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以來的中國當代錶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的發展軌跡,對於藝術傢們用身體語言來錶達思想的做法,最常用的術語叫「行為藝術」。
目的是深入研究藝術傢們的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中所起的具體作用。探討身體與場域的關係,展示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過程,比較相類似的行為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身體語言,主要涉及肖魯、吳山專、舒陽、潘星磊、宋永平、艾未未、張洹、楊誌超、硃發東、李暐、蒼鑫、高氏兄弟、展望、何雲昌、李海兵、羅子丹、孔永謙、林一林、王衛、宋鼕、邱誌傑、尹秀珍、王晉、楊曦、鄭連傑、王楚禹、劉瑾、肖雄、琴嘎、劉韡、石青、張慧、烏爾善及聯閤現場的作品。
本書焦點是探討中國行為藝術傢的角色與身體之間的衝突,這是個人的,也是社會文化的,甚或是政治的,可見藝術傢用身體來錶達思想的形式,已與中國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形式一起發展提升,展示瞭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曆程。
作者簡介
霍少霞
1998年 香港大學文學士
2002年 香港大學哲學碩士
2008年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範疇是中國當代藝術。
2002年 ~ 2004年 擔任香港藝術資料庫項目統籌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史科兼職導師
2007年 齣版《星星藝術傢: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1979─2000)》(颱北:藝術傢齣版社)
2009年 擔任香港大學藝術係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兼職講師
2010年 擔任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藝術講師
第一章 中國行為藝術概覽
觀賞和詮釋行為藝術的侷限性
行為藝術的特色
藝術傢對自己的身體在行為藝術展示過程中的感知
中國對「行為藝術」的定義
自1990年起中國行為藝術的傳播和反應
有關中國行為藝術的最新文獻資料
中國行為藝術中運用裸體的曆史
有關中國行為藝術的研究問題
肖魯的作品〈槍擊〉(1989年)
研究方法
有關本書章節的內容概要
第二章 中國行為藝術中的身體和場域
【例1】宋永平:對展覽製度的批判
【例2】張洹和楊誌超:提齣社會文化問題
【例3】硃發東、李暐、蒼鑫、高氏兄弟:巧用場域和觀眾
【例4】王晉和何雲昌:具有特殊含意的場域
【例5】展望:提齣社會轉變問題
【例6】林一林和王衛:以移動磚塊隱喻社會變遷
【例7】羅子丹和孔永謙:提齣社會文化問題
【例8】李海兵:提齣政治問題
【例9】尹秀珍和王晉:用水做媒介
【例10】宋鼕和邱誌傑:利用重覆的身體動作
【例11】楊曦和鄭連傑:把天安門廣場當作紀念場域
【例12】王楚禹、楊誌超和劉瑾:在藝術節中以暴力作為錶達手法
【例13】肖雄、王晉、邱誌傑和琴嘎:關於長徵的作品
【例14】「後感性:報應」和「亂倫」:探索新的展覽形式
結語
第三章 總結
研究成果和貢獻:身體與展示場域的關係
如何將行為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定位
中國當代藝術裏的身體問題
藝術史和理論的密切關係
概覽
1976年,隨著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對藝術的嚴厲審查和對意識形態的控製都放鬆瞭。與國際藝術界隔絕十年後,蜂擁而至的西方藝術概念攪動著中國藝術界,行為藝術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中始,「行為藝術」、「行動」、「行動藝術」、「行動展現」、「藝術行動」、「錶演藝術」、「身體藝術」等術語一起齣現,說明對這種身體展示形式的定義並不穩定。然而,這些不穩定的術語,都把重點強調在行為展示的過程和藝術傢的自身體驗上。與此同時,還引發齣涉及觀眾身體角色的爭議。本書還討論作為錶達和體驗媒介的藝術傢身體的感知方式。通過對行為藝術作品及其背景的研究,嘗試給行為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定位。
過去二十年間,行為藝術的背景已經發展,本書大緻勾勒齣幾個行為藝術的發展階段和藝術傢的圈子,主要有北京的藝術圈,以及在杭州、上海、成都、廣州、武漢、蘭州等地的藝術傢團體。同時還研究身體在中國當代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並著重討論身體在行為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研究身體與展示場域之間的關係,以及強調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重要性。
在繪畫、雕塑、攝影、影視錄像等中國當代藝術中,身體一直是一個重要論題。一些裝置藝術和錶演藝術的錶達形式跟行為藝術中的特定時空,以及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相似。當與其他藝術形式比較時,究竟身體在行為藝術中的作用有多重要呢?首先,行為藝術不像其他藝術形式有一個嚴格的劇本,雖有藝術傢聲稱會事先測試一下道具或設施的效果,但在實地創作之前很難做排練。當行為展示進行時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事,導緻即興的臨場發揮,這與其他藝術形式有所區彆;其二,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既倚賴於場域又受限於場域,身體和場域共同構成傳達信息的因素,藝術傢的身體吸引並激起觀眾對所傳達信息的反思,身體語言述說得越清楚,行為展示過程所傳達的信息就越有效。
本書研究焦點是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史上的作用。行為展示時,身體在真實的時空中行動,這個經曆就成為一件藝術作品,藝術不僅僅是一個最終成品,而是一連串身體錶達經驗,這在80年代的中國仍是一個新的概念。藝術傢的身體所經曆的整個創作過程,沒有人能分享他或她在創作過程的相同感受,也許正是這種身體的獨自經驗吸引中國當代藝術傢對行為藝術創作著迷,讓身體親自去體驗是行為藝術的焦點和目的之一,筆者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中國行為藝術中處理身體的方式理論化。第二個研究問題是,在不同時期他們在行為藝術裏處理身體的方法有何不同。作為一個20和21世紀的流行題目,如何將中國行為藝術裏的身體作用和攝影、錄像、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裏的身體作用加以區分,這是本書探討的第三個問題。
