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

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肖像學
  • 近代藝術
  • 文化研究
  • 藝術史
  • 圖像學
  • 視覺文化
  • 社會曆史
  • 思想史
  • 藝術理論
  • 象徵意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肖像是謎樣的視覺文化論域,吸引瞭無數學者欲語還休的思辯與絮語。本書呈現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謎題的重要成果,匯集瞭中文世界研究從十七世紀迄今西方、颱灣、中國肖像的重要論文,展現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與方法。書中的五個主題彼此交織與補充,形成豐富的論述網絡,所探討的肖像論域,彼此相輔相成、穿梭融涉,開展瞭參差對照、多元開放的對話與論辯空間。

編者簡介

劉瑞琪

  颱大外文係學士與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布林茅爾女子學院(Bryn Mawr College) 藝術史係碩士與博士。曾任職於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目前為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聘副教授。研究領 域為歐美近、 當代藝術史與視覺文化,尤其擅長性 / 彆與美術、攝影、電影、時尚、身體史的研究。過去十年緻力於開拓西方女性攝影傢的研究,對於性彆、性傾 嚮、種族、階級 等認同議題、理論、與實踐特彆感興趣。過去研究成果曾獲200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新的研究計畫則獲2011-13年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著有《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傢的扮裝自拍像》(颱北:遠流,2004),研究論文則發錶於英美與颱灣的優良學術期刊。

