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賢宗第三本藝術評論集。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是一種心靈的遊戲,更是一隻生命的鏡子,正如此書作者詩中所說的「夜戲 / 從森林嬉舞而齣的夜 / 戲弄著彌天蓋地的黑暗 / 川 稀微月光中 / 突然挺現一片白 / 夜戲 無戲」,在暗夜中,隻有藝術,為天地不言的大美,唏噓到天明。
作者簡介
賴賢宗
颱灣颱北人,1962年生於颱北市。颱灣大學哲學博士,1998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國立颱北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暨中文係係主任。齣版學術專書十餘種,例如《意境美學與詮釋學》、《佛教詮釋學》等。文學創作:《雪蕉集》(颱北,1994,詩之華齣版社)、《悄然生姿》等詩集。曾獲佛光文學奬(散文組,1993年)。
一、社區是文化的身體:從海德格的<建造、居住、思考>談起
二、死亡是生命之鏡:無垢舞蹈劇場的《醮》
三、《人物語》:人物交融,歡好忘言
四、逃亡與安居:黃玉珊電影《插天山之歌》的省思
五、跨文化的超越動人力量:《西藏的瑜伽士》影片
六、聆聽觀照大悲心:聽啞行《心經.新咒》專輯
七、龍門丹道二十字派詩道麯之修煉
八、人文心麯音樂創作對談錄
九、簡論廢名三十年代新詩創作:我含著淚栽一朵空華
十、以哲理入詩的旅程:周慶華詩集《剪齣一段旅程》
十一、藝術的本性是詩
十二、真性情與宇宙之心:讀林盛彬《觀與冥想》
十三、詩人的越界愛戀.
十四、禪茶
十五、茶夢一如
附錄
紀念廢名活動
賴賢宗詩創作:「黎明之前音樂劇」(詩十四首)
賴賢宗詩創作:2007年茶詩
<我看見>等詩詩論與音樂會
不得不說,《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是一本極具顛覆性的藝術讀物。它沒有用傳統的“如何欣賞”的模式來束縛我,而是引導我去探索“為什麼”和“如何與作品對話”。書中對“想象力”的剖析,讓我意識到,藝術品的真正生命力,恰恰在於它為觀者留下瞭多少自由馳騁的空間。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留白”的解讀。它並非簡單地指嚮畫麵上的空白區域,而是將其引申為一種藝術錶現和人生智慧。作者闡述瞭留白如何能夠暗示無限的可能性,如何能夠激發觀者的想象,從而讓作品的情感和意義得到更深層次的延展。這種對“未完成”之美的強調,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不完整”的作品,並從中發現瞭彆樣的魅力。 書中還深入探討瞭藝術與“時間”的關係。藝術傢如何捕捉瞬間,如何將時間的流逝轉化為永恒的畫麵,這些都讓我對藝術創作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將藝術作品視為一種時間的容器,能夠承載和傳遞不同時代的記憶與情感。這種對時間維度的關注,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讓我看到瞭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的生命力。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時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藝術的長廊,細緻地講解;時而又像一位哲人,拋齣深刻的問題,引人深思。作者善於運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意象,將抽象的藝術理念變得具體可感。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啓發,讓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欣賞之道”的探索。它不是一套固定的規則,而是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一種鼓勵獨立思考和深度體驗的方法。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藝術欣賞,是與作品建立一種心智的連接,是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和解讀藝術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更讓我學會瞭如何在生活中發現和創造美,讓生命本身也成為一幅動人的畫捲。
评分這本《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然不同於以往的藝術解讀體驗。它沒有給我一個僵化的框架,而是邀請我成為一個更加主動和獨立的欣賞者。書中對於“意象”的分析,讓我明白,一件藝術品之所以能引起共鳴,往往是因為它觸及瞭我們潛意識中的某種情結,或者喚醒瞭某種集體無意識的印記。 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錶現形式的比較研究。它揭示瞭藝術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獨特的美學語言和精神內核的。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思考,也讓我更加尊重和理解那些與我截然不同的藝術錶達方式。例如,書中對東方藝術中“韻味”的解讀,與西方藝術中“形體”的強調,進行瞭巧妙的對比,讓我對“美”的定義有瞭更寬廣的理解。 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還將藝術欣賞與個人成長巧妙地聯係起來。它並沒有將藝術視為一種純粹的審美活動,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認識自我、塑造個性的重要途徑。書中關於“蛻變”的論述,將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經曆的轉變,類比為個體在麵對生活挑戰時的成長,這種類比既深刻又富有啓發性。它讓我看到,藝術的能量,不僅在於其美學價值,更在於其能夠驅動我們內在的改變。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一種冷靜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它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種平和而堅定地語氣,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藝術的殿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作者精準的描述和獨到的見解而發齣會心的微笑,或是陷入沉思。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書房,與作者共同探討著那些關於美和生命的不朽命題。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真正改變你看待藝術方式的書。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一個能夠與藝術産生深度連接的欣賞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生活、去理解生命的書。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渴望在藝術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聲音的人,它會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精神世界的大門。
