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访问集结
检视浮光掠影背后,中国艺术新浪潮的真实涌动
横扫近年国际艺术市场的中国艺术热,将作品动辄上百万美元的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树立成中外艺坛莫能忽视的四大金刚,也使得在他们身侧左右的中国艺术家,皆以其商业潜力难以测度,而顿时由僻寂角落跃入大众眼帘。在市场和学界的披沙拣金尚未落定之前,这波席卷全球艺术市场的中国艺术新浪潮中最显而易见的符号---咧嘴笑的大脸、光头、经处理的毛泽东时期海报标语和图像、面具、传统家庭照等---便大抵构成了今天人们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就如这些浮光掠影所泛指的种种,别无其他?
《新中国 新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录》为二十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访问集结,其中多篇原来刊载于《艺术收藏+设计》杂志的「艺术家工作室」单元。在四大金刚之外,此本访问录亦包含了徐冰、蔡国强、曾梵志、刘野、刘炜、周铁海、罗中立、何多苓、周春芽、艾未未、俸正杰、王庆松、陈文波、展望、崔岫闻、洪浩、隋建国、杨飞云、叶永青、谷文达、杨少斌、刘小东等近年来在国际艺术市场或学界锋头正健的中国艺术家,使人可从近年如逢巨变的中国社会脉络中,辨出在浮光掠影背后,夹杂着传统、新建、淡泊、逐利、鲜艳、素朴的中国艺术新浪潮,其来势汹汹的涌动。
序
平静创作追寻艺术的乌托邦主义者—王广义
享受生活,乐在创作的思想修炼者—方力钧
坚持放缓的创作延续性—岳敏君
关于天书,关于文本、观念与艺术—徐冰
现代艺术的无限可能,就在于芸芸大众都可以感到很好玩—蔡国强
回想初衷,探索艺术潜能的挖掘者—张晓刚
面具下的真我—曾梵志
理性结构述说内心所欲传达情感故事—刘野
挑战,让才情得以淋漓尽致—刘炜
艺术,讲创意也谈策略—周铁海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中国精神—罗中立
追寻隐藏于艺术中的诗性—何多苓
散发璀璨生命力的色彩—周春芽
在「破」与「立」之间,自由表述的创作观念—艾未未
让艳俗成为当代艺术的另一种风情—俸正杰
既艳俗又前卫,颠覆式的仿真世界—王庆松
让绘画成为记录社会与时代的视觉档案—陈文波
现代人文对话的新石头记—展望
从油画到摄影世界的女性主义叙事—崔岫闻
以视觉还原的解构意识—洪浩
雕塑,一如物理性沉思与感官的飙速—隋建国
温柔含蓄渗透心灵的写实油画—杨飞云
玩味繁复与简单的涂鸦绘画—叶永青
以水墨为起点,走前卫之路—谷文达
以艺术抒发暴力、阐述人性—杨少斌
以画笔纪实,以镜头记录—刘小东
序
自1998年高名潞在美国策画的「中国新艺术展」,与隔年史泽曼担任总策展人的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陈箴、蔡国强和黄永砯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露面,以及范迪安策展的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之后,国际艺坛开始对这个它所长期忽视的新中国的艺术力量,投以关注。
中国的前卫艺术可追溯至1959年成立的无名画会,这个约廿位艺术家组成的画会曾于1974年举行公开画展,这也是第一个已知的非官方画展。1978年底至1979年初,中国的新艺术开始萌芽,当时一群艺术家开始创作以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代价为主题的作品,这些在1979年秋天首次展出的「伤痕绘画」虽然仍以歌颂文化大革命为主,但却表现出以往未被承认的身心创伤。同年,星星画会在北京开展,吸引了四千名观众参访。在星星画会之后,艺术形式上的实验陆续出现,而在80年代达到颠峰,最后做为一种现象表现在1989年栗宪庭、高名潞等人在中国美术馆策画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里,这场集结一百八十六位艺术家共两百九十三件作品的展览,原预定展出两週,但其间被迫关闭两次。
另一方面,在整个国际艺术活动的平台上,发主导声音的主要是西方国家的艺术,「西方中心主义」这种文化观念是佔据主流的。这种趋势从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逐渐起了变化。国际艺术界,包括在西方艺术中心的内部产生一种向外眺望,向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汲取经验、谋求交流的态势,形成世界文化的多元主义取代原先的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处在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展现出自己非常充沛的生机和活力。一位艺评家就曾指出:就中国艺术自身而言,经过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到新世纪之交的时期,也表现出与国际社会交流和交往的新的愿望。从中国新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个必然性,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艺术主要是借助西方现代艺术的已有成果,来调整原有单一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标准。80年代中国艺术的主要标志是艺术的变革,特别是对原有艺术单一面貌的修正。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整个艺术上的多样化也急遽地表现出来,中国新艺术到了此时表现出一种要在当代层面上与国际对话的潜质,成为丰富和调整国际艺术格局的一种力量。进入21世纪,中国的艺术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生活方式到所採用的语言及探索的观念取向,都是愈来愈个体化、多元化。
中国当代艺术今日的活络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是从2000年开始成形,那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可说为转捩点。随后商业画廊一个接一个出现,国际收藏家和拍卖公司开始出现中国热,使中国政府开始改变态度,转而把艺术当成达成商业和外交目标、进而巩固其全球地位的手段。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蓬勃的市场而愈发热络,例如2006年便是相当火热的一年。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等,为苏富比在中国当代艺术这块的收益增加了四倍之多,总计超过6000万美元。2006年11月佳士得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光是中国当代艺术便有6800万美元的拍价。刘小东的〈三崃新移民〉一幅油画在保利拍出275万美元的成交额,当时保利拍卖的总经理指出,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在西方市场热门,连在本土都很抢手。
许多中国艺术家走向国际,不仅是声誉上的获得或市场上的效应,更是显示中国艺术自身的丰满、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艺术的当代价值,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已经处在一个全球的信息圈中,大家开始关心个体的交流,形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多种样式共存的一种生态,它处在当代,具有当代文化的属性和文化心理。
《新中国 新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录》这本书,大多原是《艺术收藏+设计》杂志从2008年4月号开始每期连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工作室」专栏至2010年3月内容集结出版的单行本,总计包括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徐冰、蔡国强、张晓刚、曾梵志、刘野、刘炜、周铁海、罗中立、何多苓、周春芽、艾未未、俸正杰、王庆松、陈文波、展望、崔岫闻、洪浩、隋建国、杨飞云、叶永青、谷文达、杨少斌、刘小东等二十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访问实录。他们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中国当代艺坛的重要人物,访问多数是在他们的工作室进行,同时以摄影呈现每一位艺术家工作室实景,并选刊十多幅以上的代表作,可以真正阅读透视他们的创作心灵、欣赏作品内涵。二十六位名单,仅是已经连载的集结,这个受人欢迎与重视的「艺术家工作室」专栏,还在陆续进行採访与连载,日后也将推出续集。