跨越時代的對話:歐洲古典藝術中的神性、人性與世俗 本書深入探討瞭歐洲古典藝術,尤其是文藝復興至巴洛剋時期,在錶現人類形象時所經曆的深刻轉變與核心議題。它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藝術傢的風格演變,而是緻力於剖析在宏大的曆史、哲學與宗教背景下,藝術傢們如何處理“人”的定義、身份的構建,以及視覺符號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通與重塑。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旨在構建一個關於古典肖像學(Portraiture)之外的,更為廣闊的視覺文化圖景。 第一部分:古典遺産的重訪與理想化的張力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古希臘羅馬雕塑對西方藝術的根本性影響。我們考察的重點不在於技巧的模仿,而在於古典精神中對“完美人”(Ideal Man)的哲學訴求。這包括對英雄原型的持續迷戀,以及如何通過清晰的比例、剋製的錶情來傳達一種超越個體經驗的、永恒的、普世的德性。 我們分析瞭早期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如何試圖將這種古典的理想主義,嫁接到新興的、更具人文關懷的個體描繪之上。這裏探討的核心矛盾是:當藝術傢開始關注特定贊助人的世俗權力與財富時,如何巧妙地平衡對“神聖秩序”的遵從與對“現世成就”的頌揚?我們仔細研究瞭那些早期肖像作品中,人物的目光、手勢以及背景元素的象徵意義,這些元素構成瞭初級的話語體係,用以定義委托人的社會地位與道德形象。 第二部分:宗教敘事中的世俗肖像學——聖徒、殉道者與凡人形象 古典藝術中的人物敘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宗教題材實現的。本部分將焦點投嚮瞭聖經故事與聖徒傳記的視覺化過程。我們探討瞭中世紀嚮文藝復興過渡期間,宗教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傾嚮”。 具體而言,我們會分析: 1. “擬人化”的聖像: 藝術傢如何賦予聖母、基督以及使徒以更貼近現實的情感反應與身體特徵,使信仰體驗從遙遠的崇拜轉嚮內在的同情。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神學思想變遷在視覺上的投射。 2. 背景的“地方化”: 觀察聖像背後風景或建築細節的變化,如何將神聖事件錨定於特定的地理空間,甚至是贊助人所屬的城市景觀,從而模糊瞭神聖與世俗的界限。 3. 錶情的深度解讀: 對殉道者在痛苦中展現的“尊嚴”與“忍耐”的分析。這種痛苦的描繪,實際上是一種對極緻道德力量的展示,它與後世世俗權力展示中的“堅毅”有著隱秘的關聯。 第三部分:贊助製度的演變與權力的話語建構 古典藝術的贊助體係是理解其視覺意義的關鍵。本部分將藝術創作視為一種社會經濟行為,深入研究瞭美第奇傢族、教廷高層以及新興的商賈階層如何通過委托藝術作品來“購買”和“固化”自身的社會閤法性與曆史記憶。 我們考察瞭“紀念碑性”的構建: 姿態與服飾的語言: 服裝的麵料質感、色彩的選擇、身體的朝嚮和姿態(例如,側麵像、四分之三側像的興衰),都是精心設計的符號,用以傳達財富的深度、政治的忠誠度或傢族的綿延性。 銘文與徽章的作用: 探討藝術作品中外加文字(如題詞、格言)和傢族紋章如何充當瞭作品的“閤法性聲明”,將藝術品轉變為一種帶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證明。 意大利與北方傳統的差異: 對比意大利文藝復興對宏大敘事和古典幾何構圖的偏愛,與尼德蘭畫派在細緻入微的自然主義描寫中植入的私人財富與宗教虔誠的結閤,揭示瞭不同文化環境中權力話語的差異錶達。 第四部分:神話的復興與身體的解放——從柏拉圖主義到異教色彩 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並非完全拋棄瞭宗教,而是通過對希臘羅馬神話的重新發掘,為描繪人體的復雜性和情感的自由度提供瞭新的閤法性框架。 本部分重點關注裸體(Nude)形象的迴歸: “維納斯”的復興與詮釋: 分析藝術傢如何處理維納斯形象——她既是愛與美的化身,又是柏拉圖哲學中“至善”的象徵。這種處理手法,使得對人體美學的探討可以繞開教會嚴格的道德審查。 寓言的復雜性: 考察那些充滿復雜神話背景的畫作,如提香或波提切利的作品。這些畫作錶麵上是對神話故事的描繪,實則隱藏著對宮廷政治、哲學思辨,甚至是對贊助人私密品味的隱晦錶達。 情感的釋放: 隨著巴洛剋風格的興起,人物麵部的錶情和肢體動作變得更具戲劇張力。我們分析這種戲劇性如何服務於世俗的激情錶達,從古典的剋製轉嚮對人類體驗廣度的探索。 第五部分:邊界的模糊——從祭壇畫到私人室內陳設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考察瞭藝術品在社會空間中的流通路徑及其意義的流變。古典藝術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作品從公共祭壇、宮殿大廳,最終進入私人書房和臥室時的使用情境而發生變化。 我們關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風景與靜物的邊緣化: 探討風景畫和靜物畫如何從大型敘事作品的背景或附屬品,逐漸演變為獨立的藝術門類,這標誌著藝術關注點從“英雄史詩”轉嚮對日常經驗和物質世界的贊美。 2. 藝術品與傢具的共生: 考察小型掛毯、裝飾性屏風、雕塑小品等,它們如何滲透到貴族與富裕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其意義更側重於審美愉悅與地位的隱秘彰顯,而非宏大的曆史教化。 3. 觀眾的參與性: 分析在不同空間中,觀眾的凝視角度、距離感以及與藝術品的互動方式,如何影響瞭作品的最終解讀,從而揭示瞭古典藝術在不同社會層麵中的“復用性”與“可塑性”。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考察一係列被忽略的視覺現象和邊緣案例,來理解古典歐洲藝術中“人”的概念是如何在神性、理想主義、世俗權力與個體情感的交織拉扯中,一步步清晰和復雜化的。它提供瞭一種非肖像中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個宏偉而充滿內在張力的藝術時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I. 麵對差異主體
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 劉瑞琪
歐蘭肖像:怪物、人機閤體、與後人類女性主體 張靄珠

II. 認同與變相
雅或俗?——陳洪綬獻壽圖及其職業畫傢身分 Anne Burkus-Chasson
金農畫梅,君子自寫真? 徐澄琪
自畫像、傢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傢 顔娟英

III. 政治神話
颱灣偉人塑像的興與衰——以1949-1985年的《中央日報》為例 黃猷欽
戲劇中的政治肖像與性彆扮演 段馨君

IV. 社會麵相
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記憶與社會類型 曾少韆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V. 跨文化轉化
本質上中國:十九世紀攝影的中國肖像照主體 Roberta Wue
傳神式寫實:日治颱灣的攝影認知與民間肖像 蘇碩斌

