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的鸣放:从国家意识形态中出走

艺见的鸣放:从国家意识形态中出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意识形态
  • 艺术批评
  • 中国当代艺术
  • 文化政治
  • 社会思潮
  • 文化身份
  • 知识分子
  • 现代性
  • 转型期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32篇中国当代艺术省思
  综观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八五新潮、新文人画等风潮
  遍论黄永砯、周春芽、方力钧、曾梵志等当代中国艺术家
  贯穿近三十年来冲撞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思想再度涌入与社会内部急遽变迁,中国艺坛也相应地衍生出一波波新潮。从70年代末反叛文革教条的伤痕美术、寻根热、生活流,80年代中期全面借鑑现代主义风格样式的八五新潮,到80年代末因特殊政治事件导致知识分子心灵失落而改以戏谑、调侃姿态面对现实的玩世泼皮、政治波普,乃至进入90年代后不断出现、反讽集权国家文化与挑弄道德敏感神经的大众样板、艳俗艺术、伤害迷恋等。整整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可说是在不断冲撞国家意识形态的热血激昂和风雨飘摇中度过。

  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正是贯穿整个运动历程最重要的论述者。当新潮被保守势力压制、攻击时,他总是不计个人利害站在第一线以笔桿相挺;但当新潮渐为主流同化,甚至被商业异化时,他亦能清醒地保持冷眼旁观的距离。也唯有如此,才使得他多年来辛勤笔耕的文字,始终与官方及市场峙立相对,而成为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美术风潮最明晰也最锋锐的证言。

作者简介

栗宪庭

  1949年生于吉林,河北邯郸人。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经先后担任过《美术》、《中国美术报》、《艺术潮流》等重要艺术刊物编辑。1990年之后以独立策展人及评论家的身分活动至今。着有文集《重要的不是艺术》(中国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多年来,他参与策画过的展览分布海内外,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香港)、「毛走向波普」(澳洲雪梨等地)、「中国!」(德国波昂等地)、「大众样板」(北京)、「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天津)以及2000年震惊艺术界的「对伤害的迷恋」等,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与论述者之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栗宪庭与他的时代/倪再沁

辑一 策展与潮流
.我做为「中国现代艺术展」筹展人的自供状
.「后八九」艺术中的无聊感和消解意识-「玩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普」潮流分析
.政治波普-意识形态的即时性「消费」
.从国家意识形态中出走
.波普之后:艳俗话语与反讽模仿「大众样板」、「艳妆生活」展览题记
.对「农民式的暴发趣味」的仿讽-艳俗艺术语境述评续补
.「酚苯乙烯」策展手记
.「对伤害的迷恋」策展手记
.「念珠和笔触」策展手记-治疗、修性艺术,繁复、积简而繁或者极繁主义

辑二 现象与批评
.关于「星星」美展
.我们最需要对「文化价值体系」的自我反省和批判
.南线与北皴-新文人画两种风格的大致形成
.近年中国水墨画的「泼皮牛二」式幽默
.十年思潮中的「四川美院现象」
.泛行画:一个新的国家性展览模式-由「一九九一油画年展」延伸的批评
.美元冲击下的当代中国油画-从艺术市场热到广州双年展延伸的批评
.具象油画展与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观后
.艺术的「民族当代主义」-威尼斯双年展及旅欧断想
.中国当代艺术的几个背景
.近期中国当代艺术的摄影媒介热

辑三 创作与评介 
.蔑视、破坏艺术语言即黄永砅的艺术语言
.出入十年浪潮中的周春芽
.力量、悲剧与英雄主义-象征表现主义画家丁方方力钧创造的「光头泼皮」
.语言与技艺的界限-从品评毛焰作品延伸的观点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重建地域文化-设身处地看杨茂林艺术的意义
.才情画家序-刘炜、叶永青作品展及其借题发挥
.缩影式中国人的肖像-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张晓刚
.被禁锢的灵魂-隋建国作品序
.蔡锦、夏小万、宋永红与曾梵志作品评介
.一个扫地工的梦-冯国东作品展序
.王劲松是中国90年代以来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写实主义的探险-何多苓、毛焰作品展序

附录 栗宪庭在台湾/徐婉祯
编后记 沙地上的球体/安怀冰

图书序言

前言

栗宪庭与他的时代  倪再沁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台湾经济繁荣,带动了艺术市场的兴盛,不仅日据时期第一代老画家的作品炙手可热,许多当时的「新生代」也应势而起,成为市场追逐的标的。那个年代,画廊多,展览多,有质量的论述以及具生命力的创作自然也多。如果说90年代前期是台湾最美好的年代,那么,2000年至今,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无疑是世界艺坛最亮丽的宝地。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刘小东、岳敏君、曾梵志、祁志龙、刘炜、宋永红、王劲松、海波……,这些今天几乎耳熟能详的「明星」,在十多年以前,还很年轻且没没无闻时,几乎都是由于栗宪庭评论他们的创作,才得以脱颖而出。许多人说这些艺术家是「千里马」,而栗宪庭是「伯乐」,确实如此。

