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萨依德在去世前仍然念兹在兹、与日本文坛巨擘大江健三郎英雄所见略同的最后代表作。
人不免要老、要离世,即使怀抱深刻的伟大艺术家亦不免此一命运。
然而,面对此一无法违抗的命运,人生渐次接近终点,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将产生什么样的转向?
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人生渐近尾声之际,他们的作品如何生出一种新的语法,这个新语法,萨依德称之为「晚期风格」。
人生的晚期阶段,肉体颓圮崩坏,准备开始面对最终之境。岁月与疾厄如何作用在人的身上,特别是如何作用在一名艺术家身上,死亡对于他们的生命又将提出什么形式的叩问,这就是这本书讨论的焦点。
萨依德认为莎士比亚与威尔第的晚年作品呈现了一种祥和与睿智的气味。但他在《论晚期风格》这本书中考察了贝多芬、汤玛斯.曼、理查.史特劳斯、惹内和莫扎特的晚年作品,指出他们的特质迥异于那种超脱世俗的静穆。
他们的晚期风格,不仅不是和谐与解决,而是冥顽与难解,更是未解决的矛盾,在他们的晚年作品中并非表现得成熟与圆融,反而表现得更孤僻,更不守常规,展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一种刻意不具建设性的、逆行的创造。
直至萨依德去世前,他都还处于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也是萨依德在撒手人寰前念兹在兹的一本着作。
本书是萨依德在其人生最终阶段最重要的学术与生命关怀,这位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勾勒了一条全然不合世俗的晚期风格论述。
与萨依德同于一九三五年出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说,萨依德晚年思考的这项主题,他在自己未察觉的状态下就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而将其解读出来的,则是艾德华.萨依德!
作者简介
艾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1935-2003)
当代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出生于耶路撒冷,而后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与美式教育,在一九五○年代赴美国求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自一九六三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萨依德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曾与音乐家丹尼尔.巴伦波因展开对谈,对谈内容出版成书《并行与弔诡:当知识分子遇上音乐家》(麦田),另着有乐评集《音乐的极境:萨依德音乐评论集》(太阳社)。
萨依德长期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成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以及知识份子介入公共领域的典范。他在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认识萨伊德》一书(麦田)对其在文学、政治与文化领域的连结,提供了一个完整、概观的入门介绍。
他的代表着作包括:《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乡关何处》、《遮蔽的伊斯兰》、《文化与抵抗》、《世界.文本.批评者》(以上立绪出版)、《知识分子论》、《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依德访谈集》(以上麦田出版)、《佛洛伊德与非欧裔》(行人)、《开始:意图与方法》、《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音乐的阐发》等。
译者简介
彭淮栋
1953年生,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现任报社编译。译有:安贝托.艾可《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以撒.柏林《俄国思想家》、《现实意义》,萨伊德《乡关何处》、《音乐的极境:萨依德音乐评论集》,华勒斯坦《自由主义之后》,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阿多诺《贝多芬: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等书。
我最近在读《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这本书真的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臻于完美的线性过程,所以对于一些艺术家晚期作品中出现的“怪异”或者“不和谐”的元素,总是感到难以理解,甚至觉得那是他们创作力下降的表现。然而,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晚期风格”。作者巧妙地将音乐和文学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艺术领域联系起来,通过对诸如巴赫、莫扎特、斯特拉文斯基、卡夫卡、托马斯·曼等大师的晚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反常合道”的现象。这种“反常”,并非是对艺术规律的破坏,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符合”——它符合艺术家在人生暮年,对生命、时间、死亡等终极问题的深刻体悟,也符合他们挣脱技艺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内在需求。书中对这些“反常”手法的解读,比如音乐中的结构模糊、节奏自由,文学中的叙事碎片化、象征意义的叠加,都让我茅塞顿开。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艺术作品,在书的引导下,都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和动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的分析,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和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辨,它让我对“成熟”和“衰退”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艺术灵魂,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它像一束 X 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艺术品鉴的盲区。平日里,我总习惯于用一种线性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认为他们的作品应该越来越精炼,越来越成熟。然而,《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思维定势。书中对一些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比如音乐中的复调的复杂化、节奏的自由化,以及文学中叙事视角的模糊、时间顺序的打乱,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反常”的艺术手法,与艺术家个体的人生阅历、生命感悟相结合,揭示出这并非是走向衰败,而是生命进入另一个阶段后,对世界和艺术理解的深刻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遗忘”和“记忆”在晚期风格中的作用的讨论印象深刻。艺术家在晚期,似乎不再执着于事无巨细的描绘,而是选择性地“遗忘”那些表象的细节,将更纯粹、更本质的情感和思考提炼出来,以一种更为直接、甚至有时是粗糙的方式表达。这种“粗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终极奥秘的逼近,是一种对形式本身的超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表面的圆润光滑,而在于它能否触及人类灵魂深处那些最隐秘、最普遍的体验。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我对“晚期风格”这个概念,总有一种莫名的畏惧,觉得它往往伴随着技艺的衰退和艺术生命力的减弱。《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艺术理论分析,结果却发现,它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作者并非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选取了音乐和文学中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晚期”大师,如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后期创作,等等,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反常”艺术手法的分析所吸引。那些看似破碎、不成体系的音乐片段,那些充满哲学思辨、颠覆传统叙事结构的文学文本,在作者的引导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晚期风格”,并非是艺术的终结,而是艺术家在生命的长河中,对艺术本体进行的一次次深刻反思和革新。它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回应,一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一种对艺术自由边界的拓展。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同行,在艺术的星空中,发现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异常璀璨的星辰。
评分这本《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让我彻底颠覆了对艺术“成熟”与“衰退”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艺术家的晚期风格,往往是他们达到巅峰后,力量衰竭、灵感枯竭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衰退”。但这本书,通过对海顿、贝多芬、马勒、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师作品的深度剖析,却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图景。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晚期风格定义为“退步”,而是揭示了一种“反常合道”的特质——即看似偏离了早期或中期的创作轨迹,甚至显得古怪、不合常规,但最终却通往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这种“反常”,恰恰是艺术家在生命晚期,摆脱了技艺束缚,抵达了精神自由后的必然选择。它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完美,而是更加纯粹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将时间、记忆、死亡等宏大命题,以一种更加抽象、凝练,甚至破碎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看似“不协调”的和弦、破碎的句子、跳跃的叙事所震撼,随后又在作者的引导下,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和情感力量。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却又无比 rewarding 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从“技”的层面,升华到了“道”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与我进行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那些在艺术生涯后期,创作出与早期风格迥异,甚至显得有些“晦涩”的作品的艺术家们感到好奇。我曾试图去理解,为什么有些大师的晚期作品,会突然变得那么“不讨喜”,那么难以接近。而《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变化”归结为艺术家“江郎才尽”或者“老糊涂”,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哲学和社会动因。书中对于“反常合道”这一概念的阐释,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对艺术规律的违背,而是对艺术规律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那些看似出格、不合拍的音符,那些似乎支离破碎的叙述,在作者的解读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不断浮现出某些熟悉的艺术作品,然后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匆匆略过,甚至因为“不理解”而放弃的艺术品,重新去倾听、去感受、去思考。这是一种极具启迪性的阅读,它让我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