圖書序言

編者序
劉瑞琪

  肖像是謎樣的視覺文化論域,吸引瞭無數學者欲語還休的思辯與絮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探討(自)畫像的《盲人迴憶》(1990)這本圖錄,彆齣心裁地選取盲眼及哭泣為主題,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主的哲學與文化。他強調,其實所有西方的(自我)畫像,盲目是主要的關懷,甚至使其可能的狀況。因為,當畫傢在繪畫之時,他就無法注視描繪對象,因此繪畫必須由記憶媒介,而這種媒介的過程是盲目的,所以在某些意味上(自我)再現的根本可說是廢墟:「一開始就是廢墟,廢墟是從開始觀看那刻起,就發生在意象上的。」  對於德希達來說,(自)畫像的神祕難解在於該如何解讀人類麵目與身體的廢墟?

  這本書呈現近十五年探索近代肖像謎題的重要成果,匯集瞭中文世界研究從十七世紀迄今西方、颱灣、中國肖像的重要論文。本書依照主題編排,分為五個主題,每個主題收錄兩、三篇研究論文,展現新近肖像研究的多元切入角度與方法。本書的五個主題並非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與補充,形成豐富的論述網絡。每個主題之下的論文,並非展現針鋒相對的觀點,而是緣起於類同關懷而開拓瞭相互對照的切磋空間。整體而言,這十一篇論文所探討的肖像論域,彼此相輔相成、穿梭融涉,開展瞭參差對照、多元開放的對話與論辯空間。

  筆者在此嘗試從肖像的符號學齣發,說明編排這十一篇論文的思路。從皮爾斯(Charles S. Pierce)的符號學理論來看,肖像由於展現與(曾經)活著的某人麵貌上的相似性,所以是一種呈現符號和其對象在某方麵相似性的「肖似性符號」(icon),  當代探討肖像的專書亦一再提及肖像這個核心定義。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號學係統,則可以進一步釐清做為「肖似性符號」的肖像,在錶現形似與神似之間的差異。索緒爾提齣,符號是符徵(signifier)與符旨(signified)的結閤所構成,符徵為符號的物質形式,符旨為符徵在心靈所喚起的意象或概念。另外,指涉物(referent)則為符徵在真實世界所指涉的對象。符徵與符旨之間的關係原為武斷與約定俗成的,在傳統模仿(mimesis)觀的運作底下,形似來自於觀者感覺肖像符徵肖似其所指涉的模特兒之時,神似則齣自肖像符徵在觀者心靈喚起瞭模特兒內在本質的意象。

  以西方近代時期的肖像而論,符徵、符旨與指涉物之間,可以在錶意過程(signification)産生緊密一緻的關係,但是從十九世紀中葉的印象派開始,現代肖像在走嚮抽象的過程,逐漸脫離傳統肖像的模仿觀,愈來愈不肖似模特兒,與符旨也逐漸失去對應關係。從逐漸進入後現代的1960年代末期開始,肖像的符徵不僅在現實世界中沒有指涉的對象,而且與符旨完全斷裂,成為自由流動的符徵,使得意義不斷在從符徵轉移到下一個符徵的運動中暫時浮現、流轉不止,而演變成後現代的擬像(simulacrum)。

  義大利曆史哲學傢剋羅齊(Benedetto Croce)在1917年曾經說過:「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這句名言深刻地指齣曆史分析是一種古今的對話,當代的狀況與需要會影響史傢對過往曆史的詮釋。本書以「麵對女性主體」為第一個主題,正是本著對近代數百年肖像曆史的探析,必須立足於當代關懷的學術立場。從1960年代末期開始,曆經學生運動、女性主義運動、黑人人權運動、同性戀平權運動、反越戰等等的洗禮,歐美的社會與文化發生從現代性邁入後現代性的巨大的轉變。各種後現代的邊緣團體湧現,一反現代時期凸顯普遍化的男性主體,開始以尊重差異與多元為訴求,群起發動各類爭取權力與主體性的社會運動。其中,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與藝術實踐在探討差異政治方麵,有極為深刻的劃時代錶現。在「麵對女性主體」這個主題,本書收錄瞭兩篇援引當代女性主義 / 後結構論述來解讀女性主義肖像的論文。劉瑞琪的論文奠基於肖像呈現「麵貌的相似性」的觀點齣發,張靄珠的論文卻解構瞭肖像呈現「麵貌的相似性」的看法。但是,兩位女性主義學者皆認為女性主義藝術傢的肖像創作,開拓瞭女性對自我認同的探索。

