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錦帆來去、萬商雲集,
傳承閩南民間工藝之菁華,
孕育齣一群群聲名遠播的「鹿港師傅」。
今日的鹿港縱然繁華稍歇,
卻見新一代大師輩齣,
再創藝術巔峰。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
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綫風華。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颱灣和大陸之間貿易往來頻繁,泉州、福州、潮州等地的民俗藝師,紛紛帶著一身技藝來到繁華之都鹿港定居。這一群工藝精湛的匠師,不但使閩南的民俗藝術得以在鹿港生根,更型塑齣屬於鹿港工藝的獨特風格。
鹿港工藝傢數量之多,幾占全颱的十分之一,創作品質更是居於全颱之冠,舉凡木雕、錫器、綉工、燈飾等工藝無不精良。外地藝匠一聽到是從鹿港來的師傅,莫不竪起大拇指稱贊不已。
走到鹿港古城,就彷彿走進颱灣民俗藝術的展覽場。今日的鹿港雖然不再繁華如昔,卻留下「寺廟、古蹟、手工藝」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培育齣新一代工藝大師。
一門雕藝李秉圭、彩繪燈籠大師吳敦厚、颱灣雕藝之傢施至輝、颱灣陶藝鹿港燒施性輝、國傢工藝大師施鎮洋、立體綉的奧秘許陳春、木雕新境黃媽慶、錫藝四代多風華陳萬能,每一位工藝大師的創作曆程,都在颱灣藝術史上刻下瞭一道道珍貴的印記。
作者簡介
林明德(1946 ~ )
颱灣高雄縣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兼副校長。投入民俗藝術研究三十年,緻力挖掘族群人文,整閤民俗藝術,強調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著有《颱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文學典範的反思》(1996)、《彰化縣飲食文化》(2002)、《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颱中飲食風華》(2006)、《斟酌雅俗》(2009)。
吳明德(1964 ~ )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颱灣傳統戲麯、颱灣現代文學、中國文學。著有《王闓運及其詩研究》(1991)、《颱灣布袋戲錶演藝術之美》(2005)。
【編者序】鹿港工藝多風華 林明德(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兼副校長)
一、一門雕藝──李秉圭
二、彩繪燈籠大師──吳敦厚
三、颱灣雕藝之傢──施至輝
四、颱灣煙陶藝鹿港燒──施性輝
五、國傢工藝大師──施鎮洋
六、立體綉的奧秘──許陳春
七、木雕新境──黃媽慶
八、錫藝四代多風華──陳萬能
編者序
颱灣諺語有雲:「一府二鹿三艋舺」,府指府城(颱南),鹿為鹿港,艋舺即今萬華。這句內含颱灣開發過程的排序,是關涉曆史定位的話語。不過往昔的「符碼」似乎也隱喻著豐繁的文化底蘊。
二○○七年,我們推齣「彰化學叢書」時,我一直有個想法,希望能多麵嚮去挖掘、再現鹿港的人文風華。其實,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79 ~ )多位成員早已為「鹿港」解碼,包括:民間宗教、傳統建築、傳統錶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文化等,而且成績斐然。這次為叢書我特彆規劃傳統戲麯、彩繪、工藝、寺廟、古典文學與民間文學等議題,並敦邀學者專傢勞心撰述,以印證古城鹿港的魅力。
上述幾個議題,有的由我負責、執行。個人曾帶領碩士生投入田野調查,進行實際訪談,從而建構基礎資料,既可活潑課程,又能親炙大師,領略人文的奧妙,讓參與者皆大歡喜。
大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後,錦帆來去,萬商雲集,成為中部政經的重鎮。當時泉州、福州、潮州等地的民俗藝師,紛紛來鹿港定居。他們以精湛的藝術證明自傢身分,也發展齣韆匯萬端的民俗藝術。其中工藝堪稱最具特色,透過編織、雕刻、陶瓷、金工及其他,型塑獨樹一幟的「鹿港工藝」。
二○○九年,我與吳明德為颱文所暑期班閤開「颱灣文化專題」,特彆帶領同學進行田野調查,二十五人分八組,鎖定鹿港工藝八大傢。
我們在課堂上進行前置作業,一邊介紹理論陳述方法並傳授經驗,引領同學入門;一邊蒐集資料、設計訪談步驟,建立論述原則,循序漸進,以跡近藝師的創作世界:由緣起、師承譜係、工序鑑賞,以至未來憧憬,加上創作年錶,以呈現藝師的創作曆程與藝術造詣。
八位藝師都是舊識,多年來,我目睹他們與時俱進的手藝,曾撰文給予肯定。所以在電話說明緣由,立刻得到迴應:「沒問題,絕對充分配閤。謝謝林教授的關照。」「不用客氣。藉機為您建立基本資料,希望能提供圖片,方便美編作業;未來齣書一定會贈送給您分享。」我接著說。電話那端傳來熱情的鹿港腔:「多謝!……」。
半年後,八組陸續繳稿,我逐篇增刪、校訂,並提供若乾問題,要求各組作進一步的修補。曆經三校,甚至親自齣麵請藝師再提供資料,以求其盡善盡美。
一年後,總算完成瞭一項「工程」,同學通過學術洗禮,又繳交亮麗的成績,真為他們高興。為此我還特彆為他們各下瞭一個契閤身分的提示,例如:李秉圭,幾代傳承,一門雕藝;吳敦厚,專心彩繪燈籠,贏得大師冠冕;施至輝,神刀傳傢,薪傳奬加身;施性輝,執著鹿港燒,鍾情原民圖騰;施鎮洋,幾代木作,巧藝榮獲國傢工藝大師;許陳春,慢工齣細活,巧織立體綉;黃媽慶,以鄉土情懷開創木雕新視野;陳萬能,錫藝四代,傳統、創新並行,父子各具風姿。
三百年來,鹿港工藝多元、獨特,名傢輩齣,代代大師引領風騷,從而疊積、內聚為鹿港的「文化資産」。最後我想說明的是,本書透過八大傢的工藝創作曆程、造詣來解讀「符碼」於一、二;至於完全的解密,還有待大傢共同的努力。
鹿港工藝多風華 林明德(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兼副校長)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技藝情有獨鍾,尤其是一些源自民間、曆經滄桑卻依然煥發生機的傳統工藝。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我尋覓已久的及時雨。雖然我還沒有機會閱讀它,但單憑“鹿港工藝八大傢”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心生無限的遐想。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挖掘瞭鹿港這片土地上,那些與工藝結下不解之緣的傢族故事。或許,書中會有一位老人,他的手指上沾滿瞭歲月的痕跡,卻能將一塊樸實的木頭雕刻得栩栩如生;或許,會有另一位母親,她的懷裏抱著年幼的孩子,卻能用巧手將泥土捏塑成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匠人們如何將傢族的榮耀與技藝融為一體,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中,堅守住這份寶貴的傳統。他們的堅守,他們的創新,他們的熱愛,一定都凝聚在每一件作品之中。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對這“八大傢”的技藝進行怎樣的梳理和介紹,是按類彆,還是按人物?有沒有可能,我還能從中學到一些關於工藝美學的基本原理,或是對材料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成為瞭一部關於匠心與傳承的史詩。
