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加州圣塔库斯被封为全世界谋杀率最高的城市,旧金山大地震后毁坏了大半房舍,让这个冲浪王国犹如废墟;玫瑰谷,经济起飞年代曾是东北重要建设的水泥供应来源,当建设完成、不再需要水泥后,人去楼空,恍如鬼城;繁华纽约的对岸,荒烟蔓草与巨大工厂笼罩的泽西市危机四伏,即使是大白天也无人敢入;骄傲的历史名城伊斯顿,就在公路兴起后,镁光灯从此不再聚焦……。这些城市,因着不同的理由衰败,直到艺术女神的眷顾……。
艺术,最温柔而有力的推手
19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开始突飞勐进,都市化效应下大都会区房价节节升高,因此有许多艺术家为了能持续艺术创作而远离都市,前往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几近荒废的地区谋求生存。他们用艺术家独特的眼光、丰沛的生命能量与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一块块艺术的处女地。这些地方,虽不见得有大量的古蹟文物、长期深化的人文情怀,但在艺术家陆陆续续进驻后,却能以看来不切实际、不能做为经济发展主力的艺术生活,重新为小城带来生机。
台湾艺术家叶蕾蕾,费城艺术大学的终身教授,一位喜爱宋元山水画的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一位有着强烈的人世情怀的艺术家,用16年的艺术力量将已成废墟的费城北部黑人社区变成剧场、有壁画、有街心雕塑的宜居社区,并于2003年获美国福特基金会颁发「改变世界的领袖奖」。原本几近荒废的加州小镇孟都西娜(Mendocino),始于1987年的系列音乐节现今每年可吸引上万人参加;加州米尔谷(Mill Valley)电影节更是李安崛起于西方电影圈的伯乐,伍迪艾伦也在此举办电影首映会,许多新锐导演都是在此初试啼声,每年有多达200位电影制作人参与盛会,门票销售更超过120万元。佛蒙特州(Vermont)偏僻小镇强生(Johnson),却因为约翰(Johnthan Gregg)和露意丝(Louise von Weise)这对夫妇对「社群共同体」的信念,经营三十多年至今,每年超过六百个视觉艺术家、作家驻村,成为全美最具规模的艺术村。加州圣塔库斯(Santa Cruz)每次天灾重创后,靠着艺术家的进驻屡次重生,现在成为绿色运动、独立制片等前卫组织的重镇……,看似柔弱而无用的艺术,却能带给这些城镇不同的发展契机,拥有自己的特色,诉说着不同于大城市的梦想。
反思台湾的艺术行动
在台湾,同样也有艺术改造的经验。台南海安路艺术造街成了观光客必游景点;高雄港驳二仓库的艺术特区成为南台湾前卫艺术的展演重镇;台北宝藏巖的违章眷村演变出艺术家与住民共生的状态;还有台北华山文创园区、台中国美馆、台东铁道艺术村……。在台湾,艺术的能量同样逐渐扩张,无论是一栋建筑、一群房舍或铁路,这些地点都因为艺术的进驻而重新活络,并带来了新的人气、资金与商机。
然而台湾却没有一座城市能如本书所述,让艺术能量渗透到生活各个层面,为城市再生出悠闲的步调、宜人舒适的社群环境,创造出追求生活品质的慢食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因而这些艺术城市不仅是都市生活者的向往之城,同时也是美食者的天堂,慢食者的最佳生活居所。
本书为旅美艺术家池农深历经三十多年,跨越时空,深入其境,真实记录16座美国城市艺术再生的过程。在台湾亦如火如荼进行一城一特色的同时,我们可以向这些艺术城市汲取经验,透过更多艺术面向,让台湾的艺术改造计画遍地开花,从而使城市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与样貌而成为台湾的「艺术城市」,更甚者,成为台湾最适合人居住的美景之地。
作者简介
池农深 Wei Jane Chir
生于台湾桃园,留学美、德,目前定居纽约,除从事专业绘画创作外,从事杂志艺术指导、舞台设计、版画教师、杂志作家、公共艺术并且拍摄纪录片,其中,2003年制作拍摄的《叶蕾蕾传奇》纪录片,更荣获第51届哥伦布国际电影电视节铜牌奖。二十多年来,展览、作品、文字、影像无数,并以艺术生活观察家的角色自居。
由于早年曾游历欧洲,并居住于纽约大都会,对于现代的、前卫的艺术相当熟稔,因为这个背景,再揉合自身喜爱中国文化的底蕴,使其对美国各地的艺术小城有更深入的体悟,呈现出结合历史、人文环境、艺术活动与旅游的生活散记。
自认艺术是一种个人修行的过程与记录,以前的艺术表现比较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现阶段希望带入社群分享的概念,将艺术的美好能量分享给所有人。
Chapter1 艺术家桃花源
1.在向往之谷咀嚼艺术 / 米尔谷Mill Valley
2.艺术家与慢食者的实验地 / 英弗内斯Inverness
3.专为艺术而存在的黄金聚落 / 莎瑟里多Sausalito
Chapter2 波希米亚人的乌托邦
1.众星云集的艺术小城 / 卡梅尔Carmel-by-the-Sea
2.独自美丽的遗世之境 / 孟都西娜Mendocino
3.史坦贝克的家乡 / 舍林那诗Salinas
Chapter3 历史古城,今之艺术小镇
1.历史古城的文艺复兴运动 / 伊斯顿Easton
2.艺术的河流,生活的河流 / 纽哈伯与兰波维尔New Hope & Lambertville
Chapter4 新英格兰精神的实践者
1.约翰与露意丝的艺术红磨坊 / 强生艺术中心Johnson
2.绿山儿的艺术能量 / 柏林顿Burlington
3.小镇、农庄、艺术家们 / 萧本那Shelburne
Chapter5 城市拓荒与再生
1.在荒地里,欣见一座花园 / 费城Philadelphia
2.在花园里继续艺术与人文之路 / 费城Philadelphia
3.从灾难之地到艺术家之城 / 圣塔库斯Santa Cruz
4.专属女性艺术家工作的天堂 / 玫瑰谷Rosendale
5.菸草工厂里的艺术共同体 / 泽西市Jersey City
序
艺术慢走小城深游。
每当走在艺术村的小径上,我是幸福的,在这里可以如此轻松的去接触陌生人与陌生的环境。隐约中,我和他们似乎有一种共通处,是对生活品质与品味的追求。
对这些小城中的人,艺术是一种生活的基调,不是彰显自我, 而是如何去完善社群的和谐之处。
什么是艺术小城?
什么是艺术小城?美国真有这样的地方?依照美国旅游专栏作家John Villani《美国一百个艺术小城》(The 100 Best Small Art Townsin America)书中的统计,美国境内不但有艺术小城,而且还上百个呢!他对艺术小城的定义是这个地方聚集了一群从事艺文创作活动的人,干净新鲜的空气,房价不是贵得太离谱,这是称为艺术小城的基本条件。
对有些偏执的文化人,总以为美国除了纽约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足为道,我听过更自视的说法是:「纽约是欧洲的延伸」。我承认,多年前住在欧洲还没搬来纽约之前,也有类似的看法,尤其对一个从事现代艺术的人,除了待在纽约,度假时直接就飞往欧洲,很少会向美国的内陆小城多望一眼,只有在作为驻村艺术家时才有机会去到这些小城镇生活一阵子,接触到大都会以外的人。
