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有声书2CD)

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有声书2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更
  • 艺术史
  • 绘画
  • 蒋勋
  • 异乡
  • 流浪
  • 印象派
  • 后印象派
  • 文化
  • 艺术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时候,他在秘鲁。青少年时期,他在巴黎。之后逃离家庭,他在海上当船员、到印度服兵役。六年后回到巴黎,摇身一变为高薪的股票经纪人:买豪宅,组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在人生最颠峰的黄金时刻,他抛妻弃子,远渡重洋,开始流浪!从此把异乡当故乡,脱掉文明外衣,追寻最原始的生活,他宁愿当个浪子,却是艺术史上争议最多、也最伟大的浪子。是什么因素,造就高更传奇的一生?

  是血液的传承?还是原始的唿唤?高更如何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却又同时在人类学史上贡献出他精彩的一生?

作者简介

蒋勋

  福建长乐人。一九四七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东吴大学,并曾为中山大学、政治大学、东华大学驻校艺术家,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系主任七年。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并与趋势教育基金会执行长陈怡蓁共同主持中广<艺文 Fun 轻松>节目。现专事写作绘画、艺术美学研究推广。举办个展、联展二十余场,着作有诗集、散文、小说、艺术史、美学专论、画册、有声书等数十种,作品多次获奖。近年在美学教育推广方面,更推展向两岸四地,散播无数美学种子,用佈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徜徉在艺术的旷野: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与人生(精选画册及评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自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至二十世纪初,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大师的杰作。我们不聚焦于单一艺术家的生平轨迹,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探讨这些伟大作品在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下所蕴含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以及美学革命。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经典”是如何被塑造,以及这些“经典”如何持续地与我们对话。 第一部分:理性与秩序的颂歌——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的回响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在结构、透视、人体解剖以及神学叙事上达到巅峰的艺术探索。我们细致分析了达·芬奇解构自然与人体的科学精神,并非简单罗列其画作,而是深入剖析其手稿中蕴含的数学逻辑如何反哺到绘画的严谨性中。例如,通过对《最后的晚餐》中空间透视的精确测量,我们探讨了文艺复兴早期对“完美比例”的执着追求,以及这种追求背后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肯定——即将人置于宇宙的中心,而非仅仅是宗教的附庸。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巴洛克早期,特别是卡拉瓦乔的革命性光影运用。我们不将“明暗对比法”视为一种单纯的绘画技巧,而是将其置于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寻求情感共鸣的时代需求中。卡拉瓦乔的“戏剧性瞬间”是如何通过强烈的对比,瞬间抓住观者的灵魂,使得圣经故事不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血肉的现实?这种对真实性和情感冲击力的追求,如何为后来的浪漫主义埋下伏笔? 此外,本章还将涉及对学院派黄金标准的探讨。那些在沙龙中备受推崇的画家,他们如何恪守古典主义的规范——清晰的轮廓、平衡的构图和崇高的主题。这些规范不仅是美学上的,更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一种视觉体现。我们探讨了古典美学在法国大革命后期的权力重塑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试图以永恒的理想来对抗动荡的现实。 第二部分:情感的奔涌与边界的消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张力 艺术史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第二部分的核心在于理解艺术家如何从对“理性”的绝对服从转向对“个体经验”和“自然伟力”的讴歌。 浪漫主义部分,我们将重点考察德拉克洛瓦与戈雅的作品。我们分析了“崇高感”(The Sublime)这一美学概念如何在他们的画笔下得以呈现。那不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面对雷霆万钧的自然或历史悲剧时,人类情感的极度膨胀与自我迷失。戈雅晚期的“黑色绘画”系列,是纯粹的、未经驯化的恐惧与非理性力量的爆发,它挑战了一切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秩序与光明,预示着现代性深层的焦虑。 现实主义的兴起,则是一场对艺术主题的彻底“去神圣化”。库尔贝高呼“我画我能看见的”,这不仅仅是技法的转变,更是艺术价值取向的颠覆。我们详细解读了《采石工人》这类作品,探讨了它如何挑战了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将无名劳动者提升到与神祇和英雄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背后,是工业革命带来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写照。本部分将对比浪漫主义的激情外放与现实主义的冷静克制,探讨两者在关注人类命运这一共同点上的不同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视觉的革命与现代性的觉醒——印象派之后的光影探索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感知领域——现代艺术的黎明。我们不再关注叙事或道德教化,而是关注“观看”本身的行为。 印象派的出现,是对工作室的告别和对瞬时光线的捕捉。我们不仅仅描述莫奈笔下的色彩斑斓,而是分析他们如何利用光学理论(尽管可能是无意识地),打破了传统油画媒介的厚重感。这种对“客观”瞬间的捕捉,实则是对艺术家主观感知权力的确立。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后印象派画家们如何回应印象派的局限性。塞尚对几何形体的回归,是对画面结构稳定性的执着,他如何尝试在短暂的光影背后寻找永恒的结构支撑?梵高对色彩的“情感化”使用,是如何超越了对自然色彩的模仿,而将其变成了一种内心的呐喊?我们细致辨析了这些画家如何为立体主义、野兽派等后续流派搭建了理论和视觉基础。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初的边缘地带。那些开始质疑“再现”这一艺术核心任务的先驱们。他们如何通过对线条、色彩和形状的自由处理,开始建立一种完全依赖于画布本身的内在逻辑?这部分是对艺术本体论的一次深刻反思,标志着艺术正式脱离了对外部世界的严格模仿,进入了纯粹的视觉语言探索阶段。 阅读价值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超越传统艺术史教科书的阅读体验。它不教授如何辨认某位画家的签名笔触,而是提供一套理解艺术作品与其时代、与其哲学根源建立联系的思维工具。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和主题的交叉分析,读者将能够以更丰富、更有层次感的视角,去欣赏那些穿越时空的伟大作品,理解艺术史如何一步步导向我们今天的视觉文化。这是一次关于人类观察世界方式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Disc01 原始的唿唤
1-1.高更7’19”
1-2.外祖母的群众运动7’13”
1-3.正义凛然的父亲7’08”
1-4.童年的记忆7’11”
1-5.青少年的叛逆7’09”
1-6.微笑的生命选择7’13”
1-7.寻找心灵的故乡7’14”
1-8.回到巴黎的生活7’12”
1-9走向艺术7’02”

