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起,作者伊势英子展开了追寻画家文生.梵谷的足迹之旅,遍历了比利时、荷兰及法国等地。借由自我的体验与思索梵谷的生涯,在将近二十年之后,终于诞生了《哥哥》这本书。
文生.梵谷和弟弟西奥之间的深厚情感众所皆知,伊势英子在本书中即以西奥.梵谷的口吻,将哥哥---文生.梵谷的一生娓娓道来。在文生.梵谷37年短暂的人生中,与西奥总共往返了近700封书信。在这些信中,即使面对悲惨的际遇,兄弟两人总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童年时代各种景象的怀想,并对童年生活的大自然-那片由泥碳和溼地所构成的荒地,麦田及石南遍野;还有那随着季节推移而展现的北国天光-所流露出无限的憧憬。在本书中,伊势英子利用西奥对哥哥的追忆,呈现出梵谷理想与失落、热情和绝望交织的一生。以及描绘活在她内心深处、关于梵谷和西奥这对兄弟的动人故事。
伊势英子的画风和用色,暗暗唿应了梵谷画作中的风格和色彩,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性与可看性,喜爱梵谷与伊势英子的读者们千万不可错过。
本书特色
★疗癒系绘本画家-伊势英子继《书的手艺人》、《画之旅》后,再次温暖人心的深情力作。
★不同于市场上多半直接描述画家梵谷生平的传记图书,本书别出心裁以弟弟西奥的角度,追忆梵谷理想与失落、热情和绝望交织的一生,使读者更加贴近梵谷内心世界。
★本书荣获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
作绘者简介
伊势英子
1949年生于日本札幌市,东京艺术大学毕业。
获奖无数,例如:曾以童话《□□□□□□□□□□》(玛奇的图画日记)获野间儿童文艺新人赏、宫泽贤治作品《水仙月□四日》(水仙的四月)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赏美术赏、创作绘本《书的手艺人》获讲谈社出版文化赏绘本赏。绘本作品包括贤治的《□□□童子□□□□》(座敷童子的故事)、《□□□□星》(YODAKA之星)、《风□又三郎》(风之又三郎),以及自写自画的《云□展览会》(云的展览会)、《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画之旅》......等,散文集如:《□□□□□□旅》(卡萨尔斯之旅)、《旅□□绘描□ □□□□□手纸》(旅行的画家 来自巴黎的书简)等,亦广受读者支持。经常在各地举办绘本原画展,2007年在巴黎的作品展,同样获得极大回响。
后记
文∕伊势英子
画家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在他37年的生涯中,和他的弟弟西奥.梵谷(Theodorus van Gogh 1857 ~ 1891)总共往返了将近700封的书信。在这些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痛楚和吶喊。他越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就越被当成是个无所克制的多余之人,以至于失去了容身之处。而除了白色画布之外,他再也找不到可以活下去的场所。哥哥不断的向弟弟倾诉,社会对他的成见,使他有如受到拘禁,而唯有像朋友一样的兄弟之爱,才是打开这牢狱之门的钥匙。西奥终其一生,给了哥哥最大的理解和回应。
「只能笑看自己的不幸啊!」「艺术家就像是破裂的水杯啊!」不论是在南法因为割耳事件而被当地居民送到警察局监禁,或是选择孤独的住进精神病院,哥哥都不曾怨恨或嫉妒过任何人。说不定,他是在远离巴黎、离弟弟而去之后,才开始静静的了悟一切。
「你不仅仅只是一名画商,你是和我一起完成画作的人」。哥哥死后,弟弟在哥哥身边的信笺中,看到了哥哥对他的赞赏与鼓励。比起卖画或成名,两人所追求的,是注入了纯粹灵魂的画作。
在书简中,面对悲惨的际遇,两人总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童年时代各种景象的怀想,并对童年所在的自然流露出无限的憧憬。那由泥碳和溼地所构成的荒地,麦田及石南遍野,还有那随着季节推移而展现的北国天光。这在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中所孕育出来的兄弟之爱,是何等的动人啊!
