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

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常任侠
  • 日记
  • 两京
  • 民国史
  • 历史
  • 文化
  • 北京
  • 天津
  • 回忆录
  • 近代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民国早年诗人兼学者常任侠的日记集之一,全书依年代先后编年为序,共分四册,本书为第一册。作者常任侠在日记中如实呈现其生活细节,举凡文人往来、观剧读书等活动,皆一一记录,也从而带出那个年代的文化现象。

  本书并有长年研究常任侠的学者沈宁为其考订校注,补充日记中征引的人物、剧目与书籍,有裨读者进一步进入常任侠的世界。

作者简介

常任侠

  (1904-1996),原名家选,字季青,安徽省颍上县人。着名诗人、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

  幼读私塾。一九二二年秋,考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一九二八年入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学习古典文学及日本、印度文学。一九三五年春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进修,研习东方艺术史,一九三六年底回国。一九三八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一九三九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一九四五年底赴印度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一九四九年三月归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着作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中国古典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常任侠文集》(六卷本)等,另有合作译着《东方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中国服饰史研究》等。

《长夜孤灯录: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沉浮》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1927-1931) 本书收录了著名教育家、学者沈伯庸先生在北伐胜利后至“九一八事变”前夕的私人书信、日记片段及部分未刊发的手稿。这段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十年。沈先生,一位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成长、却积极拥抱“五四”精神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其学术生涯和个人信仰的关键转型期。 一、学术的重建与困境: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高等教育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与整合。沈先生离开了他任职多年的北方教会大学,毅然南下,投身于新成立的中央大学筹备工作。这部分内容详细记录了他参与制定新学制、引进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的实践过程。我们得以窥见,在有限的经费和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下,他如何力图在僵化的官僚体制内,为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播下种子。 二、思想的十字路口: 彼时的中国,政治光谱迅速分化。沈先生的通信录中,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往来信件,展现了他对自由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以及新兴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审视。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在对现实的深刻体察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立场。日记中,他多次记录了深夜焚稿或沉思的场景,尤其是在面对“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时,他试图寻找一条既不落入教条主义陷阱,又能对国家民族有所裨益的“第三条道路”。这其中的挣扎与思辨,极具文献价值。 三、家庭的坚守与离散: 沈先生的家庭生活,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缩影。他的原配夫人因病早逝,留下一对年幼的子女。此部分收录了大量写给远在上海的继夫人和岳丈的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更有趣的是,其中夹杂着他为子女选择新式教育所做的艰难抉择,比如是否送孩子出国,以及如何平衡传统家族责任与个体解放之间的矛盾。 第二部分:山河变色,初心不改(1932-1937) 随着“一·二八”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国家的存亡危机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部分资料聚焦于战火阴影下的文化与教育界。 一、教育救亡的呼声: 沈先生将全部精力转向了抗战准备教育。他积极投身于组织各地教育界人士,讨论如何将教育系统疏散、保存文化火种的预案。日记记录了他多次前往沦陷边缘地区视察,记录了当地学校仓促停课、师生流散的惨状。其中,他为学生们撰写的几篇鼓舞士气的演讲稿,字句铿锵有力,充满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二、学术的转向与民间疾苦: “九一八”后,纯粹的西方哲学思辨变得苍白无力。沈先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向中国古代的救亡思想和地方志研究,试图从历史深处寻找民族精神的源泉。这部分收录了他对《三国志》中军事战略的重新解读,以及他深入乡村田野调查的记录。这些田野笔记,描绘了抗战初期北方农村在军阀混战与社会失序下的真实生活面貌,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与同侪的复杂关系: 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内部的分歧也变得更加明显。书中披露了沈先生与几位持不同政治立场的同仁之间,因抗日策略分歧而产生的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并非简单的口角,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深层思辨,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道德抉择的艰难。其中,他与一位曾留学日本、后倾向“大陆政策”的朋友,在一次私人会面中的长篇辩论,是研究当时文化精英心态的关键材料。 结语:镜鉴前尘,警示未来 《长夜孤灯录》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细微入微的“心灵史”。它通过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视角,折射出那个宏大而又破碎的时代。沈伯庸先生在日记中留下的思考,无论是在面对学术转型时的审慎,还是在面对民族危机时的担当,都为我们理解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提供了一面真实的镜子。本书旨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超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常任侠传略

一九三二年
一月
二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一九三四年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三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三六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两京纪事编后琐言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1932到1936年,这五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经历了“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同时,国内的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变化。我尤其想了解,在常任侠先生的笔下,他如何记录下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情绪?是忧国忧民的沉重?是风雨飘摇中的坚韧?还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两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政治权力的象征。我好奇,在这两个京城之间,常任侠先生的行踪如何?他接触了哪些人物?参与了哪些活动?他的观察是否触及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大的政治事件到寻常巷陌的生活气息?我期待着,透过他的眼睛,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跳。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去体验那个时代的呼吸,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日记这种体裁情有独钟。《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这个书名,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常任侠先生,在我认知中是一位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人物,他的日记,必定会折射出他独特的生活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如何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1932年至1936年,是民国时期一个风云变幻的五年,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也随之经历着冲击与融合。我希望能在这本日记中,看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片段,听到市井小民的谈话,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同时,作为一位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他的日记中是否会流露出他对艺术、对文学的感悟?他对当时文化界的热点事件,对艺术潮流的看法,是否也会有所提及?这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生活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正是日记体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寻觅的。

评分

《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独特经历。1932到1936年,这五年,是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我特别想了解,常任侠先生在这个时期,他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他身处北京和南京这两个重要的城市,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他的日记,是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比如街头巷尾的讨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我期望能够从他的笔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态度。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世界。我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超越时代的共鸣,理解历史的深度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

翻开这本《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仿佛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作者常任侠先生,一个在那个动荡年代里,用细腻笔触记录下时代变迁的观察者。我之所以被吸引,不仅仅是因为“日记”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私人化、真诚化的特质,更是“两京纪事”这个副标题所勾勒出的宏大叙事。1932年至1936年,这五年,是北伐胜利的余温尚未散尽,却又暗流涌动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思潮涌动,文化艺术也在变革中探索。常任侠先生身处其中,他的眼睛捕捉到的,绝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事件,更是那些细微之处,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我期待着,在这本日记里,能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彷徨。是怎样的生活场景,怎样的社会氛围,怎样的文化图景,被他一一收入笔下?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与过去心灵的对话。我想象着,在某个清晨,他或许在挥毫泼墨,记录下昨夜的梦境;又或许在某个午后,他漫步街头,观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着时代的脉搏。这本日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生动,也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潮和学术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常任侠日记集:两京纪事(1932-1936)》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常任侠先生,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文化界都有所涉猎的大家,他的日记无疑是研究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状态、思想变迁以及学术交流的宝贵史料。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是如何维系他们的学术追求?他们的研究课题是什么?他们又如何与同行交流、切磋?日记中的“两京”,意味着北京和南京,这两个都曾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方,孕育了怎样的学术土壤?是怎样的思想碰撞,怎样的学术争鸣,又或是怎样的孤独求索,被常任侠先生细致地记录下来?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守护着心中的学术殿堂。这种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是我阅读本书的强大动力。我期望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窥见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艰辛与辉煌,感受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