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位中國當代藝術傢的訪問集結
檢視浮光掠影背後,中國藝術新浪潮的真實湧動
橫掃近年國際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熱,將作品動輒上百萬美元的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樹立成中外藝壇莫能忽視的四大金剛,也使得在他們身側左右的中國藝術傢,皆以其商業潛力難以測度,而頓時由僻寂角落躍入大眾眼簾。在市場和學界的披沙揀金尚未落定之前,這波席捲全球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新浪潮中最顯而易見的符號---咧嘴笑的大臉、光頭、經處理的毛澤東時期海報標語和圖像、麵具、傳統傢庭照等---便大抵構成瞭今天人們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麵貌。然而,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就如這些浮光掠影所泛指的種種,彆無其他?
《新中國 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傢訪問錄》為二十六位中國當代藝術傢的訪問集結,其中多篇原來刊載於《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的「藝術傢工作室」單元。在四大金剛之外,此本訪問錄亦包含瞭徐冰、蔡國強、曾梵誌、劉野、劉煒、周鐵海、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艾未未、俸正傑、王慶鬆、陳文波、展望、崔岫聞、洪浩、隋建國、楊飛雲、葉永青、榖文達、楊少斌、劉小東等近年來在國際藝術市場或學界鋒頭正健的中國藝術傢,使人可從近年如逢巨變的中國社會脈絡中,辨齣在浮光掠影背後,夾雜著傳統、新建、淡泊、逐利、鮮艷、素樸的中國藝術新浪潮,其來勢洶洶的湧動。
序
平靜創作追尋藝術的烏托邦主義者—王廣義
享受生活,樂在創作的思想修煉者—方力鈞
堅持放緩的創作延續性—嶽敏君
關於天書,關於文本、觀念與藝術—徐冰
現代藝術的無限可能,就在於蕓蕓大眾都可以感到很好玩—蔡國強
迴想初衷,探索藝術潛能的挖掘者—張曉剛
麵具下的真我—曾梵誌
理性結構述說內心所欲傳達情感故事—劉野
挑戰,讓纔情得以淋灕盡緻—劉煒
藝術,講創意也談策略—周鐵海
當代藝術語境下的中國精神—羅中立
追尋隱藏於藝術中的詩性—何多苓
散發璀璨生命力的色彩—周春芽
在「破」與「立」之間,自由錶述的創作觀念—艾未未
讓艷俗成為當代藝術的另一種風情—俸正傑
既艷俗又前衛,顛覆式的仿真世界—王慶鬆
讓繪畫成為記錄社會與時代的視覺檔案—陳文波
現代人文對話的新石頭記—展望
從油畫到攝影世界的女性主義敘事—崔岫聞
以視覺還原的解構意識—洪浩
雕塑,一如物理性沉思與感官的飆速—隋建國
溫柔含蓄滲透心靈的寫實油畫—楊飛雲
玩味繁復與簡單的塗鴉繪畫—葉永青
以水墨為起點,走前衛之路—榖文達
以藝術抒發暴力、闡述人性—楊少斌
以畫筆紀實,以鏡頭記錄—劉小東
序
自1998年高名潞在美國策畫的「中國新藝術展」,與隔年史澤曼擔任總策展人的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上,陳箴、蔡國強和黃永砯等中國當代藝術傢的露麵,以及範迪安策展的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之後,國際藝壇開始對這個它所長期忽視的新中國的藝術力量,投以關注。
中國的前衛藝術可追溯至1959年成立的無名畫會,這個約廿位藝術傢組成的畫會曾於1974年舉行公開畫展,這也是第一個已知的非官方畫展。1978年底至1979年初,中國的新藝術開始萌芽,當時一群藝術傢開始創作以文化大革命的失敗和代價為主題的作品,這些在1979年鞦天首次展齣的「傷痕繪畫」雖然仍以歌頌文化大革命為主,但卻錶現齣以往未被承認的身心創傷。同年,星星畫會在北京開展,吸引瞭四韆名觀眾參訪。在星星畫會之後,藝術形式上的實驗陸續齣現,而在80年代達到顛峰,最後做為一種現象錶現在1989年栗憲庭、高名潞等人在中國美術館策畫的「中國現代藝術展」裏,這場集結一百八十六位藝術傢共兩百九十三件作品的展覽,原預定展齣兩週,但其間被迫關閉兩次。
另一方麵,在整個國際藝術活動的平颱上,發主導聲音的主要是西方國傢的藝術,「西方中心主義」這種文化觀念是佔據主流的。這種趨勢從20世紀最後幾年開始逐漸起瞭變化。國際藝術界,包括在西方藝術中心的內部産生一種嚮外眺望,嚮非西方國傢的文化和藝術汲取經驗、謀求交流的態勢,形成世界文化的多元主義取代原先的西方中心主義。中國處在開放的社會變革中,展現齣自己非常充沛的生機和活力。一位藝評傢就曾指齣:就中國藝術自身而言,經過瞭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發展,到新世紀之交的時期,也錶現齣與國際社會交流和交往的新的願望。從中國新藝術的發展曆程來看這個必然性,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藝術主要是藉助西方現代藝術的已有成果,來調整原有單一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標準。80年代中國藝術的主要標誌是藝術的變革,特彆是對原有藝術單一麵貌的修正。到瞭90年代,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發展,整個藝術上的多樣化也急遽地錶現齣來,中國新藝術到瞭此時錶現齣一種要在當代層麵上與國際對話的潛質,成為豐富和調整國際藝術格局的一種力量。進入21世紀,中國的藝術生態發生瞭深刻的變革,從生活方式到所採用的語言及探索的觀念取嚮,都是愈來愈個體化、多元化。
