我耳目一新。以往读历史,总是关注政治事件、王朝更迭,而这本书则通过物质遗存,尤其是那些凝结了古代匠人心血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来重构历史图景。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文物图片清晰精美,配合文字的解读,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些遥远的年代。我特别惊叹于书中对于早期文明阶段艺术发展的论述,从那些朴素但充满象征意义的陶器,到后来精美绝伦的玉器,都能感受到先民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作者对于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所产生的艺术融合现象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列举文物,而是通过对文物细节的深入挖掘,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通过触摸那些冰冷的器物,感受鲜活的生命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从史前到近代的艺术发展脉络,而这本《中国史新论:美术考古分册》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各个时期代表性艺术品的分析,无论是彩陶的色彩运用,还是壁画的构图章法,亦或是玉器和青铜器的工艺水平,都做到了鞭辟入里。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分析艺术品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它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而是将艺术品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朝代审美趣味变迁的论述,能够清晰地看到时代思潮如何影响艺术风格,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节兼顾,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都非常高。即使是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时期,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也能快速建立起基本的认识,并对相关的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自从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沿着艺术的足迹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书中对各个时期艺术品的描述,充满了细节和故事性。我曾经对一些古代器物的纹饰和造型感到困惑,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精美的图案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作者在分析时,总是能够将艺术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不仅仅是欣赏美的形式,更能理解美的灵魂。特别是在阅读到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部分时,我感到非常震撼,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在多元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的。这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并且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厚重了!刚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质感,一种古朴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翻开扉页,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排版立刻吸引了我。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美术考古的,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考古发掘细节的细致解读,将抽象的历史时期变得生动具体。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艺术风格交流的分析,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脉络。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对早期陶器纹饰的象征意义的探讨,或者对青铜器铭文背后社会结构的推测,都极富启发性,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使是篇幅较长的章节,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惫,因为作者总能巧妙地将学术研究与普通读者可以理解的语言结合起来,仿佛在娓娓道来一段段尘封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艺术指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辉煌岁月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本《中国史新论:美术考古分册》的出现,无疑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我看来,美术考古不仅仅是研究那些尘封的器物,它更是一种解读历史的语言。这本书巧妙地将艺术史和考古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大量实物证据的分析,呈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一幅幅生动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墓葬出土文物的解读,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唐时期的壁画和陶俑,宋元时期的瓷器等等,作者不仅仅在介绍这些文物的艺术价值,更是在解读它们所蕴含的社会信息。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艺术风格的比较和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做到了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看到了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