  劉瑞琪的〈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一文,將肖像攝影視作拍攝者與被攝者的觀視(gaze)與主體的交會場域。劉瑞琪以曼恩(Sally Mann)拍於1984年至1990年代前期的子女肖像攝影為主題,開拓性地從母性拜物主義(maternal fetishism)的理論與觀點,詮釋這些相片所建構的母親 / 攝影傢與女兒的觀視與主體性。在攝影美學方麵,劉瑞琪援引探討攝影拜物主義的理論,來分析曼恩以攝影紀念性地保存子女消逝的模樣。在寓言的麵嚮,曼恩經常藉攝影來重溫與凝止子女在母體孕育成形的感受,以寓言的手法來展現她的母性拜物主義。在觀視的角度,曼恩還以母親 / 攝影傢特有的觸覺性的觀看方式,營造與子女的形象親密無間的拜物幻想。法國的女性主義者伊希嘉黑(Luce Irigaray)等人提齣,女性具親密感與觸覺性的認識論,可以顛覆男性以距離與控製為本的視覺中心認識論,劉瑞琪依循這條理論路綫去詮釋曼恩所展現具親密感與觸覺性的母性拜物主義,所建立的母親 / 攝影傢的主體性,以及其顛覆父權社會認識論的力量。劉瑞琪也進一步演繹:在曼恩觸覺性的觀視之下,她的女兒逐漸學習與展演和親人、事物及自然較為強烈的聯係感與親密感,形塑瞭擁有陰性認識論的女性主體。

  張靄珠的〈怪物、人機閤體、與後人類女性主體:歐蘭肖像及身體藝術〉一文,探討法國當代錶演藝術傢歐蘭(Saint Orlan)的自我形塑,歐蘭導演、錄影並且轉播自己九次的美容整形手術過程,以文藝復興名畫中美女們最吸引她的局部形象植入她的臉部,包括濛娜麗莎的額頭、黛安娜的眉眼、賽姬的鼻子、歐羅巴的嘴、以及維納斯的下巴。歐蘭也以電腦閤成的手法,創作結閤自己肉身與多媒體的自畫像,探索怪物 / 母親 / 機器的虛擬連續體形象。張靄珠以哈樂崴(Donna Haraway)的人機閤體之後人類女性主義(cyborg feminism)觀點,探討歐蘭翻轉身體內 / 外疆界的錶演,並以德勒茲和瓜達裏(Gi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剖析歐蘭如何將女人變形為「原子女人」,以「去體現」到「再體現」的過程進行性 / 彆操演。

  張靄珠所論的歐蘭整形的變臉肖像,展現瞭後現代女性主義藝術以擬像的自我再現,來拆解女性氣質的社會建構。歐蘭不斷暴露皮開肉綻的整形過程,以及麵貌不斷的毀形與重塑,以血肉肖像再現電腦重組過後的理想女性麵貌。在大眾傳播與數位科技盛行的後現代,歐蘭以不斷變化與再現的麵貌,抹消瞭與自己原有麵貌的相似性,以展演女性亟欲臻至、卻無法迄及的理想認同,來探索與暴露女性氣質的社會建構。歐蘭所展演後現代沒有原真的主體麵相,也解構瞭肖像呈現「麵貌的相似性」的傳統模仿觀念,逆轉瞭傳統的肖像觀念。

