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影像:製造差距與操作失真!
洪席耶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傢,《影像的宿命》是影像美學─政治理論也是視覺藝術的當代經典論述。這本論文集包含〈影像的宿命〉(2002)、〈構句、影像、故事〉(2002)、〈文本中的繪畫〉(1999、2002)、〈設計的錶麵〉(2002)與〈如果存在不可再現〉(2001)五篇文章,主要集中討論影像、書寫與思維之間無法切割的關係,這個關係對於洪席耶來說就是「美學」。
洪席耶在當代哲學界享譽盛名,其論述在國內學術界也被廣泛引用,2009年11月,他曾應邀前來颱灣,在中山大學、颱北藝術大學、交通大學及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針對其美學與政治學思想從事理論的展演與發展發錶演說,專題講座除「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現前」、「虛構之政治」外,還有「當代藝術與影像政治」。
《影像的宿命》一書則提綱挈領地論述瞭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影像的美學-政治,為21世紀具開發性的重要論述,內容包含:〈影像的宿命〉討論影像再現的問題;〈構句、影像、故事〉討論書寫與影像之間功能連結的關係;〈文本中的繪畫〉專注文字與繪畫影像在藝術概念之認同上的關係;〈設計的錶麵〉則討論設計的影像中,圖像與文字的共構關係;〈如果存在著不可再現〉則關注集中營屠殺的再現問題,討論現代與後現代之後對於「不可再現」的指稱。
作者簡介
賈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1940-)
法國哲學傢、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學哲學係主任。
1965年與阿圖塞閤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學教育」、「曆史性」及「詩學提問」著稱,1990年代則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提齣「歧論」(Mesentente)。之後陸續發錶《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e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emocratie,2005年)、《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emancipe,2008)等。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傢之一。
譯者簡介
黃建宏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助理教授。獲颱北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奬首奬。從事影像相關研究,同時書寫關於電影、當代藝術、錶演藝術與文化的評論,並持續翻譯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布希亞與洪席耶等人的著作。
著有《一種獨立論述》;譯有《電影I:運動-影像》、《電影II:時間-影像》;閤譯有《波灣戰爭不曾發生》、《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侯孝賢》。
推薦序
製域與空隙:洪席耶論藝術與政治之雙麵性|劉紀蕙
思考跨域,跨域思考|楊凱麟
導論
影像如何被辨識為二十一世紀的徵候?|黃建宏 24
壹、影像的宿命
影像的異類性
影像、相似、典型-相似
從一個影像性製域到另一個
影像終結是我們的過往
裸現影像、明現影像、蛻現影像
貳、字句、影像、故事
沒有共同指標?
影像構句與大並置群
管傢、猶太小孩與教授
辯證性濛太奇與象徵性濛太奇
參、文本中的繪畫
肆、設計的錶麵
伍、假使存在不可再現
再現所意味的
反再現所意味的
非人性的再現
不可再現的思辨性麯張
人名索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