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华人艺术家中,创作题材与形式如此直接但充满矛盾与困难,同时又带给观者和参与者极大震撼与不安,跨界能量、作品的规模、动员的人力物力如此庞大却可以清楚地掌握统一的,或许除了「蔡国强」这个名字之外,实难作第二人想。
但饶是这样的国际级艺术家,或所谓的「世界百大创意人物」之一的蔡国强,也是血肉之躯啊(但他却能以对于偶然机遇的缜密计算、跨越社会与自然界域的视野,以及惊人的「想到就应该要做到的」艺术执念和行动力,让极具暴力破坏本质的火药与极纤质柔弱的纸张并存并对话),也有个朴实的出身以及充满温情与挂念的亲族故事;也曾经备受挫折轻视,缺乏自信……但他是走过来了,关键就在于他如何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不曾放弃地持续「发现自己」、发现艺术与自己人生的血脉关联。
本书由知名作家杨照、资深媒体人李维菁执笔,生动无任何载道负担的笔调,除了呈现蔡国强独立但并不孤单身边充满启蒙者、支持者、追随者与志趣相投同伴的艺术追寻之路外,同时还原蔡国强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亲切形象(他也是他自己员工坦诚相待的老板),从他「信风水却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观开始,溯忆奶奶、故乡泉州、求学时代、青春恋曲……从前种种;发现他「以万变应不变」关注瞬间灵光的当下实践观,以及他仍持续不断向未来开展的,以不可思议狂想与奇观冲撞各形各色文化符号的深沉幽默感。
本书更收录多帧蔡国强提供的珍藏青少年时代照片,在那愤怒青年的飞扬发际以及稜曲分明的嘴角勾勒的,或许至今仍难以分明──是反覆不断喃喃质问「我是这样想的?」还是持恆笃定的意志跋涉,「我是这样想的。」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作家、文化评论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毕,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教于静宜与政大等校中文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并长期担任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2009年任《蔡国强 泡美术馆》大展总顾问。
现任《新新闻周报》副社长兼总主笔。曾任职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明日报》总主笔、许信良办公室专案主任。曾在三立频道「八点大小声」、台北之音「台北话题」、大地频道「大地藏无尽」、东森ETFM联播网「1200领先开讲」、年代电视「探索台湾」等节目担任主持人,现为News98新闻网「一点照新闻」与BravoFM91.3「阅读音乐」之节目主持人。
1987年出版首部小说作品《莲花落》,着有长篇小说《大爱》《暗巷迷夜》《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中短篇小说集《吾乡之魂》《独白》《红颜》《黯魂》《往事追忆录》《星星的末裔》《百年荒芜系列之一:背过身的瞬间》,散文集《军旅札记》《迷路的诗》《Cafe Monday》《悲欢球场》《场边杨照》《新世纪散文家:杨照精选集》,文学评论集《文学的原像》《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战后文学散论》《梦与灰烬──战后文学散论二集》《为了诗》等。
1991年出版首部文化评论集《流离观点》,迄今共着有《异议笔记》《Taiwan Dreamer》等十余部,以及2009年最新重量级着作《理性的人》等。
以《暗巷迷夜》获《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年度十大好书、《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战后文学散论》获选《联合报.读书人版》年度好书。曾获联合报小说奖、赖和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洪醒夫小说奖、出版年度风云人物、吴鲁芹散文奖、文艺奖章「散文创作奖」等。
李维菁
台大农经系、台大新闻研究所毕。长期投入当代艺术观察与评论,着有《程式不当艺世代18》、《文物名家鑑藏》、当代艺术大系《商品.消费》等。
艺术家简介
蔡国强
●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艺术家。──The New York Times
●蔡国强之名无所不在,英语读者们,快学会怎么用中文念「蔡国强」!──《华尔街日报》
●全世界最有创意的一百位人物」(2009)──美国商业杂志Fast Company
●世界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人物──ArtReview(英国)
●香港佳士得艺术拍卖史上,当代华人作品最高成交金额
●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史上参观人数次高的展览:2008,蔡国强大型回顾展《我想要相信》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86年底赴日留学,进入国立筑波大学综合艺术研究室。1995年移居纽约并成立蔡工作室至今。
曾获日本文化设计与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本尼斯(1995)、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1999)、美国欧柏特艺术(2001)、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最佳装置作品及个展(2005)、第七届广岛奖(2007)、第二十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9)等。
蔡国强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国际大展以及着名的艺术殿堂,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和现代美术馆、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的庞毕度当代艺术中心……等,主要火药草图及大型装置作品也为这些美术馆永久收藏;除了持续地成功实现多项规模宏大、跨越国界的艺术计划之外,也常将人类重要的庆典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当代艺术形式,如2008年北京奥运开闭幕式烟火演出等等。
蔡国强随时充满好奇心,热切进行跨领域的突破,曾与科学家、服装设计师、建筑师、作曲家、舞蹈家、电影导演等各行各业顶尖人士合作。他的艺术表现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当代最为前卫性的艺术范围,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此外,蔡国强还是个别具创意的策展人,如策划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首届中国国家馆;更与其他重要国际级艺术家们合作,关注儿童和社会当代艺术教育,在世界各地实现一系列建立当代美术馆(MoCA,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计划。
和台湾人同样讲闽南语、拜妈祖的蔡国强,自认「和台湾的缘很深」。1998年首度来台举办《胡思乱想》个展后,又持续以《金飞弹》《广告城》《不破不立》《九二一的烙印》《风.影》等计画和作品,与台湾社会及文化艺术界对话。2009年,即将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大型回顾展《蔡国强 泡美术馆》,并创作《海崃》等三件新作。