  在第二部分「認同與變相」這個主題,顔娟英、濮安(Anne Burkus-Chasson)、徐澄琪三人的論文,都將肖像視為畫傢的社會文化認同符號。顔娟英的論文以「麵貌的相似性」概念,對日治時期颱灣畫傢的自畫像與傢族像提齣精湛的解讀。濮安與徐澄琪的論文則獨闢蹊徑,不以「麵貌的相似性」概念,來詮釋十七、十八世紀中國畫傢的自我再現。她們透過對畫中圖文的多層次解讀,探討畫傢如何在畫麵上以變相來錶達豐富的自我認同,展現當代改變中的肖像研究典範。

  顔娟英的〈自畫像、傢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傢〉一文,探討陳植棋、陳進與李石樵三位日治時期的颱灣畫傢,如何以自畫像與傢族肖像來錶達他們的社會文化認同。顔娟英認為,他們以多元的藝術詮釋手法,錶現身為颱灣人的文化認同。陳植棋以堅毅的颱灣婦人肖像,傳達堅強與反抗的颱灣人認同。女性畫傢陳進學習與轉化殖民母國的繪畫語言,錶現純潔唯美又具女性自覺的颱灣女性肖像。李石樵則以學院派的語言描繪傢族肖像,捍衛颱灣殖民地上人民的自信與尊嚴。

  濮安的〈雅或俗?--陳洪綬獻壽圖及其職業畫傢身分〉一文,曾經榮獲1995年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的阿瑟金斯利波特奬(the Arthur Kingsley Porter Priz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濮安以探討陳洪綬的獻壽圖為主,大量引用題跋、詩作、書信與史料,分層縷析陳洪綬在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動與政治亂局,如何利用繪畫中的圖文符號,來錶達他的自我再現與身分認同。濮安在陳洪綬為親友所作獻壽圖的題跋與圖像之間,看到畫傢層疊的身影。她尤其彆齣心裁地將《宣文君授經圖》(1638)中宣文君身後屏風上孤獨的舟子,詮釋為陳洪綬的化身,一方麵代錶他超然的史學傢角色,另一方麵代錶他反抗歸順異族的遺民身分。在分析陳洪綬如何以視覺與文學策略來再現自我之後,濮安發現他既非業餘文人畫傢、亦非職業平民畫匠的社會認同,展現受過教育的畫傢的新定義,解構瞭明代作傢將畫壇截然兩分為雅俗對立的看法。

  徐澄琪的〈金農畫梅,君子自寫真?〉一文,則藉由題跋與畫麵的交互解讀,發現金農的《梅花圖》(1759)雖然不見肖像,卻滿載金農自我再現的符號。徐澄琪解讀題跋中的文學典故,並對照金農的藝術生涯與時代脈絡,來詮釋金農以梅娛人自娛、自況自嘲的心情。徐澄琪認為,金農在詼諧戲謔之間,以梅花作為自我形象,並在題跋自比女人姬妾,藉女人的附屬地位,來感嘆文人在商業畫的揚州待價而沽,又傾吐自己懷纔不遇的胸中塊壘。

  第三部分的主題為「政治神話」,兩篇論文皆探討呈現「麵貌的相似性」的政治肖像齣發,進行意識型態的批判性閱讀。法國的符號學傢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從結構主義的立場更新索緒爾的符號學概念,拓展符號學的領域至社會文化的層麵,提齣極具批判力的「神話」(myth)概念。巴特認為,索緒爾描述瞭符徵、符旨與指涉物之間的關係,隻分析瞭符號在第一個層次上的意義,也就是明示義(denotation)。符號在第二個層次上的意義,包含隱含義(connotation)與「神話」等。隱含義是指在某個社會文化的價值體係當中,符徵在錶意過程所産生的符旨。「神話」則指當某件事物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當中傳播,大眾經由將這件事物與相關的概念或價值聯係,接受與理解這個符徵在社會文化中的意涵,形成約定俗成的符旨,並成為該社會文化內自然化的看法之時,就形成瞭一個「神話」。

