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贤宗第三本艺术评论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一种心灵的游戏,更是一只生命的镜子,正如此书作者诗中所说的「夜戏 / 从森林嬉舞而出的夜 / 戏弄着弥天盖地的黑暗 / 川 稀微月光中 / 突然挺现一片白 / 夜戏 无戏」,在暗夜中,只有艺术,为天地不言的大美,唏嘘到天明。
作者简介
赖贤宗
台湾台北人,1962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国立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出版学术专书十余种,例如《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佛教诠释学》等。文学创作:《雪蕉集》(台北,1994,诗之华出版社)、《悄然生姿》等诗集。曾获佛光文学奖(散文组,1993年)。
一、社区是文化的身体:从海德格的<建造、居住、思考>谈起 
二、死亡是生命之镜:无垢舞蹈剧场的《醮》 
三、《人物语》:人物交融,欢好忘言 
四、逃亡与安居:黄玉珊电影《插天山之歌》的省思 
五、跨文化的超越动人力量:《西藏的瑜伽士》影片 
六、聆听观照大悲心:听哑行《心经.新咒》专辑 
七、龙门丹道二十字派诗道曲之修炼 
八、人文心曲音乐创作对谈录 
九、简论废名三十年代新诗创作:我含着泪栽一朵空华 
十、以哲理入诗的旅程:周庆华诗集《剪出一段旅程》 
十一、艺术的本性是诗 
十二、真性情与宇宙之心:读林盛彬《观与冥想》 
十三、诗人的越界爱恋. 
十四、禅茶 
十五、茶梦一如 
附录 
纪念废名活动 
赖贤宗诗创作:「黎明之前音乐剧」(诗十四首) 
赖贤宗诗创作:2007年茶诗 
<我看见>等诗诗论与音乐会 
这本《生命之镜:艺术欣赏之道》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心灵之旅。起初,我只是被这个诗意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它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看懂”艺术的技巧,或者是一些名家名作的导读。然而,翻开书页,我却发现它并非如此简单。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美的感知和渴望。书中的许多章节,并没有过多地陈述艺术史上的事件或理论,反而更侧重于探讨艺术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宇宙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留白”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讲解绘画中的留白技巧,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生活的哲学,教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说却同样强大的力量。 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看过的画展、听过的音乐,甚至是经历过的人生片段。书中对于“意境”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作品能触动人心,为何有些旋律能勾起遥远的回忆。它让我意识到,艺术欣赏并非是一项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互动的创造过程。我开始尝试在观赏艺术品时,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创作者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投射进去,与作品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深邃的哲思,又不失诗意的韵味。读来如同品一杯醇厚的普洱,初入口微涩,回味却甘醇悠长。作者在描述抽象艺术时,并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让我感受到即使是看似难以理解的色彩和线条,也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这让我对以往望而却步的某些艺术形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亲近感。 总而言之,《生命之镜:艺术欣赏之道》是一本能够带给人持续惊喜的书。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我踏上一段探索内心、发现美的旅程。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然后重新拿起笔,在书页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深刻地体验生命。我发现,一旦你学会用这面“生命之镜”去审视艺术,你也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周遭的世界,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无数个“艺术时刻”。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着迷的艺术鉴赏读物,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并没有将艺术简单地分解为流派、时期、技法这些静态的知识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生命化的视角来审视。书中对“共鸣”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告诉你,某个作品“应该”让你产生何种情绪,而是引导你去发掘作品中可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地处的那个点。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过程”的论述。艺术家创作的艰辛、灵感的闪现、以及作品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我明白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最终呈现的成品,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无数次尝试、失败与坚持。这种对“创作之途”的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的理解边界。我不再将艺术家视为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挣扎与喜悦。 书中的一些段落,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例如,关于“瞬间”的捕捉,它不仅仅是指摄影或绘画中的定格,更是对生命中稍纵即逝的触动的珍视。这种将艺术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让我对“欣赏”二字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再局限于对作品形式的赞美,而是延伸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叙述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婉转,时而又如惊涛拍岸,磅礴有力。作者在描绘宏大的艺术史图景时,笔触挥洒自如;在分析个体作品的细微之处时,又显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这种多变的叙事节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兴趣。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去反复咀嚼。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艺术欣赏指南。它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美,其实就隐藏在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感受之中。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加敏锐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如何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那些触动心灵的作品。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寻找自己答案的地图。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着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不断地拓展我的视野和对美的认知。
