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英博物馆创立250年
催生了二十世纪重要人类文明和思想,
它又会跟二十一世纪激盪出什么绚烂火花?
十八世纪,陶制工艺品之父Wedgewood因它得到创作灵感,
发现南极大陆的库克船长为它带回一级文物;
十九世纪,狄更斯和达尔文在此思索,
拜伦、济慈和雪莱因它写下不朽名作;
二十世纪,马克思和列宁在此阅读,
甘地、泰戈尔,还有落难的孙中山,陆续来访,
叶慈、萧伯纳、夏目漱石……连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来了,
这里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文明的孕育地。
这里,充满知性和智慧,却也充满神秘;
这里,洋溢永恆的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从创立以来,为何坚持参观免费?
有人在阅览室读了整整三十年书,他在阅读什么?
十八世纪文坛祭酒的约翰生博士,为何死也不踏入?
电影《窈窕淑女》和大英博物馆的关系密切?
埃及文物中的木乃伊引发一连串死亡事件,连铁达尼号都因此沈没?
作者简介
出口保夫
1929年日本三重县出生,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毕业,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英语英文学科教授,牛津大学客座教授。现在是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专攻英国文学。
着有《伦敦塔》(中公新书)、《英国文艺出版史》(研究社)、《伦敦的夏目漱石》(河出书房新社)、《伦敦桥物语》(东书选书)、《英国四季历(2卷)》(东京书籍.中公文库)、《英国生活志(2卷)》(NHK出版.中公文库)、《英国红茶的故事》(东京书籍.PHP文库)《「女王陛下下午喝红茶」(东京书籍.中公文库)、《伦敦小旅行》(中公文库)、《探访南英格兰》(中央公论新社)、《英国的世纪末》(研究社)等多种。
译有《济慈全诗集(3卷)》(白凰社)、查尔斯王子《英国的未来像》(东京书籍)、R.布雷亚《从坟墓向死亡喊话》(早稻田大学出版部)。
译者简介
吕理州
1956年出生于台北县,日本国立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毕业,曾任日本文摘杂志社研究编辑、工商时报撰述委员。着有《学校没有教的西洋史》、《日本战后经济史》、《上杉鹰山传奇》(以上时报出版)、《改造日本的启蒙大师.福泽谕吉传》、《明治维新》(以上远流出版)、《解剖日本军国主义》(创意文化出版)。译作《股市之神.是川银藏》(时报出版)、《逃学的孩子不一定坏》、《人生的暗号》、《荒野的轴心》、《老公变心老爸变脸》、《不穿裤子也要打领带》(以上商智文化出版)、《乐观》(经典传讯出版)、《奇士风云录》(商周出版社)
序章 大英博物馆的新生
第一章 创立者汉斯.史隆
第二章 草创期英雄威廉.汉弥顿
第三章 浪漫派时代与希腊雕刻群
第四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光和影
第五章 中兴人物奥古斯都.法兰克司
第六章 在大英博物馆流连的名人
第七章 经历困难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
终章 大英博物馆的种种珍藏
后记
附录
大英博物馆年表
“大英博物馆的故事”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让我觉得这本书必定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精华的浓缩。我猜测,它不会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或地域,而是会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去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想象一下,书中或许会描绘从最早的工具制造,到文字的出现,再到艺术的繁荣,最后是科学的进步,每一个里程碑都对应着博物馆里的一件或多件珍贵藏品。这本书,会讲述那些跨越千年、横跨大陆的文化交流,会呈现那些因战争、贸易或探索而产生的物品迁徙。我甚至觉得,它可能会探讨那些被忽略的文明,那些曾经辉煌却最终消逝的王国,它们留下的痕迹,都在博物馆里留下了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人类的创造力是何其惊人,而历史的进程又是何其复杂。它或许会引发我对于“文明”本身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它又是如何延续和演变的?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存在”的追溯,一次关于“理解”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给我一种厚重而神秘的感觉,如同打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手稿。我猜想,“大英博物馆的故事”或许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展品,更像是一场精巧的叙事,将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通过某种巧妙的联系,编织成一张宏大的历史画卷。也许,它会从某件不起眼的器物出发,引出一段波澜壮阔的王朝兴衰;又或许,它会从一位伟大的探险家或考古学家的视角,讲述他们如何将这些珍宝带回。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揭示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它们的出处和年代,更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所见证的时代变迁,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本书会不会触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关于文化交流、甚至冲突的隐秘篇章?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介绍,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去体会人类在追求知识和美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或许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挖掘,一次对文明传承的致敬,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去接触“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大英博物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集结,一种汇聚,也可能是一种争议。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如何去讲述那些文物的“故事”,尤其是当其中一些文物的来源本身就充满着历史的纠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呈现这些历史的片段,而不是简单地赞颂或批判。也许,它会深入探讨文物的流转过程,分析其背后所牵涉的权力、政治和文化因素。我渴望它能带我走出博物馆的围墙,去理解那些文物所处的原始环境,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这本书,能否让我体会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用真诚的语言,剥开历史的层层面纱,让我看到那些被时间磨砺得愈发清晰的真相。它或许是一次关于反思的尝试,一次关于理解的呼唤,一次关于历史责任的探讨。
评分“大英博物馆的故事”这个书名,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脑海里涌现的是无数的想象。我想象着那些陈列在宏伟展厅里的珍宝,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一段被时间冲刷却依然熠熠生辉的传奇。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那些遥远国度的文明,那些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王国,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古埃及的神秘,去领略古希腊的辉煌,去探寻古中国的智慧。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石碑,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陶罐,那些闪烁着奇异光芒的珠宝。我渴望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发掘,又是如何来到这片土地,成为大英博物馆里最耀眼的明星。这本书能否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遗迹之中,聆听历史的回响?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展品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我感受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情感、信仰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的探索之旅,一次关于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一次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它带我去体验一场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评分当我看到《大英博物馆的故事》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瞬间跳出了许多画面,感觉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充满“发现”的书。我预想,它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手册,带领读者在字里行间“游历”大英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或许,它会以时间为线索,从史前文明的粗犷石器,讲到近代艺术的精致雕塑,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又或者,它会以地理为脉络,从非洲馆的神秘面具,到亚洲馆的精美瓷器,让读者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隐匿”在展柜背后的故事,例如某件文物的发现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或者某位收藏家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有趣的考据,或者是一些引人入胜的传说,让那些原本“沉睡”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这本书,会不会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文化的大爆炸?我期待它能激发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让我对世界产生更广阔的认知,这是一次关于“见证”的旅程,一次关于“传承”的奇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