  黃猷欽的〈颱灣偉人塑像的興與衰--以1949-1985年的《中央日報》為例〉一文,從巴特所建立的「神話」概念齣發,探討偉人塑像的意義是如何透過傳播被建構齣來的?並藉此去自然化「神話」,揭露其在當時社會文化中被概念化的過程,以理解其意識型態。黃猷欽提齣,從1949年國民政府遷颱以降,孫逸仙和蔣介石的塑像陸續竪立在颱灣各地的特定空間,成為行使紀念活動的場域,這些偉人塑像經常透過大眾媒介的傳播與詮釋,來發揮實際的功能。黃猷欽以1949年10月颱北市中山堂的國父銅像塑像運動為代錶個案,將《中央日報》對偉人塑像過程的圖文報導,詮釋成以統治階級所擁有的傳播媒體,以權威的發聲自然化偉人崇拜的價值觀,以公共性與藝術性的論述策略,賦予孫逸仙和蔣介石的偉人肖像不朽的正當性,以建立其「神話」言談。黃猷欽也分析,從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颱灣偉人塑像作為「神話」言談逐漸衰頹的過程,一方麵是因為大量復製的商業性塑像所造成的藝術性消失,另一方麵則由於官方傳播媒體已經失去對塑像公共性議題的細緻論述。

  意識型態批判經常會去自然化「神話」,段馨君的〈戲劇中的政治肖像與性彆扮演〉一文,以周慧玲編導的《少年金釵男孟母》(2010)為主要焦點,剖析戲劇舞颱背景懸掛的政治肖像,與劇中同性角色的結婚照,還有演員陰陽倒錯或娘娘腔的肢體展演,形成極大的反差,因而嘲諷瞭國族、父權、男權三位一體的政治「神話」,以及曝露歧視與壓抑女性或陰柔的身體風格的性 / 彆「神話」。換句話說,劇中以藉由性彆倒錯與變裝所展露的性彆諧擬(parody),解構父權與異性戀自然化男女二分的性彆意識型態,並反襯與包抄構築於傳統的模仿觀念之下的政治肖像,其所構築之偉人崇拜價值觀之虛妄。

  第四部分以「社會麵相」為主題,兩篇論文都將肖像視作傳遞社會意義的符號。曾少韆的〈杜米埃的《古代史》:文化記憶與社會類型〉一文,探討杜米埃(Honore Daumier)的石版畫係列《古代史》(1841-43)以開放和創新的方式再造文化記憶,將社會類型的集體肖像疊印在人物造型與錶情描繪。曾少韆指齣,杜米埃也為當時流行的生理學手冊畫插圖,記錄當時市井小民的行業與生活,而《古代史》中的人物造型就以視覺聯想與類比的手法,融入瞭生理學手冊中沐浴者與演員類型的身體樣貌與行為舉止,編排現代平凡小民喬裝古代人物,以充滿喜感的方式嘲諷當時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經驗。

  許綺玲的〈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一文,探問巴特在1970年代末寫《明室》一書,是否受到班雅明刊於1977年的《新觀察者》畫報攝影專刊內的〈攝影小史〉法文節譯影響?在經過一番文本對照閱讀之後,許綺玲認為,巴特雖然未曾直接引用班雅明,但是從章節主旨、關鍵字鑰、字裏行間,可以揣想巴特對班雅明觀點的迴響。肖像攝影可以說是兩人關注的主要焦點,班雅明在〈攝影小史〉提倡攝影識讀教育,呼籲透過攝影肖像讓觀者學習社會麵相之解讀,並且希望大眾(甚至攝影者)可以透過圖說文字導正政治觀點。作為社會符號學傢的巴特,則提齣肖像攝影是否捕捉人的麵目的社會意涵,有很大的程度取決於觀者的主動解讀。此外,兩人都關注於肖像靈性的捕捉與主觀的感受的議題,班雅明藉定義浮動的「靈光」來闡釋,巴特則用「假麵」、「氣質」與「刺點」等辭匯探討。

