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的中国当代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的发展轨迹,对于艺术家们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做法,最常用的术语叫「行为艺术」。
目的是深入研究艺术家们的身体在中国行为艺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探讨身体与场域的关系,展示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过程,比较相类似的行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身体语言,主要涉及肖鲁、吴山专、舒阳、潘星磊、宋永平、艾未未、张洹、杨志超、朱发东、李暐、苍鑫、高氏兄弟、展望、何云昌、李海兵、罗子丹、孔永谦、林一林、王卫、宋冬、邱志杰、尹秀珍、王晋、杨曦、郑连杰、王楚禹、刘瑾、肖雄、琴嘎、刘韡、石青、张慧、乌尔善及联合现场的作品。
本书焦点是探讨中国行为艺术家的角色与身体之间的冲突,这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文化的,甚或是政治的,可见艺术家用身体来表达思想的形式,已与中国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一起发展提升,展示了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霍少霞
1998年 香港大学文学士
2002年 香港大学哲学硕士
2008年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研究范畴是中国当代艺术。
2002年 ~ 2004年 担任香港艺术资料库项目统筹和香港艺术学院艺术史科兼职导师
2007年 出版《星星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1979─2000)》(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2009年 担任香港大学艺术系和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职讲师
2010年 担任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艺术讲师
第一章 中国行为艺术概览
观赏和诠释行为艺术的侷限性
行为艺术的特色
艺术家对自己的身体在行为艺术展示过程中的感知
中国对「行为艺术」的定义
自1990年起中国行为艺术的传播和反应
有关中国行为艺术的最新文献资料
中国行为艺术中运用裸体的历史
有关中国行为艺术的研究问题
肖鲁的作品〈枪击〉(1989年)
研究方法
有关本书章节的内容概要
第二章 中国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和场域
【例1】宋永平:对展览制度的批判
【例2】张洹和杨志超:提出社会文化问题
【例3】朱发东、李暐、苍鑫、高氏兄弟:巧用场域和观众
【例4】王晋和何云昌:具有特殊含意的场域
【例5】展望:提出社会转变问题
【例6】林一林和王卫:以移动砖块隐喻社会变迁
【例7】罗子丹和孔永谦:提出社会文化问题
【例8】李海兵:提出政治问题
【例9】尹秀珍和王晋:用水做媒介
【例10】宋冬和邱志杰:利用重覆的身体动作
【例11】杨曦和郑连杰:把天安门广场当作纪念场域
【例12】王楚禹、杨志超和刘瑾:在艺术节中以暴力作为表达手法
【例13】肖雄、王晋、邱志杰和琴嘎:关于长征的作品
【例14】「后感性:报应」和「乱伦」:探索新的展览形式
结语
第三章 总结
研究成果和贡献:身体与展示场域的关系
如何将行为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定位
中国当代艺术里的身体问题
艺术史和理论的密切关系
概览
1976年,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对艺术的严厉审查和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都放松了。与国际艺术界隔绝十年后,蜂拥而至的西方艺术概念搅动着中国艺术界,行为艺术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始,「行为艺术」、「行动」、「行动艺术」、「行动展现」、「艺术行动」、「表演艺术」、「身体艺术」等术语一起出现,说明对这种身体展示形式的定义并不稳定。然而,这些不稳定的术语,都把重点强调在行为展示的过程和艺术家的自身体验上。与此同时,还引发出涉及观众身体角色的争议。本书还讨论作为表达和体验媒介的艺术家身体的感知方式。通过对行为艺术作品及其背景的研究,尝试给行为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定位。
过去二十年间,行为艺术的背景已经发展,本书大致勾勒出几个行为艺术的发展阶段和艺术家的圈子,主要有北京的艺术圈,以及在杭州、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兰州等地的艺术家团体。同时还研究身体在中国当代行为艺术中所起的作用,并着重讨论身体在行为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研究身体与展示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强调身体在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绘画、雕塑、摄影、影视录像等中国当代艺术中,身体一直是一个重要论题。一些装置艺术和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跟行为艺术中的特定时空,以及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相似。当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时,究竟身体在行为艺术中的作用有多重要呢?首先,行为艺术不像其他艺术形式有一个严格的剧本,虽有艺术家声称会事先测试一下道具或设施的效果,但在实地创作之前很难做排练。当行为展示进行时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导致即兴的临场发挥,这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区别;其二,行为艺术中的身体既倚赖于场域又受限于场域,身体和场域共同构成传达信息的因素,艺术家的身体吸引并激起观众对所传达信息的反思,身体语言述说得越清楚,行为展示过程所传达的信息就越有效。
本书研究焦点是身体在中国行为艺术史上的作用。行为展示时,身体在真实的时空中行动,这个经历就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最终成品,而是一连串身体表达经验,这在80年代的中国仍是一个新的概念。艺术家的身体所经历的整个创作过程,没有人能分享他或她在创作过程的相同感受,也许正是这种身体的独自经验吸引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行为艺术创作着迷,让身体亲自去体验是行为艺术的焦点和目的之一,笔者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中国行为艺术中处理身体的方式理论化。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在不同时期他们在行为艺术里处理身体的方法有何不同。作为一个20和21世纪的流行题目,如何将中国行为艺术里的身体作用和摄影、录像、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里的身体作用加以区分,这是本书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本书不用傅柯(Foucault)以身体为权力载体的分析理论为框架,反而从相反方向出发,对每个艺术作品里艺术家的身体特征,以及观众的身体都做仔细研究,并将相似的身体语言或者相似的主题进行比较,重构出一幅新的有关中国行为艺术在过去二十年间如何发展的画面。并讨论有关身体作用的特别问题,尝试去确定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身体在中国行为艺术中所起的作用。探讨身体在相关场域展示行为作品时所起的作用。在展示过程中,身体受场域限制也在考虑之列,身体被当作与当局讨价还价的工具或武器将与其他次文化现象一起讨论。(本文为摘录)