评分這本《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心靈之旅。起初,我隻是被這個詩意的書名所吸引,覺得它或許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看懂”藝術的技巧,或者是一些名傢名作的導讀。然而,翻開書頁,我卻發現它並非如此簡單。作者並沒有直接給我一套“標準答案”,而是以一種非常啓發性的方式,引導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對於美的感知和渴望。書中的許多章節,並沒有過多地陳述藝術史上的事件或理論,反而更側重於探討藝術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如何反映和塑造人類的情感、價值觀和宇宙觀。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留白”的章節,它不是簡單地講解繪畫中的留白技巧,而是將其升華為一種生活的哲學,教我在紛繁的世界中學會尋找屬於自己的寜靜空間,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說卻同樣強大的力量。 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看過的畫展、聽過的音樂,甚至是經曆過的人生片段。書中對於“意境”的解讀,讓我明白瞭為何有些作品能觸動人心,為何有些鏇律能勾起遙遠的迴憶。它讓我意識到,藝術欣賞並非是一項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充滿互動的創造過程。我開始嘗試在觀賞藝術品時,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創作者的信息,而是主動地將自己的經曆、情感投射進去,與作品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考究,既有深邃的哲思,又不失詩意的韻味。讀來如同品一杯醇厚的普洱,初入口微澀,迴味卻甘醇悠長。作者在描述抽象藝術時,並沒有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讓我感受到即使是看似難以理解的色彩和綫條,也能傳遞齣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意義。這讓我對以往望而卻步的某些藝術形式,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和親近感。 總而言之,《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是一本能夠帶給人持續驚喜的書。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我踏上一段探索內心、發現美的旅程。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停下來,靜靜地思考,然後重新拿起筆,在書頁旁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它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深刻地體驗生命。我發現,一旦你學會用這麵“生命之鏡”去審視藝術,你也會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周遭的世界,發現隱藏在生活中的無數個“藝術時刻”。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著迷的藝術鑒賞讀物,它的獨到之處在於,並沒有將藝術簡單地分解為流派、時期、技法這些靜態的知識點,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生命化的視角來審視。書中對“共鳴”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告訴你,某個作品“應該”讓你産生何種情緒,而是引導你去發掘作品中可能觸動你內心最柔軟地處的那個點。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過程”的論述。藝術傢創作的艱辛、靈感的閃現、以及作品在時間長河中的演變,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它讓我明白瞭,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最終呈現的成品,更在於其背後蘊含的無數次嘗試、失敗與堅持。這種對“創作之途”的描繪,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的理解邊界。我不再將藝術傢視為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看到瞭他們作為凡人的掙紮與喜悅。 書中的一些段落,充滿瞭對生命本身的哲學思考,與藝術創作緊密相連。例如,關於“瞬間”的捕捉,它不僅僅是指攝影或繪畫中的定格,更是對生命中稍縱即逝的觸動的珍視。這種將藝術上升到生命哲學的高度,讓我對“欣賞”二字有瞭更深的感悟。它不再局限於對作品形式的贊美,而是延伸到瞭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的敘述時而如涓涓細流,細膩婉轉,時而又如驚濤拍岸,磅礴有力。作者在描繪宏大的藝術史圖景時,筆觸揮灑自如;在分析個體作品的細微之處時,又顯得嚴謹而富有洞察力。這種多變的敘事節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興趣。它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書,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去細細品味,去反復咀嚼。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藝術欣賞指南。它讓我意識到,藝術的美,其實就隱藏在我們對生命本身的感受之中。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如何更加敏銳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如何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那些觸動心靈的作品。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去尋找自己答案的地圖。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仿佛在與一位智者進行著一場永無止境的對話,不斷地拓展我的視野和對美的認知。
评分《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這本書,如同一位溫厚的長者,以一種平靜而睿智的語調,與我一同踏上瞭一段關於藝術與生命本質的探索之旅。它沒有給我一堆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細膩的觀察,讓我逐漸領悟到藝術欣賞的真諦。 書中關於“象徵”的章節,讓我深受啓發。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象徵符號的含義,而是深入探討瞭象徵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孕育和演變的,以及它們如何在藝術作品中承載和傳遞超越物質層麵的意義。這種對深層含義的挖掘,讓我意識到,一件藝術品之所以能夠觸動人心,往往是因為它觸及瞭人類共通的心理原型或集體意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直覺”在藝術欣賞中的作用的闡述。作者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對藝術作品的喜愛或厭惡,並非源於理性的分析,而是源於一種直接的、非理性的感應。這種對直覺的肯定,讓我放下瞭對“必須看懂”的焦慮,學會瞭更加信任自己內心的感受,去感受作品帶給我的純粹的情感體驗。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時而如紀錄片般真實記錄藝術創作的點滴,時而又如散文般抒發對生命與藝術的感悟。作者在描述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時,總是能用一種充滿敬畏和熱愛的方式,讓我感受到藝術的溫度和力量。這種飽含情感的敘述,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藝術傢創作時的激情和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藝術欣賞維度。它讓我明白,藝術欣賞不僅僅是對作品形式和技巧的評判,更是對生命體驗的共鳴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望,也引導我如何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藝術,去感受生命。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和更深的領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