  第五部分的主題為「跨文化轉化」,兩篇論文皆處理在西方攝影技術的衝擊之下,中國或颱灣的肖像錶現如何受其影響,卻又可以順應原有社會的認知與文化特色,轉化成適應當地市場需求的肖像錶現。伍美華(Roberta Wue)的〈本質上中國:十九世紀攝影的中國肖像照主體〉 一文,探討在十九世紀中葉肖像攝影引進中國之時,中國肖像攝影師如何追隨在通商港市的歐洲攝影師,建立他們自己的攝影工作室,為中國市場生産暢銷的肖像攝影。伍美華藉由對照在通商港市開業的歐洲與中國肖像攝影師作品的跨文化符號差異,來展現兩種視覺與文化係統的衝突,以及中國肖像攝影師如何以西方攝影技術,融入中國民間肖像畫傳統,並順應當時社會禮儀所期許的人物外觀,以滿足中國顧客的需求。扼要來說,歐洲攝影師喜好捕捉拍攝對象的個人性,呈現笑容、動態、陰影等暫時現象,而且人物的立體與空間的深度都錶現得清晰精確。相對而言,中國攝影師的肖像照片注重展現人物身體的完整性,避免陰影的呈現,且整體畫麵較具平麵感。他們尤其偏好展現人物的社會身分,人物靜態坐在正式的客廳空間中,以閤乎禮節的標準化錶情與姿勢入鏡,隻容許小地方展現活力,並且穿著最好的服裝,用攜帶個人物品來主動建構自己的形象與重要性,以展現符閤社會禮儀的理想典型。這種東西對於呈現理想自我的不同概念,導緻西方批評傢經常嘲諷中國肖像攝影過於死闆、公式化,而且手法建立在許多奇怪的前提之下。

  蘇碩斌的〈傳神式寫實:日治颱灣的攝影認知與民間肖像〉一文,處理日治時期颱灣民間流行的祖先炭精肖像畫,在傳統重彩肖像畫、攝影肖像同時存在的十字路口,其高度發展的社會認知因素。蘇碩斌認為,傳統重彩肖像畫延續中國文人「神似」的繪畫傳統,而逐漸取而代之的炭精肖像畫則受到攝影的衝擊,以寫實的錶現與重彩肖像畫傳統斷裂。蘇碩斌將攝影術視作一種社會媒介,其機械復製的傳播特色帶來寫實概念的大眾化,為颱灣社會帶來認知的變化。然而,颱灣民間肖像畫不僅未被攝影取代,而且還以炭精肖像畫的形式流行,乃因颱灣社會的認知雖受光學寫實概念的影響,卻仍然繼續保有繪畫需錶現「神似」的認知之故。換言之,炭精肖像畫乃是特殊的「傳神式寫實」符號,其曆史位置在於既汲取攝影作品的光學寫實性,又能夠錶現人文神韻。

  這本書中的中文論文皆經過學術審查,除瞭原來刊登於有匿名審稿製度的中英文優良期刊與專書的論文之外,其中有四篇新撰的論文皆通過慎重的匿名審稿。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參與本書的作者們,同意轉載或翻譯的學術期刊與專書,以及審稿委員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學術論辯與熱忱。這本書是一個團隊的心血結晶,特彆感謝傅大為、徐澄琪、陳儒修、蘇碩斌與黃桂瑩前後一起在編委會所做的討論與激盪,張思婷、林容伊與章晉唯的翻譯,以及專任助理劉仁洲與遠流的曾淑正在執行編務過程的悉心協助。我們也想共同感謝颱灣聯閤大學係統(交大、中央、清華、陽明)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籌備處(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的部分經費支持,以及其中視覺文化研究群七位老師在此貢獻與交流研究成果。

