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dreas Huyssen
图书标签:
  • 现代主义
  • 大众文化
  • 后现代主义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艺术史
  • 社会思潮
  • 文化批评
  • 西方哲学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分裂」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间存在必然且不可逾越的界线。现代主义将大众文化形塑为他者,并加以排斥,借此建构自我,但后现代主义则尝试在高雅艺术的形式与大众文化的范畴间进行协商。本书反对将后现代主义对立于现代主义的化约式二元论区分,而指出,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间的分裂,比起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历史分裂,更为关键。

  本书所集结的各个章节,是作者写于一九七○年代后期到一九八○年代初期的作品,当时,在美国和西欧,现代主义的终结以及后现代的兴起,占据了众多学科知识分子的想像。本书固然有力地锚定于当时的历史时刻,它所提出的美学问题和文化政治问题,直至今日仍旧意义深刻,这些问题包括时间进程中现代主义本身的命运,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后殖民与全球化语境里文化研究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创造中技术和媒体的作用。

  在《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里,安德里亚斯.胡伊森尝试驳斥有关现代和后现代的简单化的、线性的编年书写,他反对把二者看作进步的时间轴线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此书讨论的与其说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分裂,不如说是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一种分裂。本书从后现代的视角出发,尝试挑战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政治、日常生活之间必然存在分裂这一观点。作者虽在最后一篇文章中才详细阐发了有关后现代的立场,但这一立场间接形成于书中的各个章节,按年代顺序依次考察了一九二○年代欧洲的历史前卫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文学、美国波普艺术、一九七○年代的国际前卫派展览、以及一九八○年代初期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论争。

作者简介

安德里亚斯.胡伊森(Andreas Huyssen)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文与比较文学Villard讲座教授,《新德语批评》杂志(New German Critique,1974-)创办者及主编之一。1998至2003年为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首届主任。1986至1992年、200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德文系主任。2005年荣获哥伦比亚大学Mark van Doren教学奖。着有《狂飙突进时期的戏剧》(Drama des Sturm und Drang, 1980)、《记忆的黄昏:在健忘症文化中标识时间》(Twilight Memories: Marking Time in a Culture of Amnesia, 1995)、《现在的过去:城市羊皮纸与记忆的政治》(Present Pasts: Urban Palimpsest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2003),近期编有《其他的城市,其他的世界:全球化世界的城市想像》(Other Cities, Other Worlds: Urban Imaginari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2008)等书。目前正在研究现代主义细密画(miniatures),论及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里尔克(Rainer Rilke)、本恩(Benn)、卡夫卡(Franz Kafka)、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穆齐尔(Robert Musil)和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并与挚友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词语和图像」的研讨班。

译者简介

王晓珏

  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学士、硕士,哈佛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系博士班,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博士,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东亚语言文明系助理教授,同时兼聘日尔曼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专案、电影研究中心。中、英文论文散见多种论文集和期刊杂志,现正修改英文书稿《跨越一九四九:冷战形成时期的中国文学》(Crossing 1949: Chinese Literature at the Dawn of the Cold War)。合译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等书。

宋伟杰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亚洲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同时兼聘比较文学项目。着有《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现正修改英文书稿《测绘现代北京:另类现代性的文学地形图》(Mapping Modern Beijing: A Literary Topography of Chinese Alternative Modernity)。译有《被压抑的现代性》,合译有《跨语际实践》、《比较诗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论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高雅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变换无定的关系一直是现代主义文化的标志。的确,仅仅根据「高雅」文学的演变这一假定的逻辑,是无法充分理解在福楼拜和波特莱尔等作家的笔下,早期现代主义是如何萌生出来的。现代主义通过自觉的排斥策略,以及生怕被「他者」污染的焦虑,来建构自我。

这一「他者」,就是逐渐在消费和侵蚀一切的大众文化。而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敌对文化(adversary culture),其强项和弱势均源出于此。于是,我们可以无需惊讶地看到,现代主义的这种洁癖曾以各种决绝的敌对面貌出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种种打着「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旗号的运动,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和新艺术(art nouveau);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绘画界所宣导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广受偏爱的实验写作,以及在文学和文学批评、批判理论和博物馆中得到经典化的「盛期现代主义」。

然而,现代主义对艺术作品之自足性的坚持,它对大众文化执着的敌意,它与日常生活文化的极端割裂以及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关怀有计画的疏远,这些行为往往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挑战。从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对大众肖像的使用到立体主义的拼贴(collage),从自然主义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批判到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对大众文化口语的浸润,从麦迪森大道(Madison Avenue)对现代主义绘画策略自觉的运用到后现代主义对拉斯维加斯(Las Vegas)公开的学习,此类试图从内部消解高/低之对立的尝试数不胜数。但说到底,这些尝试从未取得长久的效应。出于种种原因,它们反倒为高雅和通俗这对宿敌提供了新的力量和生命。因此,几十年来,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抗依旧势不稍减,烽烟劲疾。如果说,这是因为前者内在的「品质」和后者的粗劣堕落(针对某些具体作品而言,这种说法不乏正确性),这种论点只会永久地延续现代主义陈旧的排斥策略;它自身就暴露了现代主义洁癖的症候。有关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这一高/低二分法的持久性问题,本书将指出一些历史和理论原因,并且,本书将质问,在何种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可被视为一个新的起点。