对于一本关于“行为艺术”的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捕捉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现场感”和“不确定性”。行为艺术往往是过程性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发生的那一刻,而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行为艺术:身体与场域》,似乎暗示着它能够将这种短暂而又充满力量的时刻,通过文字的方式重新唤醒。我希望作者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那些表演者的身体状态,他们是如何运用肢体、声音,甚至是呼吸,去与周遭的环境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我理解为是一种“场域”的激活,艺术家将自己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身体的在场,打破日常的惯性,引发观看者的思考。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那些具有争议性或开创性作品的深入分析,解释它们为何会引发如此两极分化的反应,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完成了艺术的表达。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中国当代艺术独特实践的追溯和梳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行为艺术:身体与场域》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次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挖掘。我始终认为,行为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当下”的强调,以及艺术家将自身完全投入到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勇气。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艺术家们的心灵世界,去理解他们在创作时的动机、困境和对身体的认知。这里的“身体”或许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肉体,更是他们情感、思想和意志的载体。而“场域”,则可能涵盖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甚至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空间。这本书,我想它将不是简单的作品罗列,而是对这些作品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层面的审视。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呈现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力量感,暗红色的背景上,一个模糊的、似乎在奔跑的身影,既让人联想到某种原始的冲动,又透露出一种不确定的边缘感。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次深入探索,可能要触及一些不易被公众理解的领域。作者的笔触想必是犀利而敏锐的,能够洞察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驱动力。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身体去挑战和定义“场域”的边界。那些作品,我虽然还未读到,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张力,它们是否是对社会规范的直接反击?还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行为艺术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那些超越常规的表达方式,如何在一个日益同质化的世界里,为那些独特的、甚至有些“粗糙”的声音找到共鸣。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与那些勇敢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身体与空间互动的哲学讨论,比如身体的在场性,以及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和行为。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一种更具理论深度的角度切入,去探讨行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身体哲学。这里的“身体”可能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肉体,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承载意义的媒介。而“场域”则可能涵盖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甚至心理空间。书中的案例分析,如果能深入剖析艺术家如何利用身体的特质,在特定的“场域”中制造意义的碰撞和张力,那将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对那些标志性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解释它们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挑战了当时既有的观看方式和价值体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公共空间或私密空间中进行的、转瞬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艺术实践。
评分当我看到“身体”和“场域”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关于权力、边界以及个体如何抵抗被规训的画面。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身体的介入,去挑战和解构那些由权力构建的“场域”。这些“场域”可能是社会规范、意识形态、性别角色,甚至是历史叙事。艺术家们运用身体作为工具,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一场场“去中心化”的行动,以此来质疑和重塑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中国行为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以及它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发展脉络。这本书的意义,可能不仅仅在于梳理艺术史,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复杂性与个体能动性的独特视角,通过身体的语言,去解读那些不易言说的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