透过本书系的出版,我们不仅可以抽样性的看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特质与概貌,更可进一步观察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何以会形成今日多元的模样。
何政广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记录时代声音的艺术作品感到由衷的敬佩,而这本书的名字“新中国,新艺术”就暗示着它与这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书中采访的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一定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他们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记录着新中国的发展变迁,也表达着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我非常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的?这本书可能会揭示出,艺术家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他们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新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观念、形式、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向前发展的。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了解,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洞察。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所打动,但往往很难理解其创作的背后逻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期待它能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理念和创作过程解读清楚。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艺术家们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思考,最终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例如,当看到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时,我希望了解作者是如何选择这些色彩的,它们分别代表着怎样的情感或寓意?当欣赏一件造型奇特的雕塑时,我希望能知道艺术家是如何构思其形态的,材料的选择又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不仅仅是“看”艺术,更能“懂”艺术,从而更深层次地欣赏和理解它们的美。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磅礴的气势:“新中国,新艺术”。这四个字仿佛召唤着一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时代,一个艺术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年代。我猜想,书中收录的艺术家们,一定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代表着中国艺术最前沿的探索方向。他们是如何在“新中国”的土壤上,生长出“新艺术”的呢?这其中的联系和张力,让我无比着迷。我想知道,这些艺术家在创作时,是否自觉地回应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又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艺术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我期待能够看到他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吸收与转化,以及他们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和艺术主张。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宏伟画卷,让我们看到艺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品位了!初次拿到手里,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副极具张力的当代艺术作品所吸引。设计师在材质的选择上一定花了很多心思,触感温润而又带着某种坚韧,仿佛呼应了书中那些艺术家们创作时的坚守与力量。翻开扉页,墨色的留白与作品图像的鲜活形成了巧妙的对比,让人在阅读之前就感受到一种仪式感。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色彩饱满且还原度极高,每一幅作品图片都仿佛可以触摸到颜料的肌理,细节之处的呈现更是让人赞叹。字体的大小和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的设计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图,将“新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新艺术”的创新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这种精心打磨的细节,无疑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也充分展现了出版方在艺术书籍制作上的专业与用心,让人在品味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设计本身带来的美学享受。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用画笔和雕塑表达思想的艺术家们。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作世界。想象一下,能够“亲临”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听他们讲述创作的灵感来源,理解他们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艺术家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汲取养分,又如何突破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不知道他们会分享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关于那些反复修改的作品,还是关于那些在困境中坚持的信念?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能挖掘出艺术家们鲜活的个性、他们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们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进行对话。那种从艺术家的口中直接流淌出来的真诚分享,远比任何旁观者的评论都来得深刻和动人,让我能够真正感受到艺术的温度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