在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的自足性美学与诞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灰烬的俄国与德国革命政治之间,与二十世纪初大城市生活的飞速现代化之间,发生了冲撞,并从中产生了对高雅文化之自足性这一唯美主义观念的最为持久的批判力。这一批判以历史前卫派的名义进行,后者清晰地标志着现代性发展历程中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前卫派最突出的代表包括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和德国柏林的达达主义(Berlin Dada);俄国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未来主义(futurism)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无产阶级文化派(proletcult);法国的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尤其是初期的超现实主义。当然,历史前卫派不久即被法西斯主义和史达林主义所清洗或流放,其剩余部分则被现代主义高雅文化所吸纳,以至于「现代主义」和「前卫派」在批评论述中变成了同义词。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尽管历史前卫派最终也许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然而其目标在于为高雅艺术

和大众文化发展出另一种关系,因此,我们应当把历史前卫派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一般说来,后者总是执着于高雅与低俗之间内在的敌对关系。这样的区分当然不可能解释所有的具体事例。

有的现代主义者的美学实践与前卫派精神十分亲和,也有的前卫派艺术家和他的现代主义同行一样,对任何大众文化形式抱有深切的敌意。但即便现代主义与前卫派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我所提出的两者之间的分别,已经足以使我们清晰地辨识出现代性文化中的一些趋向。具体说来,基于这一分别,我们可以把历史前卫派与十九世纪末的现代主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盛期现代主义区分开来。此外,二十世纪早期对高/低二分法和现代主义/前卫派组合的执着,最终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及其自一九六○年代以来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场关于文化理论的“思想盛宴”,但需要你有足够好的“消化能力”。作者在探讨“大分裂”之后,即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时期,对大众文化的介入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大众文化视为一种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权力场中进行考察。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真实”与“虚假”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模糊界限的讨论,以及大众文化如何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引用了大量哲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的理论,但并不是枯燥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进对具体文化现象的分析中,形成了一种“理论赋能”的效果。然而,不得不说,这种高度理论化的写作风格,确实会让人望而却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易读的文化随笔,那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你。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大众文化环境,以及它与历史上的文化思潮之间的联系。然而,实际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对二十世纪后期文化转折点的深度哲学溯源。作者在“大分裂”之后,对现代主义的残余影响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所造成的文化张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尤其是在分析大众文化如何成为这种张力的载体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书中的论证过程可谓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但同时也充满了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框架,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颇具挑战性。我感觉作者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庞大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而这本书正是这个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但实际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着相当了解的学者准备的“内部讨论”。开篇就抛出了很多理论术语,仿佛直接跳过了入门级的介绍,直接进入了深水区。我尝试着理解作者关于“大分裂”的比喻,以及它如何预示着后续文化思潮的走向,但坦白说,很多论证过程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晦涩和跳跃。例如,在讨论现代主义的内在矛盾时,作者引用了几位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最终导向“大分裂”的结论,并没有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感觉作者假设读者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知识背景,可以直接进行高阶的逻辑推演。我期待的是一个清晰的脉络,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剖析,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不同理论碎片之间进行快速切换,让我在追赶作者思路的过程中感到有些吃力。可能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参考文献,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变迁,特别是“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作者似乎在极力打破我们对大众文化的刻板印象,认为它并非只是低俗、商业化的产物,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反思和解构中孕育出的复杂现象。书中对不同时期大众文化形式(比如电影、流行音乐、广告等)的分析,虽然有些例证略显陈旧,但其背后揭示的权力关系、身份建构以及社会心理,仍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将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拼贴”等特征联系起来的部分感到兴趣。它让我重新思考,那些看似零散、不成体系的大众文化内容,可能恰恰是后现代社会真实面貌的一种反映。不过,在某些地方,作者的论证显得有些过于主观,缺乏更具说服力的实证支撑,让我不禁怀疑某些结论的站立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座庞大而陈旧的图书馆里漫步,里面塞满了各种年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者似乎想把所有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思想精华都一股脑地塞进这本书里,结果就是内容过于密集,而且缺乏有效的组织。我试图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能够串联起这些看似分散的概念,但常常会在阅读中迷失方向。作者对某些理论的引述,很多时候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深入解释其核心思想,这对于希望从这本书中学习新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感觉作者更像是想与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草稿,里面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洞见和思考,但却没有顾及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