Disc02 异乡.流浪
2-1.追寻孤独与流浪7’20”
2-2.两难的选择6’59”
2-3.阿凡桥7’25”
2-4.手工艺与异文化7’13”
2-5.佈道后的幻象7’20”
2-6.两个生命的撞击7’02”
2-7用色彩歌颂原始大地7’22”
2-8.亡灵窥探7’24”
2-9.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7’19”

总长度:2小时10分01秒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有幸入手了蒋勋老师关于高更的有声书,光是这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单听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着塔希提的岸边,闻到南国异域的芬芳,也仿佛能窥见一位不羁灵魂在画布上挥洒色彩的背影。蒋勋老师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力量,他能够将抽象的艺术理念,化为触手可及的情感体验,让我这个对艺术史并不算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走近大师,理解他的内心世界。更何况,这还是有声书,这意味着我可以在通勤的路上,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在夜晚宁静的睡前,让蒋勋老师的声音伴随我,一同走进高更那色彩斑斓、充满传奇的一生。我期待着,在这两张CD的旅程中,能够跟随蒋勋老师的脚步,去感受高更如何从一个金融家,毅然决然地走向绘画的殿堂,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喧嚣中,寻找他内心深处那片最原始、最纯粹的色彩。他笔下的塔希提,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东方哲学与西方美学的碰撞?而“流浪”二字,又承载着他怎样的生命况味与艺术追求?这些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评分

拿到《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这套有声书,我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远方的礼物。蒋勋老师的学识和文采,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他的解读,总有一种温和而深刻的力量,能够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艺术的世界。而高更,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画家,他的人生选择本身就极具冲击力,从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艺术家,这种转变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书名中的“异乡”和“流浪”,更是直击我对于高更艺术生涯最感兴趣的部分。他为何要去塔希提?那片土地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他如此着迷,甚至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我非常期待蒋勋老师能够为我揭开高更的神秘面纱,让我理解那些浓烈色彩背后的情感,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符号所承载的意义。我相信,通过这套有声书,我将不仅仅是聆听高更的故事,更是走进他那颗不羁的灵魂,理解他对生命、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

评分

这套《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有声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对高更的画作一直心存向往,但又苦于无法深入了解其背后故事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蒋勋老师的名字,早已是我心中“有品质”的代名词,他的解读总能点亮我对艺术的认知。这套书的标题“高更.异乡.流浪”,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在异乡追逐梦想的艺术家,一个在画布上挥洒生命色彩的灵魂。我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蒋勋老师是如何解读高更为何选择离开繁华的欧洲,深入那个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他笔下的塔希提,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高更倾注如此多的热情与心血;而“流浪”,又是否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还是他灵魂深处一种永恒的探索? 我相信,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述,我不仅能了解到高更的艺术成就,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在追寻艺术道路上的挣扎、喜悦、孤独与坚持。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欣赏,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由、关于内心渴望的深刻对话。

评分

收到《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这本书,内心真的是充满了期待。蒋勋老师的解读,我向来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晦涩的艺术理论,用最浅白、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这本书的标题,“高更.异乡.流浪”,本身就足够吸引人。高更,这位与梵高齐名的后印象派大师,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从股票经纪人的身份,到放下一切,追逐艺术的梦想,这其中的勇气和决心,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而“异乡”和“流浪”,更是点明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远赴塔希提,寻找他心中那片未经污染的纯净之地。我特别想知道,蒋勋老师是如何剖析高更作品中那些鲜艳的色彩,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符号,以及那些他笔下的人物,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生命力和哲学思考。我坚信,通过蒋勋老师的引导,我能够更深切地理解高更的艺术,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色彩和线条,而是去触及他内心深处对生命、对自然的追寻。

评分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而蒋勋老师,就是最擅长将这些画卷解读得淋漓尽致的叙述者。《高更.异乡.流浪:蒋勋谈高更》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史诗般的质感。高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叛逆与自由的气息,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关于“逃离”与“寻找”的传奇。从证券交易所的西装革履,到南国海岛的赤膊赤脚,这其中的跨度何其之大,也何其令人着迷。我尤其好奇,蒋勋老师会如何描绘高更在塔希提的经历?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色彩语言,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流浪”二字,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向往,高更的流浪,是身体的漂泊,更是精神的远征。我期待着,蒋勋老师能够带我一同走进高更那个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笔下那些粗犷而又热烈的情感,去理解他为何会选择用如此激进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