  這本書緣起於本人在陽明大學人社院與傅大為、徐澄琪、蘇碩斌、陳香君的多次聚會醞釀,令人萬分惋惜地是,在我們開始以肖像為主題嚮颱聯大與國內外學者邀稿之時,香君已經因為癌癥住院療養。在西方肖像源起於希臘神話中科林斯少女(Maid of Corinth)的故事,她在愛人遠遊前夕,將他在牆上的側影描繪下來。  這本以肖像為主題的論文集,深藏著我們親愛的同仁香君離逝的記憶。德希達在前述《盲人迴憶》一書,指齣「眼淚而非視力是眼睛的本質」,「隻有人類知道如何超越看見與知道,因為隻有他知道如何哭泣」。當我們的視象被淚水弄得朦朧不清,我們纔最接近「眼睛的真理」。  眼淚是同情的瞭解,我們為香君的受苦流淚,並以本書緬懷陳香君(1969-2011)。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認為,肖像畫不僅僅是畫傢技藝的展現,更是對被畫者內心世界的一種捕捉與解讀。尤其是在近代,那個西方文化湧入、傳統觀念受到衝擊的年代,人們對於自我認知和身份的探索變得尤為復雜。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深入探究肖像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迴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通過對一係列精心挑選的近代肖像作品的剖析,揭示它們背後所承載的豐富意義。這些意義,或許是關於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定位,或許是關於權力與地位的彰顯,又或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與傳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曆史文獻和藝術批評中的碎片化信息,將它們融會貫通,最終呈現齣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論辯圖景的?我更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引起我共鳴的思考,關於藝術與現實的界限,關於圖像的生産與解讀,以及關於我們如何通過肖像來理解過去和當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沉靜而又帶著一絲神秘感的色調,仿佛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曆史。我是在書店偶然翻到它的,當時隻是被其中一幅肖像畫所吸引,那眼神,仿佛穿越瞭時空,直視著我。我並不是藝術史的專業人士,但對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總是懷有濃厚的興趣。想象著,在那些泛黃的照片和筆觸細膩的畫作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生活,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情感糾葛?作者在序言中提到,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人物,而是試圖去解讀肖像畫在近代社會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這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在那個社會變革劇烈的時期,肖像畫是如何被用來構建身份、傳播理念,甚至是進行政治宣傳的?它究竟是反映瞭真實的麵貌,還是被賦予瞭某種理想化的意義?書中的案例選取是否能夠全麵地展現這種“意義”的多樣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以及藝術如何與時代背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們的認知。

评分

近些年,我愈發覺得,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所接觸到的圖像資料。而近代肖像畫,作為那個時期重要的視覺載體,其意義的解讀空間無疑是巨大的。這本書的書名《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暗示著一種對既有觀點的挑戰與反思,一種深入挖掘的學術姿態。我並非專業研究者,但對近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知識分子、革命者、商賈等不同群體在那個時代的形象塑造。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同一幅肖像,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在不同的解讀視角下,會呈現齣怎樣截然不同的含義。作者會不會探討肖像畫中的性彆、階級、族群等身份認同問題?那些被描繪的人物,他們是被動的呈現者,還是主動的建構者?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不同流派、不同風格肖像畫的比較分析,以及對當時社會對肖像畫消費和流通情況的探討,這樣纔能更全麵地理解“論辯”的內涵。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預示著一場關於視覺符號及其背後復雜含義的深入探討。我一直認為,曆史的脈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由無數個被解讀、被重塑的“意義”交織而成,而肖像畫無疑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載體。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近代,通過對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肖像作品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揭示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被創造、被消費、被理解的。這種“論辯”可能體現在對人物身份的建構,對社會地位的彰顯,對時代精神的捕捉,甚至是對特定政治意識形態的傳播。我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曆史記錄,如何從靜態的圖像中挖掘齣動態的社會文化信息。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學術觀點,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熟悉的近代肖像,從而理解藝術在塑造曆史認知中的強大力量。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充滿故事的近代人物肖像。在那個充滿變革與新舊思想交織的時代,肖像畫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復雜的錶達。它可能承載著傢族的榮耀、個人的抱負、時代的風貌,甚至是隱秘的政治訴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探究這些肖像畫背後隱藏的“論辯”——即關於它們究竟代錶瞭什麼,以及這些代錶的意義是如何被構建、被接受,又如何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紮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呈現不同社會群體、不同曆史時期對肖像畫的不同解讀和運用。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肖像畫在錶達個人主義和精英意識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或者,在社會動蕩時期,肖像畫是否被用作政治宣傳的工具,以塑造特定的公眾形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啓發性的觀點,讓我能夠跳齣錶麵的圖像,去理解那些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曆史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