我在这本绘本中所描述的,是活在我内心深处的、关于梵谷和西奥的故事。
自1990年以来,我循着梵谷走过的足迹,遍历了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我一边追逐着光与影,一边经由他们的故事,一层又一层的思索着生和死。在撰写散文集《两个人的梵谷》、完成绘本《画家》、以及和妹妹共译《西奥 另一个梵谷》之后,我强烈的想描绘哥哥和弟弟的故事。在制作这本绘本的过程中,我不曾忘怀的是,在哥哥死后,西奥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所留下的那句话:「Ce frere etait tout pour moi!---哥哥是我的一切,他是我专属的哥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夜里,突然有人递过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暖意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梵谷的童年、成长、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复杂情感,描绘得如同影片般生动。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的情谊所打动,那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他在艰难人生中最大的慰藉。书中的一些片段,像是梵谷在田野间作画时的场景,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光影的痴迷,仿佛让我置身于南法的阳光之下,闻到了薰衣草和麦田的香气。虽然我知道梵谷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这本书并没有过分渲染苦难,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纯粹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我从中看到了一个被误解的天才,一个渴望被理解却又难以融入世界的灵魂。读完这本书,我对“哥哥”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血缘的羁绊,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守护,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寄托。它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亲情,也更加理解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们。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温柔的声音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未知。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大胆,经常会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人物视角之间切换,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让我更加投入,仿佛在亲手解开一个关于梵谷的谜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梵谷早期经历的描绘,那些在矿区、在传教所的经历,都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底层挣扎、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却又屡屡碰壁的青年。书中对梵谷绘画过程的描述也十分生动,仿佛能看到他挥洒笔墨,将内心的情感注入画布的每一个角落。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梵谷的疯狂和痛苦,而是将其视为他艺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坦诚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敬佩,也让我对艺术家的脆弱和伟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所谓的“疯狂”正是通往独特视野的钥匙。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灵魂。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展开,时而像一篇娓娓道来的回忆录,时而又像一封封私密的家书,让我感觉非常亲近。作者在处理梵谷的情感世界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渴望被爱、以及对艺术的炽热追求。书中对于梵谷与家人关系的刻画,尤其是他与哥哥提奥之间那种相互理解、彼此支持的深厚情谊,让我非常感动。它展现了一种超越血缘的羁绊,一种在黑暗中互相扶持的温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是像梵谷这样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内心深处也渴望着爱与被爱。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关注艺术家作品的成就,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哥哥”这个词所承载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牵挂,一种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它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梵谷孤独的灵魂,也温暖了我的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梵谷的世界里,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颜料的触感,听到他内心深处无声的呐喊。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油画,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梵谷内心挣扎的描绘,那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独和痛苦,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的过程中,我几次忍不住停下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体会艺术家的使命。书中的语言也极其富有诗意,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而驻足,反复品味。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梵谷的故事,更像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艺术的深度探索。我感觉到,这本书让我对“疯狂”和“天才”这两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也更加敬佩那些敢于挑战自我、活出真我的人。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黑暗,也总有能够照亮人心的微光,而这微光,也许就藏在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之中。这本书真的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它像一场漫长而绚烂的梦,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断地去回味,去解读。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阅读这本书,想了解一下那个因画作而闻名于世却又饱受争议的艺术家。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却又有一种奇妙的逻辑感,像是打碎了的记忆碎片,却又能拼凑出完整的画面。作者在处理梵谷的心理活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内心的矛盾、焦虑和对艺术的狂热。书中的一些情节,描绘了他与周围世界的隔阂,那种孤独感真的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想象到,当他试图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时,周围人投来的异样目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梵谷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普通人的一面,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脆弱和坚韧。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对于“正常”和“不正常”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或许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在体验世界。这本书就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藏在伟大作品背后的真实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