中國當代藝術今日的活絡和市場經濟體製的發展,是從2000年開始成形,那年的第三屆上海雙年展可說為轉捩點。隨後商業畫廊一個接一個齣現,國際收藏傢和拍賣公司開始齣現中國熱,使中國政府開始改變態度,轉而把藝術當成達成商業和外交目標、進而鞏固其全球地位的手段。中國當代藝術傢的作品因為蓬勃的市場而愈發熱絡,例如2006年便是相當火熱的一年。張曉剛、嶽敏君、方力鈞這些藝術傢的作品等,為蘇富比在中國當代藝術這塊的收益增加瞭四倍之多,總計超過6000萬美元。2006年11月佳士得在香港的拍賣會上,光是中國當代藝術便有6800萬美元的拍價。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一幅油畫在保利拍齣275萬美元的成交額,當時保利拍賣的總經理指齣,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在西方市場熱門,連在本土都很搶手。
許多中國藝術傢走嚮國際,不僅是聲譽上的獲得或市場上的效應,更是顯示中國藝術自身的豐滿、發展和水平的提高,能夠在國際舞颱上展示中國藝術的當代價值,中國當代藝術傢的視野已經處在一個全球的信息圈中,大傢開始關心個體的交流,形成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藝術多種樣式共存的一種生態,它處在當代,具有當代文化的屬性和文化心理。
《新中國 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傢訪問錄》這本書,大多原是《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從2008年4月號開始每期連載的「中國當代藝術傢工作室」專欄至2010年3月內容集結齣版的單行本,總計包括王廣義、方力鈞、嶽敏君、徐冰、蔡國強、張曉剛、曾梵誌、劉野、劉煒、周鐵海、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艾未未、俸正傑、王慶鬆、陳文波、展望、崔岫聞、洪浩、隋建國、楊飛雲、葉永青、榖文達、楊少斌、劉小東等二十六位中國當代藝術傢的訪問實錄。他們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活躍在中國當代藝壇的重要人物,訪問多數是在他們的工作室進行,同時以攝影呈現每一位藝術傢工作室實景,並選刊十多幅以上的代錶作,可以真正閱讀透視他們的創作心靈、欣賞作品內涵。二十六位名單,僅是已經連載的集結,這個受人歡迎與重視的「藝術傢工作室」專欄,還在陸續進行採訪與連載,日後也將推齣續集。
透過本書係的齣版,我們不僅可以抽樣性的看齣中國當代藝術的特質與概貌,更可進一步觀察瞭解中國當代藝術何以會形成今日多元的模樣。
何政廣
作為一名普通的藝術愛好者,我常常被那些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作品所打動,但往往很難理解其創作的背後邏輯。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期待它能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藝術理念和創作過程解讀清楚。我希望書中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藝術傢們是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如何通過反復的實踐和思考,最終將抽象的想法轉化為具象的藝術作品。例如,當看到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時,我希望瞭解作者是如何選擇這些色彩的,它們分彆代錶著怎樣的情感或寓意?當欣賞一件造型奇特的雕塑時,我希望能知道藝術傢是如何構思其形態的,材料的選擇又有什麼特殊含義?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走進藝術傢的內心世界,讓我不僅僅是“看”藝術,更能“懂”藝術,從而更深層次地欣賞和理解它們的美。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站在時代前沿、用畫筆和雕塑錶達思想的藝術傢們。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得以窺探他們內心深處的創作世界。想象一下,能夠“親臨”藝術傢們的工作室,聽他們講述創作的靈感來源,理解他們作品背後蘊含的深層含義,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體驗。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藝術傢是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汲取養分,又如何突破傳統,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語言。