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物.语」四个字分开的书名,代表的是一个关于台湾与土地历史、博物馆与博物、物件与意义、言说与知识的故事。本书时间铺陈横跨荷兰时代到清末,空间佈局广达半个地球,连结日本、亚洲与荷兰的历史。叙事由「大员鸟瞰图」台博摹本的来历为始,直到牡丹社事件为止。
透过「物件」指认「博物馆」尘封「意义」的残余,如剥洋葱,一层层深掘与剥示蕴藏于时代背后的转型图像,从容揭示原本隐晦地流佈于历史底层的「时代精神」。随意的叙事路径捡拾拼凑有关「台湾」早期历史与「博物」知识的片段,再现一条重新认识台湾史,既趣味又新奇的小径。一连串起,作者带我们目睹了不断经历启蒙与蜕变的「台湾故事」。
序 言 逡巡,在博物馆的空间与时间
第一章 荷兰人的「开台」 8
一 地图的机密 10
二 西班牙人的来路 14
三 荷兰人的双子城 20
四 VOC与福尔摩沙 28
第二章 异质时空的相遇 34
一 地图的诱惑 36
二 外科医师 44
三 新港文书 48
四 权力的表征 57
第三章 国姓爷的世界 62
一 图像与历史 64
二 海寇与英雄 67
三 帝国朝贡圈外 70
四 「国性爷合战」 76
五 汉布鲁克英雄史诗 79
第四章 明治日本的出草 82
一 集体合照之谜 84
二 武士的最后出路 87
三 战争图像与物件想像 97
第五章 牡丹少女事件簿 106
一 1874年写真的出土 108
二 少女的命运 111
三 东京日日 114
四 另一种文化战争 117
第六章 本草与博物 124
一 「山猫皮骨」
二 栗田万次郎蕃地行 132
三 「台湾蕃地草木压叶」 136
四 代结语 141
附註 146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台.博.物.语”,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复古的质感,让人联想到泛黄的书页和尘封的旧物。“台博馆藏”则直接点明了内容的来源,让我对资料的可靠性有了初步的信心。而“早期台湾现代性记忆”这个副标题,则激起了我对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变迁的浓厚兴趣。现代性,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概念,在早期台湾的土壤上,它究竟是怎样生根发芽、又如何生长出独特的样貌?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还是本土文化的孕育?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物件的解读,来展现当时人们在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甚至是审美情趣上的变化?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现代性”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也许书中会有一段关于某个早期博物馆建设的记述,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化保存与传承的初步意识;又或者是一篇关于早期引进的某种科技产品如何改变人们生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现代性渗透的痕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不仅看到宏观的历史进程,也能感受到微观个体的情感与挣扎。
评分当我看到“台.博.物.语:台博馆藏早期台湾现代性记忆”这个书名时,立刻被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所吸引。其中,“台.博.物.语”这个组合,让我联想到的是一段段充满故事的物件,它们都来自“台博”——我猜测是台湾博物馆。而“早期台湾现代性记忆”,则指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核心内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社会是如何孕育和发展出“现代性”的。这种现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城市的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书中是否会通过对馆藏文物的细致呈现,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轮廓?我设想,每一件被提及的“物”,都不仅仅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时代的印记。例如,也许书中会讲述一件早期引进的机械设备,它如何改变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结构。又或者是一幅描绘早期街景的画作,它如何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初步显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以物证史”的视角,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去感受和理解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历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台.博.物.语”,巧妙地组合了地点、机构、元素和叙事,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探索感。我猜想,“台博”很可能指的是台湾博物馆,而“物”则是构成我们记忆的实体载体。这本书似乎是将历史的碎片,通过博物馆的馆藏,转化为一个个动人的“物语”。“早期台湾现代性记忆”这个副标题,则进一步明确了其核心主题。我好奇的是,在那个被视为“早期”的年代,台湾是如何经历“现代性”的洗礼的?这种现代性是舶来品,还是本土孕育的结果?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关于当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或是文化艺术上的革新?我设想,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可能围绕着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展开,通过对这件文物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来揭示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例如,一件早期引进的照相机,可能不仅仅是一件摄影器材,更是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载体。一本旧杂志,可能承载着当时的思潮涌动和文化传播的痕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导览员,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用“物”的视角,重新认识那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早期台湾。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台.博.物.语”这个颇具匠心的前缀,给人的感觉非常独特,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事物”的深度对话,而“台博”这个缩写,无疑将对话的地点锁定在了台湾的博物馆。紧随其后的“早期台湾现代性记忆”则更清晰地勾勒出本书的议题——关注早期台湾社会如何拥抱或应对“现代性”,并将其转化为一段段可供回溯的“记忆”。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历史节点,台湾的“现代性”究竟是怎样一种样貌?它是在哪些领域率先显现?是技术、制度、还是文化?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对博物馆收藏品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来展现这些“现代性”的痕迹?我设想,或许书中会有一章讲述早期台湾引进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又或者,是对一件早期西式家具的解读,它如何象征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品味的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别具一格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能够从那些触手可及的“物”中,感受早期台湾社会在迈向现代过程中所经历的细微而深刻的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台.博.物.语”,这几个字似乎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人联想到在某个地方,或许是一个博物馆,正在讲述着关于“事物”的故事。而“台博馆藏早期台湾现代性记忆”则更具体地指向了内容,让我对这本书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现代性”在早期台湾的语境下是如何被解读和呈现的。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思想?是社会结构的转变?还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很可能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台湾近代发展历程的窗户,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巨变。我设想书中会引用大量的珍贵史料,可能包括当时的文献、照片、甚至是实物模型,通过这些“物”来串联起那些鲜活的“记忆”。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可能略显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它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是否会被细腻地描绘出来?早期台湾的“现代性”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现代”有何异同?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