评分不得不说,《生命之镜:艺术欣赏之道》是一本极具颠覆性的艺术读物。它没有用传统的“如何欣赏”的模式来束缚我,而是引导我去探索“为什么”和“如何与作品对话”。书中对“想象力”的剖析,让我意识到,艺术品的真正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为观者留下了多少自由驰骋的空间。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留白”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指向画面上的空白区域,而是将其引申为一种艺术表现和人生智慧。作者阐述了留白如何能够暗示无限的可能性,如何能够激发观者的想象,从而让作品的情感和意义得到更深层次的延展。这种对“未完成”之美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不完整”的作品,并从中发现了别样的魅力。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时间”的关系。艺术家如何捕捉瞬间,如何将时间的流逝转化为永恒的画面,这些都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时间的容器,能够承载和传递不同时代的记忆与情感。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时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艺术的长廊,细致地讲解;时而又像一位哲人,抛出深刻的问题,引人深思。作者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意象,将抽象的艺术理念变得具体可感。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启发,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之道”的探索。它不是一套固定的规则,而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一种鼓励独立思考和深度体验的方法。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与作品建立一种心智的连接,是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和解读艺术的生命。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让生命本身也成为一幅动人的画卷。
评分这本《生命之镜:艺术欣赏之道》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艺术解读体验。它没有给我一个僵化的框架,而是邀请我成为一个更加主动和独立的欣赏者。书中对于“意象”的分析,让我明白,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往往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潜意识中的某种情结,或者唤醒了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印记。 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它揭示了艺术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独特的美学语言和精神内核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思考,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那些与我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例如,书中对东方艺术中“韵味”的解读,与西方艺术中“形体”的强调,进行了巧妙的对比,让我对“美”的定义有了更宽广的理解。 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还将艺术欣赏与个人成长巧妙地联系起来。它并没有将艺术视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认识自我、塑造个性的重要途径。书中关于“蜕变”的论述,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转变,类比为个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成长,这种类比既深刻又富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艺术的能量,不仅在于其美学价值,更在于其能够驱动我们内在的改变。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一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坚定地语气,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艺术的殿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精准的描述和独到的见解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是陷入沉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房,与作者共同探讨着那些关于美和生命的不朽命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看待艺术方式的书。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一个能够与艺术产生深度连接的欣赏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生活、去理解生命的书。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声音的人,它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大门。
评分《生命之镜:艺术欣赏之道》这本书,如同一位温厚的长者,以一种平静而睿智的语调,与我一同踏上了一段关于艺术与生命本质的探索之旅。它没有给我一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让我逐渐领悟到艺术欣赏的真谛。 书中关于“象征”的章节,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象征符号的含义,而是深入探讨了象征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孕育和演变的,以及它们如何在艺术作品中承载和传递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这种对深层含义的挖掘,让我意识到,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往往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心理原型或集体意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直觉”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的阐述。作者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喜爱或厌恶,并非源于理性的分析,而是源于一种直接的、非理性的感应。这种对直觉的肯定,让我放下了对“必须看懂”的焦虑,学会了更加信任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感受作品带给我的纯粹的情感体验。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时而如纪录片般真实记录艺术创作的点滴,时而又如散文般抒发对生命与艺术的感悟。作者在描述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总是能用一种充满敬畏和热爱的方式,让我感受到艺术的温度和力量。这种饱含情感的叙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和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欣赏维度。它让我明白,艺术欣赏不仅仅是对作品形式和技巧的评判,更是对生命体验的共鸣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也引导我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艺术,去感受生命。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更深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