  不过,若大家把栗宪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贡献,完全锁定在他独具慧眼、点土成金的成就上,那就太小看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之父」的人物了。早在70年代末期开始,他即陆陆续续担任《美术》、《中国美术报》等刊物的编辑。他当年发表的〈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重要的不是艺术〉、〈现代迷信的沉痛教训〉、〈时代期待着大灵魂的生命激情〉等一篇篇掷地有声的论述,在那个政治环境仍然相对封闭而箝制的时空,无一不是针对国家集体意识形态的反省及批判,由此足见其勇气与胆识。

  80年代初期以降,一波波的美术潮流,诸如伤痕美术、寻根热、新文人画、八五新潮、玩世泼皮、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对伤害的迷恋……等,栗宪庭几乎是无役不与,他不但是风潮的整理归纳者,常常还更是「专有名词」的开创者。今天我们对中国当代前卫艺术三十年的认识,很多是透过他的论述轨迹来开展的。

  栗宪庭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做为「策展人」的身分。特别在90年代,他可说是中国本土艺术与世界沟通的最重要桥樑。在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敏锐的观察与论述能力,以及不向官方妥协的个性,所以当时仍相当「地下化」的前卫艺术群,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另外,也由于与栗宪庭同期的一些重要评论家,纷纷于1989年之后滞留海外,使得他几乎是一人担负起本土前卫运动的旗手角色。当年他所发掘的艺术家们,如今已在艺术史上显现出绝对的重要性。可以说,他的慧眼促成了艺术新潮的产生,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及策展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要成为一位时代的发声者并不容易,栗宪庭的发展颇不顺遂。他担任刊物编辑,屡次因为「思想问题」被革职,他策画的展览也多次被「查封」。他的境外活动也常因得不到批准而受阻。在现实境遇中,栗宪庭虽不如意,但却不改其志,仍然一往无悔地和同样受困的当代艺术家勇往直前。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可说是由许多的青春和风险换来,其中当以栗宪庭的身影最为突出。

  2004年后,大陆市场红红火火,在许多过去的「千里马」纷纷创下拍卖天价之际,「老伯乐」栗宪庭却淡出艺坛,不但策展少,甚至文章也很少发表。他蛰居于宋庄小堡村,家里依旧是高朋满座人来人往,但老栗已然看淡世事,颇有「归隐山林」的意味。唯一还让他挂心的是他规画的「艺术园区」。每次看到老栗为园区的琐事烦心,总觉得这样的人物管这样的小事很不相称,但老栗总是无奈的说:「我不做谁做呢?」显然,老栗早就已经不是也不想当什么教父。他想在都市边缘为艺术家们找一个安身立命的栖息地,为已经面临困境的宋庄艺术家聚落寻一个出路。他所作所为,就如同是旧社会的乡绅。

  把文章集结出版这事,老栗自己并不热衷,他已疏懒成性,但我却是念兹在兹,我们之间的事向来如此。1998年老栗第一次来台参加「全球华人策展人会议」就意兴阑珊。次年的「亚洲策展人会议」,他直接回绝了,就算我这个馆长也请不动他老人家。2002年他来东海大学客座教席也是好说歹说才应聘,2004年请他来担任「亚洲前卫文件展」策展人,后来也因没有意愿而借故推辞。对老栗来说,世事不过是名与利,看淡了就都不重要了。要为这种配合度较低的人出版着作,其困难度可想而知。

  《反叛的重量:重要的不是艺术》与《艺见的鸣放:从国家意识形态中出走》是栗宪庭首次在台湾出版的艺术文集。两本书所收录的内容,除了有许多读者已熟知的经典文章之外,更有不少未曾面世的新稿,这当然还是得谢谢老栗在百忙之中抽空供稿。此文集之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编辑安怀冰与陈静惠二年来投注了无数心血、物力和时间,当中的鱼雁往返,沟通校对,不仅繁琐而且疲累。没有一股对「栗老师」的尊敬,想必无法如此不计代价地为这本书奉献心力。

  最后,希望这两册艺术文集的出版,能让读者们体会中国当代艺术在荜路蓝缕期间所经历过的险阻与转折,同时也能照见栗宪庭与他的时代在交会时所放射出的光芒。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