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影像:制造差距与操作失真!
洪席耶被誉为当代美学重要的思想家,《影像的宿命》是影像美学─政治理论也是视觉艺术的当代经典论述。这本论文集包含〈影像的宿命〉(2002)、〈构句、影像、故事〉(2002)、〈文本中的绘画〉(1999、2002)、〈设计的表面〉(2002)与〈如果存在不可再现〉(2001)五篇文章,主要集中讨论影像、书写与思维之间无法切割的关系,这个关系对于洪席耶来说就是「美学」。
洪席耶在当代哲学界享誉盛名,其论述在国内学术界也被广泛引用,2009年11月,他曾应邀前来台湾,在中山大学、台北艺术大学、交通大学及中研院等学术机构,针对其美学与政治学思想从事理论的展演与发展发表演说,专题讲座除「何谓美学?」、「政治、民主与现前」、「虚构之政治」外,还有「当代艺术与影像政治」。
《影像的宿命》一书则提纲挈领地论述了摄影、电影与当代艺术影像的美学-政治,为21世纪具开发性的重要论述,内容包含:〈影像的宿命〉讨论影像再现的问题;〈构句、影像、故事〉讨论书写与影像之间功能连结的关系;〈文本中的绘画〉专注文字与绘画影像在艺术概念之认同上的关系;〈设计的表面〉则讨论设计的影像中,图像与文字的共构关系;〈如果存在着不可再现〉则关注集中营屠杀的再现问题,讨论现代与后现代之后对于「不可再现」的指称。
作者简介
贾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1940-)
法国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主任。
1965年与阿图塞合着《读资本论》(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学教育」、「历史性」及「诗学提问」着称,1990年代则专注于美学-政治的研究,提出「歧论」(Mesentente)。之后陆续发表《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学中的不适》(Malaise dans l'esthe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emocratie,2005年)、《获解放的观众》(Le Spectateur emancipe,2008)等。论述主要涉及文学、电影与政治等哲学思考,被誉为当代美学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译者简介
黄建宏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所美学组博士,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助理教授。获台北第一届数位艺术评论奖首奖。从事影像相关研究,同时书写关于电影、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与文化的评论,并持续翻译法国当代理论,如德勒兹、布希亚与洪席耶等人的着作。
着有《一种独立论述》;译有《电影I:运动-影像》、《电影II:时间-影像》;合译有《波湾战争不曾发生》、《独特物件:建筑与哲学的对话》、《侯孝贤》。
推荐序
制域与空隙:洪席耶论艺术与政治之双面性|刘纪蕙
思考跨域,跨域思考|杨凯麟
导论
影像如何被辨识为二十一世纪的征候?|黄建宏 24
壹、影像的宿命
影像的异类性
影像、相似、典型-相似
从一个影像性制域到另一个
影像终结是我们的过往
裸现影像、明现影像、蜕现影像
贰、字句、影像、故事
没有共同指标?
影像构句与大并置群
管家、犹太小孩与教授
辩证性蒙太奇与象征性蒙太奇
参、文本中的绘画
肆、设计的表面
伍、假使存在不可再现
再现所意味的
反再现所意味的
非人性的再现
不可再现的思辨性曲张
人名索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