不知道他們會分享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是關於那些反復修改的作品,還是關於那些在睏境中堅持的信念?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作品,更能挖掘齣藝術傢們鮮活的個性、他們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們如何與中國社會、文化進行對話。那種從藝術傢的口中直接流淌齣來的真誠分享,遠比任何旁觀者的評論都來得深刻和動人,讓我能夠真正感受到藝術的溫度與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有品位瞭!初次拿到手裏,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副極具張力的當代藝術作品所吸引。設計師在材質的選擇上一定花瞭很多心思,觸感溫潤而又帶著某種堅韌,仿佛呼應瞭書中那些藝術傢們創作時的堅守與力量。翻開扉頁,墨色的留白與作品圖像的鮮活形成瞭巧妙的對比,讓人在閱讀之前就感受到一種儀式感。紙張的厚度適中,印刷色彩飽滿且還原度極高,每一幅作品圖片都仿佛可以觸摸到顔料的肌理,細節之處的呈現更是讓人贊嘆。字體的大小和行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封麵的設計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構圖,將“新中國”的時代背景與“新藝術”的創新精神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活力。這種精心打磨的細節,無疑為讀者營造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也充分展現瞭齣版方在藝術書籍製作上的專業與用心,讓人在品味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設計本身帶來的美學享受。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磅礴的氣勢:“新中國,新藝術”。這四個字仿佛召喚著一個充滿變革與活力的時代,一個藝術傢們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年代。我猜想,書中收錄的藝術傢們,一定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作品代錶著中國藝術最前沿的探索方嚮。他們是如何在“新中國”的土壤上,生長齣“新藝術”的呢?這其中的聯係和張力,讓我無比著迷。我想知道,這些藝術傢在創作時,是否自覺地迴應著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他們又是如何將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與現代的藝術理念相結閤,創造齣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我期待能夠看到他們對西方藝術理論的吸收與轉化,以及他們如何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思考和藝術主張。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宏偉畫捲,讓我們看到藝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何煥發齣勃勃生機。
评分我總是對那些能夠記錄時代聲音的藝術作品感到由衷的敬佩,而這本書的名字“新中國,新藝術”就暗示著它與這個時代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想,書中采訪的藝術傢們,他們的創作一定深深地烙印著時代的印記,他們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記錄著新中國的發展變遷,也錶達著對當下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我非常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藝術傢的創作主題和風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他們是如何在時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的?這本書可能會揭示齣,藝術傢們的作品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的,他們是如何通過藝術來錶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的。我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在“新中國”這個特殊的曆史背景下,藝術傢們是如何在觀念、形式、媒介等方麵進行創新,從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嚮前發展的。這不僅僅是對藝術的瞭解,更是對一個時代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