初翻《我是这样想的 蔡国强》,我以为会是一本干燥而学术的艺术理论著作,但很快,这种预设就被打破了。书页间流淌的,是一种生命力的旺盛,一种思考的鲜活。蔡国强先生用一种极为直观、极为个人化的语言,分享了他对艺术、对生命、对宇宙的种种感悟。我被他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极限的挑战深深吸引。他并非在炫耀他的成就,而是在分享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寻找意义,不断地拓展边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拥抱,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告诉我,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那些无法预测的瞬间,来自于那些看似失控却又充满诗意的结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他的挣扎,他的喜悦,他的哲学,都如同潮水般涌来,让我一次次地被卷入其中,在思考的海洋里畅游。
评分我与《我是想这样 蔡国强》的相遇,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情感的共振。这本书没有预设任何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去描绘一个神话般的艺术家形象,它呈现的是一种极为个人化、极为坦诚的叙述,仿佛蔡国强先生在夜深人静时,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那些突如其来的想法,那些在工作室里默默发酵的冲动。我被书中那种不加修饰的真诚深深打动,他谈论创作的困惑,谈论灵感的来源,谈论他对材料的实验,甚至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观察,都如同珍珠一般,串联起他对艺术世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他在描述创作过程时,那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以及他对失败和意外的包容。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艺术往往并非来自于一蹴而就的完美,而是源于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跌倒、再不断地站起来的坚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他如何从一个懵懂的求索者,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但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纯粹和对艺术的执着。
评分《我是这样想的 蔡国强》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思考”这件事本身。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创作技巧的书,或者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但事实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份蔡国强先生的“思维地图”,描绘了他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提炼灵感、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我发现,他的思考方式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跳跃和联想,他善于从最微小的细节中捕捉到宏大的主题,又能在最宏大的叙事中找到人性的温度。书中那些关于他对材料的独到见解,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脑海中会闪现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然后突然明白,原来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瞬间,也可能蕴含着艺术的种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将他的全部生命体验,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他的价值观,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评分《我是这样想的 蔡国强》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导手册,而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个艺术家充满探索的内心世界。我喜欢他叙述中的那种不拘一格,那种随时随地迸发的灵感火花。他没有刻意去包装他的思考,而是坦率地展示了创作过程中的那些曲折和顿悟。我被他描述的那些关于材料的实验,关于创作的冲动,关于对社会的反思深深打动。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感知,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困惑,然后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它们。他对于“无为”和“有为”的辩证思考,对于“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都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他如何用他的作品,与世界进行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对话。
评分这本《我是这样想的 蔡国强》仿佛是一场意料之外的邂逅,让我沉浸在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之中。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直白的坦诚,仿佛蔡国强先生正坐在我对面,将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娓娓道来。阅读的进程就像是在剥洋葱,一层层地揭开艺术家思考的肌理,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力量,又带着些许哲思的韵味。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试图理解他如何将那些瞬间的灵感,那些对世界、对艺术、对生命的独特感知,转化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艺术家自述,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关于创造力、关于存在、关于一切未知和可能性的探索。我尤其着迷于他对火药这一媒介的运用,那种将刹那的爆发与永恒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野心,以及他在这种极端又脆弱的材料中寻找到的诗意和哲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短暂中捕捉永恒,他的思考方式,他的创作轨迹,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触及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