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错继《雍容似汝》后的瓷书力作
二十篇访古寻今、探祕审美的雅致瓷文
呈现文心、诗心与艺心,所铸成的瓷心一片
《瓷心一片》为张错继《雍容似汝》后另一力作,一片瓷心实是爱陶瓷者痴心一片。他学贯中西,博学强记,在文史领域创作与研究兼具,勤奋不辍,博览群书,遍访窑址;以诗人灵敏的抒情触觉、瑰丽的奇谲语法、严谨的学术态度,勾勒出视觉、物质文化中「赏物」、「研物」的美学内涵。
本书包含二十篇瓷文,从宋代青白瓷、唐三彩、花釉、克拉克瓷、明代珐华彩瓷到墨彩瓷,均以图文相衬,在历史与出土文物的远观近察中,呈示各朝代下的瓷色变化、形制之妙。熔文心、诗心、艺心于一炉,铸出瓷心一片。
作者简介
张错
原名张振翱,当代名诗人,客借惠阳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西语系学士,美国杨百翰大学英文系硕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东亚系系主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曾获台北《中国时报》文学奖(叙事诗首奖)、国家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着作四十余种,诗集即达十七种。近着有《雍容似汝》(艺术家,2008)。
序言
1青白如君.缜莹似玉──宋元青白瓷
2纯白追寻——德化白瓷
3唐代「长沙窑」与勿里洞岛沉船
4长沙有谣.如怨如慕——唐代「长沙窑」的彩绘艺术
5大唐三彩.丰满艳丽
6繁华落尽.素面相见——素三彩
7花釉绞胎.淋漓尽致
8千峰群山祕色青
9茶叶末、鳝鱼皮、蟹甲青
10克拉克瓷.青花异数
11五彩斗彩.华贵亮丽
12釉里红透半天
13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到霁红
14奶子军持.净水圣器
15如石之蓝.如翠之绿——明代珐华彩瓷
16珐瑯彩瓷.宫廷盛宴
17粉彩秀丽.国色天香
18广彩金碧.如锦遍地
19浅绛淡描.瓷上作画
20墨分五色.色不迷人——墨彩瓷的特色
21彩陶艺术.史前文明
【附录】Roxanna Brown(1946-2008):一个美国陶瓷学者哀婉曲折的故事
“瓷心一片:击壤以歌.埏埴为器”,光是这书名,就有一种触及灵魂的质感。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直白,而是如同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引人不断去探寻。 “瓷心一片”——这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纯粹、一种坚韧,一种在高温炙烤后依然保持其本真的美。它仿佛是匠人心中的一片净土,不染尘埃,只为心中的那份热爱而生。 “击壤以歌”——这又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泥土在指尖被揉捏、被塑形,伴随着哼唱,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创造,一种与大地最直接的连接,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劳动者的喜悦。 “埏埴为器”——这是最终的升华,将简单的泥土,通过精湛的技艺,化为一件件承载生活、记录历史、寄托情感的器物。它们可以是餐桌上的碗碟,也可以是陈列室里的艺术品,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等待着被讲述。 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温度的世界,去了解那些隐藏在陶瓷背后的故事。它可能不仅仅是对工艺的讲解,更是对人、对生活、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陶瓷风貌,无论是中国古老的青瓷、白瓷,还是异域的彩陶、琉璃,亦或是现代艺术家们的创新之作。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每一件器物都仿佛拥有生命,它们沉默着,却诉说着无尽的传奇。
评分《瓷心一片:击壤以歌.埏埴为器》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是一首关于创造与传承的诗。 “瓷心一片”,它描绘的是一种纯粹的心境,一种专注于艺术的情怀,如同陶瓷在烧制过程中,需要经历烈火的淬炼,才能显现出最本真的光华。而“击壤以歌”,则充满了动态的美感,想象一下,双手在泥土中翻滚,仿佛与大地对话,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哼唱,那是劳动者的喜悦,也是对生命力的赞颂。 “埏埴为器”,这是将抽象的意念转化为具象的形态,将普通的泥土,经过精心的雕琢、高温的焙烧,最终成为一件件拥有生命力的器物。这些器物,或用于日常的盛放,或用于艺术的观赏,它们承载着主人的情感,也诉说着制作者的故事。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陶瓷艺术的各个层面,不仅仅是技艺的介绍,更希望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例如,陶瓷的坚固与易碎,象征着人生的无常;陶瓷的温润与质朴,映射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梳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元明清的辉煌,再到近现代的创新?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陶瓷的知识,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生活、对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瓷心一片:击壤以歌.埏埴为器》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匠心。读到“瓷心一片”,我便联想到陶瓷那温润如玉的光泽,以及其中蕴含的古老工艺和情感。再看到“击壤以歌”,仿佛能听到泥土在手中被塑形时发出的低语,是劳动者的欢歌,也是对自然的赞美。而“埏埴为器”更是直指核心,那是将普通的泥土,经过匠人的巧手,幻化成承载生活、艺术乃至精神的器物。我常常在想,一件好的器物,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它一定也浸润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故事。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见证着主人的悲欢离合,也默默地诉说着自己的来历。这本书的标题,恰恰勾勒出了这样一种意境:从最朴素的材料出发,通过富有生命力的创作过程,最终诞生出具有灵魂的作品。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总是令人心生向往。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陶瓷风貌,以及那些在方寸之间凝聚了无数智慧和情感的匠人精神。或许,它还能带我们走进那些尘封的窑址,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古老技艺的传承与演变。
评分初拿到《瓷心一片:击壤以歌.埏埴为器》这本书,便被那独特的书名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许多直接点明主题的书籍,而是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又像一则神秘的预言,引人入胜。 “瓷心一片”,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温婉而坚韧的美感,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瓷器,外表细腻,内里却蕴藏着非凡的韧性。而“击壤以歌”,则让人联想到劳作的乐趣,泥土在指尖跳跃,伴随着歌声,化作一件件生动的艺术品。“埏埴为器”,更是点明了书籍的主旨,将朴实的泥土,塑造成承载生活、寄托情感的器皿。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陶瓷作品,它们或许是古朴的陶罐,或许是精美的青花瓷,又或许是现代艺术家大胆创新的雕塑。这些作品,无一不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积淀。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陶瓷制作工艺?能否看到那些失传已久的秘技?或者,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陶瓷的传奇故事,那些关于窑工、关于作品、关于收藏者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领略陶瓷艺术的魅力,感受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演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瓷心一片:击壤以歌.埏埴为器》这个书名,有一种自带的古典韵味和深沉的力量。 “瓷心一片”,我理解为一种纯粹而专注的心灵,就像经过反复烧炼、打磨的瓷器,内敛而坚韧,承载着制作者的情感与匠心。它也可能代表着一种不完美的、却依然珍贵的完整,像一片不经意间留下的瓷片,却蕴含着整个故事。 “击壤以歌”,这画面感太强了!是双手与泥土最亲密的接触,是劳动者在创作时的欢快歌唱,是泥土被赋予生命力的瞬间。它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创作态度,是把最平凡的物质,通过劳动和热情,变成不平凡的艺术。 “埏埴为器”,这是最终的艺术呈现,是泥土经过高温的洗礼,化为能够承载物质、精神和审美的器物。它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文化符号、历史见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工艺介绍,去探索陶瓷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或许,它会讲述不同时代陶瓷工匠的命运与传承,讲述那些在窑火中沉寂又重生的故事,讲述不同文化背景下,陶瓷所扮演的角色与意义。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每一次的捏、揉、烧,都蕴含着对生命最质朴的尊重和对美的最执着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