本書不用傅柯(Foucault)以身體為權力載體的分析理論為框架,反而從相反方嚮齣發,對每個藝術作品裏藝術傢的身體特徵,以及觀眾的身體都做仔細研究,並將相似的身體語言或者相似的主題進行比較,重構齣一幅新的有關中國行為藝術在過去二十年間如何發展的畫麵。並討論有關身體作用的特彆問題,嘗試去確定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身體在中國行為藝術中所起的作用。探討身體在相關場域展示行為作品時所起的作用。在展示過程中,身體受場域限製也在考慮之列,身體被當作與當局討價還價的工具或武器將與其他次文化現象一起討論。(本文為摘錄)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力量感,暗紅色的背景上,一個模糊的、似乎在奔跑的身影,既讓人聯想到某種原始的衝動,又透露齣一種不確定的邊緣感。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覺得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次深入探索,可能要觸及一些不易被公眾理解的領域。作者的筆觸想必是犀利而敏銳的,能夠洞察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驅動力。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描繪那些藝術傢們在創作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身體去挑戰和定義“場域”的邊界。那些作品,我雖然還未讀到,但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們所蘊含的張力,它們是否是對社會規範的直接反擊?還是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行為藝術本身,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接納那些超越常規的錶達方式,如何在一個日益同質化的世界裏,為那些獨特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聲音找到共鳴。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與那些勇敢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评分對於一本關於“行為藝術”的書,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捕捉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現場感”和“不確定性”。行為藝術往往是過程性的,它的生命力在於發生的那一刻,而這本書的題目《中國行為藝術:身體與場域》,似乎暗示著它能夠將這種短暫而又充滿力量的時刻,通過文字的方式重新喚醒。我希望作者能夠生動地描繪齣那些錶演者的身體狀態,他們是如何運用肢體、聲音,甚至是呼吸,去與周遭的環境産生互動。這種互動,我理解為是一種“場域”的激活,藝術傢將自己置於一個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身體的在場,打破日常的慣性,引發觀看者的思考。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那些具有爭議性或開創性作品的深入分析,解釋它們為何會引發如此兩極分化的反應,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復雜的社會關係中,完成瞭藝術的錶達。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對中國當代藝術獨特實踐的追溯和梳理。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瞭一些關於身體與空間互動的哲學討論,比如身體的在場性,以及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和行為。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從一種更具理論深度的角度切入,去探討行為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身體哲學。這裏的“身體”可能不僅僅是指生理上的肉體,更是一種象徵,一種承載意義的媒介。而“場域”則可能涵蓋瞭物理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甚至心理空間。書中的案例分析,如果能深入剖析藝術傢如何利用身體的特質,在特定的“場域”中製造意義的碰撞和張力,那將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對那些標誌性的作品進行細緻的解讀,解釋它們在當時的曆史語境下為何能夠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挑戰瞭當時既有的觀看方式和價值體係。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在公共空間或私密空間中進行的、轉瞬即逝卻又意味深長的藝術實踐。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行為藝術:身體與場域》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它將是一次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挖掘。我始終認為,行為藝術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對“當下”的強調,以及藝術傢將自身完全投入到創作過程中的那種勇氣。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藝術傢們的心靈世界,去理解他們在創作時的動機、睏境和對身體的認知。這裏的“身體”或許不僅僅是藝術傢的肉體,更是他們情感、思想和意誌的載體。而“場域”,則可能涵蓋瞭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甚至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空間。這本書,我想它將不是簡單的作品羅列,而是對這些作品背後復雜的社會、文化和個人層麵的審視。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去呈現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曆程,並揭示其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當我看到“身體”和“場域”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時,我的腦海中浮現齣很多關於權力、邊界以及個體如何抵抗被規訓的畫麵。我推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藝術傢如何通過身體的介入,去挑戰和解構那些由權力構建的“場域”。這些“場域”可能是社會規範、意識形態、性彆角色,甚至是曆史敘事。藝術傢們運用身體作為工具,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進行一場場“去中心化”的行動,以此來質疑和重塑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中國行為藝術獨特的美學特徵,以及它在中國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的發展脈絡。這本書的意義,可能不僅僅在於梳理藝術史,更在於它能夠提供一種理解當下中國社會復雜性與個體能動性的獨特視角,通過身體的語言,去解讀那些不易言說的現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