回首在我二十多年来的海外创作生涯里,除了风尘朴朴四海为家,最大的犒赏是来自驻村艺术家的生活,因为艺术的因缘使我结识遍及各地的艺术家,他们除了来自大城市,有很多是来自陌生的小镇小城。因为驻村,这些朋友使我认识到美国大都市以外的经典之地,他们虽然不像欧洲有古老城市的历史古蹟与传承,却体现出现代人找寻家园反璞归真的一面,除了速食文化外,美国还有细致多样的地方。
久了方知美国的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基调,尽在这些小城镇中。这些小城之所以成为我地图上的艺术小城,都是因为我与他们有个别独特的声音与因缘,促使我将他们记录下来。本书中介绍的艺术小城镇位居美国东西两岸, 也是分佈最密集的区域。我深入其境并与当地居民、艺术家访谈, 而且这些小城至少走访过两次以上,有的甚至相隔二十年,最久的一个孟都西娜(Mendocino), 上一次与最近一次的造访竟然有二十六年之久了。
艺术是城市再生的推手
美国国祚仅两百三十六年, 不似欧洲国家有千年古城、深长的文化与景观。但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 社会结构与城市的变迁却如三级跳跃式地快速变化。有些城镇因美国后工业革命(Post Industries) 的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造成萧索凋零或被弃的命运, 而往往进驻的艺术家在这些地方扮演了城市再生的推手。例如佛蒙特州的强生(Johnson)、加州的圣塔库斯(Santa Cruz)、纽约州的玫瑰谷(Rosendale Village)、宾州的伊斯顿(Easton)、纽哈伯(New Hope)、费城的德国村(Germantown)、纽泽西州的兰波维尔(Lambertville)、泽西市(Jersey City)等。
因名人艺事涉入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体,如加州的卡梅尔(Carmel-by-the-Sea)、孟都西娜(Mendocino)、舍林那诗(Salinas), 各自发展出不同风貌的小城特质;有些小城则是得「天时地利」之赐,不曾凋零与颓废,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追求生活品味与风尚的小城,如加州的米尔谷(Mill Valley)、莎瑟里多(Sausalito)、英弗内斯(Inverness)。这些小城的环境、公共设施与生活品质之优,宛如世外桃源。在我走访的对象小城里,总是聚集了一些认真从事创作工作的人、友善的居民,这里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虽无大都会中的美术馆、歌剧院,却有充足的画廊、戏院、艺文活动、书店、咖啡馆、餐馆、干净的旅店。人口最多不超过六万人,少则一千人左右。这些人可能不是所谓「革命」(Revolutionary)型的艺术家,但确是生活品质的追求者(Evolutionary),这些城市往往也是美食之城,慢城,是一些厌倦了都会生活人的好去处,不论是居住还是周末旅游的理想地。而且,这些小城通常离邻近的大城市不出三小时的车程。
这些艺术小城每一个都有其特色,其中有很多城镇是经历多次的人口变更, 融合各地艺术家而成为一共同体。其中以新英格兰的艺术社群比较特殊,佛蒙特艺术中心Vermont StudioCenter)、柏林顿(Burlington)、萧本那(Shelburne) 这些地方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他们对社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勤奋、独立、自由」在这里展现与实践,即使是在艺术这一领域,也是实实在在地与生活、土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展现佛蒙特绿山儿(Green MountainBoy)新英格兰的精神。
实践于起居饮食间的村里邻家生活态度
开始想写这本书,最早可追溯到1990 年第一次拜访座落在北费城德国村的「艺术与人文的社区」,得知一个台湾女子如何用艺术改造社区居民生活的故事。这故事后来拍成纪录片《叶蕾蕾传奇2003》,并于2003 年获得美国最年长之一的第五十一届哥伦比亚影展铜牌奖,影响了很多人与团体,美国有许多公私立小学、中学、大学曾用本片来做为课外补助教材。其实纪录片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拍摄技巧可言,是故事题材好,艺术的无远弗届, 这是书中比较特别的一个例子。
旅行是为了学习他人的文化与生活,从中验证自己的, 而艺术的精神却不是从学习而来, 它是一种集体与个人身体力行后超出经验范围的展现,就如艺术的光彩与意义,不仅只存在于国际上每年巨资筹建的大型展览,它也能实践于起居饮食、在村里邻家之间。这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动念,也是把多年来在美国艺术行旅中的一点观察与心得整理出来,与我的母语国人分享。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住在加州的好友文玲,不辞辛劳的陪着我在西海岸一村又一村的访察与收集资料。谢谢这些年来一直默默支持我的亲朋好友,让我的艺术旅程得以继续。
农深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它没有那种一蹴而就的冲击力,也没有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用最朴实却最精湛的技艺,将各种食材——也就是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的城市再生案例——烹饪出最令人回味的滋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慢食者”的故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温暖和敬意。他们不是为了追求效率和利润而匆忙行动,而是怀揣着对食物、对社区、对生活的热爱,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周遭的环境。 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遗弃的工业区,在艺术家的介入下,变成了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文化聚集地;我体验了那些因老龄化而显得沉寂的社区,在“慢食者”的带动下,重新找回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本书让我明白,城市再生并非只关乎经济增长和面貌更新,更重要的是找回城市原有的灵魂, reconnect with its roots,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重新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比任何强制性的规划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城市再生,也可以如此有温度,如此充满烟火气。