评分說實話,我對工藝的瞭解並不算深入,但一直以來,我都對那些能夠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充滿敬意。它們就像是時間的膠囊,能夠將過去的美好和智慧封存起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鹿港工藝八大傢》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雖然我還不知道裏麵具體寫瞭什麼,但“八大傢”這個說法,就讓我覺得裏麵肯定有很深的故事。我猜想,這不僅僅是介紹八個手藝人,而是關於八個傢族,或者說是八種不同的工藝傳承。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手藝不失傳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彆的教育方式?或者,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秘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溫柔的導遊,帶我走進鹿港的工藝世界,讓我看到那些精美的器物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看到匠人們在創作時專注的眼神,甚至能感受到他們指尖流淌齣的溫度。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我感受到“活”的工藝,而不是冰冷的介紹。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成為瞭一部關於堅持和創造的頌歌。
评分最近迷上瞭颱灣鹿港的小鎮風情,尤其是那些世代傳承的手工藝,真叫人拍案叫絕。我一直覺得,一件好的手工藝品,不僅僅是物,更是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一種文化的凝結。在網上閑逛時,偶然看到瞭這本書的推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它,但僅僅是書名“鹿港工藝八大傢”,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腦海裏已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位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在古老的街巷中,用雙手雕琢齣時代的印記。我想象著,書中一定會詳細介紹這“八大傢”各自擅長的領域,或許有雕刻木器的老師傅,或許有捏塑捏花的大師,亦或是繪製古樸年畫的能手。他們是如何從父輩手中接過技藝的,又如何將其發揚光大?其中又經曆瞭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與創新?我特彆期待能讀到關於他們創作過程中那些充滿智慧的細節,比如他們如何選取材料,如何配色,如何讓作品既有傳統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審美。甚至,我還在設想,書中是否會附帶一些精美的插圖,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工藝的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扇通往鹿港傳統工藝世界的窗口,充滿瞭待探索的寶藏。
评分我對文化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地方性的、具有代錶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鹿港,這個我一直嚮往的古鎮,其獨特的工藝文化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這本書的書名——“鹿港工藝八大傢”,恰恰擊中瞭我對這片土地文化的探索欲。盡管我尚未能細讀,但我已經可以預感到,這絕非一本簡單的工藝品圖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娓娓道來。書中應該不僅僅是羅列齣“八大傢”的名字和他們的代錶作,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展現齣這些工藝背後的精神內核。我想象著,作者花費瞭多少心血,去走訪、去傾聽、去記錄。每一位“大傢”背後的故事,或許都充滿瞭個人奮鬥的艱辛,也蘊含著傢族傳承的智慧。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瞭解到他們做瞭什麼,更能明白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藝,又是如何麵對時代變遷的挑戰。這本書,在我看來,很有可能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的成果,它承載的,是活生生的曆史,是鮮活的人物,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匠人精神”有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推崇。在當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那些能夠靜下心來,一絲不苟地打磨一件作品的人,都值得我們深深的敬意。偶然間瞥見這本《鹿港工藝八大傢》,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種精神的嚮往。我還沒有翻閱,但僅從書名,我就能想象齣裏麵描繪的畫麵:或許是年過花甲的老匠人,在昏黃的燈光下,用他布滿老繭的手,一絲不苟地雕刻著一塊玉;或許是年輕的女子,在爐火旁,用她靈巧的雙手,捏塑齣栩栩如生的陶俑。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八大傢”各自的特色,他們或許來自不同的工藝領域,有的是木雕大師,有的是布藝巧匠,有的是漆器名傢。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讀到他們是如何將祖輩的技藝傳承下來,又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創新和理解,讓這些古老的工藝煥發齣新的生命。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工藝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堅持、創新與傳承的生動史詩,它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不屈的工匠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