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那种生硬的改造指令。它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一种由内而外的焕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慢食者”的描绘,他们不仅仅是关注食物本身,更是关注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城市的角落里播撒着“慢”的种子,让那些被遗忘的区域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生命力。而艺术家们的加入,则为这些区域注入了更多的色彩和想象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那些曾经破败不堪的空间,只要有人文的力量介入,也能重新焕发出生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城市再生,并非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要触及城市的灵魂,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重新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关于城市规划或者社会学的学术读物,毕竟“城市再生运动”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点严肃的学术色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描绘的世界深深吸引。它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罗列冰冷的统计数据和宏大的理论框架。相反,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城市空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慢食者”和“艺术家”这两个群体的描绘。他们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书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社区厨房里,老奶奶们娓娓道来古老烹饪技艺的声音;我仿佛能看到,街头艺术家们用颜料和创意,一点点点亮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存在,让原本冰冷的建筑和灰暗的街区,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温度。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城市再生运动背后,最真实、最动人的力量。书中的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集合,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有机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讲”。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语调,将一个个关于城市“复活”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冗长的理论铺垫,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只有那些充满智慧与温情的细节。我喜欢书中对“慢食者”的描绘,他们不仅仅是追求健康饮食的人,更是那些愿意花时间去感受食物本质、去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实践者。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被快节奏生活裹挟的城市,注入了一股“慢”的活力。我看到了那些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菜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头市集,以及那些围绕着食物而展开的,温馨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城市的肌理,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这本书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城市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也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城市角落里悄然发生的力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它没有选择那些声名赫赫的大型改造项目,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由“慢食者”和“艺术家”所引领的,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的再生运动。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深深打动,那些曾经破败不堪的老建筑,在艺术家的巧手下变成了独具魅力的画廊或工作室;那些被遗忘的社区空间,在“慢食者”的改造下,变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会场所。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些食物的香气,听到那些音乐的旋律,触摸到那些艺术的质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城市”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堆叠,更是人文情感的承载。那些“慢食者”和“艺术家”,正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细胞,他们的存在,让城市焕发出持久而迷人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